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位于中国浙江省宁绍平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北区、鄞县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县接壤,西连上虞县,北毗慈溪县,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余姚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微陷。南部为四明山区,山峦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盆地、谷地,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总面积150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余姚耕地64.35万亩,园地9.84万亩,林地72.15万亩。余姚历史上曾为中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过贡献,以虞氏家族为代表的天文学,三国虞翻是广州城开拓者著有《易律历》;东晋虞耸结合浑天说和盖天说理论,提出新的天体结构理论穹天论;虞喜在先秦宣夜说基础上,提出了安天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和研究“岁差”,比欧洲早二个多世纪。
中文名余姚
外文名YuYao
地理位置东经121°09′、北纬30°03′
面积1526.86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机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
火车站余姚站,余姚北站(余慈站)
车牌代码浙B
别称姚江
建立时间200年
人口83.5万(户籍人口)
GDP484.93亿(2008年)
友好城市日本常陆太田市、韩国罗州市、美国沃尔纳特市
主要街道东南街道、凤山街道、梨洲街道
地标建筑“名人”露天博物馆、河姆渡国际广场
市花、市树杜鹃花、广玉兰
知名产业家电业、模具加工业
行政类别县级市
人口568万人(2008年)
地方方言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余姚话
电话区码0574
邮编区码315400
基本概况余姚市余姚市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
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6.2°C,日照2061小时,无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条件优越。山区溪流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小水电约2万千瓦,已开发9414千瓦。姚南山区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资源丰富,有开发价值。萧甬铁路横贯中部,329国道穿越境北,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南部山区地势险要,为浙东战略要地。
汉族为主,有苗、白、壮、布依等少数民族。金属矿产资源有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萤石、高岭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穿山甲、水獭、丹顶鹤、白鹤、黑鹳、鸳鸯、灰鹤、银杏等。中草药材有络石屯、贯众、淡竹叶、茯苓、丹参、金银花等40余种。土特产品有茶叶、杨梅、干菜笋、佛雕、工艺草编。名胜古迹有河姆渡遗址、黄梨洲墓、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王阳明讲学处、通济桥与舜江楼。
行政区划余姚市余姚市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梨洲街道、兰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临山镇、泗门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梁弄镇、陆埠镇、大隐镇、大岚镇、河姆渡镇、四明山镇、小曹娥镇、黄家埠镇、三七市镇;鹿亭乡。
历史沿革由来余姚市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山海经》郭璞注,句余山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说,明代《郡县释名》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石明。[2]
历史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
农业发展农业产值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35.9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2.1亿元,林业产值1.6亿元,牧业产值7.2亿元,渔业产值4.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2亿元。
特色农业余姚市形成了三大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区,即以山区半山区为主的竹笋、茶叶和干鲜水果林特区,以平原稻区为主的茭白、大棚蔬菜、稻田养殖和畜禽养殖区,以滨海棉区为主的榨菜、水果等特色果蔬和海涂养殖区。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蜜梨之乡”、“中国红枫之乡”和“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中国年糕之乡”等七个特色农业之乡。杨梅和榨菜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余姚杨梅还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榨菜、瀑布仙茗茶叶等获国家集体证明商标。
