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

更新时间:2025-02-24 04:09:10 阅读: 评论:0

安徽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

安徽太和县 (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 次浏览 | 2022.08.12 17:13:53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安徽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

太和位于安徽西北部、黄淮海平原腹地,国土面积18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2万亩,人口175.4万,现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自秦朝建县,太和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2014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大开放、大投入、大民生、大发展,全市领先、全省进位”的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快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争先进位,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亿元,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同比增长39.3%;财政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37%,多项指标增速在全市保持领先,在全省三类县的位次大幅前移,成为近年来太和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

总的来说,太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明显优势。太和县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

中文名

安徽太和县

外文名

Taihe

所属地区

中国,安徽省

地理位置

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

面积

1820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政府驻地

城关镇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文庙

机场

阜阳西关机场

火车站

阜阳火车站

车牌代码

皖K

地区生产总值

170亿元(2014年)

别称

细阳县、陈留县、颍阳县、“椿樱之乡”、“书画之乡”

建立时间

春秋时代前

人口

175.4万(2014年)

主要街道

健康路、人民路、文明路

地域名人

王铁汉、苏磊

地方特产

薄荷、桔梗等。

知名产业

医药商业与新兴的医药工业相互促进,形成了发展势头强劲的医药经济

知名企业

华源医药

电话区码

0558

邮编区码

236000

行政类别

地方方言

北方方言

著名学校

安徽省太和县第二中学

政府官方网站

www.taihe.gov/

现任领导

杨波

介绍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颍阳、万寿、泰和等。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沧桑何处问真情,一日重新订万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凭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感情,在新的世纪里,抒写太和更加绚丽的画卷。[1]

旅游景点

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发挥着行洪、灌溉、航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太和文庙——具有南北风格相结合的特征

万寿山——是古代官员的坟墓,被挖掘时里面有大量奇珍异宝

樱桃园——位于镜湖西路

历史沿革

一、清代以前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三年(前639),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曰“南有新郪”,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前253),由陈迁都巨阳。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郪。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前186),封赵王张敖之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前66),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封岑彭子岑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以军功封郭亮为新郪侯。汉章帝建初四年(79),徙封殷后宋公于新郪。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武帝泰始二年(266),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581—618)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于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1131—1162)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复置县,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洪武三年(1370),改“泰”为“太”,属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亳州。十三年,复改属颍州府。

二、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属安徽省。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7年1月,县境北部属鹿亳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5月,恢复太和县。1948年全境解放。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8年12月与界首合并为首太县。1959年4月,撤销首太县,恢复太和县,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96年,阜阳撤地建市,属阜阳市。

社会事业太和县双庙镇郭寨小学

拥有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44人,省级书协、美协会员105人。拥有两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国家级职业高中,本科达线率连续18年居全市第一。县中医院是全国首家县级三级甲等中医院,县人民医院是全省首家县级三级综合医院。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称号。

经济发展

2015年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承接了2014年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季度,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8%,创5年来新高,增速居全市第一。1—4月份,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亿元,增长23.3%,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37.9亿元,增长51.6%,增速全市第一;财政收入8亿元,增长20.7%,总量全市第二,增速全市第一;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增长71%,总量、增速全市第一。经济发展呈现加快向好的良好态势。

城市建设太和县

按照“科学规划、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和“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连接开发区”的城市建设思路,规划城区面积60平方公里,已建成34平方公里,以太和大道为中心,东西两翼城区路网循环贯通的“一主两翼”城市建设新格局基本形成。城市配套工程建设同步推进,交通、供电、供水、供气、排水、通讯六大网络逐步成型,交通秩序、市场经营、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综合实力

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5.7亿元、增长9.2%;财政收入17.09亿元、增长37.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6.3亿元、增加值65.7亿元,分别增长30.7%、13.5%;固定资产投资102.2亿元,增长35.5%;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增长3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1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75元,增长9.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10元,增长12.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在全省三类县中位次大幅前移,成为近年来太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

