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陕西省渭南市辖区)

更新时间:2024-12-23 16:27:36 阅读: 评论:0

临渭区(陕西省渭南市辖区)

临渭区 (陕西省渭南市辖区) 次浏览 | 2022.09.16 16:22:0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临渭区陕西省渭南市辖区

临渭区,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总面积1221平方千米,辖14个镇、13个街道办事处,下设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涵盖4个移民搬迁社区),281个村民委员会、2148个村民小组。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临渭区常住人口为920044人。

1949年5月,(原)渭南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1950年5月,改为陕西省渭南分区。1956年10月,撤销分区,由省直辖。1959年元月1日,华县、华阴、潼关并为渭南县(称大县),直属省辖。1961年9、10月间复设渭南专区和华阴、华县、潼关、渭南四县。1968年9月3日改专区为“地区”,辖(原)渭南县。1984年1月,渭南县改设渭南市(县级)。1995年5月,原渭南地区改设渭南市(地级)时,县级渭南市撤销,改设临渭区(县级),沿用至今。

2020年,临渭区生产总值完成322亿元,增长2.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08亿元,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933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85元,增长7.5%。

中文名

临渭区

外文名

Linwei District

别名

渭南、下邽、莲勺、南新丰

行政区划代码

610502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中国陕西省渭南市

地理位置

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

下辖地区

13个街道、14个镇

政府驻地

渭南市临渭区东风大街东段74号

电话区号

0913

邮政区码

714000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桃花源民俗文化园、天留山森林公园,下吉慧照寺古塔等

火车站

渭南站,渭南北站(高铁),渭南西站

车牌代码

陕E

面积

1221km²

人口数量

920044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322亿元(2020年)

历史沿革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畿内(京城郊区)。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春秋时属晋。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县,县治在今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渭南先属魏,魏襄王五年(前314)献于秦,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骊邑,辖渭河以南地区。

秦(前221年~前206年),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设内史,辖骊邑、下邽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当属内史”。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邽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前205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复隶内史。十下邽、年(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邽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新丰、下邽,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这一年,割郑县、新丰地设密畤县,因资料有限,存疑待考。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设后承烈郡,新丰、下邽、莲勺各县属之。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下邽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密畤县,当在此时并入新丰(经五胡之乱,旧史失传,其名遂泯,待考),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邽县,改隶左冯翊。

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晋(265年~316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

东晋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渭南县(县城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下邽隶属未变,唯据《太平寰宇记》载:“姚苌废莲勺县”。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拔珪名讳,将下邽改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原上。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灵源县遗址在今阳郭高家村,中源县址待考。三县均隶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渭南郡,灵源、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莲勺界内屡有“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开皇三年(583年),废延寿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邽,并莲勺,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邽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两京地理志》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过渭南,见原上缺水,将县城由明光原迁至今老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隶华州。垂拱元年(685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又复为华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县治在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鸿门、高陵、栎阳等县。大足元年(701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邽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713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元年(742年),州废郡存;干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复为太州;干宁四年(897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为华州。

五代后梁时,渭南隶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隶华州。下邽县一直隶华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997年),设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五年(1053年)改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

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邽属之。

元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邽入渭南,日并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邽划归渭南县,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

民国初年,属陕西省关中道。十六年(1927年),撤道,由省直辖县。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县设置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渭南等县。

1949年5月,(原)渭南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1950年5月,改为陕西省渭南分区。1956年10月,撤销分区,由省直辖。1959年元月1日,华县、华阴、潼关并为渭南县(称大县),直属省辖。1961年9、10月间复设渭南专区和华阴、华县、潼关、渭南四县。1968年9月3日改专区为“地区”,辖(原)渭南县。

1984年1月,渭南县改设渭南市(县级)。

1995年5月,原渭南地区改设渭南市(地级)时,县级渭南市撤销,改设临渭区(县级),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区划沿革临渭区

临渭区最早称作渭南县,后又改称渭南市。而考其沿革,更为久远。

战国后期,秦在渭河以北设立下邽县(县治在今故市镇春光村)。

秦统一六国后,在下邽旁设莲勺(音nianzhuo)县(县治在今下邽镇见驾庄村)。

东晋升平四年(360),在渭河以南设渭南县(县治在今老城北)。

西魏废帝二年(553),设灵源县(县治在今阳郭镇灵阳村)、中源县(县治在今丰原镇境内)。

北周建德三年(574),灵源、中源并入渭南县。隋大业元年(605)莲勺并入下邽。元代至元元年(1264)渭南并管下邽。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下邽划归渭南,从此县境始跨渭河南北。其后,虽隶属变换频繁,但境域基本未变。