农业龙头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54家,其中市级及以上命名的农业龙头企业83家,国家级1家,省级5家,宁波市级34家。2006年,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2亿元,出口8100万美元;收购农产品172吨,联系带动农户5.15万户。
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开展村企结对等共建活动,到2006年底已有766家企业、17个商会与265个村签约,到位资助资金1940万元。着力推进成片连线村庄整治试点,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年活动,新建改建村级区间主干道129公里,整治河道254公里,新增村庄绿化面积68.8万平方米。“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格局基本形成。深入实施山区人口“内聚外迁”工程,整体迁移零星自然村12个,顺利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户51户,内聚和移民下山3366人,累计分别达到91人、220户和10011人。
经济建设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8.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一产22.53亿元,二产175.13亿元,三产100.4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分别为7.6:58.7:33.7。按现行年平均汇率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达到4404美元。
余姚市余姚物产丰富,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农林牧副渔各业齐会的综合性农业区域。被国家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蜜梨之乡”和“中国红枫之乡”称号。近年来,余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市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已形成蔬菜、竹笋、茶叶、果品、畜禽、水产六大农产品商品基地,涌现了“瀑布仙茗”、“舜水蜜梨”、“国泰榨菜”等名牌农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余姚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余姚的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扎实,有“塑料之乡、模具王国”之称。工业经济以仪表、电子、塑料、化工、轻纺、机械、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机电仪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以制笔、按键、灯具、汽车配件、水暖设备、电动工具、打火机等行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遍及全市各地。近年来,余姚名牌产品迭出,涌现了帅康、玉立抽油烟机、富达吸尘器、舜大全价饲料等中国名牌产品。
余姚也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市之一。依托全国最大的塑料交易专业市场——中国塑料城,这里已成功地举办了九届中国塑料城全国塑料博览会(1999年——2007年)、2000年余姚全国农业机械展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和余姚经济的发展。
社会事业文化余姚市全市建成文化中心镇4个,文化中心村85个,拥有市级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各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1个。被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市”称号,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文化先进县”称号,被浙江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
姚剧、犴舞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型姚剧现代轻喜剧《女儿大了,桃花开了》荣获第11届中国人口文化铜奖和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优秀新剧目奖等13个奖项。广播剧《山海情》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男声小合唱《河姆渡木桨》获省“群星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以河姆渡远古陶器与上林湖越窑青瓷为起始点的电视艺术片《陶瓷的年代》获得了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省第14届电视牡丹奖一等奖。
体育全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市安装健身路径70条,新建水泥篮球场22块,门球场19个,扶持建成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家,已建立健身辅导站、占115个,晨晚练点308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10人。
