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虫,常见于中国古文记载中。古代所称的"五虫"之一,总称无羽毛鳞甲蔽身的动物(倮同裸)。有时也专指人类。
中文名倮虫
别名蠃虫
界动物界
类别古代动物
出处《大戴礼记》
拼音luǒ chóng
解释古代动物类别。指身无羽毛鳞甲的动物。古代常用以指人[1]。
《大戴礼记》记载,古人把所有动物分为“蠃鳞毛羽昆”五类,合成“五虫”,其中指出:人类、蚯蚓、青蛙等裸露无毛无鳞的生物被称为“蠃虫”或“倮虫”,以圣人为首领。
出处《大戴礼记·易本命》:“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礼记·月令》:“其虫倮。”孙希旦集解:“凡物之无羽、毛、鳞、介,若鼃(蛙)、螾(蚓)之属,皆倮虫也。而人则倮虫之最灵者。”
《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阴司天,倮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
汉王充《论衡·遭虎》:“夫虎,毛虫;人,倮虫。毛虫饥,食倮虫,何变之有?”
清龚自珍《释风》:“且吾与子何物?固曰:倮虫。”
也作“蠃虫”。《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时则有蠃虫之孽。”颜师古注:“螽、螟之类。无鳞甲毛羽,故谓之蠃虫也。”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5:25: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54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倮虫(古代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倮虫(古代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