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花花为每年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又称燎惶惶,是希望用火将每个人身上与家宅之内的秽气、邪气、霉气等统统燎掉烧光。燎花花起源于唐代,唐代人很重视正月,正月十五至月终,悠闲无事,人们尽情游乐,宴饮以庆新年。正月晦日,也就是正月最后一天,就是送穷鬼的日子。
姚合有《晦日送穷三首》:“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诗中所写的“送穷”就是“送走穷鬼”。古人送穷鬼是点烛、烧香、放爆竹,这一习俗发展到现在就成了燎花花,“火为阳”归根到底,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一种向往和期盼。
中文名燎花花
时间每年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
特点正月晦日送穷鬼的习俗
出处《晦日送穷三首》
节日概述正月晦日送穷鬼的习俗也在唐代大为兴盛。姚合有《晦日送穷三首》:“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送穷穷不去,相泥欲何为。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几时。古人皆恨别,此别恨消魂。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门。”诗中所写的“送穷”就是“送走穷鬼”。唐人其他典籍如《文宗备要》、《唐四时宝鉴》等也有类似记载。
当时传说中的“穷鬼”(穷神)是这个样子:他是高阳氏(颛顼)的儿子,身材瘦小,喜穿破烂衣服,给他做了新衣服他也撕破,用火烧坏了才穿。“送穷”之所以与颛顼挂上钩,是因为在颛顼神话演变过程中,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颛顼在北方,为水,属阴,而在古人观念中,阴、幽常与鬼神、死亡联系在一起。
所以颛顼的后代,如穷鬼、小儿鬼、魑魅等都成了驱逐、送走的疫鬼。送穷的具体日期不一,有的说在“人日”的前一天(正月初六),有的说在正月二十九,因而称为“穷九”,有的说在正月晦日(正月的最后一天),唐人正在此日送穷。这反映了唐人在年节交关、辞旧迎新之际,送走旧日岁月的贫穷、辛酸和苦难,迎来幸福美满生活的憧憬。
送走穷神,必然期盼着迎来财神。唐人这种风俗,经宋至明清亦不变。有人曾作春联一副,上联是:“放千枝爆竹,把穷鬼哄开”,下联是“烧三炷高香,将财神接进”,诙谐可笑且带有明清人的风韵。明清时期把送穷与迎富联系在一起,点烛、烧香、放爆竹、送穷鬼、迎财神与唐代送穷以竹草扎车、船、人形,用酒饭祭送有别。这不过是时代差异在习俗上的不同表现而已,心理上的祈求则是无差异的。
节日仪式在关中民间,正月三十晚上,还有“燎惶惶”的习俗,是希望用火将每个人身上与家宅之内的秽气、邪气、霉气等统统冲掉烧光。“燎惶惶”也叫“燎煌煌”,是取褒意,即火光一照,前途光明。即象征一年将光华闪耀,庄稼收成似锦,又有“火着财门开”,“人财两旺(旺火)”之说。
“燎惶惶(煌煌)”的仪式是这样进行的:正月三十晚上,刚一吃过晚饭,天黑下来时,由一家之主的男性青壮年手持谷草火把,从后院开始点火并出发,经厨房,再到每一间屋子,包括牛棚、猪圈、羊圈、鸡窝、狗窝及厕所等自家院子所有角角落落,都要用火“燎”一遍。然后再到自家大门外,用谷草秆烧一堆火,并召集家庭的所有成员,参与活动。每人在火焰升腾的大火之上至少须跨越三次,从耄耋老人到刚满月的婴儿,所有家庭成员一个也不能剩下,都要在家人的帮助下一一“燎”过火堆。
并说,“燎”过会带来一年的好运气,并且允许每个人在“燎”时许一个心愿,至于灵与不灵,也没有人去认真追究,反正“燎”着能感到快乐就是了。等到全家所有人都全部“燎”完以后,由于谷秆火硬耐久,火焰虽熄但一大堆明火尚存。家中青壮男子就会手持一种农具去猛砸火堆,随着一下一下的火花被砸溅起,便会爆发出一阵阵欢乐而又舒畅地大笑来?选大人小孩们都是欢欣鼓舞,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爆”热烈!正月三十,时值年节全部结束,天气已经完全转暖,阳气上升,“火为阳”归根到底,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信念和愿望。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0:04: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35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燎花花(中国北方传统民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燎花花(中国北方传统民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