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讲道理》是美国T.爱德华·戴默创作的图书。2014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好好讲道理》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平息冲突,把注意力放到道理上来,是个有效的办法。注意到对方论证中的哪怕一丝道理,我们才能替自己找到更好的立场。
书名好好讲道理
作者T.爱德华·戴默
类别逻辑思维
原作品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
译者刀尔登,黄琳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页数416
定价48
开本32
装帧平装
ISBN9787308133517
内容简介应对蛮不讲理者的60种逻辑学策略
为什么要讲理?为什么希望别人也讲理?有这么几个实际的理由。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好的论证使我们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理有据的人,无论是实现目标还是完成计划,成功的机会更大。
第二,遇到艰难的道德选择,好的论证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使我们避开有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三,好的论证,使我们更愿意只遵从那些我们有充分理由信其为真的、牢固的观念。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是个讲道理的人,我们就该加强现有的信念,或暴露其不足,以便取舍。
第四,运用好的论证,还能提升我们在社交、工作及个人事务中思考和行动的水准。要想让别人接受你的某个观点,讲道理通常要比吓唬人、讨好人等办法更有效,至少效果更长远些。
最后一点,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平息冲突,把注意力放到道理上来,是个有效的办法。注意到对方论证中的哪怕一丝道理,我们才能替自己找到更好的立场。
本书能够帮助你:
1.更好地应对胡搅蛮缠的妻子或丈夫、蛮不讲理的老板、喜欢抬杠的同事
2.在交谈中驳回对方的诡辩
3.提高思维能力,解决实际思维中的逻辑错误
4.使你的推理更正确、表达更清晰
5.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在
作品目录语音 |
引言 |
第一章智识行为规范 |
程序标准 |
伦理标准 |
形成自己智识风格的原则 |
1.或谬原则 |
2.求真原则 |
3.清晰原则 |
练习 |
第二章什么是论证 |
论点即其他论断所支持的论断 |
区分论点和意见 |
4.举证原则 |
论证的标准形式 |
5.宽容原则 |
演绎论证Vs归纳论证 |
规范性论证的演绎本质 |
道德论证 |
法律论证 |
审美论证 |
练习 |
第三章什么是好的论证 |
好论证须符合五个标准 |
6.结构原则 |
7.相关原则 |
8.接受原则 |
前提的可接受标准 |
前提不可接受的条件 |
9.充分原则 |
10.辩驳原则 |
改善你的论证 |
运用论证的规范 |
11.延迟判断原则 |
12.终结原则 |
练习 |
第四章什么是谬误 |
关于谬误的理论 |
有名称的谬误VS未命名的谬误 |
谬误的结构 |
回击谬误 |
自毁论证 |
荒谬反证 |
反证方式 |
谬误游戏规则 |
练习 |
第五章违反结构原则的谬误 |
6.结构原则 |
不当前提的谬误 |
丐题谬误 |
复合提问谬误 |
丐题定义谬误 |
前提不兼容的谬误 |
前提和结论矛盾的谬误 |
规范性前提不明的谬误 |
练习 |
演绎推理的谬误 |
条件推理 |
否定前件 |
肯定后件 |
三段论推理 |
中词不周延的谬误 |
端项周延不当的谬误 |
不当换位 |
练习 |
第六章违反相关原则的谬误 |
7.相关原则 |
无关前提的谬误 |
起源谬误 |
合理化谬误 |
得出错误结论 |
使用理由不当 |
作业 |
诉诸不当的谬误 |
诉诸不当权威 |
诉诸公议 |
诉诸强力或威胁 |
诉诸传统 |
诉诸自利 |
操纵情绪 |
练习 |
第七章违反接受原则的谬误 |
8.接受原则 |
语义混乱的谬误 |
