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鲁艺》是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而创作的5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再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成长、发展过程,从2014年5月1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采用了口述历史的表达方式,100多位平均年龄90岁的老一辈文艺家以亲历者的身份在荧屏上深情讲述了7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构成了一部鲜活的集体记忆。《大鲁艺》由中央电视台、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
中文名大鲁艺
类型纪录片
制片人孙杰
播出时间2014年5月19日
出品人胡占凡
总导演闫东
解说赵忠祥
艺术指导刘效礼
创作简介《大鲁艺》全片分为《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5集。
为了史实准确、内涵厚重、风格创新、价值独特,《大鲁艺》采用了口述历史的表达方式,100多位平均年龄90岁的亲历者在荧屏上深情讲述了7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摄制组在全国各地采访了于敏、于蓝、贺敬之、周巍峙、王昆等80多位耄耋老人,并使用了艾青、光未然、时乐蒙、欧阳山尊、吴印咸、华君武等20多位已故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影像资料,精彩异常的个体故事最终构成了一部鲜活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次史无前例地极具抢救价值的文化采访,《大鲁艺》摄制组分赴全国各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并着重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标志性地点进行了全新角度的拍摄。为了让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该片创作并使用了178条动画制作,占全片总时长的五分之一,对老资料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为了彰显风格,《大鲁艺》的视觉团队特别设计了长达一分钟的动画片头,以当年鲁艺美术家的木刻作品为主要表现内容,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延安风情画卷。《延安生活》、《陕北情》、《陕北高原》等长达一个小时的9首原创乐曲和《延安颂》等若干首经典老歌作为背景音乐,渲染了情感,突出了主题。
分集介绍宝塔山下1935年深秋,中央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大批沦陷区和大后方的进步青年和文化人奔赴延安。
以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为目标的鲁迅艺术文学院也应运而生。
毛泽东不但出席了在延安大礼堂举行的鲁艺开学典礼,而且来到鲁艺校园亲自讲课。在延安,毛泽东明确提出把鲁迅作为党领导的文化战线的旗手,团结大批进步文化人。革命圣地延安同时也成为革命和进步文化的中心,崛起在中国的西北角,掀起轰轰烈烈的文艺活动,成为当时中国进步文化的堡垒。
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创办的鲁艺,汇集了延安半数以上的文艺家和大批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成为延安文艺运动中最活跃的地方。
1938年11月,曾经留学法国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应邀到鲁艺任教,担任音乐系主任。受到延安浓烈气氛的感染,冼星海很快就和诗人光未然合作完成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史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公演,把延安的文化活动推向高潮。
延河春晓1939年,鲁艺从延安北门外搬到环境幽静的桥儿沟大教堂一带。
虽然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过着战时共产主义集体生活的文艺青年学子,在这里快乐地生活、学习,各种文艺社团、墙报、展览、诗会十分活跃,延河边的鲁艺校园洋溢着春天般的气息,鲁艺迎来了办学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940年初,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和目标。
在倡导民主自由的环境中,鲁艺大力吸引文艺界精英人物前来任教,着手制定了趋向正规和专业的教育方针及实施方案。
茅盾的《中国市民文学概论》,周立波的《名着选读》,周扬的《新文艺运动史》,何其芳主持的文艺沙龙和诗歌朗诵会,音乐系主办的全院音乐欣赏会,曹禺《日出》的公演都让人难以忘怀。
鲁艺在实行专门化、正规化办学的同时,鲁艺实验剧团和鲁艺木刻工作团长期在敌后开展工作,配合八路军和根据地的抗日斗争。
五月盛会1941年前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最困难的局面,不仅面临着日寇的蚕食、封锁,还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反共摩擦。
此时,鲁艺仍旧坚持“正规化”、“专门化”的教学思想。音乐系排练了学院派十足的音乐会,戏剧系连续不断的舞台大戏,受到一些前线和老百姓的批评和不满。延安文艺界出现的一些争论也引起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关注。
1942年春天,毛泽东广泛邀请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与此同时,还与鲁艺党员教师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毛泽东以他和凯丰的名义向数十位文艺界人士发出参加文艺座谈会的请柬。
从5月2日到23日,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在中央办公厅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上文艺家们畅所欲言,有激烈的争论,也有轻松愉快的时刻,会议期间充满了轻松民主的气氛。毛泽东在5月23日晚做了总结发言,也就是此后发表的《讲话》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把文艺的问题归结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他的讲话形象生动、条分缕析,文艺家们经过学习逐渐统一了思想。
植根沃土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几天后,毛泽东来到鲁艺,做了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演讲,号召鲁艺师生深入火热生活,为最广大的工农兵服务。
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了鲁艺宣传队,向民间文艺学习,在桥儿沟村秧歌“把式”、“头行人”的帮助下,创作出《兄妹开荒》和《南泥湾》等表现根据地生活的“鲁艺家”秧歌。
以古元、彦涵、力群等为代表的延安木刻创作充分吸收民间年画的营养,创作出一批广受欢迎的作品,并在重庆木刻展上引起轰动。
1943年岁末,以张庚为团长的鲁艺工作团再次在绥德整理创作出《东方红》、《十绣金匾》等民歌和多幕秧歌剧《周子山》。
1944年5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带回“白毛仙姑”的故事,鲁艺为此成立了集体创作组,经过大半年的创作排练,大型歌剧《白毛女》在“七大”召开之际举行公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风云征程抗战胜利后,鲁艺师生打点行装,分成华北和东北两个工作团奔赴前方。
在晋察冀参加土改工作的丁玲,在辗转之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以鲁艺师生为主的东北工作团在1946年6月在佳木斯组成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为配合土地改革,中共中央东北局把鲁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院改为4个鲁艺文工团和一个音乐工作团,分赴各地参加土改运动,支援解放战争。
1948年底,鲁迅文艺学院在沈阳恢复办学。1953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分别并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和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东北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完成了它光荣的使命。
鲁艺师生先后随解放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从事文艺的组织领导、艺术教育和创作,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大军胜利会师。这次大会把《讲话》确立为新中国文艺的纲领。
几十年来,歌剧《白毛女》、《黄河大合唱》以及延安时期创作的许多文艺经典,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8:11: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65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鲁艺(文献纪录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鲁艺(文献纪录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