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法律推理)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 l 133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
薛傲霜唐均
【提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被译为各种语言在海外传播,
近几年对《红楼梦》海外译介与传播的研究也风生水起。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
人物之一,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绝美女子,她有一种自然而发的清新脱俗之美。在《红楼
梦》第三回中,黛玉初进贾府,曹雪芹通过不同人物的眼光,饶有层次地刻画了林黛玉
的形象。但这种美似乎在翻译中丢失了原有的韵味。本文援引了林黛玉外貌描写的
五种译本,包括包腊英译、裘里英译、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霍克思英译及李治华法译,
分析各译本对黛玉形象的呈现有何缺失,以及西方读者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并欣赏黛
玉的美。
【关键词】 红楼梦林黛玉 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被译为各种语言在海外传播,近几年
对《红楼梦》海外译介与传播的研究也风生水起。作为《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
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绝美女子,她有一种自然而发的清新脱俗之美,曹雪芹在刻画这一
人物时,并没有像书中其他人一样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衣着外表,而故意用一些
模糊唯美的字眼,将一个恍若飘飘仙子的美女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在中文为母语的
读者心中,林黛玉正如宝玉看到的那般空灵飘渺如仙子下凡。但这种美似乎在翻译中
丢失了原有的韵味,加上中西方审美差异,以致外国读者对林黛玉的美并不能有切身
体会,《红楼梦》也在西方评价并不如其他名著译作高。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曹雪芹通过不同人物的眼光,饶有层次地刻画了
林黛玉的形象。在众人眼中,黛玉看起来体质纤弱,虽年纪尚小,却也举止优雅。从王
熙凤的话语中听来,黛玉是个极标致的人儿。在宝玉看来,黛玉更是与其他姐妹不同,
134 l 《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4期
别有一番风韵。本文援引了这一回中对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本,包括包腊英译
(1868)、裘里英译(1892)、霍克思英译(1973)、杨宪益夫妇英译(1978)及李治华夫妇
法译(1981)。这五个译本均具有全译性质,且从译本发行时间来看,与红学的研究发
展历程基本平行,因而可通过这五个译本对主角林黛玉形象的呈现,反映出黛玉在欧
美读者心中的印象,从而分析全书在欧美读者中的接受度与理解度。本文通过回译,
从叠词翻译、比喻翻译、典故翻译等方面,分析各译本对黛玉形象的呈现有何缺失,以
及西方读者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并欣赏黛玉的美。
一
林黛玉外貌描写原文、五种译文及回译
《红楼梦》第三回中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来自宝玉,这是全书唯一一段对黛玉
外貌的特写。宝玉初见黛玉,便被眼前这个如神仙似的妹妹所惊艳,虽未直接描写其
长相衣着,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黛玉真正的美,不是众人眼中的病弱,不是熙凤口中
的标致,却是如仙子般的空灵飘逸。这与拜伦的诗She Walks in Beauty(《她走在美的
光彩中》)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未曾着墨描写其眉目到底是什么样,却传递出一种
不可言喻的美,让读者为之倾倒。由于各译本所用的底本不尽相同,本文在下文分析
各译本时分别列出各译本所用底本的原文。
(一)包腊译本
包腊(Edward Charles Macintosh Bowra,1841—1874),英国贵族,家道中落,1863年
来华,曾任宁波海关税务司、粤海关税务司等职务。包腊所翻译的《红楼梦》一至八回
是《红楼梦》英译史上较早的译本之一,发表在19世纪中期的一份英文刊物《中国杂
志》(The China Magazine)上。关于包腊所参照的底本还没有可靠定论,但能根据译本
的回译等线索推测,包译从程甲本王希廉的评点本系统①,姑且以为包腊选用程甲本
文字作为其底本考察。
程甲本( 原文: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
一
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
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包译:Slender,delicately arched eyebrows,gave an indefinable air of sadness to the
face,and lent additional lustre to a pair of half joyful half tearful but soft and tender eyes.