民间艺术

泥塑

安徽太和县泥塑

代表人物李浩华、桑成林、徐志强泥塑技艺较为突出。李浩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绘画和泥塑,少儿时期喜欢捏制一些家畜、禽、鸟之类,尤以捏制泥蛙擅长。人称“蛤蟆李”,投奔天津“泥人张”工作室学艺五年,创作了大量的人物、彩塑艺术作品,时常应邀国内外技艺展演。1998年,其雕塑《八仙》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民间工艺展二等奖。2008年,李浩华作品《铁拐李》参加安徽省民间工艺精品展获银奖。2009年8月,去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卢家大屋展演,澳门特区政府颁发了感谢状。徐志强,是中学美术教师,历时三年时间,于2008年塑出了“千蛙迎奥运”的作品,在合肥展出后,得到多家报业媒体的报道。

太和县剪纸

剪纸

太和剪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随着民俗的发展,在民间婚庆嫁喜时,剪纸在民间广为流传。老一辈剪纸艺术家王家和,生于1917年,自幼酷爱剪纸,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任中国剪纸学会理事,安徽省文史馆员,作品《清明上河图》代表阜阳参加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荣获金奖,并赴京参展,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其作品《剪纸服装》获杭州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创新奖,《爱我中华》《富贵锦屏》等多次在全国获奖。进入21世纪以后,太和剪纸得到长足发展,涌现了一批以韩萍、任怀俭等新一代剪纸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

细阳刺绣

细阳刺绣源于宫廷,发展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地处中原,吸收东西南北文化于一体,因此,细阳刺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既有粤绣的富丽堂皇,蜀绣的细腻,京绣的端庄,苏绣的秀丽与妩媚,又有汴绣的粗犷与古朴。绣品精细规整,色彩浓艳,花纹苍劲,形象优美,质地坚牢。

细阳刺绣技艺繁琐而细致,是皖北独有的工艺制作,工艺水平的高低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自然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细阳刺绣文化内涵丰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多用一些隐喻的象征性的图形,以花卉、虫鸟、动植物等表达人们期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以福禄寿为题材的绣品多用于老人,寓意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则以狮子、老虎、五毒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寓意;新婚夫妻则用鸳鸯戏水、莲生贵子、鲤鱼闹莲的图案,寓意家庭和美,多子多福,最具有皖北的特色文化。

细阳刺绣技艺针法独特,集南北所长,至今保留原始的手工制作,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传承人苑玉玲作品云肩、猫头鞋、虎头帽等参加澳门、新加坡民间手工艺展览获奖,并被海外爱好者收藏,“虎头帽”绣品被北京市服装收藏家王金华先生收藏。2010年,细阳刺绣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色经济

2014年,太和县四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发艺文化、有色金属、工业滤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亿元,比上年增长36%以上,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2%。其中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成为阜阳市唯一入选省政府重点扶持的十大高成长性产业。

医药产业

医药产业

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的太和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涌现出一批跑单帮的药贩子,并成为全国最早出现的药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十多万太和人陆续走进医药购销领域,建立起庞大而细密的市场网络。如今,太和医药商业已有“买全国、卖全国”之美誉,其中龙头企业华源医药的销售行情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太和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医药购销集散中心。经多年发展,太和县医药产业实现了依商兴工、工商并举的重要转型,形成医药生产、研发和医药物流协同发展的逐步健全的医药产业体系。目前,全县医药生产企业有62家,2014年37家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50.8亿元,同比增长45.6%,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9.1%。

鉴于中央正在实施“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太和县委、县政府将医药产业发展目标“双500亿”调整为“千亿产业”,坚持以打造“千亿产业”为目标。加快形成以医商贸药物流为龙头,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为主体,以制药设备、保健品、医药包材、医疗器械、中药材种植为补充,以科技研发、职业教育、会展信息、金融服务等综合配套为支撑的医药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医药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竞争整体实力。力争在2020年左右,太和县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左右。着力把太和打造成“华东药都”形成国内重要、全省唯一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发制品产业

又一巨大生物医药项目于安徽太和安家

从走街串巷收购头发辫子的货郎;到80年代兴起的双浮、港集、宋集原发交易市场;到目前以城关、马集、五星、倪邱、郭庙等6个乡镇为中心,原料发收购户达5万多户,足迹踏遍国内外,年收购原料发3600余吨。自2013年底,太和县发制品基地被商务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现有发制品企业13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人发年加工能力3600余吨,经销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2014年实现发制品业总产值45亿元、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总额2亿元;进出口总额2.02亿美元,其中出口1.95亿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66%,产品远销欧、美、非等国家和地区,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之一。

