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黄连,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鲜黄连Plagiorhegma dubia Maxim.的根茎及根。分布于东北地区。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湿热泄泻,赤白痢疾,脘胁疼痛,呕吐,吞酸,吐血,衄血,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咽痛喉蛾,痈疽疔疮。
中文名鲜黄连
拉丁学名Plagiorhegma dubia Maxim.
别名细辛幌子、常黄连、铁丝草、毛黄连、朝鲜黄连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毛茛目
科小檗科
属鲜黄连属
种鲜黄连
分布区域东北地区
采集时间春、秋季采挖
用 量煎汤,6-12g。外用:适量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灌木丛中,杂木及针阔混交林下或山脚阴湿处。分布于东北地区。
入药部位根茎及根。
性味味苦,自性寒。
归经归大肠、心、肝度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用于湿热泄泻,赤白痢疾,脘胁疼痛,呕吐,吞酸,吐血,衄血,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咽痛喉蛾,痈疽疔疮。
相关配伍1、治热痢:鲜黄连、吴茱萸各10g(同炒,去吴茱萸),木香2.5g。水煎服。
2、治肝经火旺,肋痛吞酸:鲜黄连10g,吴茱萸5g,煅瓦楞15g,青皮10g。水煎服。(1-2方出自《长白山植物药志》)
3、治胃热吞酸不欲食:鲜黄连6g,苍术9g,甘草3g。水煎,日服2次。
4、治目赤肿痛:鲜黄连适量,煎汁洗眼。(3-4方出自《吉林中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煎汁洗眼;或涂口舌。
采集时间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
形态特性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30厘米,光滑无毛。根状茎细瘦,密生细而有分枝的须根,横切面鲜黄色,生叶4-6枚;地上茎缺如。单叶,膜质,叶片轮廓近圆形,长6-8厘米,宽约9-10厘米,先端凹陷,具1针刺状突尖,基部深心形,边缘微波状或全缘,掌状脉9-11条,背面灰绿色;叶柄长10-30厘米,无毛。花葶长15-20厘米;花单生,淡紫色;萼片6,花瓣状,紫红色,长圆状披针形,长约6毫米,具条纹,无毛,早落;花瓣6,倒卵形,基部渐狭,长约1厘米,宽约0.6厘米;雄蕊6,长约6毫米,花丝扁平,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4毫米;雌蕊长约4毫米,无毛,花柱长约2毫米,柱头浅杯状,边缘皱波状,胚珠多数。蒴果纺锤形,长约1.5厘米,黄褐色,自顶部往下纵斜开裂,宿存花柱长约3毫米。种子多数,黑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1]
药材性状根茎呈不规刚圆状、扁柱状,直径2-6mm,长3-6cm。表面棕褐色,有节及纵皱,被褐色小鳞片,上端有残存茎基,下端着生多数有分歧的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鲜黄色,不整齐,木部较宽,髓部较小,常有裂隙。须根细长,扭曲状弯曲,直径0.3-1.0mm,长约20cm,表面土黄色;不易折断,断面淡黄色,纤维性较强。气清香,味苦。
药理作用具有抗炎作百用。
相关论述《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主治痈疽疖肿,外伤感染。”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4:1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50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鲜黄连(小檗科鲜黄连属植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鲜黄连(小檗科鲜黄连属植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