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所管辖的一个县,位于百色市南部,北接百色市、田阳县,东接田东县、崇左县、天等县,西面及南面与靖西县接壤。距南昆铁路最近的火车站田东站85公里。全县总面积2575平方公里,总人口34.13万人,居住着壮、汉、瑶等多民族。1951年8月,敬德县和天保县解放后合并,各取一字,得名“德保县”。
外文名Debao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华南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
面积2575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城关镇、隆桑镇、敬德镇等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776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马凉华表、吉星岩
车牌代码桂L
中文名称德保县
GDP180011万元(2007年)
地方特产八角、天保茴油、德保花篮、德保苏铁、矮马童子军
人口35.66万人(2010年)
知名产业铝业
方言壮语
知名企业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
行政代码451024
建制沿革德保县秦属象郡,汉代属牂牁郡句町县地,晋代属兴古郡,唐代为废冻州(羁縻州),宋代建镇安峒。元代至元十八年十月(1281年)建镇安州,二十九年六月改为镇安路。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镇安路改为镇安土府,府治设于小镇安厅(今那坡县)的感驮岩。次年(1369年),府治移建于废冻州(今德保县治)。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改土归流为镇安府。乾隆四年(1739年),镇安府添设附廓县,叫天保县。
民国元年,置府废县。次年废府复置天保县,并恢复道制,天保县属田南道。1919年,广西省划为12个区,天保县属第12区。1921年6月,全省12个区并为6个区,天保县属第6区,区治在百色。22年7月增设天保民团区,区治在天保县,辖天保、恩隆、思林、奉议、向都、靖西、镇边、镇结8个县。1923年3月民团区改为行政监督区,辖县不变。
1949年12月,敬德、天保两县先后解放,分别成立人民政府,均属龙州专区。1951年7月,改属百色专区。同年8月,敬德、天保合并为德保县,县治在原天保县城。
叶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德保县东北侧方向,为自治区级森林公园,距县城3.5公里,交通便利。公园占地总面积729.39公顷,其中枫树林面积243.76公顷,占整个公园30.8%;石山森林和灌木林面积273.2公顷,占整个公园的34.5%;森林覆盖率达87.82%。2010年11月荣获自治区级森林公园。该公园核心景区为红枫湖游览区和红叶谷游览区,以红枫为主题。金秋时节,枫叶似火,湖水轻柔,互衬互耀,颇具诗情画意。
重要矿产资源有铝土矿、铜、重晶石、锰、硫铁等21种,其中铝土矿储量3.2亿吨,铜矿储量1364.7万吨,锰矿储量163万吨,大理石储量2590万立方米,重晶石储量3000万吨,现已开采利用的有铜矿、硫铁矿、大理石、重晶石矿等。[1]
行政区划2000年,德保县辖3个镇、15个乡:城关镇、隆桑镇、敬德镇、东关乡、都安乡、马隘乡、古寿乡、那甲乡、足荣乡、荣华乡、兴旺乡、燕峒乡、龙光乡、大旺乡、巴头乡、扶平乡、东凌乡、朴圩乡。
2005年,德保县撤销6个乡镇。德保县辖4个镇、8个乡:城关镇、隆桑镇、敬德镇、足荣镇、都安乡、马隘乡、那甲乡、荣华乡、燕峒乡、龙光乡、巴头乡、东凌乡。
2007年10月26日,马隘乡举行撤乡建镇揭牌仪式。马隘镇位于德保县城北部,是广西华银铝厂址所在地,全镇下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39033人,总面积203.43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区位德保县东部与田东县、天等县接壤,西部与靖西市相连,北面同田阳县、右江区毗邻。北回归线横穿本县足荣、那甲、巴头、敬德等乡镇。是边境地区靖西市、那坡县与百色右江河谷相连接的咽喉要道。
土壤德保县境内以石山为主,山峦连绵环绕德保水利资源非常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3.54万千瓦,可开发量达6.8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4.2万千瓦。主要由浙江、广东、南宁地投资商开发小水电资源。
气候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自然资源经地质勘探,境内矿产有铝土矿、铜矿、金矿、铁矿、煤矿、锰矿、磷矿、锑矿、水晶矿、重晶石、大理石等20多种。其中铜矿储量为1078万吨,铝土矿远景储量达4.5亿吨以上,品位高质量优,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氧化铝开发基地。
