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
中文名登封少林寺
地理位置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
开放时间08:00-16:30开放(16:30停止入园)
景点级别AAAAA级
门票价格80元
著名景点大雄宝殿
英文名Dengfeng Shaolin Temple
现任方丈释永信方丈,俗名刘应成,生于1965年,安徽颍上人。1981年到少林寺,礼第二十九代方丈释行正长老为师。1987年,行正长老圆寂,承师衣钵,接任少林寺管委会主任,全面主持寺院事务。1999年,荣膺少林寺方丈。[1]
布局结构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
寺周还有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和法华禅师塔等古塔10余座。
禁忌事宜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住持僧人应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荤等话,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简介登封少林寺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48] 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1-2]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历史文化登封少林寺在少林寺山门后至天王殿中间有一大甬道,两侧有小马道,为寺院碑刻集中之地,由于碑立如林,故称“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碑碣壁画,独具风采。少林寺之所以经历1500多年而不衰,主要是历代名人不断云集的社会宣传效应,常言说,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目前,少林寺保存历代石刻四百多品,包藏着唐代以来历代名人之手迹,可谓“真、草、隶、篆”各体具备,诗、词、铭、跋形式多样。这里原存放少林寺众多名碑,如唐代《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灵运禅师功德塔铭碑》等。
1984年至1992年,这些重要碑刻均移至新建的碑廊内保存。如今碑林尚存有碑刻35通。其中明碑10通,清碑11通,现代碑刻13通,年代不详的1通。知名的有明代《豁免粮差碑》等,清代《重修少林寺工程碑》等,现代《日本宗道臣大和尚归山纪念碑》等。碑林为少林寺院碑刻的集中地之一,对研究少林寺历史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旅游价值。
景区景点登封少林寺少林索道:少林索道位于少室山中麓,少林寺西南侧,全套设备从奥地利多贝玛亚公司引进,为单线循环自动脱挂抱索器式4人吊厢客运索道,投资2400余万元,全长2860米,是国内现有同类型线路最长的客运索道,高差453米,单向运送乘客660人/小时,运行速度4米/秒,运行时间12分钟。
索道将少林寺与三皇寨景区连接到一起,天堑变通途,使游客在游览少林寺的同时,又能方便地欣赏到三皇寨神奇的自然景观。在深秋季节,还能领略到少室山特有的少室红叶全景,鲜艳夺目,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姹脂嫣红,媲美生辉,尽显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美景,比北京香山红叶有过之而无不及,游人如临仙境,令人赞叹称绝。
嵩杨索道是河南省第一条游览索道,1992年正式运营。采用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吊椅式客运索道,是获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标准《客用索道安全使用许可证》的营运索道,全长1362米,上下站高差332米,运行1.25米/秒,单程16分钟,具有乘坐安全度高、舒适性好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特点。该索道不仅有传奇色彩的人文景观,也是饱览少室自然景观的绝佳景点。
行车过程中可观赏少林寺全景,下车后可观览少林寺建寺最古老的寺院棗二祖庵,内有酸、甜、苦、辣四口井,三百“大鸡窝”,外有一线天、练摩台、龙潭瀑布等景点;也可步行至钵孟峰、玉寨山、三皇寨等景点,一览中岳嵩山之美景,领略大自然之奥妙。
甘露台:甘露台,在寺院西墙外三十米处
传为少林寺创始人跋陀译经处。当年跋陀与勒那、流支一起,在此共译《十地经论》,天降甘露,因此得名。唐显庆年间,玄奘法师亦向往在此译经,致书唐高宗,未果。台上有古柏两株,挺拔如铁。台下东南隅,有古树数株,根出如虬如梁。
初祖庵: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约一公里,
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这是宋人为纪念初祖达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又称“面壁庵”。三面临涧,古木掩映,为山中胜境;伫立院中,可仰望五乳峰顶达摩洞及达摩大型雕像。现庵院主体建筑有山门、大殿和千佛阁。
山门,创建年代无考,当在金、元时代,现山门,1986年按旧制重建。
大殿,创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历代每有修葺,主要构件仍为北宋原物。它是河南省现在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结构建筑,在建筑学术上具极高价值。殿门有砖雕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殿内供达摩像,并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东、北、西三壁上尚存人物彩绘23幅,另有5幅在历代修葺已被毁坏,内容为初祖达摩以下三十六位禅宗祖师。绘制年代约在明末,形象质朴古拙。彩绘以下群肩石上,以及大殿的十二根檐柱,四根内柱,神龛须弥座束腰部分,都雕刻着精美的浮雕。
内容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画面非常丰富,造型生动,构思巧妙,意境悠远,刀法劲健,皆为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25年)大殿创建时所刻,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少林寺石刻中的珍品,也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殿前尚有传六祖手植柏一株,围四米多,传说六祖慧能回少林拜祖,用钵盂将树苗从广东带回,植于此地。
千佛阁,为明代初祖庵住持福元创建。内供达摩,并供观音菩萨像。千佛阁前有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舍利石函一具,四面有线刻画,图中天王怒目圆睁,或持剑,或执杵;仕女手托花果,姿态优美;鬼王披头散发,凶相毕露。刀法流畅自如,堪为上品。
庵院内尚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黄庭坚《达摩颂碑》宋蔡汴《达摩面壁之庵》,明刻《达摩面壁图》等。
达摩洞:达摩洞位于少林寺西北约2公里五乳峰下的阜丘上.建筑物仅存一座大殿,两间小亭和一所重修的千佛阁。
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深广各三间,是河南现存最古的木结构建筑。这所小寺院是达摩的后裔为了纪念达摩而修建的。大殿门口的砖雕对联刻着“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简明地说出了达摩的身世和来历。