新闻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全面发展。《余姚日报》全年发行近3万份;余姚电视台每天实现全天候播出,其中自办节目1.5小时;广播电台播出时间为18小时,其中自办节目播出时间16.5小时;电视和有线广播覆盖率都达到100%。
卫生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6个,卫生技术人员3733人(含乡村医生),其中医生(师)1340人;医疗床位1810张。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分别达到96.6%和81.8%。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均现金消费少,群众饮食结构单一,住宅简陋。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9800元,农民人均收入8300元。饮食结构,向营养方向发展,2005年人均食品支出4450元,其中:人均肉禽蛋水产品类支出1489元,水产品支出968元;蔬菜类人均支出410元;干鲜瓜果类支出289元;食用方便净菜及速冻类半成品人均支出24.36元;绿色健康的果蔬饮料人均支出9.45元。居住条件,城区不断加快新村建设和旧城改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5平方米,加大新农村建设步伐,城郊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
供水、供电、供气
城区“一户一表”改造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已改造6.3万户。全年供水总量达到6694万吨,日供水能力达到26万吨;全年供电总量达到41.99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5.18亿千瓦时。城市管道天然气普及工程加快推进,已有7100多户家庭、宾馆、饭店用上了天然气。
人口数据人口发展古代
余姚自秦朝建县后,最早人口记载始于晋代,晋太康年间(280--289),余姚县有居民3750户,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有21063户、41913男丁,南宋嘉泰元年(1201)户增至30883,男丁减至33145。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有户43847,人口242691,是人口较多的县。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有户51188、人口206054,人口比元朝时期锐减36637,其原因由于赋税重,多隐瞒户口,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直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有户41847,人口158392,人口持继减少。清朝康熙时期,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人口聚增,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户增至101384,人口增至472916,直到宣统二年(1910),余姚县有正户83357,附户37473,人口增加到630416,其中男322224,女308192。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30年(1941)户153396,人口703759,其中有男373296人、女330463人,突破县域人口70万的大县。抗战至解放前夕,人们流离失所,人口急减,到民国37年(1948)减至户146316,人口664702,其中男343139人,女32156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总人口672947人,其中男349333人,女323614人,;至1954年,调整县境行政区域,人口有较大变化,余姚北部的浒山、周巷、庵东等人口大镇划入慈溪,其中1953年划县境前,有户数170220,总人口697788,其中男367133人,女330655人,划县境后的
1954年,户数减至117414,总人口减至453822,其中有男231449人,女222373人,划县前后,人口减少达243966人。1955年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人口增长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直接相关联,至1965年,人口达到602292,户135790,平均每户人口数4.38;1973年,人口达到704641,户164363,平均每户人口数4.30;至年,人口突破80万,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余姚市总人口为852719人,2006年底,总人口减至825800万人。
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余姚市常住人口为1010659人,其中余姚市户籍人口为837224人,常住人口同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的85271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57940人,增长18.52%。外来人口流入的大幅增加成为余姚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余姚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35269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3.28%。
