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鱼(鲟科鳇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5-01-11 17:29:47 阅读: 评论:0

蝗鱼(鲟科鳇属动物

蝗鱼 (鲟科鳇属动物) 次浏览 | 2022.07.31 19:07:50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蝗鱼鲟科鳇属动物

蝗鱼学名中华鲟,俗称腊子,产在黑龙江的主要是达氏蝗,为冷水性鱼类。背灰褐色,腹部灰白而略黄,体为圆筒形,无鳞。头大,口小,吻尖突。整个体形与爵鱼相似。达氏鳇软骨鱼类,物种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是全世界惟有黑龙江流域才有的珍贵鱼类。

中文名

蝗鱼

别名

中华鲟

动物界

鲟科

鳇属

俗称

腊子

动物简介

鲟鳇鱼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并且数量极为稀少,因而具有“水中熊猫”的美称。[1]达氏鳇为底层鱼类,喜欢分散活动,成体多在深水区,很少进入浅水区。幼体在河道浅水区及其附属湖泊、泡沼中育肥、生长,平时栖息在大江的夹心子、江岔等水流缓慢、砂砾底质的地方。

达氏鳇性鱼成熟年龄较晚。雄性为12龄以上,雌性为16-17龄,一般怀卵量为25万~400万粒,平均为100万粒。达氏鳇为长寿型鱼类,平均在40~50龄以上。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寿命长,是淡水中最大型鱼类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最大个体长达5。6米,体重达1000千克以上。

生活习性

觅食游动活跃,一年四季觅食,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性成熟的个体,在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幼体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小鱼、小虾、昆虫幼体等。口位于头的腹面,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触须2对,中间的1对向前。吻呈三角形,比较尖。左右鳃膜相互连接,这是与鲟鱼不同点,是鳇、鲟鱼的分类依据之一。有长吻型和短吻型两种类型。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尤其以黑龙江中游为最多;其次是分布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等水域,嫩江下游也偶有发现。此鱼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分为黑龙江河口的种群、常年生活在该河道的种群以及鄂霍茨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的种群。

相关记载

冬季捕蝗鱼,采用的则是坐安口的方法进行。即于大江上用茅草覆作尖形屋,凿成冰窟,置灯窟上,人伺其侧,鱼在水中见灯光则趋赴之,渔人由窟投叉,适中鱼身取而得之。鳃鱼同大马哈鱼一样,也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这便是曹廷杰在《西伯力东偏纪要》一书中对黑龙江下游的东北海的一种叫做麻特哈或称麻勒特的大鱼,即辽金史本纪所载之牛鱼(终蝗鱼)奉旨送鱼的形象描述。据说这种大鱼长一二丈,大一二围,其头有孔,如江豚,涉波孔中喷水,高一二丈,旬然有声,可闻数里。

因为当地的黑斤,济勒弥人皆不知岁月,特以江蛾为捕鱼之候,每于江面花蛾变白蛾时,时值五月,麻勒特送乌互路鱼人江。江面青蛾初起时,时值六月至七月半,送七里黑龙江史志2001年第2期性鱼人江。江面小青蛾再飞时,时值七月半至八月底,送达莫嘎(大马哈)鱼人江,皆至格林河口而返。从中不难看出用麻特哈(牛鱼)可以观候。

正好与《演繁露》记载的:契丹主达鲁河钓牛鱼以占岁有关联。正因济勒弥人等原以为麻特哈奉旨送鱼,所以,当初他们不敢捕获,同时也不敢食用,后来逐渐改变了这种认识。鲜蝗鱼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史氏鲜本身就有"活化石"之称,黑龙江的史氏鲜是现存的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与恐龙共存的古生物。从丰盛的蝗鱼宴的菜谱上我们看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从蝗鱼捕捞,圈养进贡,赏赐等,我们看到了清代的贡赋文化;从蝗鱼留下的地名,我们也看到了地名文化。

现在在黑龙江,松花江以及乌苏里江等地就留下了不少与蝗鱼有关的地名,有的直接命名鱼场,有的直接命为地名,如逊克县逊克渔场雪水温分场的蝗鱼卧子,嘉荫县的蝗鱼卧子鱼场;直接命名乌屿名的,如同江市八岔乡西11公里黑龙江上的青黄鱼通岛,饶河县乌苏里江南通岛中段之东的黄鱼窝子岛等都是因为这里盛产蝗鱼而得名。至于松花江岸的一些蝗(黄)鱼圈地名,则说明了在清代这里曾是为皇室圈养进贡鲤鱼的地方。

