彝族打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新时间:2024-11-15 23:57:37 阅读: 评论:0

彝族打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打歌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次浏览 | 2022.09.23 13:38:20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彝族打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样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彝族同胞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歌活动。漾濞彝族打歌,彝语为“阿忾”、“额克”,意为“歌舞”,这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文娱活动。彝族打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有168种舞步之多。在举行礼仪的场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序舞后即不论男女长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2008年6月7日,彝族打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称

彝族打歌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批准文号

国发〔2008〕19号

申报地区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遗产类型

传统舞蹈

遗产编号

Ⅲ-70

历史沿革

据传说,弥渡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一次部落战争,彝族部落战败,被敌围困于山,为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彝族部落燃起大火列队围火而舞,他们踏出有节奏的脚步声和拍羊皮褂声;对方认为彝族部落人马众多不敢进犯而撤退。从此,彝族以踏歌纪念胜利。

举行时间

尽管弥渡各地的彝族打歌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但各地至今都保留着在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八、二月十四、十五、十九、火把节、立秋节、八月十五、冬至节打歌的传统活动。

风格特色

一般场合下则不一定跳序舞,无论何人均可一开始就加入歌舞,少至三五人在田边地头兴起即舞,多至数十、上百人在打歌场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当数十、上百人一齐歌舞时,优美动听的打歌调声飘四方,山鸣谷应,使人在数里地外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打歌场上热烈而欢乐的气氛。

弥渡地区从南诏时代就有踏歌活动,《弥渡县志稿》载:“踏歌之时,一般女流穿红着绿,与众男子头顶毡窝,各拼柴炭,购置糖酒,选村中宽广之地,立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悬灯幡。下焚香火,男女杂沓,聚众打歌,打歌者围成圆形,足踏手舞,喝声呜呜”。至今农历二月八、二月十四、正月十五、十九及火把节、立秋节还保留着打歌的习俗。清御赐翰林李彪撰写的铁柱庙楹联:“芦笙赛祖,毡帽踏歌……”描写的就是古代弥渡彝族先民打歌祭祀铁柱老祖的热烈场面。

伴奏

弥渡西山彝族的打歌用葫芦笙或竹笛伴奏,男女成对平行围成圆形,舞蹈节奏舒缓,边舞边对歌,颇有轻歌慢舞的气氛。在舞蹈中,有两名男子和着节拍,手持大刀作双人大刀舞,表演古代战争刀法,来赞颂祖先。邑人姚崇的《观多祜彝族踏歌》中这样写到:“闻声起步手相牵,踏跃回身步应弦。玉笛声声清且雅,芦笙悠悠若林泉。对歌男女心相诉,齐唱乡亲庆丰年。古老风情真纯美,彝家习俗气盎然。”

弥渡东山彝族打歌用三弦、笛子伴奏,男女单行插花列队成圆形。只舞不唱,舞蹈由慢渐快,节奏突出,形成热烈欢快气氛。分赞歌、折歌两种。

弥渡南山的牛街彝族打歌有用三弦伴奏的音乐型和用手敲击羊皮褂伴奏的节奏型。男女舞蹈者手挽手或者手搭肩围成圆形,动作整齐,突出整体配合,使人感受到团结坚定,不屈不挠的民族气魄。

常用歌谣

按古代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弥渡的彝族同胞都要到南诏铁柱庙去祭铁柱。但因村子离庙较远,现在隔几年才去一次。多数时间是在村后山上一个叫“克枝呗”的地方,在一棵象征“铁柱老爷”的青冈栗树前进行祭柱。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早晨,打歌队伍抬着“猪头三牲”(即贡品)到“铁柱老爷”面前去领歌。领歌的过程与铁柱庙祭柱仪式相同,打歌队伍由老人带领,首先发大号三声,然后唢呐奏喜调《开门红》,接着由最前面的老人带领,依次是吹芦笛的,其次是打歌队伍。

他们头戴毡帽,身背皮挎包,下装穿麂皮套裤。祭祀开始,先作揖,行三拜后呼出统一号令:“嗯──噢──嗯!”接着念祝赞词道:“今天我们来祝贺,祝贺铁柱老祖,阿苤阿奶。”众念:“铁柱庙前,我们来庆贺,白马要喂料,用谷子喂它。”最后,大家在芦笛的伴奏下,一齐唱《祭柱歌》:“一年十二月,最好是正月,正月十五好,喜欢在这天。我们来到了,来到铁柱庙,大家来祝贺,贺铁柱老爷。老爷有白马,白马喂好否?谷子做马料,白马会吃否?”

特色

弥渡彝族打歌与打歌调、音乐密切依存。打歌调是当地彝族的歌诗之一。内容生动丰富,曲调高亢优美,唱法别致,格律独特。这种歌诗借助优美的音乐旋律使人整个身心都尽情于手舞足踏的艺术境界。它不仅使广大彝族男女老少从中享受到自娱的欢乐,并且极大的启发和锻炼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体质。其中有一首打歌调这样唱到:“来打歌呀来打歌!打起尘灰做得药。打歌就是团团转,一个跟着一走。打歌不是我爱打,孔明立书兴着呢。来打歌呀来打歌!前边去了千千万,后边还有万万千”。

文化价值

巍山打歌列国家非遗

彝族打歌集悠扬的乐谱、矫健的舞步、丰富的表情、经典的调子为一体,让人痴迷,让人陶醉,堪称是彝族文化中的经典。彝族打歌以自娱自乐为主要活动方式,办喜忧二事必打无疑。彝族打歌以「火」为圆心,分内外两圈团团把大火围严,内圈是演奏乐器的,以芦笙为主要韵律,伴有笛子,还有大刀;外圈是打歌唱调的,跟着乐奏声翩翩起舞,调子脱口而出。彝族打歌常常通宵达旦,因为打歌对调谁也不服输,因此整个打歌场面充满着莺歌燕舞,诗情画意。

孕育这一古老传统舞蹈的巍山,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南诏国的发祥地,也是全国彝族的发祥地。巍山彝族打歌在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0:23: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73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彝族打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彝族打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df

标签:彝族   文化遗产   中国   物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