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

更新时间:2024-12-24 06:56:48 阅读: 评论:0

增城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

增城区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 次浏览 | 2022.08.08 10:22:32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增城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

增城区是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东部、广州市东部,东江下游北岸,罗浮山西面;东与惠州市接壤,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黄埔区毗邻,北与从化区和龙门县接界。

增城区面积1616.47平方千米,下辖7个镇6个街道,284个行政村和58个居委会。拥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全国第五个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侨梦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增城区常住人口为1466331人。

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201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县设市,2014年2月撤市设区。辖区内的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广州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2亿元,同比增长5.1%;规上工业总产值1247.49亿元,同比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105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6.5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11亿元,同比增长2.2%。

2017年12月14日,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区。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2019年1月25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019年10月,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中文名

增城区

外文名

Zengcheng、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

440118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广东省广州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中东部,广州市东部

下辖地区

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

政府驻地

荔湖街道惠民路1号

电话区号

020

邮政区码

5113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凤台揽胜、正果佛爷寺、万寿寺、古海遗踪、白水寨、增城广场

火车站

增城新塘火车站

车牌代码

粤A

人口

1466331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地方方言

粤语-广府片、客家语

地区生产总值

1062.64亿元(2020年)

面积

1616.47km²

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前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

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自乾隆时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二,和帝置郡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县,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旧志俱言县始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但经历240多年,并无人去考证。

上届修志时(1987~1993),对此问题进行考证。根据《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40),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考证的专家教授一致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代移东官郡治于增城。

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其后经历唐、南汉、宋、元、明、清等1300多年,广州名称多次改变,增城始终都是广州的属县。

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

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

2014年2月12日,国务院同意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区域为增城区的行政区域,增城区人民政府驻荔城街道惠民路1号。

增城区风景行政区划

从明代《永乐大典·广州府增城县之图》得知,明初增城县(包括今龙门县)除县城外,境内划分为6个巡检司及12个里。其后里改为都,都下设图。清代依明代旧制。民国期间初期依旧,后改都为区,区下设乡。

建国初分为7个区,1957年撤区改设2个镇和16个乡。1958年改称镇乡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公社,改为区公所。

1987年又改为镇,至1993年,共有15个镇,分别是荔城镇、新塘镇、永和镇、仙村镇、沙埔镇、宁西镇、石滩镇、三江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福和镇、朱村镇、中新镇及镇龙镇。

2004年2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区划为3个街、6个镇(即将荔城镇划分为荔城街和增江街,朱村镇改为朱村街,永和、沙埔、宁西、仙村镇并入新塘镇,福和、镇龙两镇划入中新镇,三江、沙庄两镇街并入石滩镇)。

2005年4月,将中新镇内原镇龙镇全境及新塘镇内原永和镇境内的贤江、禾丰、新庄、永岗4个行政村划入广州市萝岗区(今黄埔区)。

2012年6月,原并入新塘镇的永和、宁西分离出来成立了永宁街道,仙村也分离出来重新成立仙村镇。

2013年,增城区调整行政区划,下辖4个街道和7个镇:4街道:荔城街道、增江街道、朱村街道、永宁街道;7镇:中新镇、石滩镇、新塘镇、小楼镇、派潭镇、正果镇、仙村镇。

2019年7月23日,广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同意增城区部分街道行政区调整的批复,同意设立荔湖、宁西街道。以荔城街道原管辖的罗岗、明星、光明、太平、五一、西瓜岭、三联等7个村委会和雁塔社区居委会区域为荔湖街道行政管辖范围。荔湖街道办事处驻荔湖大道91号。以永宁街道原管辖的冯村、中元、石迳、斯庄、路边、下元、郭村、湖中、百湖、湖东、九如、白水、章陂等13个村委会和宁西社区居委会区域为宁西街道行政管辖范围。宁西街道办事处驻镇前街25号。9月2日,荔湖街道、宁西街道正式揭牌成立。

截至2020年6月,增城区下辖6个街道、7个镇:荔城街道、增江街道、朱村街道、永宁街道、荔湖街道、宁西街道、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正果镇、派潭镇、小楼镇、仙村镇。

地理环境位置

增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和珠三角都市生活圈。地理坐标:北纬23°05′~23°37′,东经113°32′~114°00′。区境东界惠州市博罗县,西连广州市黄埔区,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北接惠州市龙门县和广州市从化区。区政府所在地荔城街,距广州市中心60千米。面积1616.47平方千米。[1]

增城区地图地貌

增城的地貌特征:北部地势较高,南部较低,山地以低山为主,占增城区面积8.3%,是九连山脉的延长部分,山脉呈东北与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与低山,其间形成了东江与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占增城区面积的35.1%。台地多在中南部,占增城区面积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占增城区面积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页岩和中细粒花岗岩等岩石组成。山脊狭窄,起伏大,山坡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峡谷。

丘陵: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形态和缓,切割破碎,分布零乱。如小楼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一般是山坡缓,山顶圆浑,水系呈树枝状,切割较强烈。

