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老舍著长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5-01-11 08:25:43 阅读: 评论:0

四世同堂(老舍著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 (老舍著长篇小说) 次浏览 | 2022.10.24 12:56:3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世同堂老舍著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所著长篇小说,曾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发行。

书名

四世同堂

别名

黄色风暴

作者

老舍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页数

590

定价

36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字数

90余万

创作年代

1944-1948

内容简介

《四世同堂(北碚版套装共3册)》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四世同堂(北碚版套装共3册)》中老舍先生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刻画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了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至今传读不衰,历久弥新。[2]

图书目录

第一部小羊圈

第二部偷生

第三部事在人为

破镜重圆——记《四世同堂》结尾的丢失和英文缩写本的复译[3]

创作背景

《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此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题材故而一度搁置。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陪都重庆书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写作延续了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国讲学,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制。

创作艰难

第一二部的写作是在老舍以老鼠众多而被他昵称为“多鼠斋”的小屋进行的。当时,老舍因贫血经常头晕,又刚割完盲肠,但仍然坚持写作。

《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从1944年11月10日起就在《扫荡报》(抗战胜利后改为《和平日报》)上开始连载,1945年9月2日载毕。《惶惑》成书于重庆,后交于良友公司发行,但该公司以种种关系到胜利后半年才在上海印成出书,而出版售罄后,也未再版。

第二部《偷生》1945年5月1日起在重庆《世界日报》上开始连载,同年12月5日载毕。后良友公司因营业问题尚未恢复,老舍将书稿备价赎回,将第一部《惶惑》与刚完成的第二部《偷生》一起于1946年11月改交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第三部《饥荒》是老舍赴美美讲学期间在美国自己租的公寓创作完成的。

国外受捧

在赛珍珠的帮助下,1948年6月底,老舍在自己纽约租的公寓里终于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终曲《饥荒》。

美国出版商看中了《四世同堂》并决定出版英文版。老舍欣然同意并找到了艾达·普鲁伊特,两人合作翻译。舒乙介绍:“普鲁伊特的中文听说很好,但是字他不怎么认识。父亲就每天晚上给他念小说,他就在打字机上随手翻译。”老舍将两人合作翻译的前10章文稿寄给了赛珍珠帮忙鉴定,赛珍珠认为非常好,于是老舍和普鲁伊特继续完成了全书的翻译。英译本虽然在文字上有所删节,但是内容结构是完整的100章,改书名为《The Yellow Storm》即《黄色风暴》,于1951年公开出版。书籍出版后受到众多好评。同年,《四世同堂》在日本发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畅销书。

书稿遭毁

讲学回国后,老舍将《饥荒》的手稿交给了上海《文学》杂志的主编周而复。1950年,《饥荒》在《文学》杂志连载,当连载到第87章时,杂志突然标注全文完。究竟为什么最后的13章没有登载,老舍和周而复直至去世,都没有提起。最后13章的原稿,也在“文革”中被毁。

文革结束后,相关组织归还给舒家抄家的东西,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中发现了美国的出版社给老舍邮寄的英文版的《四世同堂》。为了补足《四世同堂》中文版的尚缺部分,马小弥仿又从英文版翻译了最后13章内容,《四世同堂》的三部曲100段才得以恢复全貌。

完整出版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作者简介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小坡的生日》,剧本《龙须沟》《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

作品鉴赏文学手法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文化批判的高手,在《四世同堂》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透过小人物看抗日战争,透过战争思考民族文化,从而对民族文化作出理性的批判和继承。在表现“宏大主题”---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生活的摧残、民族命运的颠沛沉浮、民族精神时老舍对叙事内容作了微观化的处理,收到了艺术化的效果。

在《四世同堂》中,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北平市民生活的凸显。《四世同堂》画面广阔,表现的时代是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反映的主题是战争对民族文化的考验和扬弃,描写的内容是小羊圈胡同市民生活的颠跛沉浮,市民生活在题材上得到了凸显。

《四世同堂》的描写对象涉及的主要家庭有七八个,主要人物有几十个,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各类形象,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众多角色。在作品中,凸显的是每个人的成长历史、情感历史和生活历史,这一个个历史正式被“支离”的民族历史。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历史,还包括瑞宣由彷徨到奋斗的历史,城市贫民刘棚匠、孙七、小崔们的人生历史等。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存来展现历史事件是作品表现战争的独到之处,收到了用微观化、艺术化的手法展现战争这个宏大主题的效果。

《四世同堂》对“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历史和战争的虚化处理。在《四世同堂》中,战争只是表现主题的背景和底色。文章以时间为序,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时间,以抗战胜利为结尾时间,记述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如七七事变,松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捷、汪伪政权建立、珍珠港事件、日本投降等等。但作者在表现这些历史事件时,不是直接描写事件的发生、发展、曲折和高潮,而是透过人物的眼睛、活动、所见所闻和思想来描写,将人性放置在战争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加以观照,从而使《四世同堂》达到了一种超越历史眼光和政治意义的审美力量和人性力量。

在这里战争不是按照编年、纪传等方式的客观描述,也不是为了给统治阶级的政治生活有所裨益,而是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和剖析,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反思战争。将战争作为背景和底色是《四世同堂》消解历史这个宏大主题的重要方式,在反映历史事件时,作者避开了惨烈的战争场面、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是营造一种战争带来的凝重、窒闷的氛围和背景。

思想内容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这部作品中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

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作品影响

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

一座民族主义文学的丰碑。

唯一正面描写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的长篇抗战小说。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

作品评价

朱栋霖:“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孔庆东:“老舍《四世同堂》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在平和的自然状态中,呈现出正的力量,表现出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人的不屈,由此突出了邪不压正的观念。”

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让马瑞尔·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曾给《四世同堂》的法文版写序《师者,老舍》。他说自己尤喜中国现代小说家的作品,如鲁迅和巴金,“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在序言的结尾,克莱齐奥写道,“老舍以大师的眼光,给我以启迪”。

《亚洲周刊》评价:“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4:2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14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世同堂(老舍著长篇小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世同堂(老舍著长篇小说).pdf

标签:老舍   长篇小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