民国十年(1921)夏,靖国军在故市镇设渭北分县,与渭南实行分治。十六年(1927)5月1日,国民联军总部改渭北分县为五一县,次年8月撤销,归渭南县统管。

1949年5月渭南县解放后,辖1个市(区级)和23个区,下设162个乡。

1956年2月,青岗坪和厚子镇南半部划归蓝田县,区划调整后辖2个镇、34个乡和3个街道。1958年9月实行公社化后,辖15个公社。

1959年1月,华县、华阴、潼关合并为渭南县(称大县),辖10个公社,下设82个管理区、844个生产大队、4512个生产队。

1961年5月撤销公社及管区设立45个公社。在渭南县境内设22个公社,其中城关下辖1个城市分社。同年8月,撤销大县,四县恢复原建制,渭南县辖5个区,23个公社。

1970年7月撤销城关区。

1976年1月撤销阳郭、崇凝、故市、管道区。1984年1月,渭南县改为渭南市(县级),城关镇改为城区街道。同年8月,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委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辖1个街道和33个乡,下设511个村委会2689个村民小组。

1988年8月成立渭南经济开发区时,将良田乡的部分村划归其管辖,1990年又将白杨乡的部分村划归其管辖。

1991年1月,城区街道分设为5个街道。

1992年6月设立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时,将良田乡行政管理权划归高新区管委会。

1995年5月,渭南市(县级)改为临渭区,高新区划归渭南市管理。

2001年11月,撤销程家乡并入向阳街道,撤销白杨乡、双王乡组建新双王街道,撤销三官庙乡并入大王乡,撤销贠曲乡并入阳郭镇,撤销何刘乡并入三张镇,撤销花园乡并入桥南镇,撤销线王乡并入崇凝镇,撤销南七乡并下吉镇,撤销周家乡并入官道乡。实施撤乡并镇后,辖6个街道、15个镇和7个乡。

2009年11月,双王街道分设为双王街道和白杨街道。位于原双王街道渭清路以西的8个村(张西村、张东村、灵阳村、西庆屯村、穆屯村、桥村、赵村、红星村)46个村民小组归高新区白杨街道管辖,剩余部分归双王街道管辖。

2011年1月,撤销大王乡并入阳郭镇,撤河西乡并入阎村镇,撤凭信乡并入蔺店镇,撤南师乡并入故市镇,撤龙背乡、信义乡合并设龙背镇。撤官道乡,将原官道乡周家部分并入下吉镇。撤田市镇,将田市镇与原官道乡部分合并,组建新官道镇。同年,站南街道贠张村、人民街道园里堡和湭西由村改为社区。辖6个街道、14个镇,下设5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84个村民委员会,2560个村民小组。

2012年3月8日,下吉镇复名为下邽镇。6月21日,设立渭南经济开发区时,将其规划范围内的辛市、龙背2镇全境及官道镇卢赵村、黑杨村53个村23个村民小组委托经开区管理。

2014年3月,临渭区被省民政厅认定为革命老区;同年6月、7月和11月,双王街道槐衙村、杜桥街道盈田村、双王街道梁村分别由村改为社区。

2016年7月,430个村撤并为288个村。同年12月,高新区良田街道安家村划归临渭区站南街道管辖。

2017年3月,双王街道梁村、张刘村分别由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同年8月,撤销辛市、龙背镇,设立辛市、龙背街道。

2018年3月,双王街道双王村由村改为社区。同年12月,辛市、龙背街道分设为辛市、阳曲、龙背、信义街道。因易地搬迁,2019年7月15日增加阳光、雨露、双创家园及育红4个社区。

2020年末,临渭区辖杜桥、人民、解放、向阳、站南、双王6个街道,桥南、崇凝、丰原、阳郭、阎村、三张、孝义、交斜、故市、蔺店、官路、官道、下邽、官底14个镇,下设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涵盖4个移民搬迁社区),281个村民委员会、2148个村民小组。[2]

区划详情临渭区

渭南市临渭区行政区划

街道办

直辖

杜桥街道

辖13个社区居委会(国贸、乐天、铁二十局、西岳、红化、杜桥、渭纺、惠元小区、中心广场、朝阳西路、市财局、三贤路、盈田)、2个村委会(五里铺、车雷)。

人民街道

辖12个社区居委会(朝阳东街、南塘、北塘、东风、小桥、小寨、民生、胜利、宣化、沋西、园里堡、新民)、1个村委会(曙光)。

解放街道

辖8个社区居委会(西南京路、幸福、新世纪、陕西路、光华、供电、印机、渭通)。

向阳街道

辖6个社区居委会(沋河、西门、通塬、林机、文昌阁、新寺)、20个村委会(马家、赵家院、郭张、东王、赤水、程家、蔡郭、西张、长闵、樊家、田家、新庄、瓦塔、毕家、农元、蒋家、孟家、淹头、抱丰、赵王)。