缓坡丘陵地:由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高度多为200~400米,山顶圆浑,坡度20°~30°,水系呈树枝状,多成缓坡谷。如境内东南部,宁西西部等地。

台地:周围有陡坡的广阔平台,称为台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没有突出山顶,如花岗岩、变质岩所构成的台地。零星出现在高滩地区的石炭系石灰岩,多在河谷旁形成岩溶残丘、孤峰与峰林等岩溶地貌。表层多已风化成红土,草木丛生。贮水条件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干枯。

河漫滩上第二阶地:分布在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河面6~13米,宽约200~800米,以2°~4°向河床倾斜。由第四纪近代冲积物组成,厚13米,阶地地面平坦,土层沃厚,是农业生产较好的地区。

河漫滩上第一阶地:分布在增江中游,面积63平方公里。阶地宽3~4公里,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楼地段,地势平坦,仅有一阶地,阶地面不对称,宽度0.5~1.5公里。

河谷平原:分布在高滩东洞、灵山至派潭一带,面积41平方公里。正果、小楼一带河谷平原的特点是:地势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弯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岗岩和混合岩组成的低丘,平原面积约76平方公里。

河海堆积地:新塘~仙村~石滩~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平原。由东江、增江的冲积、堆积作用与古海湾堆积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水文

增城水系属珠江支流东江水系,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东江、增江、西福河等3条,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6条。增城区多年平均径流量19亿多立方米,南部还有潮水进入,水资源丰富。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经龙川、河源、惠阳、博罗等县市流过增城南部,为增城与东莞界河。从市境东南与博罗交界处开始,至西南与广州市黄埔区接壤处止,流程30公里,全为冲积平原地带,河床坡降为0.08‰,河网纵横,支流繁多。再向西南流入珠江口狮子洋,是中国罕见的自东向西流向的河流。境内河段宽400~500米,最宽800米。水深坡缓,可通航300吨轮船,新塘以下可通1000吨轮船。

增江是境内最重要的河流。原来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后,成为东江支流。增江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流经从化县东北部转入龙门县西北部,再折向南流,为增城、龙门的界河。于境内正果东北角磨刀坑流至龙潭埔接纳永汉河后,流量增加,经正果、荔城、石滩三地,于官海口汇入东江,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5.9亿立方米,平均坡降0.74‰。增江在增城境内长66公里,宽90~220米,流域面积971平方公里,占增城区面积的60%,境内坡降为0.17‰。

派潭河发源于南昆山马坑嶂,由高滩水、灵山水、高埔水、车洞水和小径水等5条小河组成。流经派潭圩于小楼镇合二龙河汇入增江。河长36公里,坡降为5.5‰。流域面积357.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

二龙河原名澄溪河,发源于小楼镇内丫髻山。流经二龙圩、腊圃村,于大楼村汇入增江。河长22.5公里,坡降为2.8‰。流域面积122.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亿立方米。

和平水又称九曲水,发源于正果马鼻岭,经白湖合冷水坑水流入增江。河长18.7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

西福河原名绥福河,是境内西部地区最大河流。发源于大鹧鸪山,流经福和、仙村,于巷头村汇入东江。河长58公里,坡降1.6‰。流域面积580平方公里,增城境内为45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1亿立方米。二十世纪50年代初,在福和以下可以通航。50年代末以后因水土流失致河床淤浅,加上沿河修陂筑闸,仅铁路以南几公里可以通航。

气候

增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北回归线经过增城北部,特点是气温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风交替迟早及强弱不同,气候多变。受地势影响,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气候有差异。

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春季,从立春日起,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温度较低,一般是12.7~21.7℃之间。夏季,从4月中旬始,气温上升,最高气温为28.5℃,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4~6月份多锋面雨,7~9月份多台风雨;常发生洪涝灾害。秋季,从10月下旬始,受北方干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下降,干旱少雨,但天气凉爽;12~1月,常有寒潮侵袭,偶有霜天。冬季,境内无气候学上的冬季,但人们仍将气温较低的11~1月称为冬季。

多年平均气压为1012.2毫巴,冬夏相差较大。冬季受极地高压控制,气压较高,12~1月平均1020毫巴左右;夏季受热带气旋影响,气压较低,7~8月平均在1003毫巴左右。

据1994~2005年统计,年平均气温为22.2℃(历年值21.8℃),最大年际差1.5℃。7月平均气温28.3℃,最高气温出现在2004年7月2日和2005年7月18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6℃。最长连续高温天数9天(高温定义:气温≥35.0℃),出现在2005年7月13~21日。1月平均气温13.6℃,极端最低气温0℃(在1999年)。

增城区风景自然资源水源资源

增城水系属珠江支流东江水系,水资源相当丰富。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东江、增江、西福河等3条,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官湖河、兰溪水、派潭河、二龙河、雅瑶河和金坑河等6条。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1140毫米,径流量19.8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客水179.5亿立方米(其中增江的龙门水28.7亿立方米,东江北干流150.8亿立方米),主客水合计约2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2万多立方米,居全省前列。除地表水外,地下水资源亦较丰富,全境地下水蕴藏量超过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约2亿立方米。南部还有潮水进入。