经济概况第一产业
德保县境内山多田少,气候温和,夏秋雨水充沛,冬春雨水偏少,有十年九春旱,三年一洪涝,春寒秋霜冬雪少,农作物病虫害多的特点。
明朝初年,县境内开始引用鉴河灌溉农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内垦荒利用面积2.57万亩,耕作制度为一年种一造:“玉米镇属种者渐广,可充半年之食,惟秋获后良田并不种麦,田地更少,惟玉米一造者,若雨阳不时,贫民即有饥饿之患。”粮食丰歉由天主宰,人民生活贫困,“其郡最贫,有桄榔木为面,百姓资之。
1953年进行土地改革后,从外地引进早稻优良品种,逐步在县内推广双季稻生产。1954年全县耕地面积达到44.30万亩,比1950年增加8.19万亩,1955年后,又陆续兴修引水、蓄水、提水、人畜饮水、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2676处,到1989年止,水利投资3089.57万元,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保水田面积13.34万亩,为1950年的7.4倍。
在农业生产体制和生产上,1958年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在强迫命令下,一些干部违心虚报产量。1969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推行大寨标兵工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左”倾做法,1969年全县人均有粮由1966年的218公斤降到169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农业生产上的“左”倾错误,改变生产经营体制。
德保县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扩大优质水稻、良种玉米种植面积和特色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2004年全县共种植烤烟10500亩,总产量达2.3万担,产值突破1000万元。
第二产业
德保从宋代开始就有手工业生产,如纺、染土布、绣织壮锦、生产竹制品、竹编、陶器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始在黄坭坡(今红坭坡)采硫磺矿,土法煎炼硫磺。民国年间,发展到生产铁制农具,造砂纸等,但还是家庭小规模生产。解放后,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1951年,县组织110多人在都安乡棋江村开采硫磺矿。1952年建立县人民铁工厂、小型火电厂。这一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0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1958年在“大跃进”“左”的思想影响下,工业项目竞相上马,办了香料厂等18个工厂,195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到870万元。1962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不少工业企业停产、下马。
第三产业
德保县人民在清代以前,从事商业人员很少,据《镇安府志》记载:“郡民男子不习商贾,稍事田作而已。”集市贸易点只有8个。清代以后,外地商人陆续到县内定居并从事商贾,随着商贸增加,清末,天保县集市贸易点增加到27个,嗣后,当地县城和圩场中一些富户也随之操起商业行业。到民国年间,集市贸易点又增加9个,民国36年(1947年)天保县城有大小商号39户,经营种类有文具、熟烟、服装、酒户、车缝、药房、杂货、客店、理发、熟食、纸料等,资本总额国币1326万元。
社会事业科技民国年间,天保县府建设科配农、林技佐人员,负责指导和管理农、林技术事务。
解放后,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1959年德保县人民政府成立科研室。次年,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设主任1人,由县监委副书记兼任,科技员1人。县属各单位建立科技机构,开展科研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科委被撤销,1972年在县生产指挥部计划小组内设科技员2人。1973年成立科技局,设局长1人,科技员3人。1977年增设工人2人。1978年恢复科委机构,设主任1人(由县革委副主任兼任),副主任1人。1981年9月增设副主任1人,科技员、工人若干人。
