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金景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
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欢迎
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
“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
角的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
在以前的学习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
与三角形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
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认识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即量角
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即度,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
出角的度数。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比
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
数。
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案时,凸显出以下特
点:
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建构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一个三角形,一方面复习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
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度量角的大
小,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
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而不是仅仅用耳朵听听,这样的
印象与体会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
习的主人
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合
作,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知道量角器的相关知识。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
视,与学生一起发现,讨论。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
体地位。
在整个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知识介绍的不够充分致学
生在操作时频犯错误,拖延了课堂。除此以外,由于本身的教室技能
还不够成熟,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不够及时与准确。我需要不断地反思
中再学习再实践,在反思中成长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2
角的度量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本知识以后,学习用量角器
度量角的大小。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量角器的原
理,区分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过程设计中用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
一开始出示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
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
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
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发现”的方
法,研究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
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
看清楚。我发现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
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了,读角的度数也较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
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
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用自己的
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
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让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
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
部分学生学会量角了,辅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形象的演示让孩子们
的印象很深,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要领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3
《角的度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
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
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
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
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
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这种教法
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那么,是不是就真没有办法了呢?显然
不是!要有突破就得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根源所在。经过对难点的成因
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我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二个“不明”,
具体如下: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不明。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
重量、角度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
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单位面积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
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是看被测量
的角中包含多少个单位角。但是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实
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的制作者一般都把量角器
中的一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这样学生
就难以把握量角的`原理。
二是学生对于两圈刻度的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用来
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等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是由于种
种原因这些工具上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
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是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
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是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
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
大小时实在繁琐,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造成第二个难点概源于
此。要解决这两个难点的对策是:追踪量角器设计者的思考轨迹,凸
现种种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
学生理解“用量角器量角的原理”,理解“量角器上为什么要有两圈
刻度”。也就是说,我们试图把学生的角色从“量角器的使用者”提
升为“量角器的制作者”,引导学生进行对量角器的再创造,在探索
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于是在教科所曾海燕教研员的帮助
下,我把《角的度量》的教学,具体分解落实为几大步骤:
一、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
二、由单位小角使用的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
三、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些;
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
刻度;
五、围绕量角进行技能训练。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
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
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
以避免错误。同时我还看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不能
灵活的利用新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激励,评价学生的语
言不够及时,准确到位。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和锻炼
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4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
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
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
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
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
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
刻度又会不知所措。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
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学生以为像以前量线
段的方法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而忽略
了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边慢慢打开的过程。具体实施如下:
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自己画喜欢的角,然后同位之间
进行比较大小,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组。一种是直接用眼睛就能看出来
的,另外的是仅靠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尤其是两个角比较接近的时候,
究竟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有的学生说用直角三角板去量一量,但
通过操作也很难下结论。还有的说把他们剪下来比一比就好了,这是
一种方法,但不能知道究竟是大了多少或是小了多少。从而使学生产
生学习的需要。
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在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
看看你在它脸上有什么发现?”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发
言是那么的踊跃。说明学生是具备自主探索能力的。在教学认识1°角
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1°的角有多大(用手势表示);再阅
读书本看看1°的角到底有多大;最后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
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教学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
首先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并说出为什么?其次在量角器上
读出同一线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
度搞混淆,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最后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量,而且讲
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说这个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
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究竟看的是哪个刻度上的数。在组织学生量角
练习时,让学生量刚才自己的角,激发学生量角的热情,增添了学习
数学的乐趣。
四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
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
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
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
生之间的评价。
5、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5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的整理复习课很多都上成了练习课,因重复
练习,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给整理复习课教
学留下了一丝阴影。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是对四年级上册《角的度
量》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缺
补漏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
本节课通过“猜一猜”的游戏,直接引题,不但一下子吸引了学
生的注意力,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课上通过
“知识花”的形式把知识要点进行了归类完善,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
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
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
为辅,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一个个零散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
的知识网。
这样的形式既避开了整理复习的枯燥性,又帮助学生再次回忆了
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
个清晰的轮廓,学会了一些简单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建
构知识网络的意识。然后通过一系列有梯度习题的训练,不仅让学生
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
学生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总之,
本节课重在突出重方法、夯基础、促思维的理念,以巩固梳理已学的
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注重练习的有效性,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和创造性。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如果能再放手
让学生去多说、多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6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
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
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
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
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
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
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
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
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近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
的时候发现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
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
步骤。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
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习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
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识介绍不充
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
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
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
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
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
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7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
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
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
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
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
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
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
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
度量的对象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
从而引出后续内容。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
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
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能力
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
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
“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
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
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
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
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
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
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6:47: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626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