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门(Xinhua Gate),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西段,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中南海的正门,也是中国最高行政权力的象征。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在西苑南修建宝月楼。民国二年(1913年),宝月楼改建为北洋政府总统府的大门,并更名为新华门。1949年后,新华门成为中南海的正门。
新华门是一座古典风格琉璃瓦顶雕梁画栋的二层明楼。楼的上层,四周槅扇,朱栏护廊,给人以开朗典雅的感觉。石青地金字楷书“新华门”三字棋匾,悬挂在楼前檐下。金红交辉的大型国徽高悬在二楼檐际。
进门迎面是一堵青砖到顶的大影壁,门前一对巨型石狮分列左右。矗立在门外场地正中,是高悬五星红旗的大旗杆,门外两旁八字墙上镶着两条红底金边白字的大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门前是整洁宽敞横贯东西城的交通干线长安街。
中文名新华门
外文名Xinhua Gate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长安街西段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不对外开放
门票价格免费
著名景点升降旗仪式
占地面积1500亩左右(其中水面约700亩)
原 名宝月楼
投用时间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
改建时间1913年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北京市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可
基本信息新华门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74号
原有建筑、宝月楼
改建时间、1913年
主持修建、朱启钤
用途、中南海正门[1]
简要介绍宝月楼新华门原为宝月楼,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还为上下各有七间房的宝月楼题写了“仰视俯察”的匾额。
传说宝月楼是乾隆皇帝为讨得香妃的欢心而建。香妃入宫后思念家乡终日闷闷不乐,乾隆皇帝就建了宝月楼,还在楼对面建了回营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使得香妃登楼就可见到家乡景色。后来皇太后得知此事,暗中缢死了香妃。这段传说虚构的成分居多,尽管如此,后人还是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动人的故事。
宝月楼原本不与外边相通,及至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把中南海作为他的总统府,还将宝月楼改建成总统府大门,更名为新华门。从此,新华门取代西苑门成了中南海的正门。新华门为中南海南门。
其中,里面的中南海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神秘的地方。它是历史的沉淀和现代社会的产物。[1]
主要景点新华门新华门是一座古典风格琉璃瓦顶雕梁画栋的二层明楼,楼的上层是七开间,每开间有四个槅扇,朱栏护廊,建筑开朗典雅,属于皇家建筑风格。门框上有石青地金字楷书“新华门”三字棋匾,悬挂在楼前檐下,在二楼檐际上悬挂着金红交辉的大型国徽。正门迎面是一堵青砖到顶的大影壁,影壁上是贴上金箔的“为人民服务”5个红底金字(毛泽东手迹)。
影壁挡住了人们的视线,看不见里面任何景物。新华门楼共有3道门,正门两边的门永远是关着的。新华门前有一对巨型石狮分列左右。矗立在门外场地正中的是高悬五星红旗的大旗杆,门外两旁八字墙上镶着两条红地金边白字的大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统观新华门全貌,庄严绚丽、举世瞻瞩。
另外新华门每天也有升降旗仪式,绝不亚于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而且参观人员较少,建议大家领略一下新华门前的升旗仪式。[1]
实用信息1912年袁世凯总统府安全提示
新华门是中南海的正门,保卫措施极其严格,门前只许行人经过,不允许长时间停留。门前有一条黄色警戒线不可越过,门口有卫兵站岗,门前有警察和保卫人员维持秩序,对面及周边还有大批的便衣。如果想在门前参观或拍照留念,建议两人以上结伴同行,在门前尽量不要停留太长时间,服从警卫人员的管理。[1]
交通信息新华门公交14路、70路、7路、901路快、901路直达快车、52路、5路、99路、观光1线、观光2路、地铁2号线、地铁1号线、南苑机场专线、特2路等。[1]
