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公元前221年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位于山东省西部,为聊城市所辖县。茌平东邻德州齐河县,西靠东昌府区、临清市,南接东阿县,北连高唐县,总面积1003.37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辖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县总人口5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万人。茌平区人民政府驻振兴街道中心街5226号。 茌平区为中国圆铃大枣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大课题,将黄河下游起源的重点放在了茌平区。茌平区在山东西部率先跨入百强县,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 2019年8月,茌平县撤县设区,成立聊城市茌平区。
中文名茌平县
外文名Chiping
行政区划代码371503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山东省聊城市
地理位置山东省鲁西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聊城市境东部
面积1003.37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振兴街道,信发街道,博平镇,冯官屯镇等
政府驻地振兴街道
电话区号0635
邮政区码2521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57.32
著名景点茌山公园(天鹅湖公园),金牛湖度假风景区,茌平八景等
机场济南遥墙国际机场
火车站茌平站
车牌代码鲁P7
地区生产总值301.09
别称铝城枣乡
GDP54亿元(2005年)
市花、市树荷花、枣树
地域名人马周、鲁仲连、张镐
地方特产圆铃大枣
知名产业茌平圆铃大枣、纺织业
知名企业山东信发铝电集团、山东金号织业有限公司、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山东泉林纸业集团、山东信乐味精有限公司、山东齐鲁味精集团、小杨屯卤鸭集团
行政类别省级改革开放试点县
地方方言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
基本概况茌平县广场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总面积1117平方公里,辖6镇8乡2个街道办事处,810个行政村,56万人口,现属山东省聊城市,系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茌平秦时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是战国时期高士鲁仲连、唐初名相马周、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清代画家董立元等历史名人的诞生地。境内有著名的尚庄大汶口文化遗址、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孔子回辕处、鲁仲连祠等名胜古迹,展示了古老璀璨的文明史。
茌平县资源充裕,物产丰富。县域属暖温带大陆季风区半干旱气候带,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县沃野平畴,总耕地108万亩。淡水资源充足,水利条件便利。全县有价值的生物资源多达700多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林果、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出口基地,名优特产闻名遐迩,特别是圆铃大枣为历代贡品,以其独特的医疗保健效果畅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发出枣汁、枣泥、枣酱、枣饮品等20多种系列产品。另外,鲁西黄牛、南莲池十孔藕、黄花菜、香椿菜,以及剪纸、草编、柳编、条编等工艺品也久负盛名。同心协力建设铝城枣乡,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发展。茌平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以高于17%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工业更是以年均35%的速度超常规发展,我们将以打造东方铝城、开发鲁西枣乡为重点,力争5年内跨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建制沿革夏、商属兖州,周属齐国。
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今韩集乡高垣墙村)。
汉属兖州部东郡。
公元9年改茌平县为功崇县,25年改功崇县为茌平县,属兖州部济北国。
三国时为魏地,属冀州部平原郡。
晋、南北朝治鼓城(今乐平铺镇土城村),属济州部平原国。
后魏属济州部平原郡,北齐并入聊城县。
隋初复置茌平县,治兴利镇(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属贝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县。
621年聊城县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627年并入聊城县。
1130年复置茌平县,治今城,属山东西路博州。
元属东昌路总管府,明、清属东昌府。
1914年属东临道,1925年属东昌道,1928年改属山东省政府,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专员公署。