站南街道

辖12个社区居委会(秦牛、红旗、四号、佳苑、贠张、渭南职专、西电、秦东、朝阳、渭南师院、铁路鑫苑、高田)、3个村委会(韩马、李家堡、安家)。

双王街道

辖3个社区居委会(槐衙、许村、朱王)、6个村委会(双王、张刘、八里店、罗刘、梁村、丰荫)。

良田街道

辖2个社区居委会(步前、商城)、6个村委会(良田、大寨、上庄、姚家、庙南、庙北)。

崇业路街道

辖2个社区居委会(大锅寺、新二路)辖3个村委会(麻李、大闵、白扬)。

白杨街道

辖6个村委会(红星、赵村、张东、张西、穆屯、西庆屯)。

辛市街道

辖1个社区居委会(渭阳)、8个村委会(辛市村、权家村、灯塔村、东四村、马渡村、里仁村、新冯村、油陈村)。

阳曲街道

辖10个村委会(小霍村、大李村、沙王村、布王村、前锋村、贺田村、黑杨村、楼赵村、大吉村、太夫张村)。

龙背街道

辖8个村委会(前进村、程前村、龙背村、永丰村、东风村、安王村、北史村、青龙村)。

信义街道

辖11个村委会(陈南村、陈滩村、星火村、苍渡村、南焦村、任李村、郝家村、刘宋村、新庄村、信义村、紫兰村).

桥南镇

辖1个社区居委会(雨露)、14个村委会(箭峪、寺峪口、桥南、平和、曹峪、阶子、花园、畅家、秦阳、岭西、烟村、天留、杨魏、段李)。

崇凝镇

辖12个村委会(段村、官仁、线王、永庆寺、田村寺、竹冯、樊庄、三兴、靳尚、崇凝、申田、隐村)。

阳郭镇

辖1个社区居委会(阳光)、24个村委会(古道、双河、杨家、高李、康坡、董杨、员曲、贺家、石鼓山、肖底、苌坡、大王、三官庙、曹沟、蔡脑、牛寺庙、张胡、庙底、牛家、灵阳、西刘、屯张、谷李、阳郭)。

故市镇

辖26个村委会(牛家、南师、白家、楼史、东屯、桥马、顾家、故寨、板南、杜王、春光、李家、扁家、故市、板北、巴邑、朱家、南马、吴章、甘泉、易西、板西、鲮鲤曹、北焦、乔田、三高)。

下邽镇

辖29个村委会(春光、柳园、张杨、光明、韩杨、见驾庄、红高钞、旭光、西关、鱼李、北七、甘庄、东关、星光、阳尹、双明、北徐、城南、神寺、川王、闫柳、梁张、周家、秦桥寨、张庄、同家、曹王、屈驾、凹里张)。

三张镇

辖16个村委会(沟北郭、盛于、洛村、魏宋、邢塬、铁韩、岳家、张毛、椗李、韩家、三张、薛家、中张、铁王、油王、坡王)。

交斜镇

辖16个村委会(新寨、新果、西池、兴禹、芦仁、秋丰、光二、交斜、五丰、雷丰、仁村、美王、渭阳、来化、光一、光新)。

孝义镇

辖11个村委会(孝丰、孝联、明星、洪新、什马、金滩、蔺家、南刘、杜家、北周、詹家)。

蔺店镇

辖23个村委会(韩华、永乐、金陂、胡佛、大钟寨、总旗、金马、赵家、红池、高庙、小钟寨、常庄、程曹、刁刘、李十三、红花店、凭北、庙合、义石、武家、凭南、大兴、蒲阳。)。

官路镇

辖13个村委会(官路、云祥、郭田、新村、北志道、南志道、潘家、大同、张千户、吝家、潼关寨、瓦新、党集)。

官道镇

辖22个村委会(官道、冯拜、屯南、武赵、井家、牟家、新田、大什、南张、贾家、屈家、李新、伏家、郭家、小什、苏武、南家、腊杨、满寨、东姜、赵东、蒲家)。

丰原镇

辖15个村委会(北雷、伍星、流村、西关、明星、闫吕、阿杆、灌芝、胜利、闵家、吴田、三孝、三联、西尧、丰原)。

官底镇

辖18个村委会(名相、四县庙、上薛、下薛、庙王、保王、楼王、陌张、赵家、陡庙、紫郭、简家、北郭、筱村、姜家、惠丰、官底、化佛)。

阎村镇

辖16个村委会(龙泉寺、岩河、三合、徐韩、宋家、张咀、北韩、三李、李庄、北阎、辛赵、西王、芦王、阎村、张家、申郭)。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渭南市临渭区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北纬34°15′~34°45′,东经109°23′~109°45′。南依秦岭与蓝田县相接,北部平原与蒲城县相连,东以赤水河为界与华州区为邻,西以零河为畔与西安市临潼区相望,东北以洛河故道(古乾河)与大荔县相间,西北经肖高村与富平县接壤。总面积122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临渭区地处秦岭纬向、祁吕贺山字型、新华夏系和陇西旋卷四个巨型构造体系的交汇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南部为秦岭山地,海拔800~2400米,中部偏南是黄土台塬,海拔600~800米,中部和北部为渭河平原,海拔330~600米。渭河经中部蜿蜒东流,零河、沋河、赤水河自南向北成“川”字形流入渭河。境内高山峻岭,深谷大川,宽阔平原,滔滔河流,构成了山峰起伏,丘陵连绵,河溪交汇,塬面相接的地貌。史称“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