模凌两可 |
暧昧 |
强调误导 |
不当反推 |
滥用模糊 |
貌异实同 |
练习 |
无理预设的谬误 |
后来居上 |
连续体谬误 |
合成谬误 |
分割谬误 |
非此即彼 |
实然/应然之谬 |
一厢情愿 |
拒绝例外 |
折衷谬误 |
不当类比 |
练习 |
第八章违反充分原则的谬误 |
9.充分原则 |
缺失证据的谬误 |
样本不充分 |
数据不具代表性 |
诉诸无知 |
罔顾事实的假设 |
诉诸俗见 |
片面辩护 |
漏失关键证据 |
练习 |
因果谬误 |
混淆充分与必要条件 |
因果关系简单化 |
后此谬误 |
混淆因果关系 |
忽视共同原因 |
多米诺谬误(滑坡谬误) |
赌徒谬误 |
练习 |
第九章违反辩驳原则的谬误 |
10.辩驳原则 |
有关反证的谬误 |
否认反证 |
忽略反证 |
毛举细故 |
练习 |
诉诸人格的谬误 |
人身攻击 |
投毒于井 |
彼此彼此 |
练习 |
转移焦点的谬误 |
攻击稻草人 |
红鲱鱼 |
笑而不答 |
练习 |
第十章如何写议论文 |
研究问题 |
陈述你的立场 |
论证你的立场 |
驳斥对立观点 |
解决问题 |
议论文样本 |
练习 |
译名表 |
美国30余所大学通用的逻辑学教材。如果你只打算买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本书是不二选择!
作品鉴赏本书的焦点是如何组织良好的、没有缺陷的论证,但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以智识行为的基本规范来理解论证,而一个成熟的人要参与对有争议问题的论证,这些规范是必须恪守的。构成这些规范的若干准则,既与良好论辨的标准,也与有效辨论的其它要素(本书后面将有详尽解释),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这些规范代表着智识行为的两种最重要的标准:程序标准和道德标准。
程序标准
人们因对事物看法不同而彼此疏离,要有效地解决分歧,有些最基础的原则伴随——实际上通常是引导——讨论,智识行为规范所传达的程序性标准,描述的就是这些基础原则。简单说来,理性解决争议的最有效的一些办法,规范把它们形式化了。平息争议、确定判断、订正信念,能使这些活动富于成效的智识行为的类型,总是要与上述基础原则合拍的。研究语言交流的学者发现,遵循程序性原则的讨论,基本上对应于成功解决争端的讨论,反之则不成功。我自己参与辨论的经验,以及我在大学课堂中对这些原则的试验,也指向同样的可喜结论。
在我的论理课上,我通常拿对什么是“智识行为的规范”的讨论作为开篇,并贯穿始终。到了课程的结尾,我要求全班的学生选择一个当下的道德议题,——对该议题,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在情感上有所倾向。然后我们分为两组,面对面地相对,遵循本章描述的规范,连续讨论三节课。我的角色只是监督,对论题的题旨,控制住自己,什么也不说,只当某一方有违规范时,才予以指出。我鼓励学生在这几天的课下研究这些问题,学生们也经常把研究所得带到课堂上来,让其它同学注意到这些见解和证据。这种提交,也是讨论的一部分。我实施这样的实验,已有二十多年了,而几乎不变的,是在三小时的讨论之后,学生们总能够就这些道德论题达成完全的共同意见。在这些年里,他们讨论过的问题分布很广,从军队中的同性恋到素食问题,而学生们对自己讨论的结果,几乎总是又惊又喜。最后达成的立场很少是原先两种立场中的一个,而通常是“第三种”,而且是更好的一个。
伦理标准
智识行为规范所表达的第二项标准是伦理上的。如果说声称未能在论证中遵守规则是不道德的,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那么,主张人应该公平地辩论,应该不会显得奇怪吧。公正精神,要求所有参加理性辩论的人,承诺至少要遵循规范的最低标准,那么就此而言,这些规则很显然是有道德意味的。不妨想一想,有多少次,我们的争论对手不理睬我们所认为的“游戏规则”,那才叫恼火。这不仅使讨论进行不下去,更要紧的,还使问题得不到解决,至少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被对方激怒,我们越是希望讲理,就越是光火;谁能说这中间没有道德因素呢?显而易见,我们希望对手公正,同样明显的,我们自己也得公正。
