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丽芙·基特里奇》作者〔美〕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张芸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9月出版。书籍曾获荣获美国文学最高荣誉普利策小说奖。奥丽芙刻薄、暴躁,她拒绝道歉和一切无用的矫情。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她也会不动声色地流露出对周遭世界的关怀和善意。她会毫不客气地戳穿伪善,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作者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开本32
ISBN978-7-5442-5528-8
中文名奥丽芙·基特里奇
发行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
各方评价一部易读而难忘的大师级杰作。
关于孤独 关于悲伤 关于爱。
荣获美国文学最高荣誉普利策小说奖。
《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年度好书”。
海岸,平静的克劳斯比小镇,脾气暴躁的奥丽芙·基特里奇有一个“好好先生”式的丈夫和一个与她日渐疏远的儿子,生活看上去水波不兴,却有股股暗流涌动。
在镇上,奥丽芙也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其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一个想自杀的忧郁青年,一个患上厌食症的年轻女孩,一个数年如一日在酒吧弹琴的未嫁女子……这些怀着饥饿、揣着梦想的人们,在欲望与寂寥之间挣扎徘徊。她冷眼看待这个世界,也分外清醒地咀嚼着人生的孤独和难堪。
作者以极富张力的笔触探索了作为生命底色的种种矛盾与悲哀,却也揭示了人生中毕竟抹不去的温柔与希望。
行文雅致,不断累积的情感深具震撼力,女主人公奥丽芙直率、有缺点但十分迷人。——普利策奖授奖辞 作品探寻的主题是世人对彼此微乎其微的了解,为了得到自己所求而奋不顾身的努力,还有微末事物中蕴含的救赎力量。——《人物》
作者简介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Elizabeth Strout)
美国当代作家。1956年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市,大学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1998年,出版长篇处女作《艾米与伊莎贝尔》,获《洛杉矶时报》最佳首作奖及《芝加哥论坛报》中心文学奖,并入选橘子奖短名单及笔会/福克纳奖,在文坛奠定了坚实的口碑。2006年出版《与我同在》,登上全美畅销榜,入选美国独立书商协会选书。
《奥丽芙·基特里奇》是她的第三部作品,2008年出版,获2009年普利策小说奖。作品以平淡内敛的文字描摹着普通人的生活,衰老、孤独、流言、背叛、不可能的爱和小小的善良,日复一日在小镇上演,外表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涟漪四起,愤怒与悲伤静静浮现。
目录药店
涨潮
钢琴演奏者
小插曲
绝食
殊途
冬季音乐会
郁金香
一筐旅程
瓶中船
安检
罪犯
河流
故事梗概伊丽莎白·斯特劳特1956年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从小在缅因和新罕布什尔的小镇长大,在贝茨学院毕业后又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她于198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她的不少作品发表在《红书》和《十七岁》上。她的《艾米和伊莎贝拉》获得2000年度的桔子奖提名。《奥丽芙·基特里奇》则获得了2009年度的普利策奖。后来此书又在意大利获Premio Bancarella奖,据说是海明威之后第一个获该奖的美国人。 小说人物众多,形形色色兼备。总共有101个人物,仅基特里奇家族就出现了9个角色。
有药店老板、数学教师、足球明星、肥胖的运货员、理发师、女招待、前大学教授、收银员、木匠、医院行政人员、会计、护士、房东、警察、五金店老板、木材厂工人、校医、杀人犯、士兵、学生等等。这些涉及广阔领域、关系复杂的角色有的互相交织,有的各自为政,共同构成小镇的社会网络,演出着各种人生的悲喜剧。如此大量的角色撑起分量沉重的芸芸众生相的全貌,甚至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找到跟自己类似的那款人物。