气候

临渭区平均气温13.6℃。最热是7月,平均27.3℃,年极端最高平均19.7℃,极端值42.2℃(1966年6月21日);最冷为1月,平均-0.6℃,年极端最低平均-8.4℃,极端值-15.8℃(1969年1月12日)。

季节分布:按照划分四季的候均温标准,10℃以下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22℃以上为夏季。渭南3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春季(60天),5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夏季(110天),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秋季(50天),11月上旬至3月中旬为冬季(140天)。而秦岭山地,因海拔高,气温低,终年无夏。全年气温特点是,春温回升快(各月幅度6.2~5.4℃),秋季降温快(各月幅度6.3~7.2℃),暖季较长(4~10月气温为13.3~27.1℃)。春季12.8℃~14.6℃,夏季25.1℃~26.8℃,秋季12.2℃~13.8℃,冬季-0.4℃~1.0℃。

地域分布:由于受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响,渭河平原的气温高于东西两原,两原高于山丘。最高点在辛市,为14.1℃;最低点在三官庙,为12.5℃。东西差异不大,南北相差1.6℃。

气温日差和年差:气温平均日较差介于10.5~11.6℃之间。夏季最大(6月)14.0℃,冬季最小(12月)9.3℃。有利于瓜果生长和越冬作物的营养生长。气温平均年较差为27.9℃,最高间差27.9℃,最低间差26.7℃,最高和最低间差37.9℃。极端最高、最低间差58.0℃。

太阳辐射量(光量):临渭区全年为118.643千卡/平方厘米。七月最大,为14.337千卡/平方厘米。在季节分布上,春夏约占年辐射总量的62~64%,对作物返青、抽穗、灌浆、成熟十分有利。秋季次之,占20%,冬季最低,约占16%~17%。且从初春到晚春逐渐增高,从初秋到晚秋逐渐降低,对玉米、棉花的后期成熟和开花不利。越冬作物开始缓慢生长的≥0℃时的辐射量为107.133千卡/平方厘米。喜温作物开始生长的≥10℃时的辐射量为83.275千卡/平方厘米,分别占年辐射总量的90.3%和70.2%。光能资源相当丰富。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临渭区有林地面积26.3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8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5.9%。天然草场14.8万公顷。耕地面积54.61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4.4万公顷。

矿物资源

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其中储量大、易开采的20多种。煤、钼、金、石为优势矿种。素有“黑腰带”之称的渭北煤田绵延200千米,年产煤炭千万吨以上,开发利用枧模居全省之首;钼矿已探明储量1,000,115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金矿石探明储量21.7万金属吨,占全省48.4%;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资源丰富,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5.6万吨,被誉为“中国之冠,世界罕见”。

原煤地质储量255亿吨,已探明储量50.3亿吨,素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钼矿已探明储量150万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年产钼精粉1.5万吨,约占全国产量一半,是亚洲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厚,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居全国第三;石灰石已探明储量1.08亿吨,大理石228.3万吨;分布在9县(市、区)的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6万吨,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元素,被誉为“中国之最”。

生物资源

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历来是陕西省最优的农业生态区。野生动物30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丹顶鹤、黑鹳、青羊、大天鹅等23种珍禽珍兽驰名全国。人工饲养的畜禽20多种,其中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

临渭区

水资源

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漆水河,石头河等。以秦岭为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除黄、渭、洛三大过境河流外,还有发源于秦岭的沋河、赤水河、罗夫河、潼河等及发源于北部山区的滹水河、白水河、盘河、芝水河、孔走河、大峪河等。

交通运输

临渭区境内道路四通八达,遍布城乡,交通便捷顺畅。

陇海铁路、西南铁路、郑西高速铁路、大西高速铁路、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纵贯东西,108国道和107省道、关中环线纵贯南北。距省会西安42千米,距咸阳国际航空港45分钟车程,是关中东部的交通“陆港”。

临渭区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西邻西安连西北,东出中原通沿海,是关中东部的交通枢纽,也是西部地区率先开通两条高铁线的地级市。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

2020年,临渭区常住人口723860人(此次人口普查数据不含高新区、经开区人口数据,下同)。全区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13226人相比,减少了89366人,减少10.99%,年平均减少率为1.16%。

户别人口

2020年,临渭区共有家庭户265336户,集体户9835户,家庭户人口为658722人,集体户人口为6513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8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了0.67人。

民族人口

2020年,临渭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22352人,占99.7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08人,占0.2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88878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减少0.0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488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减少0.04个百分点。[3]

年龄构成

2020年,临渭区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3114人,占15.63%;15-59岁人口为448001人,占61.89%;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2745人,占22.4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2057人,占15.4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2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减少9.4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8.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12个百分点。

全区20个街镇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0%以上的街镇有8个,在55%-60%之间的街镇有9个,55%以下的街镇有3个。

20个街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10%,其中,7个街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9%。[4]

经济综述

“十一五”末(即2010年),临渭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7%。人均GDP达到14088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67%。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3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29.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495元和4565元,较2005年净增9323元和2405元,年均增长18.1%和16.1%。