①
②
任显楷:《包腊(红楼梦)前八回英译本考释》,《红楼梦学刊12010年第6辑。
[清]曹雪芹、高鹗著,[清]王希廉评:《双清仙馆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北京图书馆出
版社2004年版。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 J 135
There was a certain air of melancholy about her face which was in harmony with her fragile
Lame and the manifest symptoms of ill health.Her breath came short and quick after her re-
cent tears and she stood tranquil and graceful like the shadow of some delicate flower reflec—
ted in a translucent wave,her attitude like a yielding willow bowed by the wind.Her mind
was more open to impressions than even the famous P・・ikan and her fragile appearance was e・-
ven more marked than that of HisTze木.①
笔者回译:细长而精致的弯眉,给其脸庞一分不可言喻的悲伤气质,为半喜悦半含
泪却柔情温和的一双眼睛平添光彩。她的脸庞有某种忧郁的神情,与她柔弱的身躯和
明显的病症相协调。刚哭过后,她的呼吸短促,她安静而优雅地站着,如娇嫩花朵的影
子映在晶莹的波纹上,她的姿势像被风吹弯了腰的柳树。她的心灵比著名的比干更感
性,她柔弱的外表比西施更显著。
包腊译本为严格的逐字翻译,基本覆盖了原文所有细节,而且遣词造句十分考究,
用词典雅古朴,独具匠心,极具文学艺术价值。可以看到,在包腊笔下,林黛玉是位端
庄而忧郁、安静而优雅的女子,脸上带着悲伤,因病痛而显得柔弱。但包译仅仅表现出
林黛玉最外在的气质,并不能让西方读者读出一个清新脱俗、带着翩翩仙子气息的女
子,这就使得中西方读者对林黛玉的形象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二)裘里译本
裘里(Herry Bencraft Joly,中文名周骊,1857--1898),时任英国驻澳门领事馆副领
事,他的译本是最早以整书形式出版的《红楼梦》英译本②。他完整翻译了一到五十六
回,翻译时紧扣原文,逐字逐句,从未删减。关于底本,学界已有统一认识,即依从王希
廉点校的《双清仙馆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③。
程甲本原文: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
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裘译:Her two arched eyebrows,thick as clustered smoke,bore a certain not very pro—
nounced frowning wrinkle.She had a pair of eyes,which possessed a cheerful,and yet one
①E.C.Bowra(trans.),The Dream ofRed Chamber(Hung Low Meng),The China Magazine
(The Christmas Volume),1868:76.
②
③
王金波:《乔利(红楼梦>英译本的底本考证》,《明清小说研究 ̄2007年第l期。
任显楷:《(红楼梦)裘里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人名、回目、诗词、典故、宗教哲学》,《华西语
文学刊}2012年第6期。
1:38 l《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4期
would say,a sad expression,overflowing with sentiment.Her face showed the prints of sor-
row stamped on her two dimpled cheeks.She was beautiful,but her whole frame was the
prey of a hereditary disease.The tears in her eyes glistened like small specks.Her balmy
breath was SO gentle.She was as demure as a lovely flower reflected in the water.Her gait
resembled a frail willow,agitated by the wind.Her heart,compared with that of Pi Kan,
had one more aperture of intelligence;while her ailment exceeded(in intensity)by three
degrees the ailment of Hsi.Tzu.①
笔者回译:她的两弯眉毛,浓密得就像聚集的烟雾,有着一定的却不是很明显的眉
头皱纹。她有一双眼睛,眼睛里有愉快的,而有些人会说是伤心的表情,充满情感。她
的脸庞展现出悲伤的痕迹,印在带着酒窝的两颊上。她很漂亮,但她的整个轮廓却是
遗传病的猎物。她眼睛里的眼泪像小斑点一样闪着光。她温和的呼吸如此轻柔。她
像水中倒映的花儿一样娴静。她的步态像脆弱的柳树,被风鼓动。她的心,比起比干
的心,多了一个智慧的孔穴;她的病痛(在强度上)超过西施的病痛三分。
由于裘里的翻译目的是为学习中文的英语读者提供帮助,因此对原文亦步亦
趋,完全忠实原文,一一对照,有如中英文对照学习的教科书。裘里的译文若单独给
西方读者读来,其实是有些疑惑之处的,比如描写黛玉的眉毛“浓密得就像聚集的烟
雾”(thick as clustered smoke)、描写她的病弱“她的整个轮廓却是遗传病的猎物”
(her whole lfame was the prey of a hereditary disease),以及姿态“她的步态像脆弱的柳
树”(Her gait resembled a frail willow)等等,这些描写都会让西方读者觉得困惑,以至
于形成的印象就是,黛玉是个有着浓浓的眉毛、爱皱眉、有酒窝的美女,带着遗传病,
脆弱而温柔。这个形象在外表上就与中文读者对黛玉形象的理解不同,更不用说气
质了。
(三)霍克思译本
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英国汉学家、红学家,与闵福德(John Min—
ford)合译的《红楼梦》备受海内外红学界和翻译界的褒奖,霍克思本身也是一位海外
红学家,对《红楼梦》研究颇深。据学者考证,霍克思所用的底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以
程乙本为底本整理的《红楼梦》,也称原通行本,但霍克思在翻译时不局限于此底本,也
常采用抄本异文,对第一卷的底本处理方式他在序言中也曾提及,香港学者宋淇
①Cao Xueqin,The Dream ofthe Red Chamber(HungLouMeng),H.Bencraft Joly,(tr.).Ver-
mont and Singapore:Tuttle Publishing,2010:37.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 I 137
(1982)校阅第一卷译文后认为这点与事实相符。①
程乙本②原文: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
一
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
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霍译:
Her mist—wreathed brows at first seemed to frown,yet were not rownifng;
Her passionate eyes at first seemed to smile,yet were not merry.