在清代一些文人的诗歌中也有好多吟咏蝗鱼类似竹枝词的名篇佳作。如英和《卜魁集》中的《龙沙物产十六咏》第四就是黄(蝗)鱼。"森森三千里,江天一任游。捕防身硕大,嗜为骨轻柔。作客罢弹铁,烹鲜嗤下钩。要知贵公子,终是钓鳌铸。"不仅道出了鲤鱼的特点,也写出了获得蝗鱼和尝到蝗鱼美味的喜悦。张光藻《北戍草》除有专叉蝗鱼的诗以外,还有一首打得蝗鱼之后凉晒鱼胚子,蓄以备终岁之用的诗。"网得鲜鳞载满车,长绳穿贯晒庭除。客来不用歌弹铁,餐饭家家有食鱼。"

黄兆牧的《鸡林杂咏》中的"打网松江千里情,大蝗分割小鲍烹"描述的则是在松花江上捕获蝗鱼和白鱼分而食之的动人情景。就连乾隆皇帝对鲜蝗鱼也是情有独钟的。他在《咏嶂蝗鱼》目中写道:"有目鲜而小,无鳞巨且修。鼻如矜翁戟,头似戴兜黎。一雀安能啮,半豚底用投。伯牙鼓琴处,出听集澄流。"寥寥八句,鲜蝗鱼的形态跃然纸上。鲜鲤鱼不但丰富了诗歌创作,也丰富了谚语,歇后语语汇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流行在同江,抚远一带鲜蝗鱼盛产区。生活谚语如:"鲤鱼缥,粘得牢。""大蝗鱼离水活不长,莫日根(英雄)离群徒有名。""捕蝗鱼不怕白头浪,掏熊胆何惧高山挡。"气象谚语如"臭李子开花,大蝗鱼咬牙。""稠李果儿黑又甜,蝗鱼摆尾向前钻。"歇后语如"蝗鱼皮做的靴子—穿不烂"。由于蝗鱼性成熟晚,再生能力差,产量低,生长慢,加之过度地捕捞,江河水位逐年下降和污染日趋严重,鲜蝗数量惊人地锐减,若不采取措施,鲜鲤鱼将会在黑龙江,松花江消逝。为此,新闻媒体已发出了"救救鳄蝗鱼"的呼唤。

其实,保护鲜蝗鱼早在清代就已提出,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日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在《为伤属保护采捕蝗鱼全贡事致拉林协领等札文》中就明确指出:对于鲤鱼,"仍准本衙门循例采办,勿任私网阻挠。并希望伤队一体保护,以全要贡。"解放后,对于鲜蝗鱼资源的管理目趋完善。

1957年,《黑龙江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暂行条例》首次规定了鳃蝗鱼的禁渔期,规定6月1日至7月1日禁止捕捞鳃蝗鱼,并规定了最低采捕标准,即蝗鱼1。5米,鲜鱼为1米以上。1982年《黑龙江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系例》规定了采捕鲜蝗鱼长度的最低标准,也规定了重量的最低标准,即蝗鱼2米,或65公斤;鳄鱼1米,或4公斤。但是只有这些还不行,爵蝗鱼的保护,人工繁值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已开始实施。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的赫哲人投人40万元,建成了4万多平方米的鲜蝗鱼养殖基地,

在祭敖包时,要宰杀牛羊等作为祭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好年成,祈求诸神镇住邪魔,降赐吉样,保佑人畜兴旺,万事如意。每次在敖包会上都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比赛等娱乐活动,最后是举行宴饮,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乐。春节,它包括腊月二十三,农历年(腊月三十,正月初一至初五等数日)。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火仪式,这一天是"火神回天"的日子,火位正面摆放祭品,周围铺上垫子,火架里放上羊骨燃起,并把祭品放进火里,这时主祭人口唤,"呼日耶",其余人向火叩头,祈求火神保佑。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4:29: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51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蝗鱼(鲟科鳇属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蝗鱼(鲟科鳇属动物).pdf

标签:动物   蝗鱼   鲟科鳇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