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照射是核辐照射的一种方式。放射性核素在生物体外,使生物受到来自外部的射线照射称为外照射。
中文名外照射
简介外照射所产生的效应
概述外照射是核辐照射的一种方式
分类专有名词
简介体外辐射源对生物体所产生的照射。这一术语也用于非人类物种。外照射是相对于内照射而言的。外照射时辐射源位于人体外部,当人体远离辐射源或采取足够的屏蔽防护措施后,则不再受到照射;而对于内照射,放射性核素一旦进入人体,它对人体的照射将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使人体终生受照。这是外照射与内照射的明显区别。强贯穿电离辐射都会对人体产生外照射,例如X射线、γ 射线、中子等。弱贯穿电离辐射主要对人体皮肤、浅表组织或器官造成外照射,例如高能 β 射线若防护不当,会造成皮肤烧伤;而有些弱贯穿辐射,如 α 射线,则因其射程很短以及人体皮肤角质层的阻挡,通常不会造成外照射。[1]
影响因素外照射所产生的效应与吸收剂量、剂量率、时间与空间的剂量分布、照射范围、受照组织的放射敏感性及辐射的种类和能量等因素有关。 外照射与照射距离平方成反比,当接近放射源时就会受到照射,离开放射源时就不受照射或减少照射。
防护方法外照射防护目的是保护特定人(群)不受过分的直接或潜在的外照射危害。其出发点应从防护目的的实现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付出方面综合进行考虑。外照射防护应该保证完满达到电离辐射源的应用目的,又使人员受到的辐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即ALARA 原则。辐射实践正当性、最优化和剂量限值。
时间防护法尽量减少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时间,以减少受照剂量。在工作场所剂量率不变的条件下,受照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因此想方设法减少工作时间是减少受照剂量的有效方法。
距离防护法尽量增加人体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以减小人体受照的剂量。点状源在周围空间所产生的剂量率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当距离增大一倍时,照射量可减少至原来的1/4 。因此,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远离辐射源。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长柄工具,机械手等。
屏蔽防护法屏蔽防护法,就是在人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蔽物以减小人员处的剂量率,从而减少人体受照剂量。所需用屏蔽物的厚度,应根据不同情况,如辐射类型、辐射强度、防护水平等通过计算确定。在实际的防护中,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可以凭半厚度的经验数据确定γ射线屏蔽材料的厚度。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6:4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59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外照射(物理学术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外照射(物理学术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