Habit had given a melancholy cast to her tender face;
Nature had bestowed a sickly constitution on her delicate flame.
Often the eyes swam with glistening tears;
Often the breath came in gentle gasps.
In stillness she made one think of a graceful flower reflected in the water;
In motion she called to mind tender willow shoots caressed by the wind.
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iered a tithe m0re D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③
笔者回译:
她那如烟雾缭绕的眉毛初看似乎皱着,却并未皱眉;
她那多情的眼睛乍看似乎在笑,却并不愉悦。
习惯给予她温柔的脸庞以忧郁笼罩;
天性赋予她纤弱的身躯以病弱体质。
眼中常充满闪闪泪光;
呼吸常伴有微微喘息。
沉静时她使人想起水中倒映的优雅花儿;
行动中她让人想到清风拂过的柔软柳条。
她比殉国的比干更多几个心房;
比美丽的西施更受几分病痛之苦。
霍克思在1998年的访谈中谈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时曾说道:“我当时就想我要翻译
①
②
③
56_57.
胡欣裕:《霍克思的红学研究与底本处理方式的转变》,《红楼梦学刊)2013年第4辑。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37页。
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David Hawkes(trans.),Harmondswoah:Penguin,1977:
138 I《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4期
内容不需要考虑多少学术性,我只要考虑如何再现这部小说就行。毕竟出版商是企鹅
集团,我要把整部小说都译出来同时还要让英国的读者乐读,能够读出我读这部小说
时感受到的快乐。”因此他在翻译中采用的策略多为“归化”,学界人士还总结出了其他
主要的翻译策略,如扩展性策略、补偿性策略、创新性翻译策略等,可以看出,霍克思的
目的就是要让英语读者最大程度感受到我们中文为母语的读者所感受的“快乐”①。
霍克思的译文沿用了原文的诗体形式,暗合了原文四六间插行文的赋体韵文风
格,比单纯的描述性文字更添一分韵味。他译出的林黛玉温柔纤弱,带着淡淡的忧郁
气质,举止优雅轻盈,她的内在气质与外在容貌都比较接近中文读者心中的林黛玉。
霍克思的译文让人联想到英国19世纪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l788—1824)的
诗歌She Walks in Beauty(《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她走在美的光影里,好像
无云的夜空,繁星闪烁;
明与暗的最美的形相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交会于她的容颜和眼波,
融成一片恬淡的清光——
浓艳的白天得不到的恩泽。
One shade the more,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
多一道阴影,少一缕光芒,
都会损害那难言的优美:
美在她绺绺黑发上飘荡,
在她的腮颊上洒布柔辉;
愉悦的思想在那儿颂扬,
这神圣寓所的纯洁、高贵。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how dear their dwelling place.
And Oil that cheek,and O’er that brow,
So soft,SO calm,yet eloquent,
The smiles that win,the tints that glow,
那脸颊,那眉宇,幽娴、沉静
情意却胜似万语千言;
迷人的笑容,灼人的红晕,
显示温情伴送着芳年;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①张燕:《带着镣铐在舞蹈——析(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创新性翻译策略》,《作家杂志》
2010年第12期。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 I 139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和平的、涵容一切的灵魂!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蕴蓄着真纯爱情的心田!
(杨德豫译)
这首诗是拜伦在舞会上邂逅霍顿夫人(Lady Wilmot Horton)后创作,当时的她仍在
服丧,穿着“一件金箔闪烁的黑色丧服”(a mourning dress of spangled black),而她美丽
的容貌和优雅的仪态令拜伦怦然心动,便写就了这首诗,留下了他当时惊艳的心情。
这与宝玉初遇黛玉时的惊艳之情不谋而合,而且宝玉和拜伦对美人儿的形容都未着墨
描写外貌,而是更注重气质的体现,用比喻来形容她们的美,譬如黛玉“娴静如娇花照
水”、霍顿夫人“好像无云的夜空,繁星闪烁”(1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两位美人儿都有着令人心动的容颜,举止优雅柔美,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联想。
霍克思的译文从诗体,向西方读者传递出原文的韵味,同时使他们联想到拜伦笔下的
美人,便更能体昧出黛玉的气质与美。
(四)杨宪益夫妇英译本
杨宪益(1915--2009),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他与夫人戴乃
迭合译的《红楼梦》在译介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红楼梦》英译的研究多以杨宪
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闵福德译本对比分析。据考证,杨译本“前八十回依据北京
图书馆珍藏的抄本‘脂京本’,后四十回依据‘程甲本”’。“脂京本”即红学界通称的
“庚辰本”,但实际上杨译参考的底本不止一个,前八十回多数是依据“有正本”,少数
参照了“庚辰本”,有些根据“程甲本”①。此处以有正本作为底本分析。
有正本( 原文:两弯似蹙非蹙冒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
一
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
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杨译:Her 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her speaking eyes
held both merriment and SOrrOW;her very frailty had charm.Her eyes sparkled with tears,
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In repose she was like a lovely flower mirrored in the water;in
motion,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 Kan,more
①
②
李晶:《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本底本研究初探》,《红楼梦学刊}2012年第1辑。
曹雪芹:《原本红楼梦》,有正书局1927年版。
140 f《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4期
delicate than His Shih ̄.