1940年1月,建立茌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属鲁西第四专员公署,冀鲁豫行署第一、六专署。
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专员公署。
1958年1月属聊城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9年9月属聊城专员公署。
1967年3月属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属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1997年8月属聊城市。
2010年7月2日,广平乡、韩集乡划归东昌府区管辖。
2010年7月7日,撤温陈乡设立温陈街道办事处;撤胡屯乡设立胡屯镇。
2011年8月24日,撤销肖家庄乡设立肖家庄镇。
2012年9月,撤贾寨乡设立贾寨镇,撤洪官屯乡设立洪官屯镇。
人口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截至11月1日零时,全县共有常住人口546125人。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5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1万人。
行政区划区划沿革1945年9月,茌平县城解放,全县设7个区。
1947年6月划为12个区。
1949年10月将12个区合为6个区。
1956年3月6日,博平县并入茌平县,茌平县第六区划归高唐县,全县划为9个区。
1958年1月将全县9个区划为21个乡。1958年9月将全县21个乡划为11处人民公社;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阿县北部5个公社划归茌平县,全县为16个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原东阿县5个公社回归,茌平县辖11个公社。
1962年12月恢复区制,将原来11个人民公社划为11个区。
1971年2月撤区并社,将11个区划为19个人民公社。
1981年11月26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
1982年7月,三十里铺公社改为乐平铺公社。
1984年7月,将全县19个人民公社改划为22个乡镇。
1996年10月,撤销杜郎口乡,设立杜郎口镇,行政区域和政府机关驻地未变。
2001年2月,全县16个乡、6个镇调整为8个乡6个镇。
2002年1月,恢复杨官屯乡,乡政府驻杨前村。
2002年6月,撤销韩屯乡,设立韩屯镇,行政区域、政府驻地、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变。
2004年9月,撤销茌平镇,设立振兴、信发街道办事处,将原茌平镇及冯官屯镇、胡屯乡、温陈乡的部分村庄划归信发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后,城区总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总人口156170人。
2010年5月17日,茌平县温陈、胡屯两乡撤乡,分别设立街道办事处和镇。7月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广平乡、韩集乡划归东昌府区管辖。
2011年8月5日,撤销肖庄乡设立肖庄镇。
2012年9月27日,茌平县撤贾寨乡设立贾寨镇,撤洪官屯乡设立洪官屯镇。
区划详情截至2014年,茌平县辖3个街道,10镇1乡,810个行政村。
街道 振兴街道 信发街道 温陈街道
镇 乐平铺镇 冯官屯镇 菜屯镇 博平镇 杜郎口镇 韩屯镇 胡屯镇 肖庄镇 贾寨镇 洪官屯镇
乡 杨官屯乡
县城及归属的演变茌平古为夷地。夏、商属兖州,西周属齐国,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因县境在“茌山”(今乐平镇教场铺村西北金牛山)之平陆,故名茌平。 茌平自秦置县以来,随着黄河的多次改道,曾三移县城,数易归属。 自秦朝设置茌平县,一直到东晋初年(公元318年)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县城设在今韩集乡的高垣墙村。 自东晋初年(公元318年)到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县城迁至今乐平镇的土城村,又称鼓城,布鼓城,阳城等。 公元551年至公元581年,茌平县并入聊城。 从隋朝开黄初年(公元581年)至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县城设在今杜郎口镇驻地杜郎口村,名兴利镇。 公元634年至公元1130年,茌平县再次并入聊城。公元1130年(金朝天会八年),伪齐皇帝刘豫复置茌平县,建县城于今址,一直延续至今。 元、明、清朝茌平均属东昌府管辖。民国二十六年隶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2月日军侵入茌平,国民党县政府流亡。1940年元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45年九月茌平解放,属冀鲁豫区第六专署(运东专署)。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12月归山东省聊城专署。现属聊城市。