土地资源

增城境内各类土地比较齐全,照国家土地分类规定,一二级地类齐全,三级地类除个别特殊土地外都存在。一级地类中,农业用地205.78万亩,占84.91%;建设用地29.87万亩,占12.33%;未利用地6.69万亩,占2.76%。

矿产资源

铁矿分布于新塘、派潭、腊圃等地。钛铁矿分布于派潭。锡砂矿属外生成矿作用生成的次生锡砂矿床。分布在中新、小楼、派潭等地。其中灵山储量为1000多吨,高滩储量为450吨,兰溪储量为270多吨。钨矿分布在派潭、兰溪等地。铜矿分布在派潭车洞、乌烟屋及正果地区。辉铋矿分布在正果地区。方铅矿分布在派潭车洞、乌烟屋。金矿成因类型不明。分布在永和、派潭、镇龙等地。

铌、钽分布在派潭、车洞等地河谷阶地,属次生冲积砂矿床。锆英石分布于派潭。独居石是含铈的原生矿物,其次是稀土矿,可能是次生矿床。分布在派潭江田村,储量180多吨。小楼镇内亦有分布。铝土矿属外生沉积矿床。分布在新塘、正果境内。黄铁矿属于内生成矿作用矿床。分布在派潭。水晶、石英属内生成矿作用矿床。石英也可以成为石英砂矿床,是次生的矿物。分布于永和、派潭、镇龙等地。

钾长石(又称长石)属内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物。它的次生矿物叫高岭土又称瓷土。分布于正果白面石、乱石坑等地的储量660万吨,棠下大圳储量2.4万吨。高岭土分布在朱村横塱。石灰石分布在派潭高滩等地。煤属沉积矿床,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地层。在派潭高滩、灵山的储量为120多万吨。其次是泥碳土,它是一种劣质煤,可以制作化肥。派潭鹅兜储量1.6万多吨,莲塘储量4000多吨。

生物资源

植物

增城区共有300多种植物。主要有: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椤、原叶木莲、绣球莤、白桂木、天冬、香附、防杞、土常山、茅根、土茯苓、岗梅、鸡骨草、千斤拔、巴豆、一枝黄花、淡竹叶、金钱草、三桠虎、野扁豆、七叶一枝花、十大功劳、两面针、野葛、桑寄生、闹洋花、金银花、金樱子、狗脊、鸡血藤、牛大力、黑老虎、野菊花、五指毛桃、白花蛇舌草、田基黄、益母草、岗稔、草莓、岭南酸枣、黄牙果、山柑、山楂、荠菜、野苋、马齿苋、狗肝菜、厥菜、车前草等。

其中: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椤、原叶木莲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绣球莤、白桂木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动物

兽类主要有:豪猪、黄猄、松鼠、芒鼠、树鼠、野猪、狐狸、猫狸、斑林狸、穿山甲、果子狸、野兔、水鹿、水獭等。其中:斑林狸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鸟类主要有:白鹇、喜鹊、画眉、乌鸦、夜莺、鹰、鹤、鹧鸪、鹦鹉、鸳鸯、翠鸟、草鹗、领角鹗、林雕、雉鸡、白鹭、相思、燕子、布谷鸟、鸬鹚、猫头鹰、啄木鸟、绿皇小鸟、花头鸺鹠等。其中:白鹇、鹰、鹤、鹦鹉、鸳鸯、猫头鹰、雉鸡、翠鸟、草鹗、领角鹗、林雕、花头鸺鹠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爬行类与两栖类主要有:蜥、龟、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水蛇、五步蛇、青竹蛇、过山风、烙铁头、虎纹蛙(田鸡)、剌胸蛙(石蛤)、泽蛙、蟾蜍、蛤蚧等。其中:巨蜥、蟒蛇属国家一级保护运动,虎纹蛙、蛤蚧、金钱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鱼类主要有:塘虱、黄鳝、鳖、河蟹、鲶鱼、河豚、鳜鱼、泥鳅、脊尾白虾、娃娃鱼等。

人口民系构成

据2005年调查,全区人口794295人,其中广府民系471704人,占59.39%;客家民系322591人,占40.61%。广府人在宋、元、明间,先后大批迁入增城开基。从迁入增城的时间先后,可见广府人是增城的老居民,而且人数居多,加上地域毗邻广州,因而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是增城的强势方言。增城在明代虽陆续有客家人迁入,但不成气候。增城客家大部分是第四次大迁徙时期进来的,其中在清代康熙八年(1669)“展界”前“悄悄至”的也是少数,大部分是康熙八年部分展界,特别是康熙二十二年全面展界至乾隆年间迁入的。在增城全区32万多客家人中,有75%使用粤、客双语。[7]

民族成分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城区有38个民族,比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多19个。汉族人口占总人口98.67%,少数民族占1.32%。市内聚居的有汉畲两族,其他各族多是因工作关系陆续迁入,散居在各镇街。