人口构成余姚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12316人,占50.69%;女性人口为498343人,占49.3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80。
余姚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1891人,占11.07%;15-59岁人口为741499人,占73.3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7269人,占15.5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1715人,占10.06%。
余姚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72909人,占66.5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7750人,占33.42%。
民族情况余姚为汉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多是解放后,因工作或婚嫁等原因,迁入境内。1953年余姚县第一次人口普查,均为汉族。至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汉族占99.97%,蒙、回、藏、苗、壮、满、畲等八个少数民族16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10个84人;至2006年,少数民族22个。
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城北车站余姚市位于中国浙江省宁绍平原,东经120至121度,北纬29至30度,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30′。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绍兴市上虞区,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
地形地貌余姚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微陷。南部为四明山区,山峦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盆地、谷地,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总面积150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余姚耕地64.35万亩,园地9.84万亩,林地72.15万亩。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
气候特征余姚地处亚热带南缘,属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短,平均年日照总时数2061小时。年平均气温16.2℃,7月份最高,平均28.3℃,1月最低,平均4.1℃。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2.2℃(2013年8月6日),最低-9.8℃(1977年1月31日)。雨量充沛,年平均隆水量1547毫米,由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年降水的70%以上。冬季盛行西北到北风,夏季盛行东到东南风,全年以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每秒2-3米。夏秋间多台风和热带风暴,冬季四明山区有积雪。境内灾害性气候以水、旱、风、潮为主。
余姚北部全境为杭州湾主流隐蔽区,潮汛属不规则半日潮,历年平均潮位2.1米,历史最高潮位5.33米,最低潮位-0.55米,海水潮位低,含沙量高而变幅大,杭州湾为中国潮差最大的海湾,湾顶潮差9.8米,余姚海域年平均潮差:黄家埠2.5米、小曹娥3米。
资源环境水文资源余姚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90立方米,平均蓄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库塘蓄水2.2亿立方米,其余为地下水。
境内主要溪流18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万千瓦,1993年余姚市水电站75座。装机用量1.52万千瓦,年发电量2900多万千瓦时。
山林资源林地481.6平方公里。其中用材林257.73平方公里,经济林(包括茶园、果园、油茶,油桐、板栗、棕漆等)68.7平方公里,薪炭林15.1平方公里,竹林139.8平方公里。防护林、特用林0.7平方公里,竹年采量350多万根。特产杨梅,已达7万亩,1991年产量9407吨。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200.52万亩,其中耕地77.03万亩,占总面积38.4%;林地71.84万亩,占总面积的35.8%;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为14.97万亩,占总面积7.5%;水域15.62万亩,占总面积的7.7%;牧草用地为0.14万亩,特殊用地(国防、园林等)0.15万亩,末利用地区10.9万亩,占总面积的5.6%。余姚市土地、土壤类型多样,北部平原是盐土、潮土,中部水网平原为水稻土,南部丘陵山地为红壤、黄壤等土质。
动物资源动物资源种类繁多,野生哺乳动物:野猪、鸡狼、短耳兔、黄鼬、香狐狸等;爬行动物:山乌龟、各种蛇类等;两栖动物:石鸡(蟆)等;鸟类:杜鹃、猫头鹰、雉鸡等10余种;昆虫有蝉、蝴蝶品种20余类。淡水鱼类58种;甲壳类主要有青蟹、甲鱼等;海水渔业资源有黄泥螺、黄蛤、沙蟹、梭子蟹、鲳鱼、海鳗、鲚鱼等20余种。