行政区划演变茌平秦置县后,下设乡、里,自汉到元沿用。元代分五乡,明洪武分9里,清宣统年间分7区,领42里。1933年分七区,辖282乡、镇,588村。1940年1月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后辖七个区,1945年解放后仍7个区。1947年6月划为12个区,1949年10月并六区,包括城关、广平、卅里铺、杜郎口、冯屯、琉璃寺。1956年3茌博合县,琉璃寺区划归高唐,西南十六村划归聊城县后,设9区,有城关、博平、韩屯、菜屯、贾寨、杨屯、卅里铺、杜郎口、冯屯。1958年1月撤区并乡,设21乡;9月并为11个公社;12月东阿北五社(古官屯、陈集、高集、牛角店、铜城)并入,为16个公社。1961年6月东阿五社回归,余11社。1962年12月改为11个区,有城关、博平、韩屯、菜屯、贾寨、杨屯、广平、卅里铺、杜郎口、冯屯、胡屯54个公社。1971年2月撤区,设19个公社,新增王老、赫集、韩集、赵官屯、丁块、温陈、肖庄、洪屯八社,辖76个管区。1984年8月将社改乡、镇、县辖茌平、博平、冯屯、乐平铺、菜屯、杜郎口等6镇(杜郎口1996年撤乡改镇),赵官屯、韩集、广平、丁块、大桑、杨屯、洪屯、贾寨、肖庄、韩屯、张营、温陈、胡屯、王老、赫集、孙桥等16乡,804个行政村,1054个自然村。2006年,茌平县辖振兴、信发2个街道办事处,博平、冯屯、乐平、菜屯、杜郎口、韩屯6镇,胡屯、广平、韩集、肖庄、洪屯、贾寨、杨屯、温陈8乡。
2018年,茌平县辖3个街道,即:振兴街道、信发街道、温陈街道;10个镇,即:博平镇、冯官屯镇、乐平铺镇、杜郎口镇、肖家庄镇、韩屯镇、菜屯镇、胡屯镇、贾寨镇、洪官屯镇;1个乡:杨官屯乡。全县有732个行政村。[1]
"茌平县"语源简析"茌平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Chípíng Xìa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北纬36°22′~36°45′,东经115°54′~116°24′。东邻齐河县,西接聊城市东昌府区,临清市,南连东阿县,北靠高唐县。面积1120平方公里,人口57.26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茌平镇,在省会济南西方向75公里处。为聊城市辖县。
"茌平"这个地方词语和"茌平"境内的聚落地名群,都是在茌平县地域文化的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从而造就了"茌平"语词及其他地名群的语源特征和文化内涵。茌平地名语词文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茌平县地域文化提供了线索。
茌平县政区沿革简况茌平县历史悠久,夏商时代属兖州,周属齐地,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改茌平县为功崇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称茌平县,属兖州部济北国。北齐并入聊城县。隋初,复置县,属贝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县。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析聊城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并入聊城县。公元1130年(金天会8年)复茌平县治今城,属山东西路博州。元时属东昌路,明清属东昌府。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8年,属山东省。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茌平属鲁西区第四专署。1941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九(运东)专署。1943年1月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六(泰运)专署,1945年5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6年11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建国初期,属平原省聊城行署,1952年11月,属山东省聊城地区(现聊城市)至今。
茌平县自秦建县以来,随着黄河故道的变迁,县城屡次迁徙。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县城在今韩集乡高垣墙村;晋末南北朝时期,县城在今乐平铺镇土城村;隋唐初期,县城在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唐宋时期,将茌平县并入聊城县。金朝天会年间,齐王刘豫复置茌平县,建县城于今城。博平汉置县,县城在博陵邑,即今贾寨乡官张村村南的博平旧城。宋仁宗景佑年迁县城于宽河镇,即今博平镇。在隋唐和宋朝,博平屡次与灵县,聊城,清平县分合。元明清至建国初为县。1956年,博平县并入茌平县至今。
茌平县地名语词特征茌平县这个"千年古县",地杰人灵,辗转沿革,繁衍至今,遍布着古今各类地名两千多条,境内地名的形成,演变和词语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茌平古老的地名较多。茌平县城三次迁徙,除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更名茌平县为功崇县,"茌平"之专名,时代传承,沿用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由于茌平古县历史悠久,决定了境内地名多具有古老的特征。经过对全县1054个自然村的考证,统计,有122个自然村名无据可考,占全县1054个自然村的11.6%,600年以上的有865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81.6%,百年以上的有67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6.7%。
从村名语词上看,呈现深厚的地名文化望鲁店茌平县冯官屯镇有个叫望鲁店的村。据传春秋时期,齐人高士鲁仲连在此居住,后来,孟子造访鲁仲连,行到刘集店中病倒,瞭望鲁仲连故居许久,不及而返。由此得名望鲁店。村中有鲁仲连祠,村东北有鲁仲连墓和碑。
还驾店在茌平县韩屯镇有个村叫"还驾店",相传后唐明宗带领许多官兵来到此地,分散屯兵扎营。故附近有"三屯八营"之村。即韩屯,鹅屯(现演变罗屯)郗屯;夏营,蛮营,司营,张营,冯营,袁营,郎营,芦营。后有人附会明宗还驾于此,故名还驾店。