2012年,临渭区生产总值180.52亿元,同比增长14.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71.35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80.10亿元,增长14.3%。

2013辖区生产总值完成181亿元,增长14.5%;区级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增长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2亿元,增长17.5%;工业总产值达到64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300元,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增长20%。

2018年,临渭区生产总值为419.6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7.6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90.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1.03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站为194.95元,占总产值的46.5%,地方财政收入到达7.4亿元,同比增长1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2534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达到11890元,增长9.4%。

2020年,临渭区生产总值完成322亿元,增长2.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08亿元,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933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85元,增长7.5%。[5]

第一产业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区),是国家秦川牛保种区之一。全区有耕地面积113万亩。土地平坦、肥沃,有效灌溉面积98万亩,已形成灌、排、防洪于一体的水利设施系统。种植业以粮、棉、菜、瓜、果为主,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0多万亩,复种指数148.7%。养殖业以牛、鸡、猪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

湭河岸边的北刘遗址表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临渭区就有了原始的农业。其生产方式和全国一样,大致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个体农民和集体所有制五种形式。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特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临渭区是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用雇工、出租土地、放债等方式剥削农民,使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1年,临渭区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耕者有了田地。1956年,经过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建立85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农业合作化。1958年,又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组织38个(后调整为34个)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农村人民公社。1962年,人民公社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由于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弊端,1979年以后,临渭区逐步实行了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全面迅速地向前发展。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建成“一村一品”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35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7个),推进村150个,培育形成葡萄、核桃、猕猴桃、香菇、冬枣、奶牛、生猪、奶山羊、肉鸽、笼养鸡十大特色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陕西省“一村一品”先进区、全国畜产品先进区、陕西省畜牧生产先进区、秸秆养牛先进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过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和无公害基地认证共6个,注册渭乐天、见庄、秦浓等农产品商标7个,冬枣、超级无核王葡萄等4种渭乐天牌时令水果被推荐为奥运会指定产品。全区累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4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7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末(即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41亿元,比2005年净增12.6亿元,年均增长7.9%。

第二产业

据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临渭区就出现原始的手工业制品,如石器、骨器、陶器、编织等。

秦汉时期,有了少量砖瓦生产。元代以后,随着棉花种植的增加,土纺、土织遍及农村,榨油、染坊、铁匠、缝纫、竹木、酿造等有所发展。清乾隆年间,全县有纳税班匠157人。光绪年间,渭北一带的土布、东西两原的草帽、苇席,数量均已可观。民国年间,手工业继续发展,同时,随着西北聚记机器棉花打包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开始有了近代机械工业。

建国初,私营工业有所发展,除原有企业基本保留外,新增瑞昕面粉厂,德华、义兴成、德泰、德聚等铁工厂,至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12万元,职工717人。1953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行公私合营,手工业也走向合作化,国营工业陆续建立。至1958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21个,职工1,755人,工业总产值达1471万元;主要工业产品增加了发电、棉纱、水车、石灰、生铁、水泥、锅驼机、小钢磨、肥皂等。

此后,(原)渭南县城列入三门峡水库淹没区,国民经济又遇暂时困难,1960年中央指示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本县于1962年停办了纺织厂等6个工厂,1963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1148万元,职工队伍减为1202人。1964年后,三门峡库区缩小,渭南县城从淹没区划出,大中型企业纷纷建立,至1983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38个,其中国家部属2个,省属6个,地属14个,县属51个,城镇街道28个,农村社队133个,五七工厂3个,联营企业1个。工业总产值增至18566万元(其中县属8925万元),比1949年增长5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84%。拥有各种机械动力78,800瓩(其中,原动机13000瓩,发电机2500瓩,电动机52300瓩,电气机械11000瓩),金属切削机床1364台(其中大型机床49台,高精度机床41台,数控机床7台),台钻327台,砂轮及抛光机300台,锻压设备290台。主要产品增加了棉布、塑料、运输带、染料、中成药、乳制品、化工设备、机械设备、锅炉、水泵、化肥等种类。不少产品如硫化氢、交直流电机、印刷机械、油锯、专用仪表。胶木拉线开关、墨水、印花毛巾、元钉、编织软电线等被评为陕西省或全国优质产品。国民经济结构已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变为农业、工业相辅相成,同时发展。

“十一五”末(即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7.3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0.8亿元,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长40.3%。

2018年,临渭完成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0.0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6%。

