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抵(古代竞技运动)

更新时间:2025-01-09 13:54:14 阅读: 评论:0

角抵(古代竞技运动)

角抵 (古代竞技运动) 次浏览 | 2022.07.23 10:03:55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角抵古代竞技运动

古代竞技运动。杂技百戏之一,亦作角氐、觳抵、角觝,是一种两人相抵角力的竞技。后世亦称相扑、争交,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摔跤。其名始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据《汉书·刑法志》,至迟在战国时已经出现这种寓武备于戏乐的活动,而“秦更名角抵”。汉时遇重大庆典,于广场杂陈百戏,角抵多为主要项目,故当时也把角抵作为百戏的泛称。唐时盛行,规定每年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角抵之期。中唐以后,亦称相扑。赵璘《因话录》卷一:“文宗将有事南郊,祀前,本司进相扑人。”敬宗尝阅角抵于三殿,时人蒙万赢以角抵为业。《唐摭言》卷十引《角抵赋》:“前冲后敌,无非有力之人;左攫右拿,尽是用拳之手。”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亦好角抵。

中文名

角抵

繁体

角牴,角觝

地区

中国

年代

汉代

起源

角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述异记》记载,上古时的蚩尤民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他们在与黄帝打仗时,头上装备着刀剑一样的尖状物,好像有角的公牛一样,打仗时手脚并用,还可以头上之角抵人,敌方对此很难防御,曾打过很多胜仗。这种“以角抵人”的方式,后来演变成为人们“两两相抵”的摔跤活动。

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角抵活动非常盛行,但是当时的角抵已经不再是一种争斗相搏的手段,而是变成为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据古籍记载:秦时“始皇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置守、尉,尉掌佐守,曲武职、甲卒。而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抵。”《汉书·刑法志》也记载说:“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由于秦始皇怕民众起来造反,于是便收天下兵器,罢讲武、息兵事,让尚武的民风在角抵得以宣泄,从而帝王宝座得以平安无事。

“角抵”原出古代冀州(今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一带,是祭祀蚩尤的“蚩尤戏”。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曰‘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可见角抵的起源为原始社会的一种格斗方式,它反映了黄河流域黄帝领导的氏族与蚩尤领导的氏族间的一场激烈战争。

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秦代角抵漆绘木梳,其背面绘有一角抵场面:帷幕下有二人跨步伸两臂相搏,左一人平伸双手,似为裁判。(三人均赤裸上身,腰束长带,着短裤,足穿翘首鞋,为角抵文物之精品)。

上世纪70年代,山东省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汉代角抵帛画,画面上所出现的两个角抵者皆手臂大张,怒目逼视,作跃跃欲扑之状。画面左侧有一旁观者,拱袖而肃立,当为角抵者的裁判员或教练员。这幅用以殉葬的帛画,包括天上、人间、地下共三部分。而角抵戏的场面竟占了整个画面的五分之一左右,反映了死者对角抵之喜好,以至埋葬时后人还为其安排了角抵演员,供他“观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角抵戏的喜闻乐见。

角抵演变

"角抵"也是赤裸着上身进行肉搏的一种活动,源自于古冀州的"蚩尤戏"。有文献记载,在晋代之初,"角抵"已经被人们称之为"相扑"。《太平御览》引《晋书》记载道:"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日:'卿郡人不如颖川人相扑。'笃日:'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

唐朝时期,"角抵"既是一种表演,也是一种从上到下的民间习俗。皇帝们除了观看神策军的角抵表演,还专门在宫内组织设置"相扑朋",召集"角抵之徒"来进行比赛。在民间,角抵活动开展得就更加如火如荼了。

北宋首都汴京每年都举行一两次相扑比赛,并且成为一种流行娱乐表演节目,甚至出现了女子相扑。到南宋时,首都临安举行男子相扑,总是先由女子相扑手进行表演,以招揽观众。

宋金元时期的相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决胜负的比赛,有“打擂台”的性质。据《梦粱录》所载:“若论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顺择诸道州郡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宋代正式决胜负的相扑比赛情景,可以从小说《水浒传》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中可见其概貌。另一类相扑,则是平日在瓦舍等场所里进行的表演性相扑,其竞争性不像前者那样激烈。每逢相扑比赛表演,观者如堵,巷无居人。

在当时的百戏演出中,相扑表演无疑是最能引起观众兴趣的内容。相扑者的服装,多沿袭前代的旧制,比赛双方上身赤裸,下身光腿赤足(也有足下穿靴鞋者),仅在腰胯间束一短裤。这与日本的相扑极为相似。

明代以后,相扑多用摔跤这一名称。尤其是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摔跤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中原,与中原悠久的摔跤形式结合,一下子把摔跤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当时,朝野上下,宫廷内外,喜欢摔跤的不计其数。有专门吃这碗饭为朝廷摔跤的,称为“官跤”,跤手名为“布库”,老百姓叫白了,就是“扑户”。朝廷有专门机构管理布库以及一切有关事宜,名为“善扑营”。布库们按技术高下分一、二、三等,按等领钱粮。他们的任务就是研究跤法,练习摔跤,照例于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养心殿御前摔跤。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塞宴四事图》,为乾隆年间所绘,“四事”之一就是摔跤。尽管绘画者极力渲染它的仪式性,但仍难以掩盖其浓烈的竞技游戏色彩。

汉族民间业余摔跤叫“私跤”,为的是玩,也有在专门场合掼跤的。清代北京的跤场遍布全城,东四、西四、月坛、日坛、天桥、地坛、朝阳门、永定门、崇文门、地安门,都有“跤窝子”。在绿茵场上、垂杨柳下,人围数匝,观看几对大汉摔跤。他们双双下了场,跳起“黄瓜架”,轻盈漂亮,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从角抵到相扑再到摔跤,这一盛行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的较力形式,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7:02: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24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角抵(古代竞技运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角抵(古代竞技运动).pdf

标签:古代   竞技   角抵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