算子李茌平县肖庄乡有个村叫算子李,相传元朝初李从清平县军胡李迁至立村李庄,李因算学驰名,元帝建国后,皇帝选李任邮分子刺使,后升任平章政事(副宰相)兼管田赋税收,国家财政收支,每次朝廷查问李对答如流,收付分毫不差,在任十多年没有半点亏空,朝廷称他算子李,诰爱光禄大夫,村名也随着李的封号更村名算子李。
刘神仙洪武年间,刘遵,刘仁兄弟二人,从山西洪冈县迁至立村,刘遵忙于开荒种地,刘仁因在山西老家跟父亲采药行医学了不少祖传秘方,刘仁到茌平后,见到这里经过金元之乱和瘟疾传染的凄凉景象,便决心深钻医学,曾多次离家到深山采药,炼制成丹,丸,散,膏,背药葫芦到处为人治病,分文不收,而其效果如神,百姓称他刘神仙。这便是刘神仙村之来历。
地理环境地形茌平县位于黄河下游鲁西平原,西南距聊城35公里。因黄河多次在境内的改道中冲积,形成微度起伏的岗,坡,洼相间地貌,属黄河冲积平原,茌平地势以黄河流向,自西向东北倾斜,最高点海拔35米,最低处海拔26。5米,平均坡聊1/15000,土壤深厚,沙黏相间,地质较均匀。1984年,土地普查,总面积167。5万亩,其中耕地121。6万亩,占总面积的72。6%,人均2。26亩,高于全省人平均土地水平。地貌特征分为九种类型,即:河滩高地,新决口扇形地,高坡地,平坡地,洼坡地,浅平坡地,沙岗地,河质河槽地和碟形洼地。
水文茌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赵牛河,管氏河,冯氏河,四新河,茌新河,茌中河,西新河,老徒骇河,七里河,德王河,小运河及普济沟。位地形均为西南东北流向。据《中国江河水系图》标准,徒骇河,马颊河为海河水系。其余属支流。西新河,老徒骇河,茌新河,茌中河在境内直入徒骇河;七里河在高唐入徒骇河;管氏河,四新河在禹城县境内入担救河,德王河在境内西北隅出境入马颊河。境内河流主要承担上游和境内径流排水,流量达4亿立方米。徒骇河,赵牛河,管氏河,七里河,冯氏河建有拦河闸。可拦蓄雨水和黄水,用于灌溉,其他河流汛过干涸。
资源茌平自古至今,生物资源丰富,境内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有700余种,现存有价值较高的动,植物资源主要有:动物资源(不含家畜,家禽)兽类有:狐狸,黄鼠狼,狸,獾,刺猬,野兔,蝙蝠等;禽类有:喜鹊,灰喜鹊,鹌鹑,麻雀,乌鸦,猫头鹰,布谷鸟,燕子,食蚁鸟,山雀,白眼等;鱼类有:鲤鱼,鲫鱼,白鲢鱼,草鱼,鳝鱼,鲫花鱼,鲶鱼,黄介鱼,泥鳅等;虫类有:蚯蚓,螳螂,蜘蛛,蜜蜂,蝈蝈,蝉等。杜郎口一带有黑蛇可入药。植物资源(不含农作物)乔木类有:毛白杨,杂交杨,刺槐,国槐,臭椿,香椿,柏,桑,棘等;灌木类有:紫稳槐,怪槐,杞柳,红荆条,白柳等;果树类有苹果梨,杏,桃,椹子,山楂等。
经济概况茌平县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生活大大提高。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以20家龙头企业,带动了实施"亿元企业"提升工程,由20家亿元企业已扩大到30家,形成了"亿元企业"族群。其中,国家名牌企业4个,省级名牌企业8个。2005年来,全县总产值达到77亿元,总收入达到6.45亿元,财政收入2.4亿元,在全市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间,茌平县委,县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帅全局,实施工业强县,加速城镇化进程,服务业崛起和新农村建设四大战略,实现进入全省30强县,全国百强县,撤县设市三大目标,努力建成全国卫生城,全国园林城,环境模范县。一是突出发展主题,增强县域综合实力。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新轨道。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四是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动。五是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地理景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茌平大地留下了众多的文化迹址,使茌平的历史文化和地埋文化,彪炳于世。茌平大地处在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四五千年的历史。茌平人民勤劳智慧,从原始的捕鱼,打猎到文明时代的酿酒,农牧,饱尝了大自然的风雪雨露,熟知茌平地理宝藏,便知茌平酒泉。《茌平县制》记载,茌山有三中,取之酿酒,甘美异常。历代所引四方游客,官吏,文人,诗家,墨客,偿酒赋诗,大作成章。清朝翰林王曰高有诗曰:"甘泉自昔慕如渑,今得茌巅胜事增,饶有中山千日醉,讵疑北壑万层冰。"大诗人张金译诗云:"有人谁不爱春泉,况是警林夕照天。漫然玉壶无处天,曲生风味在茌巅。"
名特土产圆铃大枣 又名紫铃,铃枣,圆红,因鲜果形似圆铃,故名。"圆铃大枣"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糖多味甘,营养丰富,脆甜味美可口名闻遐迩,与肥桃养誉天下。 茌平"圆铃大枣"距今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称"博枣"与"肥桃"誉天下,一直被封建帝王列为上等贡品,历史上曾有"百果之冠茌博枣"诸称。史书记载"博枣树为茌邑最盛之林木,而其产量为全邑之冠",从明清,"圆铃枣"制成的乌枣畅销江南及港澳。建国后,1957年,中国青年代表访问苏联时,特从茌平选取出70株"圆铃枣"树苗赠送苏联人民。1970年9月,国家把20株"圆铃枣"树苗,赠送阿尔巴尼亚。此后,"圆铃大枣"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被陆续赠送到亚洲,欧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搭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茌平县委,政府将"圆铃大枣"作为振兴茌平经济的拳头项目,发展迅猛,先后被国家林业部省人民政府定为"大枣生产基地","圆铃枣之乡"及"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等称号。"圆铃大枣"系列产品有:红枣,醉枣,乌枣,蜜枣,阿胶琥珀枣,枣花蜜其营养价值历有"一日三枣,长生不老","五谷加大枣,胜似灵芝草"之说,其药力:健胃养脾,补中益气,止咳润肺,生津润喉,镇静保肝,养血养颜等,另有树叶,花,果,根,刺及木材均可入药,枣实,枣仁,枣叶,枣树皮均可疗效。