不过,理性讨论这种游戏的目标与其它游戏的目标不同。在其它游戏中,目标是某一方赢,另一方输,遵循规则的目的是确保胜负的公平。而在论证或理性讨论的“游戏”中,目标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所有参加者一起来发现问题的最佳解决,或发现有争议事项上的最可靠的观点,而这只有当大家都遵守理性讨论的规则时才能实现。
形成自己智识风格的原则
既然是“讨论”,就意味着至少两方的参加,不然,便成为个人的内心思辨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任何人,只要希望给自己的观点建立尽可能强有力的论证,对解决冲突有所贡献,都应该将下述原则化为自己的智识风格。
1.或谬原则
每一个参加辩论的人,都要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可能是错的。每个人都要承认,在所涉的论题上,自己原先的观点并不一定是最无懈可击的观点。
2.求真原则
每个辩论者,都有义务热切地探求真义,至少探求所能达到的最合理的论证。也就是的,每人都应愿意认真对待对方的的观点,查寻对方意见中可能包含的真知灼见,并允许对方就任何方面发表论证或反驳。
3.清晰原则
无论是表达观点,辩护,反驳,都不能有语义混乱,并能够从不同的观点清晰地区分开来。特别重要的是,对论证或批评中任何有可能造成迷惑或误解的关键词,都要仔细推敲。
4.举证原则
举证责任通常总是由提出主张的人地承担。如果对方质疑,主张人便有证明的义务。
5.善意原则
如果复述对手的论证,要认真表达,不得减弱其论证力,不得有违对方的原意。如果对方论证的意旨或清晰性尚存疑问,要以善意度人,而且对方应得补正的机会。
6.结构原则
良好论证的这一首要规范要求,不论是主张还是反对一个观点,其论证应该满足形式完美的论证对基本结构的要求,即,结论要有至少一个理由的支持,如果论证是规范性的,至少要拥有一个规范性前提。这样的论证,不使用相互冲突或与结论相矛盾的推理,也不预先假设结论的真实性,更不进行不合逻辑的演绎推导。
7.相关原则
论辨中只能提出其真实性对结论的真实性有所贡献的论点。
8.接受原则
论证中提出的论点,必须是,对成熟、有理智的人来说是有可能接受的,从而符合可接受性的规范。
9.充分原则
论证中应努力提出相关的,可接受的论点,从而在数量和质量上使结论成为可以接受的。
10.辩驳原则
按照良好论证的第五项规范,论证的过程中,对这一论证或其所支持的立场的可以预见的关键性非难,应该有所辨驳。而当批评对方的论证时,不应回避其最强有力之处。
11.延迟判断原则
如果一个良好的论辨不能支持任何一种立场,或均衡地支持不只一个立场,那么论辨人应该——在多数情况下——延迟对议题的判断。如果当时的情况需要尽快的决定,应该权衡是在现有基础上做出判断更合适一些,还是继续延迟判断更合适一些。
12.终结原则
在下述情况下,一个论题应视为辩论终结:如果不同立场中的某一种论辨是结构完满的,使用着相关且可接受的推理,为相应的结论提供了充足的基础,并且包含着对所有关键性异议的反驳。除非有人能够证明这一论证不是最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参辩人便有义务接受它的结论,认为议题已经辩决。如果该论证在后来被人发现有缺陷,以至它所支持的观点重新变得可疑,参辨人便有责任重开议题,以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解决。
上面所说的原则中,前三个通常被认为是智力工作的标准性准则。人们几乎普遍地认为,它们是严肃地讨论问题的逻辑基石。
作者简介T.爱德华·戴默,作家,美国哲学教授。作为成绩卓著的高校教授,被授予JamesA.DavidFacultyRecognition奖项。
译者:刀尔登,1964年生于沈阳,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玻璃屋顶》、《中国好人》《七日谈:字母表,以及希里花斯人的合理生活》。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6:24: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58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好好讲道理(T.爱德华·戴默创作的图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好好讲道理(T.爱德华·戴默创作的图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