增城畲族原称瑶族,1962年8月经中央民族调查组定为畲族,聚居于市东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是广州地区唯一的畲族聚居村,2000年人口396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增城区常住人口为1466331人。

人口统计

1994至1997年,是人口增长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0.67‰。1998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增长11.8‰。原因是1998年9月以后农村实行“1.5孩”政策,即一孩是男性的不再批生二孩;一孩是女性的,够间隔期可再申请生育二孩。2001至2005年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为4.6‰。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工作真抓实干,落实各项措施和制度,有效控制和减少计划外人口的出生。2005年,增城总人口794295人,其中农业人口576539人,非农业人口217756人。

2011年末,增城区户籍总人口84.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业人口61.33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2763人。全年出生人数11057人,死亡人数3722人,人口出生率13.25‰,人口自然增长率8.79‰。

2016年末户籍人口89.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77万人,出生率13.92‰;死亡人口0.46万人,死亡率3.61‰;自然增长人口1.31万人,自然增长率10.3‰。

增城区风景经济综述

2014年,增城区地区生产总值1026.23亿元,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85.45亿元,增长0.51%;农业总产值89.73亿元,下降4.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55亿元,增长4.05%;固定资产投资333.82亿元,增长13.5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1.52亿元,增长10.5%;全市年末个人储蓄存款581.13亿元,增长3.6%,贷款余额747.82亿元,增长9.02%。

2016年,增城区地区生产总值104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下同)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1亿元,增长1.7%,拉动经济增长0.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07.61亿元,增长4.4%,拉动经济增长2.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88.31亿元,增长14.3%,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4.86:48.49:46.65,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2015年3.61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0.14个和3.47个百分点。2016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增城区人均GDP达到91402元,折算为13176美元。

2017年,增城区固定资产投资689.73亿元,同比增长31.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40亿元,同比增长14.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36.78亿元,同比增长7.1%。自2016年以来,成功引进超视堺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华电冷热电三联供、珠江国际创业中心、碧桂园华南设计总部、中汽研华南总部基地等184个项目,投资总额超1500亿元;储备SMC气动元件、奥特奇、奥宝科技等在谈项目在谈项目143个,投资总额约1500亿元。

2020年,增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2.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20亿元,增长11.9%;第二产业增加值412.63亿元,下降0.2%;第三产业增加值586.81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

1994年增城划定农田保护区4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96%。2000~2005年,紧紧围绕广州、深圳等大都市的需求,在“荔乡仙境健康游”(何仙姑旅游景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带动下,发展以“好吃、好看、好玩、好销、好价”等“五好”为特征的都市农业。

至2005年,全区已建立300亩以上的优质米生产基地49个,共11.8万亩;100亩以上的荔枝、龙眼等水果生产基地251个;40亩以上的水产品养殖基地201个;年上市量1000头以上的生猪饲养基地52个;年上市量3000只以上的“三鸟”饲养基地167个;年种植3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23个。于2002年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工作站,至2005年共培训农民3.6万多人次。2012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95亿元,增长5.21%。农业总产值78.94亿元,比2011年增长5.04%。

2016年,全年农业实现增加值50.91亿元,增长1.7%。全年农业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71亿元,增长2.07%,其中种植业产值59.21亿元,增长2.02%;林业产值1.98亿元,增长2.03%;畜牧业产值10.26亿元,下降3.1%;渔业产值6.35亿元,增长6.9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91亿元,增长3.39%。

2020年2月26日,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广州荔枝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2020年8月,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第二产业

1978年,增城工业产值0.97亿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23.4%。1979年以后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开始得到较快发展。

至1994年(撤县设市后),全区工业产值104.16亿元,占工农总产值84.70%,比1978年工业所占比重上升61.3%。

1993年全县工业企业4513户、从业人员86721人,平均每户只有19人;企业年产值59.3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574元/人。2000年以后,在南部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骨干项目,主要的有生产规模12万辆的广州本田汽车二厂、生产规模100万辆的五羊本田摩托车新工厂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业、牛仔休闲服装业等支柱产业。年产服装3亿件,产值100亿元以上,占全国同类服装出口量30%以上,被评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至2005年,全区工业年总产值542.53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38.5%,比2000年提高29.35%。

2012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7.62亿元,增长16.12%。工业增加值增长对GDP的贡献率达59.62%,拉动GDP增长7.75%。完成工业总产值1786.6亿元,比2011年增长16.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56.6亿元,比2011年增长18.91%。

2016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78.75亿元,增长4.8%。完成工业总产值1752.95亿元,增长8.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30.72亿元,增长8.50%。其中,国有企业增长10.77%,民营企业增长8.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71%,股份制企业增长8.53%,集体企业增长2.30%,其他企业增长9.5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8.20%,重工业增长9.47%。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长3.68%

第三产业

1993年增城撤县设市后,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在国营和供销社逐步退出市场的同时,鼓励、扶助私营和个体增设经营服务网点,引入现代化超级市场经营模式,增建一批综合市场和家用电器、服装、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粮食、钢材等专业市场,配套完善交通、通信设施,商品流通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