交通茌平县城位于县境偏东部,地处国道105线与邯济铁路、省道804线、济聊馆高速公路交汇处。东距省城济南市80公里,西南距市驻地聊城35公里。2005年底,城区由北往南东西走向的有北二环、北外环、工业路、工交路、泰和路、振兴路、新政路、隅东隅西路、文化路、文化南路、老南环路、南环路(新国道105线)共12条街道,自东向西南北走向的有东环路、商业场街、中心街、顺河街、枣乡街、老国道105线、西二环路、滨河大道共8条街道。火车站位于工业区中心,汽车站地处工交路与中心街交汇处,济聊馆高速公路下道口靠近中心街。
历史人物齐国高士---鲁仲连鲁仲连(约前305~前245) 战国时名士。亦称鲁连。今茌平人。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赵孝王九年(前257),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言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汉书•艺文志》载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仅有清朝马国翰辑本。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鲁仲连的籍贯亦不可考,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仅记为“齐人”。据后人考证,鲁仲连是今天聊城市荏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根据《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综合考察,鲁仲连一生的活动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高青县高城镇。 幼时的鲁仲连在稷下学宫曾从师徐劫,专攻“势数”之学。因为他勤学善思,博闻强记,所以颇为老师喜爱。尤其是他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很小即以辩才闻名遐迩,为时人青睐。当时的齐国人都津津乐道于他十二岁驳倒田巴以及三次责难盂尝君的故事。
田已是稷下学宫赫赫有名的辩士,曾“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但十二岁的鲁仲连却以“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阐明了“人应该先急后缓”的道理,告诫他“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是毫无意义的,“有似枭鸣”,和夜猫子叫没什么区别。最后田巴在鲁仲连强有力的驳斥下心悦诚服,不但当着徐劫的面夸鲁仲连是“飞兔骠袅”似的绝世英才,而且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事见《太平御览》卷464)
鲁仲连在临淄稷下学宫期间,与盂尝君田文过从甚密。《战国策》和《太平御览》里记载了他与盂尝君言语交锋的三个故事。
一是在《齐策三》,鲁仲连规劝孟尝君勿逐舍人。鲁仲连先是举了在一定情况下猿猴不如鱼鳖,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农夫的例子,然后阐明“故物舍其所长,亡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自己不会用人,反而说人家无才并遗弃人家,这叫“不肖”和“拙”,并且指出了遗弃人才会树敌招祸的危害。最后,孟尝君听从了鲁仲连的劝告,没有驱逐舍人。
二是在《齐策四》,鲁仲连讥讽孟尝君非好士。鲁仲连先用“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的例子反衬孟尝君养土的虚伪和吝啬,批评孟尝君薄上、贱士的做法,待孟尝君狡辩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机,又用孟尝君厚待所有的马结果终得良马,厚待所有的妃子结果终得美女的事实,类比出“应该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贤才”的观点,提醒孟尝君应该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诚的对待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样的贤才。
三是在《太平御览卷184》,鲁仲连与孟尝君谈论“势数”之学,鲁仲连深得徐劫势数真传,不但理论上炉火纯青,而且实践上运用自如。他在跟孟尝君讲势数时,没有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形象直观的用“关门”这一日常行为做例子,简明扼要的点明“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的本质,很准确通俗地向一个外行人解释了势数。
