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是1983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院,位于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亩。原为山中第一大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维修、扩建的次数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使报国寺更加庄严。
中文名称报国寺
别名报国寺
面积15.5公顷
宗教佛教
寺院概况报国寺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绿地面积12.2公顷。原有殿7进,后有毗卢阁,高36级。阁下有瓷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系神宗时景德镇瓷窑所贡献,为旧京八宝之一,谓之窑变观音,梁间曾悬《胜果妙因图》1轴。寺内还有嘉庆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轴。现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重要殿宇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均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
①山门。面阔3间,五檩硬山顶,前出廊,系1997年复建。
②第一进殿。为昭忠祠山门,面阔5间,七檩悬山顶。殿前置有石狮两座,东、西两侧置龟趺石碑各1通。
③第二进殿。为天王殿,面阔3间,七檩悬山顶。殿前置龟趺石碑2通。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面阔各5间,七檩硬山顶。
④第三进殿。为大殿,面阔9间,七檩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殿前建有砖石月台。大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面阔各5间,五檩悬山顶。
⑤第四进殿。为后殿,面阔5间,七檩悬山顶。后殿左右建有朵殿,面阔各3间,七檩硬山顶。后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形制与朵殿相同。
⑥第五进殿。原为毗卢殿,高36级,阁外环饰游廊,清代已毁。现尚存明宪宗御制建寺碑和清代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
历史沿革报国寺始建于辽代,但规模很小,“有寺无额”,世称小报国寺。
明初塌毁。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重修,改名慈仁寺,俗称报国寺。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因“国舅爷”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看破红尘要矢志出家当和尚,由皇家拨内帑钱粮在小报国寺的旧基上,扩建为“慈仁寺”,周吉祥去当了住持。扩建后的慈仁寺规模宏大,有七层殿房,错落有致,后院建有“毗卢阁”,阁高三十六级,周围长廊,可登临远眺,“望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京师之景尽收眼底。毗卢阁中还收藏有窑变观音一尊,为镇寺之宝。毗卢阁窑变观音和寺内金代所栽的两株双龙奇松,被称为寺内“三绝”。在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收入了名士、诗人吟唱报国寺“三绝”的诗词40多首。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
城墙遗址历史上明城墙全长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城墙破损严重,为保护文化遗产,修复城墙,在原址建设了明城墙遗址公园。报国寺位于遗址公园内。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漫步公园内,古树掩映,绿草茵茵,绵延古朴的明城墙及深沉凝重的角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民族的沧桑。公园内“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现崇文深厚之文化积淀,令人平添无限的遐思。
书市位于南城广安门内大街路北的千年古刹报国寺,如今是以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市场。
报国寺文化市场在明末清初,报国寺就曾是京城最著名的书市,比琉璃厂书市还早许多年。这里曾是当时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
清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满汉分城而治。南城成为汉族及其他各民族官员、文人和科考举子们的聚居之地,会馆、试馆云集宣南一带。原在内城灯市口城隍庙的书市也迁至报国寺。殿前廊下,书摊相连;寺周街巷,书铺林立。报国寺原有传统花市,每月逢五之日的庙会,游人如潮,文人雅士们纷纷来此逛书市、赏花、登毗卢阁,可谓盛况空前。因报国寺环境幽雅,寺内设有客房,不少文人墨客经常留宿寺内,曾为《聊斋志异》作序的“山左大诗人”高衍,在京任吏部侍郎时,就常常寓居在报国寺,他的登毗卢阁,写京师秋色的“野色横古今,西风满帝州。山寒云外出,水运日边流……”很有名气。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孔尚任等也是报国寺书市的常客。王士祯是著名诗词大家,着有诗词集《带经堂集》、《池北偶谈》、《渔洋诗话》等,其诗论“神韵”说,传承至今,影响广泛。
康熙年间,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入值宫中南书房,但他仍未改文人本色,常到报国寺来逛书市。孔尚任有《庙寻王士祯》一诗,含有一段传说,诗云:“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庙里寻”。诗的意思是讲,自从王士祯入值宫中南书房,身居要职,想见一面不容易了。可他仍有逛报国寺书市的习惯,要想见他就到慈仁寺来吧。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他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来京后,即寓住在报国寺内,每日除浏览书市外,潜心着述和学术研究。他提倡“知行合一”、“博学于文”、“行之有耻”,对后人影响很大。他的《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着作,为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顾炎武去世后,许多友人、名人常来报国寺祭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张穆等集资,在报国寺顾炎武生前居住的西小院修建了顾亭林祠。几经风雨,现已修缮一新,保存完好。
康熙十八年(1679),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虽然,乾隆十九年(1754),得以重修,并定名“大报国慈仁寺”,但随着琉璃厂书市的兴起,报国寺书市渐而衰落。而今,报国寺又秉承数百年之文脉,成为书市文化广场,实为盛世之举。
六大奇观一是“摩崖造像”。乐至报国寺历史悠久,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历代在崖石上造佛像无数,据道光版《乐至县志》记载“多至百千万亿”。虽历经毁蚀,新中国建立后,仍存千佛崖石刻八龛、上镌0.33米佛像千余尊。1952年列入全国文物简目,“文革”中又遭破坏。现仍存后蜀广政二十年(公元957年)的石碑及部分石刻佛像,蔚为奇观。
二是“明代石棺”。乐至报国寺所在地称为“金龟山”,无数圆形巨石尤如龟卵,周围都没有这样的地貌。历史上留有许多石头掏空做成的石棺,其中明朝正德九年的石棺留有碑文,字迹隐约可辨,镂空的石花冠非常精美,蔚为奇观。民间流传乐至报国寺有“皇姑坟”,据道光版《乐至县志》记载:大蜀广政20年,当时的“皇帝文武重臣”曾光临乐至报国寺,进行祭祀、占卜等活动。查《辞海》,大蜀广政20年担任大蜀皇帝的是孟昶。
三是“玉佛耀辉”。乐至报国寺先后从缅甸迎回佛菩萨及高僧玉佛像34尊,其数量之多,形体之高大,造型之精美,在全国寺庙中也不多见,蔚为奇观。
四是“高僧辈出”。乐至报国寺为历代高僧驻锡、修持、成道的地方。隋唐高僧绍□法师的《普慈县永封里再兴王董龛报国院碑记》文采出众,佛理深厚;明代高僧了杰法师“了来不用一丝毫,杰振汪洋海鳌”气魄之大,悲厚之深,非凡人能及;近代高僧本空禅师、思摩禅师“沉寂少言,状类颠瘛,”其“入法之深,非常人能测”;前任住持离欲禅师为佛教禅宗之临济宗第21代传人,道法精深,德行高尚,124岁时预知时至,安详圆寂;原住持昌臻法师曾任四川省佛学院教务长,来到乐至报寺后大力弘扬佛法,身体力行各种善举,深受四方信众爱戴,蔚为奇观。
五是“古树包佛”。乐至报国寺有千年古榕树根巧包千年佛像佛龛,古树饱经风霜,佛像安然坐立,蔚为奇观。
六是“道场清静”。乐至报国寺道场清净,寺风淳良。寺内不许喝酒、吃肉、赌博,僧人严守戒律,信众自觉依教奉行。长期坚持布施钱物救济失学儿童,支持受灾群众。被评为四川省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先进集体,蔚为奇观。
此外,还有乐至报国寺“三绝”的说法即:“摩崖造像”、“明代石棺”、“玉佛耀辉”。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9:3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70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报国寺(四川省峨眉山市的景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报国寺(四川省峨眉山市的景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