笔者回译:她那暗淡的拱形眉毛紧锁却并未皱眉,她那会说话的眼睛又有欢喜又
有悲伤;她的虚弱有魅力。她的眼睛泪光闪闪,她的呼吸温柔而微弱。安静时,她像是
水中倒映的可爱花朵;行动中,她像是随风摇摆的柔韧柳枝。她看起来较比干更敏感,
比西施更柔弱。
杨译本更多地采用的是直译,力求把原文完整并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西方读者,并
因此影响他们的文化,所以他的译本语言简洁平实,翻译多异化策略。杨宪益的译本
简略精练,由于他对原文的理解有优势,所以他笔下的林黛玉更接近于我们所理解的
林黛玉。而在西方读者读来,这个黛玉虚弱而有魅力,温柔而有气质,是个敏感的弱女
子,与我们心目中娇柔而有韧劲的林妹妹还有一定差距。
(五)李治华夫妇译本
由华裔法籍翻译家李治华和他的法国妻子雅歌(Jacqueline A16zai's)翻译、他们的
老师安德烈・铎尔孟(Andr6 d’Hormon)校定的法文120回本《红楼梦》,是迄今唯一
的《红楼梦》法语全译本,包含了所有的诗词曲赋,在法国受到广泛好评。李治华翻译
红楼梦的原则有三:一是120回全译;二是诗词歌赋全译;三是人名意译②。译文前八
十回据脂评本译出,后四十回根据程乙本译出③。由于脂评本为数不少,关于黛玉相
貌的这段文字相互之间差异也很大,经过与法译文的回译相对照,本文采用最为切近
的戚序本作为底本来参考。
戚序本( 原文: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
一
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
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李译:
Le double croissant des sourcils,
Comme a peine ombres de fum6e,
Qui semblent pr ̄ts,sans s’attrister,a ta tristesse!
Et le regard de ces deux yeux.
①Tsao Hsueh—Chin and Kao Hgo,A Dream of Red Mansions,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tra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48.
②
③
④
段江丽、冀可平:《法译全本(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曹雪芹研究12014年第3期。
唐均:《(红楼梦大辞典・红楼梦译本)词条匡谬赓补》,《华西语文学刊》第3期。
[清]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 I 141
Off se recble une tendresse,
Qui sans se r6jouir semblent pr ̄ts a la joie!
C’est du chagrin que n le charme,a ses pommettes,
Sa grace tient a la langueur de tout son 6tre
Avec la lueur d’un pleur qui scintille,
Son souff leldger qui halbte un peu.
Se tient—elle enpaix,C’est la fleur fragile,
Qui penche et se mire an miroir de 1’eau;
Pour peu qu’elle bouge,on croit voir tin¥aule,
Dont la branche fr ̄le S’6tale all vent
Elle eut au co ̄ur Urle ouverture
De plus que le CO ̄Ur de Bi Gan,
pour la langueur maladive,
L’emportait d’un tiers sur Xi Shi.
笔者回译:
两弯新月眉,
好似寥寥烟影,
初看似乎没有悲伤,却有忧愁!
两只眼睛的目光里,
藏有柔情,
初看似乎没有喜悦,却有欣喜!