至2005年,全区有各类市场从1993年的24个增至90个;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8亿元,比2000年增长40.50亿元,比1994年增长61.29亿元。交通运输、房地产、通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1994~2005年共362.27万平方米,平均每年销售30万平方米。

201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99亿元,增长11.3%。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2.06亿元,增长11.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4.93亿元,增长11.2%。从消费形态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4.01亿元,增长12.0%;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2.98亿元,增长8.9%。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411.24亿元,增长123.3%。全年接待游客人数达2393.68万人次,增长9.37%;接待过夜游客420.29万人次,增长3.34%;旅游业营业收入达90.19亿元,增长19.36%。

交通运输综述

增城地处穗莞深港黄金走廊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穗莞深城际轨道、广州地铁13号线和广州地铁21号线,以及广汕客专、东北客货车外绕线等汇集增城,形成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和广州新东站;广惠、广深等7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30分钟可达广州中心城区,40分钟内坐拥广州、深圳两大空港和黄埔港、新塘港两大海港资源,1小时左右可达珠三角任何一个城市,形成了现代化陆运、海运、空运立体式“大交通”网络。

公路

增城地域内有国道G107、G324,省道S118、S119、S256、S355,广深高速、广惠高速和广园东快速路,以及荔新公路,构成公路线网的主框架,同众多的县道、乡村公路连接一起,组成交通网络。至200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438.5公里,比1993年增加479公里。在公路线网中,有高、快速公路64公里,一级公路89公里,二级公路123公里。

市境同广州衔接的有国道G107、G324、广深高速、广惠高速和广园东快速公路,共设13个出入口,同东莞市衔接的有国道G107、广深高速、广园东快速和省道S256,同惠州市衔接的有国道G324、广惠高速、省道S119,共设4个出入口,同从化衔接的有省道S355、S256、S118,共设4个出入口。

1993年增城撤县设市后,交通流量不断增加,原有公路设施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此,原增城市政府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渐改建或扩建原有等级较低、质量较差的公路,建设高等级公路。至2005年,全区建设公路(含改建、扩建和新建)1438公里,其中:新建693.64公里。

地铁

随着增城撤市设区的落实,广州市政府也将拟建多条地铁线路,如广州地铁13号线,广州地铁16号线和广州地铁21号线等。建成后将为增城区乃至整个广州市的城市提供一个高速稳定的发展动力,填充了增城区轨道交通的空白,将为广州城市实现人口向东转移的战略规划提供契机;并能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和更好地连接广州市中心区域。

2014年2月20日,地铁二十一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可以正式动工建设,线路全长约60公里设20座车站,采用最高时速120公里的6节编组B型车,并可以快慢车模式运营。

据了解,二十一号线工程起始于天河区天河公园站,沿棠德南路、大观路、科学大道、科丰路、水西路和广汕公路敷设,止于增城区增城广场站。线路全长约60公里,设20座车站(含员村站),其中地下站17座,高架站3座。根据目前规划,二十一号线建成后可与多座车站换乘。

镇龙站

与知识城线、穗莞深城际线换乘。

地铁公司表示,截至2014年1月份,全线初步设计预审查已完成;土建工程监理和施工招标已基本完成;施工所涉及的用地手续已基本完成,绝大部分地块已交付施工单位,部分地块正在清表;20座车站中,员村站、天河公园、钟岗站等3座车站即将进行围护结构施工,其余工点进行管线迁改和临建施工。

2013年12月10日,记者从地铁公司获悉,地铁十三号线首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省发改委批复,可以正式动工建设,全线设11座车站,采用8节列车编组。这也是继四号线南延段之后,由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批复的第二条新一轮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线路。地铁公司表示,全线绝大部分站点已完成交地,部分工点正在进行主体施工。

据了解,十三号线首期工程起始于鱼珠站,沿海员路、黄埔东路、旧107国道、新塘大道西延线、新107国道敷设,至新沙公路象颈岭站,线路主要经过黄埔区、增城区。线路全长27.03km,设鱼珠、丰乐路、文园、庙头、夏园、南岗、温涌路、东洲、新塘、官湖、象颈岭等11座车站(站名为暂定名),均为地下站,平均站间距约2.6km;设换乘站4座,分别为鱼珠站与五号线换乘,丰乐路站与七号线换乘,夏园站与五号线换乘,新塘站与十六号线、穗莞深城际线换乘;在官湖站南侧设置车辆段(含控制中心)1座,在夏园、新塘站附近各设置1座主变电站。

地铁公司表示,截至11月份,十三号线首期初步设计预审查、土建工程监理和施工招标已完成。除文园站、庙头站、鱼丰区间部分交地外,其余站点和工点均已完成交地。全线11座车站中,鱼珠站、温涌路站、东洲站、新塘站、象颈岭站等5个车站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其余车站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根据广州市政府通告,广州地铁16号线即将在增城区动工建设,并在新塘站形成换乘枢纽中心,这为增城区特别是新塘镇加强与广州市区的联系和融入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创造了巨大的机遇。为确保轨道交通项目顺利动工,并将新塘站周边地区打造成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提升新塘镇的城市化发展水平。