矿产资源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为主要矿产,分布在大隐镇、芝林、洪山乡的前鲍陈,储蓄量156万吨,大隐镇的云溪,陆埠镇的钟山渡槽,各有8万吨。高岭土分布于大岚镇的柿林北,呈肉红、灰色。花岗石,分布在梁弄镇让贤、四明山镇的屏风山,是建筑材料。
交通环境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不包括通村公路)达903.424公里,公路密度为59.1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总里程(不包括通村公路)达861.434公里,等级公路密度为56.41公里/百平方公里。2006年底,城区共有公交线路14条,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151.8公里。有公交营运车辆182辆,客运出租车370辆。
高速公路沪杭甬高速公路是中国12条高等级公路“主骨架”之一,中国沿海大通道。1993年1月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段开工,到1996年底完成,历时五年半。
东环线 起点余姚站高速道口,经城区东部至慈溪市区,连接境内南北交通。
梁周线 起点余姚站高速道口,经城区西部,过姚州大桥,至姚北周东,连接境内南北交通。
普通公路329国道全长298公里,境内全长30公里,西起牟山五车堰,东至低塘洋山村,该路段原是民国22年(1933)省级公路干线观曹公路的一部分,为余姚现境最早建成的公路,解放后进行全面改造,是横贯市境北部的陆上大动脉。
甬扬大道余梁公路 全长24.71公里,为境内建国后的第一条公路,也是浙江省第一条山区公路。
甬余余夫公路 东起上虞五夫,西至宁波市区,全长50多公里,是城区北部主要交通大动脉。
浒溪线 全长80公里,北起慈溪市区、折入东北街道五星村、经余姚市区、终点至奉化溪口镇,其60余公里均在境内,是姚南山区的重要交通线。
大梁公路 境内段全长28公里,起点城区梁辉,至宁波市区,是市区通宁波的又一条主要交通线。
铁路沪杭甬铁路(余姚火车站,余姚西货运站)。境内铁路于1913年通车,1937年为阻止日军利用铁路速进浙东,是年冬自萧山至宁波全部拆毁,改作公路。解放后,1955年再次修通,于次年通车,2000年铁路复线基本铺设。境内铁路全线公里,一直是余姚、慈溪两市铁路客货运的重要交通线。
沪杭甬高铁(高铁余姚北站)
余姚高铁北站是沪杭甬客运专线的一个车站,位于余姚市的凤山街道五星村,新建北路以东,城东路以西,纬一路以北,车站为高架车站,高架下面是候车大厅,设2站台6线,其中正线2条,到发线4条,年发送旅客为420万人次,远期年发送旅客为600万人次。
水路余姚江 起点余姚市大岚镇夏家岭村东的米岗头东坡,终点至宁波三江口,姚江干流全长106公里。
航空余杭市东距宁波栎社国际机场36km,并有高速公路直达,航空优势明显。
教育资源解放前,余姚仅有初中2所,小学310所,截止2010年有中小学校207所,其中小学148所、初中37所、普通高中9所,职高段12所,特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近13万人,教职工6300名。是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县”,中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试验区和浙江省实施素质教育试验县(市)。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毕业升高中率92%,普高与职高招生比例48:5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
旅游文化旅游景点余姚市龙泉山龙泉山
在城区西隅,滨姚江。余姚古为浅海,山系浅海小岛,因名屿山,一名灵绪山。山腰有微泉,干旱不涸。晋时改为龙泉山。周围千余米,海拔67.4米。
龙泉古刹 位于山东部。建于晋咸康二年(336),为浙东古刹。以后屡毁屡建。至元始祖元贞二年(1295)重建有3阁5院,3亭1寺,占山之一半。明代,为学者、名宦荟集之所。王阳明曾二次讲学于寺之中天阁。清鸦片战争时,英侵略者在道光二十一年秋占宁波,派舰艇掠余姚烧寺。光绪元年(1876)重建,规模小于元代。建国后,文革期间,殿宇移作他用,佛像荡然无存。1990年重修整理。现已恢复旧貌,重放光彩。
中天阁 原为龙泉寺中一部分,五代时建。取意于唐朝诗人方干《登龙山绝顶》诗中:“中天气爽近是河一句”。明王阳明两次讲学于此。嘉靖间立阳明牌位祀之,曰新建伯祠,东建海日祠祀文成父尚书王华,二祠统称曰二王祠。万历间,以冠带袍笏塑像。阳阴脸青,以门人徐爱、钱德洪配亲。清乾隆间设龙山书院。1954年迄今借作“梨洲文献馆”。
龙泉石井 位于中天阁东北处,茂林修竹间,古井终年不涸,因曰龙泉井。北宋王安石任鄞县令,与余姚县令谢景初为同科进士,时来余姚。作《龙泉寺石井》诗:“天下苍生望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以潜龙自比,抒政治抱负。南宋高宗赵构避金兵,经余姚去宁波下海,金兵北退,又重临余姚龙泉山,驻跸七天,饮龙泉井水,觉得十分甘甜,取十瓮以去,山名益振。
祭忠台 位于龙山绝顶。明正统间,邑人成器等在此遥祭为宦官王振所杀害之刘球。故名。台旁石刻有王阳明书祭忠台三字,早已废。
四先贤故里碑亭 位于龙泉山南坡,坐北朝南,为纪念严光、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四位先贤的风节、思想和历史功绩。严、王两碑亭建立清乾隆十九年(1754),朱、黄两碑建于清末。四亭原置于接宫官处(今龙山剧院前),后两迁至现址。1982年重建,四亭各有楹联、亭额碑名。
龙山景点 历经沧桑,1941年4月~1945年8月,余姚陷敌,日军占领期间,划山为警戒区,驻日警备队,禁民上山。原有明清时所建之严子陵祠,谢文正(迁)祠,孙忠烈(大燧)祠,以及二王祠、朱黄合祠等悉遭破坏,仅剩屋宇。二王祠中王阳明冠带袍笏塑像,亦遭日寇盗去日本。
建国后1963年辟龙山公园、建园中园、天风园、花木圃、动物园,并建有四贤严子陵、王守仁、朱舜水、黄梨洲纪念亭,分别由当代书法家舒同、沈定庵、周而复、郭绍虞题额。舜水亭南有“朱舜水纪念碑”,为1982年日本朱舜水纪念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建,沙孟海书。其旁有滑寿亭为纪念元末客居余姚之名医滑寿。1986年建。