两颊的忧愁使她迷人,
她的优雅来自整个身子的娇弱。
泪光闪闪,
呼吸轻柔,喘息微微。
她安静时,是那娇柔的花儿,
映在平静的水面上
在她行动时,我相信看到了一棵柳树
那柔弱的枝条在风中飘扬。
142 l《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4期
她的心比比干的心多一个洞,
病弱的身体比西施还甚三分。
李治华法译也同霍克思译本处理模式一样,采用了诗体形式对译原文的这一段韵
文,从诗歌韵律与选词来看,霍译则更接近原文的韵味,对仗更工整;李译更接近现代
诗体,表现出了黛玉的温柔娇弱和优雅,与霍译呈现的黛玉形象基本一致,只是在细节
上有些差异,下文做详细解读。
二“笼烟眉’’翻译比较
“笼烟眉”,也有版本作“冒烟眉”。从版本源流分析,曹雪芹先拟作“笼烟眉”,后
改“笼”为“目”①。五个翻译版本所采用的底本虽不尽相同,但基本可归为“笼”“冒”
之分。“笼”和“目”的区别在于,“笼”只强调笼罩之意,“目”却有成圈缭绕的动态美。
“笼烟”在古诗文中形容山峦、柳枝或翠竹的朦胧美;l詈,意为挂、缠绕,“冒烟眉”形容
黛玉双眉似缭绕着一缕轻烟,具有轻盈空灵之美。可想象出,黛玉的眉毛细长而弯,有
如轻烟缭绕的远山和柳丝,飘渺而脱俗。
包腊译“Slender,delicately arched eyebrows”(细长而精致的弯眉),省译了“笼
烟”,只重在描绘其形细长而弯,从而缺失了“笼烟眉”的脱俗之美,反而落入俗套,只能
让人觉得这是对寻常的细眉,便是凡人皆能有的,仙气尽失。
裘里译“two arched eyebrows,thick as clustered smoke”(两弯眉毛,浓密得就像聚
集的烟雾),由于裘里主要采用直译,字字落实,所以他将“笼烟”译为“clustered
smoke”,但也存在过度翻译的问题。cluster指簇拥、聚集,一般指人聚集在一起,或者
植物丛生。加上前面的thick(浓厚)一词,便觉得黛玉的眉毛像浓雾一般厚重,一来让
人很难产生联想,二来毫无美感可言。
霍克思译为“mist—wreathed brows”(如薄雾缭绕的眉毛),与其他几个译本不同,霍
译贴合了“笼烟眉”之意,而省略了描绘其形,抓住核心来翻译,恰能传达出原文的美
感,使西方读者能略略领会“笼烟眉”的朦胧美。不过,“mist”(薄雾)和轻烟还是略有
区别,“mist”并不能完全表达出缭缭轻烟的飘渺,因而黛玉的美又缺失了些许。
杨宪益将“目烟眉”译为“dusky arched eyebrows”(暗淡的拱形眉毛),没有突出“冒
烟”的飘渺之感,只是用“dusky”一词轻描带过。“dusky”词根是“dusk”(黄昏),意指
像黄昏一样昏暗、暗淡,也有忧郁、朦胧之意。黛玉之眉虽淡,也有半蹙眉的忧郁,但并
①朱淡文:《“目烟眉”诠释》,《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2辑。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 l 143
没有“dusky”给人的暗淡无色之感。所以“dusky”一词在此没有准确传递出黛玉之眉
的空灵之美。
李治华译“Le double croissant des sourcils,Comme a peine ombres de fum6e”(两弯
新月眉,好似烟雾的影子),虽没有直接体现出“笼烟”,但“ombres de fume”(烟雾的影
子)暗示眉毛有如烟雾笼罩的阴影。不过这与原文又有所差异,阴影给人阴郁之感,原
文也并无此意,单从译文读者无法体会到“轻烟缭绕”的美感。
三叠词的翻译
叠词,是用重叠的音节构成的词语,在汉语中运用极为广泛,也是古代诗词中采用
的语言手段。叠词具有音、形、义之美,最早在诗词中的运用可见于《诗经》,如“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但在英语和法语中,重叠词的运用不多,这对汉语叠词的翻译造成了
一
定的难度①。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是一组叠音对偶,以“点点”对“微微”,首先在形式上有对
仗美,其次其中的“点点”和“微微”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黛玉眼中含泪、颤颤巍巍的形
态。“点点”形容眼泪在眼中晶莹闪亮,“微微”形容呼吸轻柔微弱。
包译采用散文形式,彻底打破了原文的断句,两句合译为“Her breath came short
and quick after her recent tears”(由于刚哭过,她的呼吸很短促),这样一来,“点点”和
“微微”也彻底在译文中丢失了,“short and quick”只能译出“喘”的字面意思,“recent
tears”更是体现不出林妹妹那汪清澈如泪泣的眼睛。包译的散文形式更注重句子之
间的逻辑,可以看出,包腊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林妹妹因为刚刚哭过,还在时不时
地轻轻抽泣。包译这句话突出了“呼吸短促”的原因,而弱化了原文本身对林妹妹娇
弱之美的形容,外国读者读来也并不能体会出我们中国读者心中那个柔弱的林
妹妹。
裘译:“The tears in her eyes glistened like small specks.Her balmy breath was so gen—
t1e.”(她眼睛里的眼泪像小斑点一样闪着光。她温和的呼吸如此轻柔。)基本上字字对
照:“泪”一“the tears in her eyes”(她眼睛里的眼泪);“光”一“glistened”(闪着光);“点
点”一“small specks”(小斑点);“娇喘”一“balmy breath”(温和的呼吸);“微微”一“SO
gentle”(如此轻柔)。裘译只是生硬的直译,只能起到中英对照学习的作用,从文学角