临渭区

第三产业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税务杂重,军用物资征调频繁,不少商行累赔歇业。

1949年5月临渭区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恢复国民经济,私营商业很快发展起来,到年底计有杂货、土产、肉菜、文具、油盐、旅店、美术、面粉、铁磁、饮料、燃料、药业、百货、绸布、粮业、纸烟16行业,加上摊贩共827户,资金715091万元(折今715091元),从业3033人。1952年发展到1158户资金3973863万元(折今3973863元),从业4201人。对于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满足消费者需要,起了有益的作用。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但是这些私营商业特别是资本主义商业,有的投机取巧,偷税漏税,有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给市场供应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少麻烦。为了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因素,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本县开始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除棉商、粮商因国家统购统销全部转业外,至1956年,将236户资本主义商业8户直接过渡到国营商业,228户按行业设立16个公私合营总店115个门市部;将910户小商小贩757户按行业组成20个合作商店和26个合作小组,由国营商业领导,30户并入公私合营商店,其余23户鉴于居住分散,继续自营;将186户饮食服务业70户成立37个公私合营企业,63户组成35个合作社(组),其余53户保持自营。1966年9月,鉴于私人资本领取的定息已超过投资总额,根据中央指示,取消了资本定额,将这些企业转入国营。其它合作商店、小组继续由国营企业直接领导。1979年以后,中央决定放宽政策,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并有所发展。

“十一五”末(即2010年),临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7.38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以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2.7%提高到2010年的45.9%,提高了3.2个百分点。2018年,临渭区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81.3亿元。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

渭南市临渭区明代有书院2所、义学14所,原渭南县设教谕、训导管理。清咸丰年间有书院6所、义学13所。辛亥革命前,废除科举制度,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原渭南县有高等小学堂3所、两等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129所,县设劝学所管理。民国时,村办初小(保国民学校),乡办高小(中心国民学校),三十八年(1949年)原渭南县有中学5所、小学467所(内有女校4所)、职业学校5所,学生30325人(其中中学生1390人),县级管理机构改为教育局(科)。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1949年6月就设教育科,后改为文教卫生科、文教科、文教卫生局、文卫办公室。1979年专设教育局,管理教育事业。截至1983年,有小学524所,初中49所,高中9所,各类专业学校9所。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在校学生122499人,比民国时增长3倍。其中小学学生85713人,比民国时增长近两倍。初、高中学生36786人,比民国时增长25倍多。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五年先后撤并中小学255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7所,新建、改造危漏校舍16.7万平方米,建成渭南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学校布局日趋合理;辛市街道、交斜镇、下吉镇、双王街道被评为省级教育强镇;瑞泉中学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杜桥中学、铁路自立中学、固市中学、下吉中学、吝店中学进入省级标准化中学行列,临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两基”教育先进区。

科学技术

临渭区

1956年,临渭区成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以下简称科协),1959年,成立渭南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撤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县科委、县科协相继恢复,并先后成立了医学会、中医学会、护理学会、药学会、农学会、林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电学会、机械学会、化工学会、土建学会、数学学会、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城镇工业技术协会、外语学会和科普电影学会等17个群众性学术组织。这些学会经常交流科技情报,开展学术讨论。畜牧兽医学会曾筛选出100余种疫病的200多个方剂,汇编成册,获得了地区科技成果奖;外语学会曾举办两期英语学习班,培训了50多名科技人员;护理学会多次组织护技表演竞赛,几个项目曾获得省和地区的奖励。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2.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6.8%。

文化事业

民国时期,原渭南县城有两个私营秦腔专业剧社,农村有两个私人办的秦腔剧社和一些私人办的皮影剧社,走街串乡卖艺演出。劳动人民逢年过节,还自演一些秧歌、竹马、芯子等娱乐。建国之后,文化艺术项目日益增多,不仅有专业剧团、业余剧团,还有书店、图书馆、电影院(队)。1979年成立了渭南县文化局。至1983年有专业剧团3个(地区2个)、业余剧团8个、影剧院5个、电影队68个、书店、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群众文化活动也比较活跃。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秦腔现代剧《桥弯弯月圆圆》荣获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并参加了陕西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秦腔晋京五十周年”赴京演出活动。

医疗卫生

民国时期,临渭区医疗卫生事业落后,二十年(1931年)原渭南县城才成立一个卫生院,设备简陋,其余是私人开设的18家中西药房。抗日战争时,私人开业的医院3所,诊所5所。建国后,1953年就设立文教卫生科管理此项工作,后改文教卫生局,1977年后专设卫生局。先后建立四级44个医院,其中,地区医院1个、县医院2个,地段医院7个、公社卫生院34个。此外,中央、省、地、县各厂矿、机关、学校、事企业单位也办起医院、诊所、医务室92个,共有医疗卫生人员3009人,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以作一些较为复杂的手术,基本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实施,参合率达到98%,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乡低保大幅扩面,城市低保对象达到24.7万人,农村低保覆盖面扩大到3.98万人;社会保险参保面持续扩大,参保人员20.8万人;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020年6月2日,临渭区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名优特产

火烙花

火烙花为渭南制作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起源于西汉末期。早期只在竹木器具上烙制简单图案,作装点之用,后逐渐演变发展为今天的火烙画。制作火烙画的工具为特制铁笔,加热后在木质或较厚纸质上用手工烙制而成。完成一幅(件)烙画制品要经过选材、构思、描绘草图、烙画、上漆(装裱)装框等多道程序。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因在农历六月上市,又称“六月鲜”。以剔骨“同羊”肉、骨头、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精盐、味精为原料,分原料处理、煮羊肉、调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时用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酱、鲜蒜瓣,则肉烂汤清,吃而不腻,清醇可口,别具风味。

