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击》是特吕弗的半自传体作品,探讨了一个13岁男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安托万(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饰)处于成长的叛逆期,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成长土壤。他面对着僵化保守的学校教育制度、四分五裂的家庭坏境和残酷冰冷的社会面相,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出路。他逃课,见到母亲和他人偷情,跟老师谎称母亲去世,谎言被揭穿后,他离家出走,彻夜不归,并为了归还偷走的打印机而被警察当场抓住,带去了少管中心,但他还是在大家不留神的时候逃走了。安托万拼命往外跑,身后警笛鸣起,迷惘的安托万一直朝着大海奔跑。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Jean-Pierre Léaud,Patrick Auffay,Georges Flamant,Guy Decomble,Albert,Rémy,嘉丽‧,莫莉雅 Claire Maurier
上映时间1959年5月
类别犯罪,剧情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
影片片长94分钟
上映地区法国
语言版本法语
电影等级Argentina:13,Finland:K-12,Finland:K-8,Singapore:PG,Sweden:15,UK:PG
剧情介绍《四百击》13岁的安托万是个私生子,他与母亲和继父同住在巴黎。安托万得不到任何温暖。 安托万有个好朋友叫勒内,他们同在一所学校读书。安托万功课一直不好,又和老师合不来,有时老师就不准安托万在课间和同学们一起出去休息。他和勒内都很讨厌那个刻板严厉的学校,于是一起逃学。[1]巴黎某一学校里,某班学生在考试时,一些男生互相传阅着一副美女画片,传到安托万·多尼尔时被老师发现并受到了的惩罚。回到家后,父母都不在,安托万正准备写作业时,母亲回家了,她粗声粗气地叫安东尼去买面粉。他买了面粉后,和继父一起回家并吃晚饭,但父母似乎对他都不怎么温柔,而且父母之间关系也并不十分融洽。
第二天早上,安托万起得较迟,他正要跑去学校时碰到一个同学雷纳,两人突然决定逃课到街上玩。但他却在街上看到母亲和另外一个男人接吻。回到家,他和父亲共进了晚餐后,而当母亲回来后,父母俩则吵了一架。第二天,父母得知安东尼昨天没去上学,非常生气。而安托万回到学校时,谎称昨天没上学是因为母亲去世了。不久,父母来学校找到了安东尼,并打了他。安东尼一气之下决定不回家,雷纳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去他叔叔的一家旧印刷厂过夜。嘈杂的厂房使安托万无法入睡,于是他走到街上逛。母亲在第二天接他回家,并且很温柔的对待他,而目的只想让他不要将自己在外偷情的事告诉父亲。
安托万借用巴尔扎克的小说语言写了一篇文章,但被老师斥责为“剽窃”,并要惩罚他。他逃了出去,住到了雷纳的家中,每天和他在一起玩。因为缺钱,安托万决定偷他继父的打字机来换钱,打字机虽然偷到了,但是卖不出去。于是他又将打字机放回原处,但却在那时被人抓住。继父很是生气,于是将他送进警察局。在警察局里呆上一晚后,他又被送到了少年管教所。少年管教所的管理非常严厉,而父母也对他置之不理,安东尼再也不想呆下去了,在一次踢球时跑了出去。他摆脱了追他的人,一路奔跑,朝着大海的方向……
演员介绍让-皮埃尔·利奥德
让-皮埃尔·利奥德当然不会受所有人的欢迎,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名字在影史上的重要位置。作为一个演员,他受到的欢迎和厌恶多数是出于同一个原因:他是那种导演放心让他自由发挥的人,在使一部分观众不爽的同时却迷倒了其他的观众。同样显而易见的是他个性化的特点:非常有特点的谈吐,以及标志性的将手指穿过长发的动作。无论你对他怎么看,这些都将给
《四百击》你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将他从其他演员中区别开来。
作为女演员Jacqueline Pierreux和编剧兼副导演皮埃尔·利奥德的儿子,让-皮埃尔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在电影中扮演角色。他第一次做演员是在经验丰富的导演Georges Lampin的影片"la Tour, prends garde!"(1957)中扮演一个小角色,当时他13岁。一年后,14岁的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份寻找年轻演员扮演一个问题少年Antoine Doinel的广告,这份广告是由弗朗索瓦·特吕弗刊发的,当然,这部电影正是他的处女作《四百下》。让-皮埃尔以自己清水芙蓉般自然而又极其天才的气质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该片的主演 ——以及接下来的四部特吕弗自传体电影,包括1978年的终结篇《爱情长跑》。
特吕弗帮助他认识了新浪潮中的其他明星,尤其是让-吕克·戈达尔——他参加了戈达尔的八部电影以及一部电视电影,逐渐的成为了他们的标志。