修建过程北洋时期的新华门新华门所在的位置原来只是皇城南城墙,并没有“门”。新华门的开辟,要追溯到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的1913年。当时临时国会决定以中南海为大总统府的所在地,中南海是清代皇宫的“西苑”,只有与紫禁城西华门相对的西苑门,没有面南的正门。
而按中国传统,府邸的正门都要开在南面,所以就必须在西长安街的皇城墙上开辟一个坐北朝南的正门,于是将位于中南海南墙内仅几米处的宝月楼改建为大门。改建后的宝月楼,被命名为“新华门”。这就是新华门开辟的过程。
“宝月楼”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传说是乾隆帝为他所宠爱的贵妃、香妃而修建的。
1913年临时国会决定以中南海为大总统府的所在地,特在西长安街开辟坐北朝南的总统府正门。那时,这里不过是整个皇城红墙的一段,本来并没有任何门口。墙内是中南海太液池的南岸。宝月楼并不临街,距城墙还有一段距离。最后商定因地制宜,就把这座宝月楼利用上了。先将宝月楼前的一段皇城拆除,然后新砌两堵八字墙,恰好将皇城和宝月楼连接起来。又在楼的北面,濒湖修建一座大影壁,从门外望去,使人看不透门内是一片碧波汪洋的湖泊,遮挡了外人视线。这座新辟的总统府正门,定名为“新华门”。
新华门的改建工程由当时的内务总理朱启铃主持,他将新华门前的一段西长安街命名为“府前街”,将中南海西侧新开辟的道路命名为“府右街”,此处的“府”,都是指总统府而言。此后,又将六部口以南的排水沟上改建的道路命名为“新华街”,还在新华门对面的“府前街”南侧砌筑了一道西洋式花墙,以遮挡背后杂乱破旧的老房,改善总统府前的观瞻。
新华门匾额由晚清翰林袁励准书写。袁励准原籍江苏常州,光绪二十四年任编修、侍讲,光绪三十年入值南书房,光绪末年出任京师大学堂总务长,辛亥革命后在辅仁大学中国画系讲授《中国绘画史》。袁先生精于书画,书法造诣颇深。“新华门”匾宽1.6米,高0.64米,为正宗馆阁体,字体雄劲有力,至今仍悬于门上。
新华门前的石狮子是北京城里最大的一对。1966年8月红卫兵“破四旧”席卷北京城,新华门前的石狮子也被列在“破四旧”之列。1966年8月26日周恩来总理从保护文物古迹出发,耐心地说服了红卫兵,下令将新华门前的石狮子搬走,有效地将这一古迹保护起来。后来这对石狮子又回到了它原来的地方。
在新华门,用木头刻了“为人民服务”5个红字,粘在影壁上、门前两侧作了两条标语,也是木头刻的,内容就是人们现在所熟悉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时间大致是1967年的五六月份。
到1970年左右,中南海修缮处对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和两条标语进行了加工,将“为人民服务”5个字贴上金箔,变成红底金字,把两条标语做成有机玻璃灯箱。后来,两条标语又改成金箔镶边的白字。“解放后,毛主席曾多次书写‘为人民服务’5个字,新华门影壁上的这5个字,是从他解放后书写的许多条幅中选出来写得最好的一幅。”[1]
历史变迁新华门的百年岁月1912年清朝灭亡,政权被北洋政府接管。
1913年临时国会决定以中南海为大总统府的所在地,将“宝月楼”改建为“新华门”,作为总统府的正门。
1928年后,国民政府将首都设在南京,将北京改称北平。转年中南海辟为公园,新华门为中南海的正门。
1949年北平解放,改称北京。中央人民政府设在中南海,仍用新华门作为政府正门。新华门成为最高政权的象征。
1967年,在新华门的大红影壁上镶嵌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两侧“八字墙”上镶了两条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1970年,对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和两条标语进行了加工,将“为人民服务”5个字贴上金箔,变成红底金字。
20世纪70年代,把两条标语做成有机玻璃灯箱,改成金箔镶边的白字。
如今新华门已成为首都北京庄严秀丽的一景。因中南海不对外开放,面对长安街的正门、新华门就成为世人驻足留影的最佳地点。新华门由此成为中南海的标志性建筑、中央政府高层的象征,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岁月。[1]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1:2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40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华门(北京市西城区明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华门(北京市西城区明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