工业滤布产业

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工业滤布产业,经过历史的沉淀,也已成为太和县主导产业之一,全县塑化筛网产业产值50亿元左右,加工企业223家,2014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6亿元。今年将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差异化政策,计划用3年时间,工业滤布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把太和县打造成为全国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滤布特色产业基地。

有色金属产业

有色金属回收加工生产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国家对此有一个较为严格的管理政策。太和县肖口园区是全省仅有的能够从事再生铅生产的两园之一,太和县将抓住国家再生铅行业准入政策调整的机遇,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把肖口园区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废旧电瓶回收基地。

餐饮

烙馍

太和人爱吃烙馍。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擀成圆形,直径约20—30厘米,厚薄如纸,放在鏊子上烙成,两面皆有鼓起的大小气泡。如果是纯麦面所做,圆圆的,白白的,糊花点点,非常美观,也很好吃,咬在嘴里松蓬蓬、干生生,又有弹性又柔软。如果有鸡蛋、香油,摊在烙馍里,再放鏊子上烙,就更好吃。烙馍搁得时间长,发干变硬了,就用水湿湿,做菜时放在菜锅边上蒸一下,吃起来又软和又有菜香味。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也有用两张单饼拼合在一起,中间夹些青菜或鸡蛋烙熟后叫“菜合子”,吃来味道更佳。

锅贴

多以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面团,略略拍按,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放在锅内或鍪子上。有时也用少许麦面包进杂面做成,便于下咽。随着杂粮在主食中的日益减少,农村中也渐渐绝迹。

地锅饼子

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麻糊

太和人最喜爱的早餐食品,用浸泡过的大米、黄豆,按一定的比例,经过石磨磨成浆,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熬制而成。盛在碗里,上面撒上厚厚一层配有茴香、丁香等多种大料煮熟的黄豆和香芝麻盐,醇香可口,回味无穷。

糊辣汤

太和常见早餐食品之一,由粉丝、豆腐皮、花生米、海带丝、木耳、生姜、面筋等,待熬至八成熟后勾入适量精粉,注意搅拌,然后兑入配好的调料及花椒粉、胡椒粉、精盐、酱油等,食用时也可加入豆腐脑。

烧饼

太和烧饼闻名全国,品种多样,有油炸烧饼、油酥烧饼等。主要原料为面粉,辅料为葱、油、盐、芝麻等。以发酵面团揉入油酥擀制成饼后撒上芝麻,成形后放入烤炉烤制而成(所用的烤炉为开口朝上大型泥烧烧饼炉子),其中还可包入咸或甜的馅料。太和烧饼中以原墙烧饼为佳,所以又有“无炉不太和,太和数原墙”之说。

馓子

馓子是面食的一种。把面拉成细细的面条,缠成一束,拉成细丝放在油里炸,即成馓子。馓子可干食,也可与其它食物一起做菜做汤,还可放糖冲开水成馓子茶,是当地人平时或节日必备食品。

麻叶

把添加芝麻、酥油和盐的面皮切成菱形,放在油锅里炸成焦黄,称“焦叶子”又叫“(芝)麻叶子”,也是当地的传统食品,酥脆可口。

专业市场太和县

太和是安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特别是民营经济方面,为全省、全市经济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太和二十万“农商大军”造就了生物医药、发制品、有色金属再生、木材、筛网、绳网、中药材、粮食、棉花等十大专业市场。近年来,太和按照“做活商圈、做大市场、做强物流”和“城内大商场、城外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提升行动,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名优特产

太和是古黄河冲积平原,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降水量800多毫米,无霜期220天,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名优土特产品种繁多,香椿、樱桃、桔梗、薄荷、黄牛肉等闻名遐迩。

文物保护

至2010年,太和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大成殿古建筑类,位于县城黉学街,大殿占地面积356平方米,附属建筑占地面积4624平方米,合计占地面积4620平方米,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间,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砖木结构(民国十四年县志有述)。