出于对自己表演才能的不自信,他也曾打算改行做导演(实际上只做过一次)或者做特吕弗、戈达尔等人的副手,但是作为特吕弗在电影中的替身,以及左派电影的代言人形象最终鼓励他坚持了下来。戈达尔的《男性女性》(1966)使他在当年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影帝称号。
作为一名激进的左派份子,他不仅和国内导演合作,也参加了大量的国外左派导演的电影,包括意大利帕索里尼的《猪圈》(1968),波兰的史可里姆夫斯基的"Dialog 20-40-60"(1968),巴西Carlos Diegues的"Os herdeiros"(1970),沙·格劳贝尔的《七首雄狮》(1971)。贝托鲁奇也曾在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启用他与白兰度对戏(后者太敬畏他以至于不能与他一起表演)。
在Jean Eustache经典的法式艺术电影的《母亲与娼妓》中做了精湛演出之后,让-皮埃尔忙碌的拍摄生涯结束了。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中,让-皮埃尔减少了出镜的次数,而且大多是在电视上。偶尔也会在某个主流电影中表演,像Josiane's Balasko的犯罪喜剧"Les keufs",这个电影给了他一次恺撒奖的提名。在90年代,当新锐派(新新浪潮)导演们向自己的偶像们致敬的时候,让-皮埃尔在他们的影片中开始了令人激动的回归。这些导演包括奥利维耶·阿萨亚斯,Danièle Dubroux,Serge Le Péron,贝特朗·波尼洛以及国外导演们:芬兰的阿基·考里斯马基,台湾的蔡明亮。一个永远年轻的,反叛的,不甘平静的,固执讨厌的,魅力四射的让-皮埃尔·利奥德,从他的圆脸出现在《四百击》中开始,就注定了永远的辉煌。
影片评论《四百击》特吕福在《四百击》中叙述了他悲惨的少年时代。
——乔治·萨杜尔
干净、简洁、清晰,我们被这部电影重重包围,深深打动。
——reel电影评论
特吕弗在拍摄一种生活,一种真实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生活。
——reel电影评论
《四百击》正是以安东尼的成长中琐碎的细节表露那个时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DVD评论
《四百击》平直的叙述方式中蕴藏着一种博大的张力。
——戈达尔
幕后制作《四百击》片名在法语中是“奋力抗议”的意思,指主人公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他经历的少年痛苦乃非常典型的人生历程,没有丝毫矫饰和夸大,因此能引起广泛共鸣。本片最早的构思是一部20分钟的短片,后被特吕弗从四部短片方案中选择处理成完整的故事片。当年一经问世,立即成为新浪潮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亦得到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的殊荣,是艺术电影史上一座丰碑。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或者就算是看了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的人不明白这部呈述一个少年生活琐事的电影为何取名为《四百击》。然而,只要略懂法语,或查查法汉词典,就会明白,“四百击”原来是法语中一个固定的短语,其意思就是把不听话的孩子打上400下,以便他能变成好孩子。这与中国的“黄荆棍下出好人”基本上一模一样。这部电影的片名有时也被译为“胡作非为”,如果说“四百击”就是挨揍本身,那么,“胡作非为”就是挨揍的原因了。在这部以特吕福自身童年经历为底色的电影中,小主人安东尼·达尼万不好好听课,在课堂上传阅美女图片,在墙上涂抹咒骂老师的坏话,……总之,他不讨人喜欢,这使得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只会说谎,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他偷了他父亲单位的打字机,没有卖掉,反而被抓获,于是被送到少管所。根据社会学家的调查分析,因为缺乏关心和爱,小孩子常常借助这些所谓的“胡作非为”来释放内在的天真,来表达无声的反抗,然而等待他却也常常不是关心和爱的出现,而是“黄荆棍”的“四百击”,是布满铁丝网的少管所。《四百击》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控诉。
《四百击》是二十世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叙事手法简单、直接,有一种穿透心扉的力量。这种简洁、朴实的电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种必需的标记。这既是因为二战之后各国有良知有追求的电影人都对电影制造幻觉带来的邪恶在不断地反思,也与当时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甚嚣尘上有关,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导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执导筒之前,这些人都曾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猛磕先前电影史上的各种好影片,并撰写精彩影评呈现自己的电影主张。