度上看,缺失了原文的美感,显得累赘、不顺畅,对读者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比如,
①郭玉梅:《汉语叠音词的法语翻译探讨》,《法国研究>>2m0年第3期。
144 I《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4期
“
glisten”(闪烁)足以表现“泪光在眼中闪烁”,没有必要再加上“like small specks”(像
小斑点一样)来对应“点点”;还有“balmy”和“gentle”都是“温和”的意思,语义上有些
重复。
霍克思保留了诗歌的形式:“Often the eyes swam with glistening tears;/Often the
breath came in gentle gasps.”(眼中常充满闪闪泪光;/呼吸常伴有微微喘息。)霍译也舍
弃了叠词的形式,而是取其义再重构了一首英文诗。这两句诗虽不是字字对等,但读
来的感觉却很接近原诗,读者很容易从中想象出林妹妹的娇弱形象。虽缺失了叠词,
但两句话还有对仗,保留了诗歌的韵味。
杨译:“her eyes sparkled with tears,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她的眼睛泪光闪
闪,她的呼吸温柔而微弱温柔而微弱),舍去了叠词的形式和音节美,而保留了意美,直
接译出“点点”和“微微”所蕴含的意义,将汉语叠词处理为英语形容词。在“三美”不
能兼顾时能取其一,也不失为一种翻译策略。
李治华的法译本同样保留了诗歌的形式:“Avec la lueur d’an pleur qui scintille,/
Son souflf6 16ger qui halite un peu.”(泪光闪闪,/呼吸轻柔,喘息微微。)“lueur”与
“
pleur”韵脚相同,与中文的叠词有些相似,不难看出,李译将中文叠词处理成韵脚相同
的法语词,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同时也传递出了黛玉的娇弱之美。
四 比喻的翻译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是一种富有诗意的修辞手法,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
美,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比喻的处理也有一定
难度。要让译人语读者在获取原作信息的基础上,进入原作的意境中,感受原作的美,
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传递原作信息,而且传达原作的艺术风格,使读者读译文时像读
原作一样领会美感。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用了两个比喻来分别形容林妹妹的静
态美和动态美。“姣花照水”的意象似呈现出林妹妹低头沉思的景象,端庄而美丽;“弱
柳扶风”则表现了林妹妹弱不禁风、步履轻盈的形态。
包译:“she stood tranquil and graceful like the shadow of some delicate lfower reflected
in a translucent wave,her attitude like a yielding willow bowed by the wind.”(她安静而优
雅地站着,如娇嫩花朵的影子映在晶莹的波纹上,她的姿势像被风吹弯了腰的柳树。)
包译的散文体对原文有所改动,前半句增译了“she stood tranquil and graceful”(安静而
优雅地站着)、“the shadow of”(影子)、“translucent”(晶莹的),后半句更是改变了原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 l 145
文,将“行动”改为“姿势”(attitude),“弱柳扶风”译为“被风吹弯了腰的柳树”(a yield—
ing willow bowed by the wind)。包腊前半句的选词考究古雅,黛玉端庄优雅的形象呼之
欲出;但后半句的处理着实有些不妥,不仅偏离了原文的意义,而且打破了意境,让人
觉得黛玉像个直不起身来的老妪,比喻修辞也丧失了原有的韵味。
裘译:“She was as demure as a lovely flower reflected in the water.Her gait resembled
a frail willow,agitated by the wind.”(她像水中倒映的花儿一样娴静。她的步态像脆弱
的柳树,被风鼓动。)裘里的选词很古朴,“demure”(娴静的)、“gait”(步态)、“agitate”
(鼓动)都是现代英语中不常用的词,读起来有译者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味道。前半
句的翻译有些微妙的改动,原文是“闲静的时候像照水的花儿”,译文是“像水中倒映的
花儿一样娴静”,虽然比喻的载体都是花儿,但译文这样比喻并不确切,“水中倒映的花
儿”和“娴静”并无直接联系,读者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原作的韵味。同样,后半句用“脆
弱的柳树”比喻黛玉的“步态”也不恰当,二者并无相似的共同点,无法引起读者共鸣,
而且“弱柳”也并不是“脆弱的柳树”,而是指柔软的柳条。
霍译:“In stillness she made one think of a graceful flower reflected in the water;/In
motion she called to mind tender willow shoots caressed by the wind.”(沉静时她使人想起