结构的别致足见作家营造、用心之细密和精湛。这部作品其实是用13个故事构筑起来的长篇,而这13个故事又各具相对的独立性,其中绝大多数故事的核心人物则是女教师奥丽芙·基特里奇,她时而充当某篇小说的核心,时而又在某篇小说中飞速地露个面,目的是把全书构成某个更为宏大的有机体。全书人物活动的地点集中在一个小镇,有些人物反复出现。这些故事,有的写在某个男子的葬礼上妻子刚刚获悉丈夫对自己的不忠,有的写发生在医院里的人质事件,数学老师奥丽芙充当着把这些故事勾连起来的角色。
这13篇小说中写得最弱的正是她飞速露个面的那两篇。没有奥丽芙,这部小说似乎就会游移不定,好像脱离了锚的船只。这部作品,既有长篇的宏观视角,架构可作长篇来读,同时其中的要素又体现了杰出短篇的特质:选取生活中瞬间的碎片,用特写来讲述完整的故事,所谓的以小见大。
探索活的精神世界,切入复杂的性格深处,矛盾中浮现立体的人格。奥丽芙是个复杂的人物,并非我们一目了然的那种好人,有时在邪恶和善良的怜悯心之间摇摆。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人都是费解的谜团,奥丽芙也不例外。有时在这篇故事中,她的行为可能很恶劣,有时在另外一篇中又可能会挽救了某人的生命。连他的儿子都说:你让人感到可怕。她甚至毫不讳言地对朋友说:听到别人生活中碰到麻烦,自己感觉挺爽的。
但是,当这些故事继续向前推进时,我们看到这个女人更为复杂的画像逐渐浮现出来。她可能冲着儿子谩骂吼叫,可其实心里深爱着孩子,而表达爱的方式令人匪夷所思。丈夫是个善良的男人,奥丽芙同样爱着丈夫,但却在表达爱上总是跌跌撞撞,毫不流畅。她经常情绪阴郁,可是同样会突然发出深沉的开怀大笑。她内心深处潜藏着同情心和怜悯感,甚至对陌生人也如此。她知道,生活是孤独的,不公平的,持久的婚姻和突如其来的死亡需要巨大的造化。她知道,自己已经烂掉,有着太多的悔恨。
她知道,人们难免会失败,最终,连脆弱的希望也会化作泡影。这就是奥丽芙复杂矛盾的精神底色。作者试图告诉读者,我们如果仅凭碎片般的经历,是很难完整地认知一个人的。这部作品处处在暗示要探索这样一些神秘的难题: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这样做的动机何在,我们有关自我的认知是如何遭到扭曲乃至缺失的,最终几乎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无法完整全面地对待自己。这些故事充满了思想的深度,虽然表现的都是个体,然而探索的问题却具有穿透力和普遍性。作家促使读者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复杂、不可思议的人物的行为和精神世界,让读者从人与人之间内在关系的互动中理解人性的微妙。
用心来感知人情和世态,以强烈的主观风格道出诡异的庸常。奥丽芙对自己清醒的反思贯穿通篇,那种自我意识是很耀眼的。这种自我意识的风格还体现在作者对行文调子的确定上。伊丽莎白喜欢用所谓无拘无束的间接风格。比如,作为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可能会使用某个特定角色的语气和视角,比如写郁金香盛开得很“荒谬”,而荒谬则是很具奥丽芙个人特色的词汇,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作家在这种本来应该客观的叙述中让强烈的主观色彩介入,就像一个强势人物会改变某个房间的气场。
考究而逼真的氛围弥漫全书,犹如淡淡的雾,让读者感觉头发里,眼睛里,都掠过或者钻进这样的雾。氛围的营造很是考验作家的功力。如何让自己的人物、地点浸淹在某种真实而独具个性的氛围中,这是需要作家费点思量的工作。全书虽然由13个短篇构成,但是,却有某种统一的氛围贯穿其中,悲观的底色中处处洒着亮泽,时间在流逝,流逝的过程中载着看不见、摸不着却在那里存在和漂泊的情的忧愁。
这些东西只可在特定的情景中意会,却很难言传:我个人以为,凡是用心来写的东西,到了炉火纯青之境,那个最神秘的核儿最难单挑出来说个明白。这部作品不仅把故事、人物、思想、情感呈现给我们,还把既是上述要素的融合又具独立性的氛围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暂时淹没在它的氛围之雾中。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5:43: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55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奥丽芙·基特里奇(美国伊丽莎白·斯特劳特所著书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奥丽芙·基特里奇(美国伊丽莎白·斯特劳特所著书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