毫无疑问,这些导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技术的深刻影响,也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以反抗法国“优质电影”为名,发展出自己的电影观念,并在自己的电影实践中发展出新的电影风格,从而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尚。《四百击》作为揭竿起义之作,毫无疑问排在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导演介绍《四百击》特吕福原本是一个流落街头、风餐露宿的孤儿,也曾因为偷窃而被关进了少年犯的监狱。幸运的是,一个名叫安德烈·巴赞的人把他从那里领了出来,并抚养他长大成人。这个安德烈·巴赞,在电影史上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也许就没有后来“新浪潮”。是巴赞,这个思想敏锐见解独到并且心怀悲悯的人,把特吕福培育成了一名电影迷,尔后,成为世界级导演。在巴赞的提携帮助之下,特吕福一直为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撰稿,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影评人。安德烈·巴赞英年早逝后,到了1958年,特吕福在妻子娘家的慷慨赞助之下,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极强自传性质的“处男作”,从而一炮走红。这部电影也是他后来一系列以安东尼·达诺这个角色为剧情中心的开端之作。从1959年到1979年,特吕福拍摄了五部这样的电影,在影片中,安东尼·达诺不断成长、恋爱、结婚、发生婚外情、离婚,然后衰老。从这些电影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堪称“新浪潮”之“脸面”的尚皮耶·李奥的成长,也可以从这个角色身上看到特吕福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生活的所思所感。特吕福后来拍过很多电影,从形式上看更趋近于商业电影,这也导致了同为“电影手册”影评人和“新浪潮”大导演的戈达尔对他的激烈抨击,他们原本深厚的友谊彻底碎裂。然而,现在看来,戈达尔那些关于下层阶级反抗的电影的观众肯定不可能是下层阶级,反倒是特吕福的电影的温情和感伤更能投合下层阶级的心理。因此,特吕福的电影受到普遍的推崇和喜爱。在港台地区,特吕福也被译为楚浮,似乎更符合他的名字的法语发音。
精彩对白吉尔伯特·达诺:我心情还行。
朱丽叶·达诺:我心情糟透了。
安东尼·达诺:我需要一点钱吃午饭,爸爸。我是要1000法郎。
朱利耶·达诺:所以你想要的是500,实际上你需要300。给你100。
吉尔伯特·达诺:到月底,好东西都吃光了。
朱利耶·达诺:所以,我需要一件新T恤。
英语老师:最后一个简单问题:where is your father?
莱内:Ze fazer.
英语老师:错了。The father。
莱内:Ze fazer.
英语老师:错了。舌尖放在牙齿之间,仿佛你口齿不清。Father。
莱内:Fazer。
英语老师:错。.
莱内:老师啊,我真得不能。没有人有你那样的舌头。
法官:我想,我们应该把你们的孩子放在一个特别地方进行观察。
吉尔伯特:是海边么,长官?
心理学家:你父母说你总是撒谎。
安东尼·达诺:哦,我是偶尔撒谎。有时候,我说真的他们还是不相信我,因此我就更愿意撒谎了。
幕后花絮新浪潮运动开始的1959年期间,有24位法国导演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其中,特吕福的《四百击》和戈达尔的《精疲力竭》是其中的顶尖之作。在《四百击》中,当安东尼和他的小伙伴莱内逃学,在街上闲荡之际,他们经过一睹贴着海报的墙时,他们撕下了一张女人的海报,那个女人是哈利特•安德森,海报上的图片是她在英格玛·伯格曼一九五三年拍摄的电影《不良少女莫尼卡》中的镜头,这部电影是关于一对年轻恋人离家出走“去寻求自己的生活”的故事。[2]
本片题名来自于法国的俗语“faire les quatre cents coups”,意思是“揍四百下”。
安东尼喜吸纸烟,这与特吕福生活中的习惯一模一样。
穿帮镜头在重力旋转机那个段落结束时,当摄影机摇向观看的人群,录音话筒出现在了银幕上。
当安东尼和莱内到电影院去的时候,莱内穿着一件黑色的外套,但是在下一个镜头中,他却只穿了一件夹克。
当安东尼照镜子的时候,他的父亲站在他身后,摄影机也在镜子中被反映出来了。
电影快结束时,当安东尼到达水边,工作人员的影子出现在了沙滩上。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7:4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26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百击》(法国电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百击》(法国电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