水中倒映的优雅花儿;/行动中她让人想到清风拂过的柔软柳条。)霍克思的这两旬译
得比较传神,把握住了原作的意义和韵味,所用比喻与原作切合,让外国读者也能体会
到原作的精妙之处。“graceful”(优雅的)一词概括形容了花朵与黛玉的共同点,“ten—
der”(柔软的、温柔的)点出了柳枝与黛玉的相似处,因而使得比喻贴切、生动形象,能
让读者产生共鸣。“caress”(爱抚)一词体现出了风的轻柔,加上前面的“tender willow
shoots”(柔软的柳条)更体现出了黛玉步履轻盈、气质飘逸。
杨译:“In repose she was like a lovely flower mirrored in the water;in motion,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安静时,她像是水中倒映的可爱花朵;行动中,她像是随风
摇摆的柔韧柳枝。)原文中的“照”和“扶”是动词,杨译为“mirored”和“swaying”两个分
词,强调的是状态,实际上转移了意义重心:如“姣花照水”,强调的是水面上的花朵低
垂就像在照镜子一样,很有画面感;译文则偏重“花”本身,强调的是映在水中的花朵。
这其中的微妙差异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中国读者很容易联想到黛玉安静时候
微低着头的端庄模样,而外国读者能想到的是黛玉像花儿一样惹人喜爱,这就使得黛
玉的形象有所缺失。将黛玉的“行动”比作“随风摇摆的柔韧柳枝”(a pliant willow swa—
ying in the wind),容易让人觉得黛玉走路摇摇摆摆,而不是“弱柳扶风”给人的飘逸和
轻盈之感。
146 l《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4期
李译:“Se tient—elle en paix,C’est la fleur fragile,/Qui penche et se mire an miroir
de l’eau;/Pour peu qu’elle bouge,on croit voir un saule,/Dont la branche fr ̄le S’6tale
au vent.”(她安静时,是那娇柔的花儿,/映在平静的水面上/在她行动时,人们相信
看到了一棵柳树,/那柔弱的枝条在风中飘扬。)法文读起来也很美,保留了诗歌的形
式,也保留了原作的韵味。比喻的处理很到位,读者能通过比喻联想到黛玉静时的端
庄与动时的飘逸,几乎没有缺失。李译“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句中,“枝条”(1a
branche)用的是单数,让人联想到单枝柳条在风中飘扬的单薄,但缺失了多枝柳条被微
风轻抚的柔韧美,没有表现出黛玉行动时的优雅气质与翩翩仙子之气。而且,单枝柳
条的意象在中国诗词中主要见于“折柳”一词,“折柳”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常用于表
达离别之情;除此之外,柳枝的意象多为多枝柳条,以柔嫩纷披的柳条整体比喻女子,
柔韧飘逸的枝条像婀娜多姿的少女。
五典故的翻译
典故包含了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也给翻译带来了难
题。在这段描写中就出现了
“比干”和“西施”这两个中国人都熟知的文化意象,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单看名字
无法感受到背后的文化。文化意象的翻译需要译者采取各种策略来进行补偿,以免因
文化差异而导致译文与读者产生距离。一般来说,文化补偿有隐性补偿和显性补偿,
显性补偿是利用前言、附录、注释等来解释这些文化意象,隐性补偿则是在译文中通过
细节来弥补文化意象的失真①。
比干是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的叔父,自幼聪颖好学,从政40余年,尽心辅佐纣王,
忠心爱国,直言进谏,被奉为“圣人”,人言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也就是一颗天生有七
个洞的珍奇心脏。传说拥有“七窍之心”的人,天生心灵就异常纯洁,心性与自然相和。
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意喻她较比干更聪慧,心思更细密,而且也更带有一种仙气。
包译“Her mind was more open to impressions than even the famous Pi—kan”(她的心
灵比著名的比干更感性),并加注:“Pi・kan was one of three sages of the Shang dynasty,
and ancle to the tyrant纣王with whom that商dynasty terminated.Remonstrating with
Chow Wang as to the wickedness of his actions,he SO excited the prince’S anger,as to
cause him to say“You are a sage and it is said that sages hare seven oriifces to their
①王田:《简析霍克思英译版(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裂变》,《红楼梦学刊 ̄2010年第3辑。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 l 147
hearts,the truth of the saying shall be tested on you”and Pi—kan was accordingly put to
