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婆龙学名扬子鳄又叫中华鼍、鼍龙、土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在1亿5千多万年前的中生代就已经出现,与中生代各种恐龙的祖先属于同一世系。神话传说,龙跟蛟配出猪婆龙。
别名中华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目鳄目
科鼍科
属短吻鳄属
种扬子鳄
分布区域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文学名猪婆龙
英文名Chine Alligator
二名法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
IUCN极危
生活习性扬子鳄(猪婆龙)是一种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在鳄类中性情最为温顺。喜欢住在河滩、湖泊、沼泽及丘陵山涧的滩地,这些地方长满了芦苇、灌丛或翠竹,既便于隐蔽,又便于捕捉食物。猪婆龙以鱼、软体动物、甲壳类、蛙、龟鳖、小鸟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取食时性情凶猛,还能突然甩动尾部将岸边的猎物击入水中捕而食之,偶而也偷食水中的鹅、鸭等家禽。它在水中游动灵活而敏捷,用指(趾)间的蹼划水,用尾当舵,但由于颈椎上生有肋骨,头不能向侧面转动,短粗的四肢支撑着沉重的身体,所以在陆地上行动十分迟缓。它平时经常爬伏数小时纹丝不动,每昼夜活动的时间,如爬行、游动、进食等,总共不过2~4个小时。
扬子鳄(猪婆龙)在水中游动灵活而敏捷,但在陆地上行动十分迟缓。具冬眠习性。
扬子鳄(猪婆龙)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猪婆龙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扬子鳄(猪婆龙)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
种群现状鳄类与庞然大物恐龙在中生代曾繁盛独霸天下。可是经历了7000万年的生物大绝灭时期以后,骄横一世的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而猪婆龙(扬子鳄)却成了残存下来的少数爬行动物之一。扬子鳄的子孙曾兴旺发达过,安徽芜湖万春圩一带的河滩上曾生活着很多扬子鳄。可是到了1949年,那里已很难听到扬子鳄的吼叫声了。扬子鳄的分布区不断缩小,数量也日益减少。主要还是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加上扬子鳄全身都是宝,它的肉曾是宴席上的佳肴,它的皮是制造高档革制品的上好材料,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遭到人们的乱捕滥杀。又因为扬子鳄是一种肉食性动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农民曾把它当作有害动物,见了就捕杀。扬子鳄已处于几乎要绝灭的境地。
扬子鳄(猪婆龙)中国政府于1972年将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它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禁止贸易。为了保住扬子鳄这一物种,改变濒临绝灭的状况,让它世世代代生存发展下去,中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令人高兴的是,扬子鳄不仅没有绝灭,而且数量已大大增加。
保护级别扬子鳄(猪婆龙)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CITES附录I,IUCN则列为极危。
扬子鳄(猪婆龙)物种简介猪婆龙学名扬子鳄又叫中华鼍、鼍龙、土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亦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文字学研究,鼍字实际是鼍类动物的象形字。鼍类动物的历史很长,在1亿5千多万年前的中生代就已经出现,与中生代各种恐龙的祖先属于同一世系,因而扬子鳄在皮肤、牙齿、骨骼结构等方面,都还保留着许多恐龙时代爬行动物的特征,可以为恐龙的复原模型提供线索,对于研究和推断恐龙的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生物的进化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又有活化石之称。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扬子鳄(猪婆龙)物种名称中文名:扬子鳄
中文别名:猪婆龙、中华鼍、土龙、鼍龙
界:爬行动物reptiles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爬行纲Sauropsida
目:鳄目Crocodilia
种:鳄鱼A.sinensis
外形特征猪婆龙(扬子鳄)的外形扁而长,体长一般为1.5米,体重15~30千克。明显地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头略高起,吻部低平,比其它鳄类短。吻端有可以启闭的外鼻孔一对。耳孔呈缝裂状,也有可以闭合的瓣膜。眼大,为黑色,突出于头的两侧,有上下眼睑和薄而透明的瞬膜,潜水时由前向后闭合,就如同戴上了防护眼镜,既不影响视力,又能在水中保护眼睛。口内有锥状的槽生牙齿,上颌每侧为18枚,下颌每侧为19枚,像锯齿一样,十分锋利。皮肤覆以角质鳞片及骨板,腹甲较软,相邻的骨板间为柔韧的皮革质皮肤所连接,背部为暗褐色,有黄斑和黄条,腹面灰色,有黄灰色小斑和横条。颈部较细,有两对有纵棱的鳞片,躯干部略扁平,背部有17排矩形鳞片,横贯于背部的有6排,腹部有28排略呈矩形的鳞片。四肢较短,前肢5指,内侧有3个爪,无蹼;后肢4趾,内侧三个趾上有爪,趾间有蹼。尾侧扁而长,有灰、黑相间的环纹,两条纵嵴在尾后端逐渐合而为一。