甑糕

甑糕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粘甜。而且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效,是一种滋补养身食品。

豆腐泡

豆腐泡,是渭南人的经典早餐,可与羊肉泡,时辰包子并称为渭南人三大必吃之早餐。豆腐泡,即豆腐泡馍,豆腐是比豆腐脑略硬的软豆腐,馍是文火烙就的麦面饼,最高境界是略发,配以油泼辣子,干香椿末等秘制调料,吃时,先把馍掰成拇指大的块,连豆腐在锅里过几遍,使热,然后用勺子舀着吃,这是标准吃法。也可直接舀豆腐,就馍吃。吃时必嚼大蒜。

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是陕西面条的杰出代表之一,它的确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在每家卖biangbiang面的饭店门前,你都会看到一个偌大的招牌,上书一个斗大的字,笔画多达五十几画,陕西关中人不分老幼,都会脱口念出:“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二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游咸阳。”这首民谣唱的便是“biang”字的传统写法。

陕西民风民俗中有“八大怪”或“十大怪”之说,其中一怪即“面条像裤腰带”,指的就是biangbiang面,是说其形之长、之宽、之厚也。事实上,秦地面条种类极多,又细又韧又长的岐山面,是关中西部的代表作,而像“裤腰带”的biangbiang面,则是关中东部面条家族的“明星”。

冬枣

冬枣

冬枣又名“冻枣”、“苹果枣”、“冰糖枣”,是枣的晚熟鲜食优良品系,是我国的独有珍稀果品,历史上记载仅产于山东滨州,以丰富的营养、极佳的品质和美丽的外观而驰名中外。享有“南荔枝,北冬枣”的盛名。一般单果重25-50克左右,状如苹果,有“小苹果”之称。果皮赭红光亮、皮薄肉脆、甘甜清香、营养丰富,可食率达95%。经科学分析,冬枣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与其它果品相比,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70倍,梨的140倍,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被誉为“百果王”、“活维生素丸”。另外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有防癌、防心脑血管疾病之功效,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被称为“天下奇果”。

桥南苹果作为药用,中医认为它性平,味甘,具有补血益气,止渴生津和开胃健脾之功,对消化不良,食欲欠佳,胃部饱闷,气壅不通者,生吃或挤汁服之,可消食顺气,增加食欲。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苹果能防止胆固醇升高、减少血糖含量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还可以减轻环境污染造成的慢性中毒。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苹果有止泻、通便的作用。治疗单纯性轻度腹泻时,只吃苹果,不需用药,亦有疗效。因苹果所含有机酸能刺激肠道,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故能通大便,治疗便秘。它还具有补脑和安眠养神的功用。而且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C1,对癌症有积极的抑制作用。苹果还有恢复疲劳,维护皮肤健美等作用。所以,古今中外总是称誉苹果是“保健之友”。

风景名胜

临渭区内南部有尤河川道生态风景区、险峻秀美的石鼓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有建于唐代的下吉慧照寺宝塔,区内有全国仅存的秦始皇焚书台—灰堆遗址和渭南八景之一的“六姑泉”。临渭区西连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陵兵马俑和华清池,东邻闻名天下的西岳华山,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华山

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公里。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萧引凤”等。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位于渭南韩城南10公里的芝川镇南原上,距西安百余公里。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滩,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关中文物最韩城”,而司马迁祠文物之盛,尤为韩城之冠。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淡之子。他二十岁后开始云游,足迹遍布祖国南北,到处采集传说,考察风俗。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得读史官藏书,他遍读宫中藏书,搜集资料五年,于公元前104年开始着《史记》,后因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腐刑”,但他坚强的活了下来,在他55岁那年(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历史巨着《史记》,这部巨着共130篇,52万字,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并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影响十分深远。鲁迅曾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处女泉

处女泉风景区地处合阳县洽川镇,属于黄河滩涂湿地,是全国最大型的芦苇荡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湿地型旅游景区,占地15万亩,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荡”。“处女泉”又名“东鲤瀵”,也是洽川七眼瀵泉之一。瀵泉,堪称“华夏一绝”,全国独有,这个“瀵”字,在词典中可查出,专指洽川这七眼瀵泉,瀵泉的由来是古时洽川人民用瀵泉水浇地,发现即使不施肥料,庄稼也长得非常好,可称上是肥水,所以朴素的古代人民就把这七眼温泉称为“瀵泉”,经现代化验证明,瀵泉是喷发型温泉,富含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确实对庄稼生长非常有利。

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茂密的芦苇丛中,隐藏着神奇的处女泉。处女泉又名东鲤瀵、伏鱼泉,“处女”之名来源于当地一种古老的民俗。姑娘在结婚之前都要由母亲或姐姐陪同,在蓝天白云下,躲在绿色的屏帐中洗去满身的尘土和疲劳,去迎接人生道路上的光辉时刻。