应该说,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今高青县高城镇)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既苦恼又奇怪,就去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而现在呢,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牺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久攻不下。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城。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因为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事见《战国策•齐策六》)
从鲁仲连帮助田单攻狄、复聊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不仅仅是善于排患解难、解人缔结的及时雨和热心肠,而且更是一个急公好义、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他生于聊,居于狄,对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国家败亡、山河破碎的乱世,对光复祖国充满期望;是他两次出山,助田单一臂之力的心理内因。
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执言,一展齐国高士的风采。其中“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广为后世传颂。
据《战国策•赵策三》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扩张疆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魏王收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河北滋县南;另一说是汤阴)。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内忧外患灾祸频仍的情况下,乱了方寸。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应该说,鲁仲连做为一个齐国人在强秦围困下的邯郸城中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因为强秦围困邯郸的目的是为了称帝,而秦称帝对齐国的国际地位极为不利。如果秦称帝,其他五国再一归附,齐国的灭亡之日就屈指可数了。鲁仲连通晓“势数”,深谙国际力量的变化给齐国带来的后果,于是他挺身而出,为了齐国的利益拼死一辩。在平原君赵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辛垣衍。
首先,他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声明自己宁可“赴东海而死”也决不为之民,在魏国人面前显示了齐国人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魏燕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击秦。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生而朝周,死则叱之”的例子力陈秦称帝之害。周天子活着的时候,齐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贫且微”,也不管“诸侯莫朝”,可谓是忠诚之至,尽了臣子之礼;可周天子死的时候,仅仅因为齐国的使臣去晚了点,周的使臣就亲赴齐地,扬言要斩威王。可见,帝和臣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帝对臣的要求是苛刻严厉的,帝是“反复无常”的。鲁仲连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自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苛责,尊秦为帝,对魏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接着,当辛垣衍说畏秦,并恬不知耻的大放厥词说秦和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先是用归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设性结论来激怒辛垣衍,后又用纣虐三公、王轻视邹鲁的例子来警示辛垣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鲁仲连说,鬼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三个诸侯,对纣王是极端忠诚,毕恭毕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儿献给纣王,纣王因为嫌他女儿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替鬼侯说情,讲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被纣王晒成了肉干;文王听到鬼侯鄂侯的遭遇,仅仅表示了一下同情,叹了口气,纣王就把他关进里一百天,想趁适当的机会杀死他,可见,“帝”从来都是残暴专横,蛮不讲理的。不管你赤胆忠心也好,不忠诚也罢,只要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惹他不高兴,他就会对你横加杀戮,视你为草芥。鲁仲连向辛垣衍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诉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国甘愿臣服秦国,秦国也不会放过魏国。你越软他就越欺负你,直至把你灭亡。鲁仲连又说,乐毅破齐后遑遑如丧家之犬的齐王,就因为有过“东帝”的称号,便不把鲁国和邹国放在眼里。明明是亡国之君,到人家国家里避难,却偏要摆出帝王的威严,三喝四,要这要那。鲁国人准备用猪、牛、羊各十头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鲁国国君避开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钥匙、撩起衣襟、端着几案在堂下侍候他进餐。邹国国君刚刚去世,齐王吊唁时,竟让邹国人把国君的灵枢从北面移向南面,让他坐北朝南吊唁。鲁仲连通过这个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国假如尊秦为帝,秦就会以帝的身份来苛求、命令魏做这做那,不会再把魏当成平等的诸侯来看待。到那时,魏将不会有尊严可言,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秦为刀俎,魏为鱼肉”。