文化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历来相当活跃,民间的戏曲更是丰富多彩,流传于本县的地方戏剧和歌舞主要有壮剧、木偶戏、末伦、捞虾舞、山歌等,而以壮剧和山歌尤其为群众所喜爱。德保壮剧属南路壮剧,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德保山歌民间叫“吟诗”或叫“唱欢”,在壮家瑶寨,男婚女嫁、劳动生产、逢年过节、谈情说爱等场合,多以山歌来表达喜庆、欢乐、爱情等。壮族山歌分为南路山歌、北路山歌系。南北路山歌都以七言为一句,有平仄、有押韵。南路山歌以四句为一首,以两人为一组合唱,有高低声两部,唱出的山歌高亢、激情、清雅、动听。
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很受群众欢迎,现壮剧常用的唱腔曲调有马隘调、平板、叹调、喜调、哭调、采花、高腔等,拌奏乐器有马骨胡(是主奏乐器),配乐器有土胡、二胡、三弦或秦琴及笛子等。演奏时具有和声色彩,深厚悠扬,悦耳动听,很有民族情感。
德保县民情淳朴。县内壮、瑶民族风俗各异。饮食风俗有打血、筐烫肉、血肠、酸肉、酸鱼、霉干菜、竹棒饮、豆腐团、麦茂、米茂、南瓜甜酒、南瓜鸡、金锅饭、马由炒冷饭、打菜包、珍珠酥、糯米炒油肝、五湖四海、红薯窑、花生窑等。生育风俗中有安神、求花、出生小孩、满月、百日、盘花扣销、挂彩等习俗。俗称“收牛魂”。社交风俗有:交同年、交情意、认干爹娘等。
德保县民情淳朴,县内壮、瑶民族风俗各异。
体育解放前,民间体育活动由民政科管,学校体育活动由教育科主管。
解放初至1957年,体育活动由教育科主管,具体工作由文化馆负责,1958年设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置副主任、干事各1人,主管学校和农村体育。1970年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宣传小组派一名干事专管。1972年由文教小组派一名干事兼管。同年下半年成立体育小组。由军管代表任组长,配干事1人。
风景名胜镇安府城池,宋朝为土官官舍。筑有土城墙,西从今物资局附近沿鉴河北岸筑,至南桥桥头附近,再顺南隆大街往东北转至寅桥(今称中桥)西头,又沿北来的小溪西岸直至今饼干厂后的云山山脚。
岑天保墓,位于马隘乡贤恩村贤里屯与个利屯之间山脚下,离县城10公里,相传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寇乱”,五月二十七日天保率兵征剿,跌山死于此,该山本名响泉山,人民怀其恩惠,遂名之为天保山,思其德遂于墓所建祠祀之,名岑公祠,建有头门三间,正厅三间,两廊各三间,还建有照壁、围墙。光绪十五年(1889年),群众捐资重修。解放后,多次被毁,但过后群众又自觉募捐复建,1986年建成一座水泥砖墙平房共3开间。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阁,在独秀峰的慈云洞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清代和民国年间,供奉祀观音菩萨,一年四季香烟缭绕,磐声袅袅。观音阁右侧,有一天然洞通“天赐岩”,清代时,辄有一黑猿出没于岩口,邑民奉以为神物;洞中天然乳石,如狮似龙,形象万千。抗日战争期间,观音阁曾为群众防空避难所。解放初,为县委档案存放处和重要会议地。1970年县电信局拟在此建超声载波,把观音阁拆掉,炸石清基,后因计划变更移建它地。1981年在原址建叠翠亭及回廊。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灵阁,在独秀峰腰,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府英锐捐建,
清代为郡民供奉文昌、关帝。1981年维修。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为县城主峰,屏立于县城北面,海拔875米,山体为石灰岩山质。山峰秀拔,肩交独秀峰,肘腋莲城。明代时筑有小蜿蜒至顶峰。山上奇石嶙峋,如云髫玉笋。山中古榕盘桓,老柏苍森,彩禽啁啾。山之左面,有响泉水环抱,右有灵泉紧裹,并有宛若翠屏飘玉带的鉴水潆洄于东南面。
西湖迥澜,俗称小西湖,位于德保县城西西山脚下,离县城2公里,鉴水河流经那里,被西山一臂挡住,绕了一个大弯,形成一泓平静小湖,湖西岸是一个100多户的大沐屯村庄,东面尽是翠绿的田亩,东南有道长70多米,高5米的天然落差。
吉星奇洞,面积8000多平方米,游程4公里,由序洞、龙王宫、九天通道、惊天大宫、摩天洞等组成,还有1公里长的地下河。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6:1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2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德保县(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辖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德保县(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辖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