石鼓山

石鼓山森林公园位于渭南市之南,秦岭北麓,距渭南市区30千米,总面积1420公顷,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公园内景色秀美,其中石鼓山景区集华山之险与黄山之秀于一体,故有“小华山”之美称,生长着数量繁多的“植物活化石”白皮松,内有“龙洞蛇道”、“神泉水”、“夫妻松”、“回心石”、吉祥龟、青蛙石等自然景观。园区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丰富。1997年被陕西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六姑泉

六姑泉又称瑞泉瀑布,属渭南八景之一。地处陕西渭南城区东南方向,出城南行五里,在沋河西岸的西塬半坡,地属蒋家行政村。自唐、宋、金、元以来,在此设寺设观。明嘉靖年间,临渭区名士南大吉,罢官后曾在此建“沋西草堂”,从事讲学和著作。渭华起义前,渭南县委在这里开过多次会议,磋研起义方案。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赴西安途中,路过渭南,曾在此作过短暂停留。

著名人物

程邈,秦代书法家。字元岑,内史下邽(今渭南北)人。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吏人佐书,故名曰隶。

张禹,(?-前5年),字子文,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东)人,后移居莲勺(nianzhuo)县(今渭南市临渭区交斜镇来化村)。从施仇学《易经》,从王王阳,庸生习《论语》,被推为郡文学。甘露年间,诸儒推荐做了博士。初元年间授太子《论语》,升任光禄大夫。河平四年(前25年),代王商任丞相,封安昌侯,建平二年(前5年),张禹去世,谥号节候。

韩盛,字文炽,南阳堵阳人也,五世祖远,为郑县令,因徒居京兆之渭南焉。盛幼有操行,涉猎经史,兼善骑射,臂力过人。累迁至都督、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帅都督、持节、车骑大将军。

鱼俱罗(?-613年),冯翊下邽(陕西渭南东北)人,隋朝名将。身高八尺,体力过人,声音极其洪亮,平时说话声音可传出数百步之远。初为禁卫军,累迁至大都督。开皇九年(589年),随炀帝平定南陈,因功拜开府。开皇十年(590年),随军平定沈玄懀、高智慧等的叛乱,因功加授上开府、高唐县公、叠州总管。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古下邽三贤之一。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古下邽三贤之一。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张仁愿文武双全,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吏。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取漠南,极大地削弱了后突厥汗国的国力,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古下邽三贤之一,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

南大吉(1487年-1541年),字元善,号瑞泉,明代陕西渭南县田市里秦家堡(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人,南金长子。心学大儒王阳明得意弟子之一,著名学者。性豪宕,雄于文。注有《渭南志》,《绍兴志》,《少陵纯音》,《瑞泉集》。

杨天纵(?-1732年)字景圣,陕西渭南人,清朝将领。年十七,父母相继没,遂入伍。尝从勇略将军赵良栋下云南,冒失石,负重创。补四川提标把总,迁峨边营千总。

雷延寿,字曼卿(1869-1928),陕西渭南双王车雷村人。少年时,天资过人,能文工书,刻苦好学。16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十七年(1928)十二月十九日,雷患脑溢血,病故北平,时年59岁。二十一年(1932),迁葬于渭南故里祖茔。

王尚德(1891-1946)又名璋峰,化名王琴生,陕西渭南县程家乡(今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办)姚李堡村人。1922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1925年12月转为共产党员,他是陕西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也是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的创始人。他为革命事业培养造就了大批有为的人才,组织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渭华起义”和农民革命斗争。

屈武(1898-1992),字经文,陕西渭南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1927年毕业于苏联中山大学,1930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曾参加“五四”运动,血溅总统府。政协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第六届代理主席、主席,第七届名誉主席。

高双成(1882-1945)国民党陆军中将。陕西渭南人(今渭南市临渭区)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后在陕西镇守使井岳秀部任职。1927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路军第二师师长,国民党陆军第八十六师第二五六旅旅长、第八十六师师长、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

王劲哉(1897-1968),字步礼,绰号“王老虎”,陕西渭南县阳郭镇康坡村(今渭南市临渭区)人,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抗日将领。他是屡战奇功的西北骁将,“西安事变”的主要参与人,逮捕山东王韩复榘的执行人,鄂中六年抗战的旗帜、领袖;他曾任共产党渭南军分区副司令员、陕西省政协常委,“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他军政皆能,作为要犯竟能两次“越狱”成功,治理开封、鄂南等地绩效很好,有“开创乱世好风气”的美誉。

杨德中,陕西渭南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滨海军区连指导员,山东军区、鲁中南军区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团政委,师政治处副主任、主任,中央警卫团政委,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兼警卫师师长等。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中共第12、13、14届中央委员。

张宗逊(1908-1988),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军长、红军大学校长、中央第一局局长兼富甘警备司令等职,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冀中抗日、百团大战和解放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校部部长、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临渭区荣获2017年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6]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2020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

2021年4月,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6:44: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59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临渭区(陕西省渭南市辖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临渭区(陕西省渭南市辖区).pdf

标签:渭南   陕西省   市辖区   临渭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