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辛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如果尊秦为帝,秦国会越来越野心膨胀,肆无忌惮。秦王会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进入魏国的宫廷,会慢慢的让梁王成为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会架空梁王,使他成为有名无实、完全听命于秦的“买办”。而那时的辛垣衍,也会因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设法排挤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现在的尊位和荣华富贵。由于鲁仲连在连续重复述说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听了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因而鲁仲连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说辞取得了效果,大获成功。鲁仲连说服辛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
最后,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鲁仲连,甩下一句:“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飘然而去。应该说,从整个事件来看,鲁仲连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真可谓智勇双全、德才兼备。
总而言之,从上述鲁仲连的七事,特别是义不帝秦的壮举,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鲁仲连在思想上、人品上、辩术上异于并超出同时代人的地方。
在思想方面,鲁仲连是一个融汇贯通、多元并存的综合体,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所结出的硕果和奇果。在他的身上,有纵横家的影子,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作风,又与苏秦、张仪背信弃义、贪图富贵截然相反;他受名家辩士辩术的熏染,而又能跳出“为辩而辩”的泥沼,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他有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但他的“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平民参政意识和彻底摒弃富贵金钱的高土作风又与孔孟之道决不苟同;他受墨家影响,有很明显的“兼爱”、“非攻”行为,但行动又远比墨家大气、积极;他隐居海上,有道家遁世之风,但又不完全归隐,决不肯老死山林,常常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积极行动。在人品方面,鲁仲连的爱国爱民、排患解难、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感奋;在辩术方面,鲁仲连善用譬喻,善于举例,善于分析形势和说话人心理,语言环环相扣,逻辑缜密,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语言财富。
可以这样说,深遂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组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鲁仲连。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的人们推崇鲁仲连的精神,学习模仿鲁仲连的作风,继承发扬鲁仲连的浩然正气。晋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的诗句,赞美鲁仲连;唐代的李白在《古风十九首之十》中极力推崇鲁仲连“却秦振英声”的壮举;周恩来总理也在《大江歌罢掉头东》中借用“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鲁仲连遗事,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可以这样说,一代又一代的“鲁仲连”们,承袭“鲁仲连”的精神,把我们这个勤劳勇敢,善良聪敏的民族,不断的推向繁荣富强,不断的推向幸福和光明。
治世贤臣---唐朝宰相马周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
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
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