胜归山摩崖石刻 位于城北郊,海拔147米,原名圣龟山。晋刘牢之战胜孙恩屯兵于此,改名胜归山,又称打石山。少林多石,陡崖深潭。明嘉靖间胡宗宪任县令,出公羡银赎民山地,禁止开山采石,树木成荫,于是渐成形胜之地。以后胡宗宪任浙江总督,胜倭寇归饮在山下,立有胜归山碑,吕本撰管见,书徐九皋篆,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珂摹丹入山,镌刻胡公岩三字,实其遗迹。后又在岩穴崖壁石刻胡公半身浮雕像。及至民国时已改为观音像,后又湮灭。解放前后,东西山崖雕刻佛像十四个,依山势凿雕,排列有致。
客星山 位于余姚城东北十里的安山桥北,与慈溪市交界处。原名陈山,为汉严光隐居与墓葬之地。宋乾道间,史浩知绍兴府事命县令蔡宪于严光墓下建客星庵,立严子陵墓道。客星庵碑邑人虞似良书。嘉定时于山巅建高节书院,明洪武时湮废。墓有题石曰汉严光墓,明正德时立石镌曰:“汉徵士严公墓”。墓以上有高风亭。清郑仕诗云:“姚邑东偏耸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客星山又为“汉三老碑”的出土地。清咸丰二年山民上山掘得。1922年杭州西泠印社专辟“汉三老石室”收存。
黄宗羲墓道 位于陆埠镇十五岙村化安山,墓盖瓦如人字,呈圆弧山墙状。墓前设石桌、石凳。墓内无棺,遗体安置石床上,以期速朽。东南与忠端公墓两相对照。墓碣为四明(宁波)万经隶书。全祖望撰神道碑、毛奇龄撰墓志铭。后神道碑等湮灭。1956年省公布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革中遭破坏。1981年修复,1995年修建墓道,两旁植梅花百株,并建有龙虎草堂。
四明湖 位于梁弄镇西北,系人工水库,有八字桥山、玉兔岛、野猫湾、丁山等5岛。岛上植杨梅,湖中鱼虾捕捞量100多万斤。湖南畔狮子山顶建有“革命烈士碑”,碑高20余米,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书”。现四明湖以玉兔岛为中心,开发成为四明湖度假村,由香港张宇先生投资。
白水冲 位于梁弄南云根山与石屋之间。又名潺缓洞。瀑布高30米,飞流直泻,声如雷鸣,历代诗人多探胜吟唱,岸崖上刻“白水潺缓”四字。洞外原有祠宇观,为东汉刘、樊云翘夫妇向白道人学仙之处。得仙术升天后,后人在飞升处建祠观。后来唐玄宗遣使移观于此。宋徽宗御书为“丹山赤水洞天”。成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瀑布茶”产于此,唐陆羽名“瀑布仙茗”载入《茶经》。
丹山赤水 位于余姚大岚山柿林村溪边。沿溪悬崖峭壁数里,高数十米,石呈红褐色。岩缝中间生杂树,岩树花草,红绿相间,古名杀羊岩,相传仙人“杀羊渍血”于此。溪名赤水,因名丹山赤水,上有赤水桥。
余姚四岩窗 位于华山乡大俞山巅。系一长方形悬崖。腰部列四洞穴,岩高30余米,长约60米,如四个窗户。唐刘长卿诗云:“苍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珑开户牖,落落明四目”,四明山因此得名。岩下深谷有清泉碧潭,旁有屏风岩,上刻“四明山心”。
余姚芦山禅寺 位于余姚河姆渡镇姚江之北,芦山北麓。西邻河姆渡遗址,交通便捷。寺创建于唐乾元元年(785),南宋时赐额“芦山普光院”,隆盛一时,为文人学士游览探胜之地,陆游、范成大、史浩等俱有吟咏之作,流传后世。以后屡圮屡建。现存建筑多为光绪十三年重修迨至民国。建国后,60年代,宁波、舟山等地僧众徙居于此。1992年修复开放。
文物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位于余姚河姆渡镇,1973年6月底发现。经两期发掘、专家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科学测定,距今已有6900多年历史,为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掘面积约占4万平方米,相互迭压为四个文化层组成,共出土文物7000件,第四层最为重要。
(一)发现大量稻谷堆积。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水稻发源地之一。
(二)发现大批木结构建筑遗迹。房屋为木结构干栏式长屋,营建技术,已掌握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并用榫卯接合。
(三)出土刀、匕、锤、铲、矛、碗等木器。家畜遗骸数量繁多,哺乳类有灵长目2种,偶蹄目9种,啮齿目2种,食肉目11种,长鼻、奇蹄目各1种。此外爬行类3种,鱼类8种,并有犀牛、象等骸骨发现。
(四)夹炭黑陶,主要有釜、罐、盆、盘、钵5种。
(五)出土耜、镰、哨、箭、镞骨器等20种。
(六)墓葬27座,随葬品42件,及数十具河姆渡人遗骸。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鲻山遗址 位于余姚市丈亭镇西岳村鲻山东麓。遗址南北约100米,东西约25米,出土石器有斧、凿;陶片夹炭黑陶为主。夹砂灰红陶次之,从各种器型综合考察,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三层。距今六千年。
通济桥 位于余姚城区舜江楼南。全长90多米,共106级,石砌3孔拱桥,桥身连两边桥堍,其长43.39米,中孔净跨14.2米。桥面宽5.61米,两侧石板22块,望柱24根,其中桥顶4根雕刻着狮首莲花座。东侧曰:“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西侧联曰:“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始建于宋庆历七年(1047)为木桥,称德惠桥,后易名虹桥。元至顺三年(1332)改建石桥,易名通济桥。现存之桥为清雍正七年重建。古时海船沿甬江入姚江西上,此桥为第一座桥,故称“浙东第一桥”。
舜江楼 位于余姚通济桥北堍旧城墙上。坐北朝南,二层五间,抬梁式穿斗式结合木结构,下层四周有围廊,连城墙高11.86米。元至元年间(1335~1340)建。后屡毁屡建。1982年遭火,同年修复。