据《广州市轨道交通2011-2015年建设方案及2020年规划方案公示》,建设广州地铁16号线是为了贯彻广州“东进”发展战略,优化广州东部交通体系,支持增城区城市经济发展,预计2015-2020年前建成通车,全程31.7公里。届时地铁十六号线将设:新塘、新塘北、沙浦、仙村、石滩、广本研究中心、鹤咀、增城体育中心、增城广场、荔城等10个站(站名为暂定名),设换乘站2座,分别为增城广场站与二十一号线换乘,新塘站与十三号线换乘,并为接驳东莞轨道交通预留了接口。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增城区公共交通的容量。

根据《2020年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广州地铁6号线(原一、二期工程)的东延段,将于2020年前新开多个站口,延长至永和站,将和现有6号线二期工程的香雪站驳接,延伸至萝岗区(今黄埔区)与增城区的交界永和镇(今永宁街道)。现资料稀少,最终以国家批复为准,仅供参考。

公交

增城区现已建成多条市区公交车、区内公交车、广增线(县际公交化客车)等多条公交车线路,方便区内的市民出行。

截至2014年2月,已建成线路总共61条:市区公交车(主要连接广州市中心至增城区新塘镇,4条线路)、广增线(县际公交化客车,17条线路)、城区内公交车(主要行走于增城区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11条线路)、新塘镇内公交车(主要行走于增城区新塘镇内,14条线路)、各镇间公交车(穿梭于各镇街,15条线路),以上所有公交线路除去广增线外,均能享受广州市老人优惠乘车。部分线路不可使用羊城通。

增城区所有公交线路于2020年7月1日起享受与广州市中心城区同等公共交通优惠。[5]

增城区内的公交车分别由广州市荔通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市粤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广州公交集团第二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增城分公司共4家企业(分支)运营。

增城区风景社会事业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增城区共有幼儿园93所,在园幼儿2.69万人,3-6周岁入园率92.1%。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53所,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分别为7.19万人和4.86万人;公办普通高(完)中10所,在校学生2.12万人。2011学年,增城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1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15%,基础教育各项指标达到广州市中上游水平。高考继续稳居广州十二区市的中等偏上位置,上线率达89.39%。

2011年园区在校中职学生达到15050人,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壮大,增城区共有3所民办独立本科学院和5所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达到7.84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36万人。

文化场馆

截至2008年,增城区主要的文化阵地有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博物馆、增城广场展览长廊、艺都影剧院等。2007年,开设增城数字图书馆,录入书籍23万册,相当于一座中型图书馆的藏书量。增城区建有文化广场44个,总面积98.5万平方米。2006年,占地30多万平方米的增城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增城区9个镇街文化站全面达标,拥有特级文化站4个(新塘镇、荔城街、小楼镇和石滩镇),一级站2个(派潭镇和朱村街),二级站3个(中新镇、正果镇和增江街)。

通信事业

2011年,增城区邮电业务收入19.1亿元,增长4.95%。年末电话用户29.79万户,减少1.15万户。2011年末以电信部门网络路线为出口的互联网宽带用户15.07万户,增长33.2%。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65.16万户。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增城区共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1个,床位2862张,卫生技术人员4690人,执业(助理)医师1621人,注册护士1855人,药师391人,检验师18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73人。城乡区域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体育事业

2011年,增城区共举办、协办市小学生篮球赛、初中高中大中专学校田径运动会、农民篮球赛、“杯”网球邀请赛、四地跆拳道精英赛、“市长杯”羽毛球赛和乒乓球赛等大型群体活动近30项赛事。在各镇街建设篮球场71个、健身路径28条、乒乓球148张、健身苑2个、健身小广场1个;维护、检修、更换健身路径、篮球场一大批,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健身环境。至2011年底,增城区公共体育总面积达381.2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公共体育面积达3.67平方米。

2011年,增城区连续20年荣获“广东省体育突出贡献奖”,成功承办了2011年全国射击(飞碟)总决赛。2011年的国际、国内赛场上,增城籍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12项次、亚军3项次、季军3项次,全国冠军19项次。

社会团体

截至2008年,增城区现有艺术团队12个(增城歌舞团1个、增城民乐团1个,增城市合唱团10个);曲艺社174个;1986年来先后成立9大协会社团,分别是增城市荔乡诗社(1986年成立)、摄影家协会(1988年成立)、增城市楹联学会(1989年成立)。音乐舞蹈家协会(2001年成立)、书法家协会(2003年成立)、美术家协会(2003年成立)、增城市作家协会(2004年成立)、民间文艺家协会(2006年成立)、电视艺术家协会(2006年成立)。