整个殿房施八角石柱16根,殿内的4根金柱浮雕握柞执鞭气度恢宏的武士,活泼的游龙,潇洒的舞凤,飘然欲生的飞天,庞大浑圆的盘龙等,这些浮雕刚柔融合惹人注目.12根檐柱除4根为素面外,其余8根也饰有浮雕,画面有莲、菊、卷草、飞天、坐佛、莲花化生、凤戏牡丹、孔雀穿花以及群鹤闹莲等。精细生动清秀美丽。神台须弥座和殿墙的石护脚上面雕有卷草、猛狮、武士、骑鹿、麒麟、水兽、马、羊、以及飞舞翻腾吞云吐雾的翔龙和维妙维肖的山水人物等。
塔林:它是研究少林寺从唐至清代发展兴盛和历代建塔制式、结构等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佛教研究、建筑、书法、雕刻艺术和旅游观赏价值。位于少林寺院西约三百米处,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是印度古音“塔婆”简称,意为坟墓,在我国专指僧人的坟墓。塔内一般安放逝者的灵骨或生前衣钵。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尚和具体情况(如战争时代,改朝换代等)影响,还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
塔林现存自隋以来各代墓塔共232座,其中隋舍利塔1座,唐塔1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当代塔2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残塔和塔基35处。面积达一万四千多平方米。为我国最大的塔林。
这些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层级为七级,即世称“七级浮屠”,最高达15米;按平面形状分,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按型制分,有密檐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大多数是用砖石砌成,亦有用整石凿制而成。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塔铭内容更加丰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识塔主名号;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因此,少林寺塔林,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书法,雕刻的艺术宝库,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非常珍贵的资料。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明两朝是少林寺历史最为重要时期之一,自元初一代宗师雪庭福裕入主少林,禅宗曹洞法脉重归祖庭,一直传到明末无言正道,其间名师辈出,高僧济济,史称“少林中兴时期”,并尊雪庭福裕为“中兴之祖”。结合禅宗史传,可以看到:少林寺的这段黄金时期,亦是曹洞宗的黄金时期之主体表现,亦是该时期中国佛教的重要表现。少林寺塔林中的元、明两朝墓塔及铭文资料,对于元、明两朝禅宗史学术研究,尤为难得可贵。
除塔林外,少林寺院内及周围还散布着自唐代以来墓塔17座,其中唐塔4座,五代塔1座,宋塔2座,元塔1座,明塔2座,清塔4座,年代不清塔3座,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法如塔建于唐大周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塔室存碑,对早期禅宗史研究,价值更大。
少林寺院:山门,应作“三门”。依佛经言,三门即三解脱门简称,称寺院大门为三门,取其入道之义。现少林寺三门,系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时所建。1974年重修。正门上方横悬长方形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少林寺”三字,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题颁赐。三门殿内神龛供奉弥勒坐像。神龛后面为韦驮立像。三门前有石狮一对,竖眉鼓目,纯真威武;雕工精致,元明旧物。三门的八字墙外,有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石坊两座,东西对称,形制相同。
天王殿,为寺院第二进殿宇,与大雄宝殿、藏经阁并称三大殿。原建筑已毁于1928年“火厄”,1982年按旧制重建。外塑两执金刚像,内塑四天王像。
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原建筑毁于一九二八年,一九八六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上悬挂清康熙御书"宝树芳莲"。屏墙后壁悬塑观音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
钟楼、鼓楼座落在大雄宝殿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四层,高45米,巍峨雄伟,国内罕见。一九二八年,少林寺遭“火厄”,钟楼毁,大铁钟堕地,裂为数块。现钟楼按旧制重建于一九九四年。大铜钟按原型铸于一九九五年,重六点五吨。钟楼北隅平台上残破大铁钟,即金泰和四年所铸原物,钟上有铭,详记因缘。
鼓楼,一九二八年毁于大火。现鼓楼按旧制重建于一九九五年。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后。为高僧讲经说法处。内贮元、明、清三代大藏经,及少林拳谱秘笈、明大藏经铜版,清《少林寺志》木版,达摩面壁影石等。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国民军石友三纵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贮藏,悉毁于火厄,殊为痛心。现法堂按旧制重建于一九九二年,内供汉白玉大卧佛,长七米,重十六点五吨。东西两壁经柜,贮《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及佛教、少林武术等典籍。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
立雪亭,在方丈室后,为纪念达摩慧可而修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殿内供初祖达摩。神龛上方悬挂“雪印心珠”匾额,系清高宗弘历帝游幸少林时御题,匾额正中钤“乾隆御笔之宝”印鉴。神龛后奉紧那罗,铁铸,造型古朴有力。
千佛殿,为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也是少林寺现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而得名。殿内供毗卢佛,故又称毗卢阁。神龛后面北壁及东、西两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壁画高七米五,长四十二米,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米,构图严谨,形象生动,气势磅礴,世所罕见。殿内地面上,尚有四十八个脚坑,传当年寺内武僧练武所遗。清代朝廷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选择最隐蔽空旷的千佛殿习武。
登封少林寺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2:5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45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登封少林寺(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登封少林寺(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