death.”(比干是商朝三贤之一,也是商亡君主纣王的的叔父。由于直谏纣王的恶行,
触怒了纣王,纣王便说:“你是位圣贤。据说圣贤都有七窍之心,那就在你身上来验证
一
下这一说法。”比干随即被处死。)包腊在译文中省略了“多一窍”,而是直接译出其
意,用“more open to impressions”(更感性)这一短语表达黛玉的心思缜密,但似乎并没
有表现出聪慧之意。包腊对比干加以注释,详细描述了比干剜心的典故,遗憾的是,由
于译文中省去了“多一窍”,注释中的故事便显得与译文毫无关联,读者也只能从注释
中知道比干是位圣贤,至于在描写黛玉时为何提到这位圣贤,则会有些云里雾里。这
样一来,长长的注释不仅打断了读者的阅读,而且也没有对读者起到解惑之用。笔者
认为,宜译出“多一窍”,并加注强调,比干聪慧过人,传说拥有一颗“七窍玲珑之心”。
如此,读者便能把黛玉和比干联系起来,体会到作者对黛玉的溢美之词。
裘译“Her heart,compared with that of Pi Kan,had one more aperture of intelligence”
(她的心,比起比干的心,多了一个智慧的孔),没有对“Pi Kan”加注释。在懂英文的中
国读者看来,这样翻译并无不妥,因为我们对原文足够了解,也有相应的文化背景,能
理解译文字面和背后的意思。但对于英语读者,这句话不免显得不知所云,一是不知
道“Pi Kan”是谁、与黛玉有何关联,二是对“aperture of intelligence”(智慧的孔)很陌
生,由于没有“七窍之心”的典故,这样生硬的直译难免牵强,达不到原文给读者的
感觉。
霍译“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她比殉国的比
干更多几个心房),也没有加注。“chamber”指卧室、内堂,也指身体或器官内的室、膛,
霍克思没有直译原文的“窍”,而是意译为“心房”,避免了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隔阂,
是为方便读者接受而做出的调整,虽也丧失了文化意象,但对于读者来说,“多一个心
房”比“多一个孔”更容易接受。另外,霍克思在Bi Gan之前还加了形容词“martyred”
(牺牲的、殉国的),简单扼要地告诉读者比干是怎样一个人物,不至于打断读者的阅读
去看注释。不过,整句话读起来仍然会读者产生疑惑:为何会多出一个心房来?读者
并不能感受到这里实际上在写黛玉的聪颖。
杨译“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 Kan”(她看起来较比干更敏感),并给“
Kan”加注:“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商
朝末期一位以智慧闻名的王子。)杨完全省略了“七窍玲珑心”这一典故,只用“sensi—
tire”(敏感的)一词来概括“多一窍”,但并不能如原文一样传神地表达出黛玉聪颖而
心思细密的特点,注释只用一句话介绍比干这一人物背景,读者虽读起来更省力,却也
148 I《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4期
缺失了文化内涵,无法感同身受。
李译“Elle eut au cceur une ouve ̄ure,/De plus que le cceur de Bi Gan”(她的心较
比干的心多一个孔),没有注释。李治华的直译也同样给读者困惑:心上何以多一个
孔?意义何在?李译也没有解释这里的文化意象,对比干既没有加注也没有隐性补
偿,对法语读者来说,“Bi Gan”是个完全陌生的形象,把黛玉与比干做比较,并没有产
生如中文读者同样的共鸣,这也使黛玉的形象有所缺损。
六结语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女主角,她那清丽脱俗的美令人为之倾倒,空灵飘渺如仙
子下凡。然而这种美在翻译过程中却不可避免有所缺失,使得外国读者并不能完全领
略黛玉之美。总体而言,以第三回中黛玉外貌描写的翻译为例,包腊译文用词考究,颇
有现代英语的古典韵味,与原文语言风格较为相近;裘里的译本逐字逐句对照,显得有
些生硬刻板,但这与他的翻译目的分不开;霍克思的译本更倾向于意译,虽有些地方对
中文意思理解有偏差,但对英文读者来说,他的译文更容易接受;杨宪益作为中文为母
语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最为通透,其英译本简洁而忠于原文,中国学者往往对杨译本
认同度较高;李治华的法译本在用词与表达上也颇为讲究,力求最大限度展现出原文
的风韵,但也根据法语的特点做了调整。五个译本各有千秋,都有值得我们品评学习
之处。由于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他们的译本对黛玉形象的呈现均有所缺失,这是翻译
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五位译者对《红楼梦》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都做出
了巨大贡献,为《红楼梦》的翻译事业开辟了道路,他们的译本是《红楼梦》翻译史上的
重要里程碑,他们翻译中的经验教训,对《红楼梦》的译介研究而言,有着重要的启示
作用。
(作者通讯地址: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15:2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627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外貌描写的五种译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