增城区风景历史文化广府习俗

春节,是广府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从农历腊月廿三小年夜开始,人们便进入了年关大忙,准备“过年”:年廿三或廿四谢灶,廿五开炸,廿六扫屋,廿七洗涤,廿八蒸糕,廿九贴春联,年卅团年。其中,摆放年桔是广府年俗不可或缺的部分。广东人平时说话做事讲“意头”,过年这么重要的时节,年桔更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金桔、朱砂桔、四季桔、金蛋果等品种各有特色,一般人家只买一种就够了,要的就是这个“桔”字。

广州话“橘”“桔”与“吉”是同音字,又与民间吉利的口彩相吻合,历来是礼仪“贡品”。尤其是一年之始,几乎家家都会在最当眼的位置摆上年桔,寄寓新年大吉大利。

岭南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柑橘产地,特别是广府地区。有民俗专家认为,摆设年桔为节日助庆的做法,是广府首创。据说,从唐朝起,广府民间已经有专门栽培以供贺年的年桔。南宋王栐撰写的《燕翼贻谋录》,有这样的记载:“承平时,温州、鼎州、广州皆贡柑子。”到了明清时期,柑橘业已发展至商品生产时代,据康熙年间吴震方所著的《岭南杂记》记载:“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

佛教文化

增城境内有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正果寺,其具体位置在增城区的正果镇。寺初建于宋朝,后历经元、明等朝代,乃至民国,已延续900余年。

正果寺因余宾公修成佛教的正果,而得名。余宾公出生于宋景祐年间,经常双掌合什跪地,朝天礼拜。后,苦行修道,功德圆满,得成正果。正果寺建筑古色古香,寺中有楹联"正是敕封昭显佛,果然圣寿得施神。"

方言

增城境内汉语方言主要有两种:粤语增城话与增城客家话。据2005年调查,全市人口794295人,其中广府人471704人,占59.39%;客家人322591人,占40.61%。增江鹤洲与荔城下罗岗蔡屋有800多人在村内讲闽南话,对外讲粤语增城话或普通话。正果畲族村民342人,有99%在村内讲畲语,95%以上对外讲粤语和客家话,35%左右能讲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据族谱所载,增城广府人在宋、元、明间,先后大批迁入增城开基。增城客家先民古全望家族在南汉大有七年(934)迁入。但这是个别家族的迁徙。在明代虽陆续有客家人迁入,但不成气候。正如深圳大学教授刘丽川所指出,增城客家大部分是第四次大迁徙时期进来的,其中在康熙八年(1669)“展界”前“悄悄至”的也是少数,大部分是康熙八年部分展界,特别是康熙二十二年全面展界至乾隆年间迁入的。从迁入增城的时间先后,可见广府人是增城的老居民,而且人数居多,加上地域毗邻广州,因而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是增城的强势方言。改革开放后,大批客家人往圩镇、荔城甚至广州、深圳迁徙。不少客家村落只留下老小,有相当一部分连老小也往城镇迁徙。在增城全市32万多客家人中,有百分之75%使用粤、客双语,其中,35%以上使用粤、客、普通话三语。城镇干部、居民中的客家人,在交际场合,甚至在家庭中也使用粤语。粤语对客家话的渗透影响是多方面的。

增城境内粤方言主要聚居点是在增江两岸、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带,其中南部的新塘、沙埔、石滩为纯粤语区,仙村、三江、朱村的大部,荔城、小楼镇、正果、中新、镇龙的半数或近半数,派潭、福和、永和、宁西的部分也都操粤方言。客家方言的分布是北密南疏,主要的聚居点是县内北部和东北、西北部的丘陵地带,如正果、派潭、福和、永和、宁西,以及镇龙、中新、荔城、小楼各镇。

2005年增城市使用粤客方言人口情况调查表

镇(街)名称

人口总数

粤方言人口数

客方言人口数

客方言人口

占总人口%

合计

794295

471704

322591

40.61

荔城街

155622

67413

88209

56.68

增江街

37249

21511

15738

42.25

朱村街

32493

15036

17457

53.73

派潭镇

72823

19707

53116

72.94

正果镇

52744

25677

27067

51.32

小楼镇

46020

14984

31036

67.44

中新镇

72178

26061

46117

63.89

石滩镇

112158

108075

4083

3.64

新塘镇

213008

173240

39768

18.67

地域文化

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涌现了南宋丞相崔与之、明代三部尚书湛若水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传说中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乡。增城荔枝文化源远流长;增城榄雕荣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文化别具水乡风味;舞春牛、舞麒麟、舞火狗等传统民俗风情浓郁;广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正果畲族村)民族风情独特;派潭镇、正果镇、黄屋村、坑贝村等特色镇村魅力十足;何仙姑家庙、报德祠、三忠庙、佛爷寺、万寿寺、百花古寺等古寺庙彰显了增城深厚文化底蕴。

特色文化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的粤语地区。粤剧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2009年,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增城,粤剧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近年来,增城区在发展和传承粤剧文化上下了不小的功夫。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民间曲艺社团83个,并成立有增城戏剧曲艺家协会、新塘戏剧曲艺协会等曲艺社会组织,曲艺人才辈出,包括有广东粤剧院粤剧表演家郑培英、广东音乐曲艺团粤曲演唱家钟葵珍和梁玉嵘、广东音乐演奏家温池等。而新塘的谢运洪更是成为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派艺术粤剧的代表性传承人。

