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嵩山(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诗作)

更新时间:2024-12-23 23:27:20 阅读: 评论:0

初见嵩山(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诗作)

初见嵩山 (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诗作) 次浏览 | 2022.07.27 15:04:06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初见嵩山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诗作

《初见嵩山》是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初见嵩山》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只有这一句写嵩山,但诗境格外豁朗。

《初见嵩山》诗中用曲折的笔墨描写嵩山的独特景物,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借嵩山来慰藉情怀的思想感情。全诗造语新奇,人景合一,在写景中反映了诗人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作品名称

初见嵩山

作者

张耒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全宋诗》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题材

山水诗

作品原文

初见嵩山

张耒 〔宋代〕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1]

注释译文译文

多少年来,鞍马劳顿,被困于尘埃之中,尘世污浊,我的呼吸都有些不畅了。还好有青山在,它稳健、挺拔、耸立,它披一身青翠,迎接清风雨露,送走晚霞明月。青山的豁达,让我也有了驰骋的胸怀。

天色渐晚,北风萧萧,吹走一片云雨,此时,晴空一碧,几座山峰就从云后面走出来了,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清瘦挺拔、不染一丝尘埃。

注释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五岳中的中岳。

鞍马困:鞍马劳顿,指辛苦奔走于道路。

豁我怀:使我开怀。豁,舒展。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夏秋之交,诗人张耒赴任洛阳寿安县尉,途中作此诗。其《书曾子固集后》一文提到,此行先舟楫,后鞍马,又病六十日,辛苦劳顿,自不待言。

然而劳顿并非始自今日,而是多年如此,所以说“年来”。诗人原任临淮主簿,据《临淮主簿厅题名记》记载,任职的三年中,文牍劳形,单调寂寞,唯有遇佳山秀水时,闷怀才豁然开朗。

“年来”二句,写己为鞍马所劳,为尘埃所困,只有青山才可使自己惬意开怀。这是诗人宦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品鉴赏

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

诗人巧妙地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而其一旦出场,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青山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

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

“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诗人采用渲染的手法,为嵩山的出现展开序幕。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只有这一句写嵩山,但诗境格外豁朗。

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

“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并紧扣“初见”二字。

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

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至此,全诗感情达到最高潮,全诗平稳结束,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借,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借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

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

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

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着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作者简介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2:49: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45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见嵩山(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诗作).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见嵩山(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诗作).pdf

标签:嵩山   诗作   宋代   诗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