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国难忠良---张镐张镐(746年)出生于茌平县丁块乡延寿观村。自幼仰慕马周之为人,将自己的字号改为"从周"。据《旧唐书张镐传》记载,他饱学成才以后,在京都长安独居一室,饱酒抚琴以待识者。如遇官僚邀请,则策杖前往,高谈阔论一醉方休。唐玄宗天宝末年,张镐经人推荐做了左拾遗,从此开始了从政生涯。
左拾遗,从八品(九品以上,低于八品),录属门下省。其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但是天宝末年的唐玄宗,早已是老气横秋,不思进取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以"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他率军15万,号称20万,浩浩荡荡地向南杀来,很快就攻占了东都洛阳,第二年五月,安禄山攻陷潼关,进占长安。唐玄宗仓惶出走,张镐不顾个人安危,保护着唐玄宗,艰难地向四川进发。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随行兵士哗变,祸国殃民的杨国忠被杀死,唐玄宗也被迫杀了杨贵妃,留下太子李亨主持军事,才得以走脱。李亨在朔方镇留守官劝进下,即位为皇帝(唐肃宗),开始了领导平定叛乱的斗争。唐玄宗听到太子即位的消息,派张镐到肃宗处给予协助。张镐先后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深受唐肃宗青睐,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不久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为夺取叛军帝位,杀死安禄山,唐肃宗集中兵力乘机收复了长安、洛阳。张镐在参加收复两京战役后,被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南阳郡公。随即率军镇守汴州,讨伐残敌,以稳定河南大局。据守范阳的叛军大将史思明不愿听从安庆绪的调遣,又看到大势不利,便上书唐肃宗,要求归顺唐朝。张镐闻讯后,立即密奏唐肃宗,指出:史思明"凶残狡诈,诡计多端",早有反唐的野心。他兵力强时则反叛,兵力弱时则归顺,望皇上不要受他欺骗。对他只可计取,不能义招,既便是接受归顺,也不能给予很大的威权,免得惹出更大的祸患。同时他还指出,滑州防御使许叔冀非常狡猾,"临难必变",应予以撤职查办。但唐肃宗害怕将士们在平叛中功高难赏,早就想结束战事。再加上他昏庸无能,又疑心日重,除了宦官的谗言外,文臣武将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这时,一批前往范阳、滑州的宦官相继归来,他们盛赞史思明归顺情真,许叔冀忠心可嘉,这就进一步奠定了唐肃宗接受史思明归顺的决心。他授予史思明归义郡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张镐那些非常明锐的具有先见之明的建议被搁置起来。再加上一些宦官们极力诽谤张镐。说其徒有虚名,实无经略之才,授以大任必将误事。唐肃宗信以为真,罢免了张镐的宰相职务,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不久,史思明再次起兵叛乱。攻入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称为大燕皇帝,唐肃宗召回张镐,授以太子宾官。后又改任左散骑常侍。但一向忠心耿耿的张镐照样不去结纳宦官,所以最终也不能象开始那样受到信任。甚至对给他这个有名无权的三品官职,唐肃宗也觉得是过于割爱。后来贬张镐为辰州司户,降为七品小官。
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唐代宗登基。公元763年大燕皇帝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被杀,喧嚣一时的安史之乱以失败告终。但更大的动乱对唐朝威胁更大的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藩镇割据局面也就开始形成了。这之后,张镐被任命为抚州刺史,又调任洪州刺史和饶州、吉州都团练史,最后授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史,于代宗广德二年病逝。
《茌平县志张镐传》最后说;镐布衣,二期至宰相位。居身廉洁,不殖私产。善待士,性简,重论,议有体,在位虽浅,而天下之人推为旧德。不错,张镐入任近30年,在国难当头世风日下之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出相人将,却迭遭罢黜,实堪为乱世臣僚之楷模。
荣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中国产业百强县,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财源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沼气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全省基层党建先进县,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全省绿化模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县,省级文明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县。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7:4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27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茌平县(山东省聊城市市辖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茌平县(山东省聊城市市辖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