广州榄雕是流行于增城一带的一种传统雕镌艺术,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清代乾隆年间的广州籍宫廷匠人陈祖章和咸丰年间的新塘民间艺人湛谷生等。广州榄雕以乌榄核为基本材料,增城自古盛产乌榄,为榄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秉承岭南文化精神的广州榄雕刻工细腻精微,形态小巧玲珑,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生动。它可以分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品类,技艺形式则包括浮雕、圆雕、镂空雕等。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是广州榄雕的传统样式,历代名家均有此类作品传世。201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亮相广府庙会非遗展区,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对榄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增城境内客家人口约占总人口40%,客家山歌甚为流行。有客家八音合奏《水底摸鱼》,客家流行歌《摘茶红妹》、《后生要打拼》,客家小调《桃花开》、《思恋歌》以及《客家平板》等;增城也以竹板山歌《夸老公,赞老婆》、山歌剧《舞春牛》、客家歌舞《请到白水仙境来》等作品。

增城正果镇畲族村的畲族也擅长唱山歌。

名胜古迹

截至2016年,增城区有白水寨国家4A级景区和湖心岛等众多景点;拥有3平方千米水面的挂绿湖、367千米绿道、257千米生态景观林带、12个森林公园、30多个生态公园和一批自然生态保护区。

简介

牛牯嶂

牛牯嶂因山体像伏于地上的牛而得名,位于派潭镇北部,海拔1084米,为增城区第一高峰。整个山体盘亘数十千米,北与龙门县交界。山上多古木、奇石、峭壁、瀑布,还有不少岩洞,大的可容数百人。山顶经常云雾缭绕,但秋高气爽时登临,可俯瞰增城全境山河,珠江口、虎门以及广州市区亦朦胧可见。

白水山

白水山位于朱村街,距荔城街20千米,有公路通达。主峰海拔462米,山势陡峭,景致秀美,为古代增城八景之一。主峰南麓有一泓清泉,雨季泉水外溢,从峭壁间隙泻落,远眺犹如绿色帷幕上挂着一条白色绸带,故俗称白水带。明代,山上曾建一寺,名栖云寺,可惜已圮,但遗址周围的参天古木犹在。

南香山

南香山古称南樵山,与粤中名胜西樵山、东樵山鼎足而立。位于新塘镇内原宁西镇境。海拔仅433米,但山势巍峨,且突兀于平川之上而更引人注目,在东江汇入珠江口一带的航船上亦能瞧见其雄姿,故又被称为珠江口的“天然航标”。山上自然胜景有“石室”、“石庵”“无底潭”和瀑布等,历代文人墨客多在此流连、吟唱。明代大儒湛若水(甘泉)于嘉靖年间在山上莲花座(土名)建“莲洞书院”收徒讲学。

湖心岛

湖心岛位于正果镇西湖滩村,是增江上游的一个江心岛屿。距增城区的中心荔城街20千米,有公路通达。岛内浓荫如盖,幽深宁静,总面积约250亩。岛之上游,是龙门永汉河汇入增江处,相传名叫“二龙争珠”的地方是东汉增城建县时县城所在地。岛之下游2千米处于1987年建有水力发电站的拦江闸坝,使原狭长淤浅的河道成为宽阔渊深、绮丽迷人的平湖。

海蚀洞

海蚀洞是陆地上的红沙岩长期受海浪冲蚀所形成的岩洞,位于增城区境南沿新塘口岸码头附近的一座山丘上,为增城新八景之一,名曰“古海遗踪”。洞长20米,阔、高均为2.5米,洞之尽头是一隅石崖,崖下有一石台,犹如神殿(昔人依这一天然殿台建一寺,名“依岩寺”)。

牛围嶂

牛围嶂是一座小山谷,位于中新镇福和联安水库东侧,有公路通达。昔时人们从谷口登嶂顶,要绕九座小山包、转九个曲弯,故又称为“十八弯”。山体高约400米,其南向山下是一片平畴,因而显得高峻雄伟。在山谷中约200米高的峭壁上有瀑布分三层飞泻而下,注入谷底的一座深潭,潭状似饭甑,称为饭甑潭。雨季,瀑布向深潭冲击发出的轰隆声响,震得山鸣谷应,谷口两千米外都能听到。

荣誉称号

2018年10月,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8》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9年10月,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榜(全国百强区)第17名。

2019年10月,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30位)、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9年11月,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9年12月6日,入选2019年全国百强区。

2020年1月,2020中国县域网购百强榜排名29;入选2020中国县域消费百强榜,排名第4位。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医疗服务百佳县市。

2020年6月,被评为第二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8月,入选“2020中国职业教育百佳县市”。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8月17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赛迪百强区”名单。[6]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1:13: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39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增城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增城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pdf

标签:增城   广东省   广州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