生活环境扬子鳄(猪婆龙)生活在淡水里,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
生长繁殖每年十月扬子鳄(猪婆龙)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四五月份才出来活动。扬子鳄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7、8月份产卵,繁殖期为5~8月。产卵于土穴中,每次产卵8~9枚,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产完卵用草盖好,靠阳光热能及巢材腐烂发热的温度进行孵化。孵化期为60天左右。刚出生的幼体身体的横纹为桔红色,没有牙齿,叫声很响亮。雌性对幼体关怀备至,直到它们可以独立生活时为止。
捕食方法扬子鳄(猪婆龙)在陆地上遇到敌害或猎捕食物时,能纵跳抓捕,纵捕不到时,它那巨大的尾巴还可以猛烈横扫。遗憾的是,扬子鳄虽长有看似尖锐锋利的牙齿,可却是槽生齿,这种牙齿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咬下去。所以当扬子鳄捕到较大的陆生动物时,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相反,当扬子鳄捕到较大水生动物时,又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块食物不能吞咽的时候,扬子鳄往往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如还不行,它干脆把猎物丢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烂,等烂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扬子鳄还有一个特殊的胃。这只胃不仅胃酸多而且酸度高,因此它的消化功能特别好。
神话传说食猪婆龙《聊斋志异·卷二·猎婆龙》
猪婆龙产于江西,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姓、柯姓。陈柯皆友谅之裔,世食猪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来,得一头,紫舟中。一日泊舟钱塘,缚稍懈,忽跃入江。俄倾,波涛大作,估舟倾沉。
西游鼍龙《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
《西游记》中的妖怪沙僧道“那模样象一个大鳖。”
行者道:“不然,便是个鼍龙也。”
龙王道:“大圣恕罪!那厮是舍妹儿子。此乃第九个儿子鼍龙,因年幼无甚执事,自旧年才着他居黑水河养性,待成名,别迁调用,谁知他不遵吾旨,冲撞大圣也。”行者道:“一夫一妻,如何生这几个杂种?”敖顺道:“此正谓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鼍怪见了,径至那营门前厉声高叫:“大表兄,小弟在此拱候,有请。”有一个巡营的螺螺急至中军帐:“报千岁殿下,外有鼍龙叫请哩。”太子按一按顶上金盔,束一束腰间宝带,手提一根三棱简,拽开步,跑出营去道:“你来请我怎么?”鼍龙进礼道:“小弟今早有简帖拜请舅爷,想是舅爷见弃,着表兄来的,兄长既来赴席,如何又劳师动众,不入水府,札营在此,又贯甲提兵,何也?”
身世传说传说,龙跟蛇配出蛟,(双犄角为龙,单犄角为蛟);龙跟蛟配出猪婆龙;龙跟驴配出蚮;龙与猪配出猖;龙与鸡配出生蛋,无名;龙与蜈蚣配出飞龙;龙与人配出秃尾巴老李。
这是郭德纲相声里说的民俗知识。
典籍记载1、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晏公庙》:“太祖渡江取张士诚,舟将覆,红袍救上,且指之以舟者。问何神,曰晏公也。后猪婆龙攻崩江岸,神复化为老渔翁,示以杀鼉之法。问何人,又曰晏姓也。”
2、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鼍》:“鼉,与鳄鱼为近属,俗称鼉龙,又曰猪婆龙。长二丈馀,四足,背尾鳞甲,俱似鳄鱼,惟后足仅具半蹼。生於江湖,我国之特产也。”
3、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猪婆龙》:“猪婆龙,产於江西。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猪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来,得一头,絷舟中。一日,泊舟钱墉,缚稍懈,忽跃入江。俄顷,波涛大作,估舟倾沉。
4、明 冯梦龙《三言二拍·倒运汉巧遇洞庭红》:“民间传说中则有鼍龙。其皮可以幔鼓,声闻百里,所以叫做'鼍鼓'.鼍龙活到一万岁,才能蜕下此壳变成龙。此壳有二十四肋,按天上二十四节气,每肋中间节内有大珠一颗。要是肋未完全,蜕不得壳,也成不得龙。那时候就是捉住了它,因为它肋中还没有珠子,只好拿它的皮幔鼓。一直要等到二十四肋长完全了,节节珠满,然后才能蜕了此壳变龙飞去。”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0:2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800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猪婆龙(鼍科短吻鳄属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猪婆龙(鼍科短吻鳄属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