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子戏,顾名思义,是针对本戏而言的,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
中文名折子戏
外文名opera highlights
性质本戏的一折
产生时期明代中后期
作品西厢记中的拷红
简介究其原因: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从形式上看,京剧折子戏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即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
艺术演变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戏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
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折子戏的风行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的场上之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要演出全本戏,既费时费人又费事,所以到后来慢慢就不演全本戏,只演其中相对完整而集中突出,还能展示演员水平的几出折戏。流传至今的以折子戏多,不少久演而不衰。究其原因: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
艺术特征从形式上看,京剧折子戏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即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当然,大多折子戏不是全面对此艺术特征的体现,而更多的则是侧重于京剧行当或四功的某一方面,从而成为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与形式上体现京剧的艺术特征相联系的,有些折子戏经过京剧艺术大师的精心创造,赋予个人在表演艺术方面鲜明特色,逐渐成为京剧艺术流派的代表剧目。这应当说是京剧折子戏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久演不衰、得以流传的最重要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京剧的历史,就是一部各个流派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京剧大师各自在代表性剧目上,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才使整个京剧舞台百花齐放,绚烂多姿。而京剧折子戏作为其中艺术精品,也得以一代一代继承和发展,久演而不衰。
历史发展“折子戏”之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才出现的。“折子戏”历来的称谓,有“摘锦”、“杂剧”、“插—出”、“零出”、“散出”、“散剧”、“集戏”等名称,意同名异,显露着历史的遗风,揭示出“折子戏”之名演变的轨迹。诠释“折子戏”,必须对“折”加以解释,予以定义。
划分演唱场次的单位,称之为“折”,但又不同于现代戏剧的一场或一幕。“折”是音乐曲调上自成一“套”,为同宫北曲联套,故事情节为一个段落,是为一“折”。
“折”的定义,应是一个套数,即同宫曲套,由旦或末主唱,也就是所谓的“旦本”、“末本”,加上有关的“宾白”,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片段段落,是为一折。
所以“折子戏”是指一场或几场组成的、有独立体系、或析出全本大戏的一出、几出的别具特色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戏。
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整本戏看熟了看腻了的时候,观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必然产生变化;折子戏独立出来之后,—些有事业心的演员,为了铸造自己的代表作,形成自己表演上的独特风格,进一步在观众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剧本到表演不断地进行革新,以提高折子戏的思想艺术质量,使之成为精品。
在故事情节方面,为了使观众看懂这折戏的来龙去脉,不着痕迹地进行必要的交待。如湘剧《打猎回书》从整本《白兔记》中提出来单演,通过李三娘对小将军的诉说,加上修写“血书”的情节,观众对此前发生的事情就都明白了。更重要的是在人物性格的开掘、艺术感染力的增强、形式美的创造等方面深下功夫。
《霸王别姬》是梅派戏的经典剧目。这戏最初名《楚汉争》,是杨小楼的剧目,和梅兰芳本无关。一次有人议论,说楚汉相争并无是非可言,倒霉的是老百姓;可怜的是虞姬,死得冤枉!梅是善于听话的人,决定改编《霸王别姬》,以古鉴今。改编完的本子,虞姬成为一号人物,但和《楚汉争》一样,也要连续两场才能演完。
梅大师请内行、票友、亲友来看非正式演出。白天看前场,夜间看后场,大家全无异议,惟独一位既非内行,也非票友的听蹭戏的人在倒抽凉气。梅大师赶忙过来请教。那人说连看两场实在累人,还说如果只看了其中的一场,观众是否也要倒抽凉气?梅大师认为言之有理,决定缩写《霸王别姬》。压缩后的《霸王别姬》确实洗练得多,博得彩声一片,梅大师应该知足了。
折子戏的滋生、形成及嬗演,原因诸多,而最根本则是传统戏曲求新除旧与进取深化的结果。折子戏是深化表演艺术的产物,有利于表演艺术流派的产生,古代艺人文化水平受到自身的制约,加上师承习艺、师授徒学的传授方式,给产生流派提供了新天地。
传统剧目代代相传,塑造出同名多样化的艺术形象,使表演艺术累积、滋生、发展。据《扬州画舫录》所载,行当十二种,可以清理出当时扬州昆剧艺人的各行和流派师承。师承流派,常以折子戏的表演艺术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在师承之外,深化、发展、创新,从而更上一层楼,有所创造。“折子戏”之所以常演不衰,常演常新,这也是原因之一。
这种口头的非物质的艺术遗产,多半保存在演员特别是名老演员身上,如果不及时抢救继承。一朝仙逝,珍贵的遗产也带走了。那时候,岂止追悔莫及.可能还会遭子孙的唾骂。
剧本印出来,表演摄下来,乃至制成光盘,这固然是一种保护与继承,但就继承而言这是一种静止的继承。最实在最生动最理想的继承,是发动、帮助青年演员直接向老师去学,通过口耳相传,青年演员不但能学到老师的拿手戏、代表作,还能学到老师演这出戏的体验、表现人物的经验,以及领会戏的神韵和筋骨所在。
潮剧精品折子戏艺术比赛的举行,就是要让从事潮剧工作的领导者和广大演职业人员,认识传统剧目特别是折子戏流失的严重性,这不仅是一个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也关系到一个剧种生命力的延续,从而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措施,发动、帮助青年演员,认真刻苦学习,继承优秀的折子戏。
青年演员还要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知识,再认识,再创造,使潮剧艺术进一步发展,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经典剧目四郎探母、霸王别姬、红灯记、锁麟囊、空城计、苏三起解、钓金龟、贵妃醉酒、铡美案、清官册、梁祝、大探二、红鬃烈马、珠帘寨、沙家浜、赵氏孤儿。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3:57: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12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折子戏(戏剧行术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折子戏(戏剧行术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