著名人物虞世南画像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严光,又名严遵,字子陵,汉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出生于姚北黄清堰村(现下河严家村),是一位历代传颂的高风亮节之士。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于余姚城内的瑞云楼,是心学大师,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
朱之瑜,字鲁屿,号舜水,出生于余姚城内,是中国明清之际的学者,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驱。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学问家。
虞国,汉代人。是孝义传世、德行远著的学者名宦。
董袭,余姚人中难得的一员勇猛的武将,为经营江东(长江下游地区),建立孙吴政权的基业立下汗马功劳。
特产民风余姚杨梅【杨梅】为余姚传统名产,历史悠久。现有荸荠种、荔枝种、凤欢种、粉红种、水晶种等品种。产地在三七市、丈亭、汇头、梅溪、双河、湖山等地,建国初产1500多吨,1956年超5000吨。以后陆续扩种,1987年面积达5.9万亩。产鲜果5293.4吨。1981年,宁波罐头食品厂加工杨梅出口,获国家银质奖。1986年后,境内、外地厂家加工杨梅500余吨。鲜杨梅空运香港。
【茶叶】姚南山区盛产茶叶,汉时开始制茶,唐宋时负有盛名。唐《陆羽茶经》记载,姚南瀑布岭出“仙茗”。另据旧志记载清乾隆间余姚年产茶3400担。民国4年产茶5000担,徽州、绍兴茶商前来设站收购。民国21年产茶9636担。后受战争影响,产量下降。1982年茶园发展至4.74万亩。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年产茶2500吨的基地县。茶的品种有珠茶、烘青(条干)花茶。余姚历史名茶有“四明十二雷”产于陆埠化安山,宋、元、明时作为贡茶。1987年获省上等名茶奖。“瀑布仙茗”又名“瀑布茶”,产于梁弄让贤乡道士山,为省内最早名茶之一。1987年在雁荡山省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类名茶奖。
【榨菜】60年代引进,产于泗门、临山棉区,菜棉套种,经济效益高,发展快。1965年发展至4000余亩,成品菜2500吨。1984年5.2万亩,成品菜4.47万吨,产值2800万元。为“浙式榨菜主要产区”。1987年种植7.35万亩,成品菜12.87万吨,产值7200万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厂91家,其中精制小包装工厂33家。产品行销中国,外销日本、东南亚及香港等地。2008年3月28日,举办首届中国榨菜文化节。
【草编】有草帽、草席等。民国初由宁波引进。民国17年(1928)余姚草帽编织户2.5万户,女工7.2万人,年产金丝草帽120万顶,玻璃草帽4万顶,席草帽4万顶,产值508万元。金丝、玻璃草帽由美、英、法等商行收购外销,民国23年出口210万顶。1950年余姚县有1.4万户编织。外销12万顶。1955年金丝草帽18.26万顶,产值54.78万元。1959年产68.48万顶,产值542.15万元。1987年编纸草帽119.2万顶,南特草帽56.22万顶,金丝草帽5407顶。另有麦杆草帽等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地。
【草席】机织花席始于民国9年。16年有民华、新成两家席厂。资本2.15万元,职工244人,织席机220架。年产粗细花席15.5万条,产值6万余银元。1971年罗江草席厂建成,生产枕席、沙发席。1987年有职工291人,产值172万元,利润10万元。
【竹编】境内盛产毛竹,竹编历史悠久,以加工农具、日用器为主,山区的竹椅、淘箩、饭篮、箩络、扫帚等,产品远近闻名。平原地区的方桥、泗门一带,香篮、幢篮、挂篮、箱箧、篾席,制品精巧,远销京、津、沪一带。竹器业衰落,部分竹器已非今日所需,一部分为塑料制品代替,且手工制作,生产落后。1972年洪山乡工艺竹编厂建成,编织飞禽走兽、小鸭、小鸡等工艺品。
【佛雕】始于明代,集中在陆埠,代代相传,名手辈出。形成中国佛雕两大派(宁波派与福建派)之一,被宗教、艺术界奉为珍品。清代为最鼎盛时期,从东北到台湾、香港、南洋等成百上千寺庙都有陆埠艺人的精湛杰作。1962年佛雕名匠黄炳荣从上海回乡,授徒传艺,佛雕工艺得到复兴,共雕塑佛像100余尊。并修缮宁波七塔寺、龙华寺佛像。1977年工艺美术雕刻厂建成,产品种类增多,有观音、罗汉、西方三圣、韦驮、弥勒、关公等朱金佛雕,小者6寸,大者2丈。产品运销美国、新加坡、澳门、香港。1992年去世的美国旧金山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王泰生。50年代去香港,先后为菲律宾普渡寺、华藏寺、香港宝莲寺、华严寺、新加坡昆卢寺精雕佛像。满誉港、澳、东南亚,70年代定居美国旧金山。为美东佛教会雕塑丈六全身十一面千足、千手、千眼观世音一尊,为美佛教界、华侨、华裔高度赞扬。
【豆酥糖】豆酥糖是浙江宁式汉族小吃,茶食。创始于清代,是宁波“三北”名点,又称三北豆酥糖。特点是香、甜、松,进口酥而易化,具有浓郁的黄豆香味,酥松,易溶化,无糖渣,不粘牙,有黄豆香味。
【梁弄大糕】梁弄大糕制作精良,工艺独到,味香粉糯,甜而不腻,老少咸宜而受到群众欢迎。梁弄大糕又叫印糕、方糕,方方正正的一块,雪白的大糕上面有可食用红粉印的祝福。
【灶画】是大灶打好用石灰刷白后,由泥水匠用墨水毛笔画成,不敷色,或着色淡彩。一般画得比较粗简,但它所体现的意象,像民歌一样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好的追求。它不仅是仅为普通的民俗事象,也是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7:5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27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余姚市(中国浙江省城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余姚市(中国浙江省城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