清真北寺古建筑类,位于县城人民北路西侧,始建于明洪武十年,汇集南北寺院的建筑特点,颇具特色。建筑面积3074平方米,该寺已有600年的历史,据史载,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答谢回族人民的大力帮助,于洪武二年下旨在安徽境内建二十坊清真寺,太和清真寺便属其中一坊。(前志有述)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氏宗祠古建筑类,位于县城西大街,西临太和第一小学。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徐广缙的祖父徐锡智建造,建有祠门、腰楼、大殿、前后东西配房,占地1600平方米。拱形大门两旁立有汉白玉石鼓。进里三间腰楼,为两层木架结构。腰楼檩下、檐下木工制作精细,镂空雕刻,腰楼后有东西厢房各4间。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淮北建筑风格,硬山顶框架式建筑,木雕粗犷流畅,雕刻有莲花、曲方,卷首等纹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殿1945年被日本炸弹炸毁,现存有腰楼和东西配殿,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倪邱孤堆遗址古遗址类,位于倪邱镇集上,系新石器时代遗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92)49号文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灰角寺遗址古遗址类,位于苗老集镇北,系新石器时代中晚遗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98)16号文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锄楼古建筑类,位于县城北30千米倪邱镇集上倪宽公园内。阜阳市人民政府(2012)98号文件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清代建筑,明嘉靖间为纪念御史大夫倪宽(?—公元前103年)而建,整体为方形两层小楼,取名经锄楼以纪念倪宽,墙壁上所题“经锄楼”三字是清代书法家梁献手笔。清乾隆年间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解放前,楼临茨水,掩映清绝,为县八景之一,名曰“锄楼映月”。于2007—2009年整体修缮。

胡氏古墓葬群古墓葬类,阜阳市人民政府【2012】98号文件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明清时期墓葬。位于三塔镇胡坟村胡坟自然村,主墓为圆形明代古墓葬,主墓高约3米,周长125米。胡氏古墓葬群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占地133亩,并广植松柏。祖茔先后安葬有卢氏太君、处士胡太公、县丞胡琏、胡慎言,京城兵马司胡拥基、主薄胡会基、县丞胡一抡、胡彝松,御史胡巨振、岁进士胡巨起等阜阳胡仪支系名人。祖茔近百年来多次遭到人为破坏,特别是“文革”期间破坏极为严重,墓葬群基本被毁。加之墓室多次被盗,到了20世纪80年代,祖茔墓葬群仅存卢氏太君墓及墓碑,岁进士胡巨起墓碑(清嘉庆10年立碑,即1805年),兵马司胡拥基墓葬遗址,其余墓葬大都被毁。胡氏族人2011-2012年清明节期间复重修了卢氏太君墓及其他墓葬。1955年第一、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胡氏祖茔拍摄有照片,上报省文物局。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县人民政府【2011】43号文件公布臧庄遗址等20处文物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臧庄遗址古遗址类,系西周、东周、汉代时期遗址,占地面积61956平方米。

殿顶子遗址古遗址类,系战国、汉代时期遗址,占地面积178942平方米。

细阳古城遗址古遗址类,系汉代时期遗址,占地面积421350平方米。

黄门孤堆汉墓古墓葬类,系汉代时期墓葬,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

唐孤堆古墓葬类,系汉代时期墓葬,占地面积2785平方米。

原墙西街石雕石窟及石刻类,系清代时期石雕,占地面积0.5平方米。

金佛寺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65平方米。

老陈关庙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80平方米。

宫寨古井古建筑类,系明、清时期建筑,占地面积2.0平方米。

旧县清真寺古建筑类,系清代、民国时期建筑,占地面积962平方米。

旧县清真居委会古井古建筑类,系清代、民国时期建筑,占地面积1.0平方米。

赵寺西古井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6平方米。

玄武人祖庙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黑虎庙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刘祠堂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

“四·九”起义烈士陵园近现代类文物点,系近代建筑,陵园规划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实际占地面积1199平方米。该陵园位于县城东南8千米的赵集乡草寺集西。

革命烈士纪念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占地面积970平方米。位于县城镜湖西路10号。1990年,由县委党史办牵头统筹,社会各界捐资近30万元,于1992年4月19日奠基开工,1993年7月19日落成。碑身高21.4米,碑座高2米,正面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由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光宇题。2004年,被安徽省委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欧阳泰烈士墓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系近代文物,占地面积9平方米。

历史名人

汉代张酺、张济、张喜、范滂、东吴吕范父子、五代后梁杨师厚、明代王质、清代徐广缙、刘之协等历史名人。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0:14: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72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徽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徽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