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网络传播的特性分析

更新时间:2025-02-23 08:51: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人人讲)

网络传播的特性分析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

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

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

本中完成的③。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

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④。 所谓网

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

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

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

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

速传播。 网络传播的特性

1,互动性,交互性 互动性可以说是网络上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方式灵活性

而带来的直接结果,事实上,互动性不仅仅体现在传——受双方交流的增强,还体现在整

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在一个真正的互动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

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这样说,网络上不再有信息传播控制者,而只存在

信息传播参与者。 交互性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 ,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

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用户可以获取他们认为有用得信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言

堂”,网络媒体能够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它使话语权不再是某个机构或个人的特权,

而是将其外延扩大到了大众.任何一个网络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改变了传统媒体你

说我听的方式网民在网络新闻和网络聊天室有很大的言论自由度.不仅可以参加讨论,而且

也可自己发布新闻.信息传播能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呈现交替互动的形式. 2,海量性,内容

丰富性 对于纸质媒体,信息是以纸为载体,需要印刷、排版、发行及成本等诸多问题。而

广播和电视也需要把信息量精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而网络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

是硬盘,可以不限量的储存和传播信息,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使读者可以对信息随时进行

检索。 海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这是

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

开放性导致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

纳历史信息);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

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结果)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

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

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

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

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

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

特点。 3,多媒体化,立体化 多媒体的传播手段,是网络媒体的一大表现特点.网络媒体不

仅能够显示文本信息,而且能够显示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得网络媒体的表现形

态走向立体式. 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

播,这正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直接成果。技术的开放增强了网络本身的容纳力,技术的开

放延伸并调动了人类的各个感觉系统。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

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

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

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

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

感官得以充分调动。与传统媒体电视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从根本上

使网民获得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我们都知道只要有一台电脑,通过有线

或无线技术,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获取信息;加之网上信息繁多,可满足各种不同受众和

网民的选择需要。这样,网民和受众不再需要按线性的播出流程被动地接受由编辑安排好

的节目内容,而可以在无限广阔的节目信息空间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检索、选择和

传播节目。 4,超越时空性 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他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

过转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由于其传播的介质是比特,而非原子,所

以这种传播就具备了迅速、快捷、方便等优点。 传播的范围常常受限于地域,是传统媒体

的一大困惑.而网络媒体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网络媒体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受众遍及

世界各地。而在时效性上,网络媒体是全天候新闻报道.这也令传播时段固定的传统媒体望洋

兴叹. 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

借助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和通讯工具,网络新闻记者可以进行事件现场

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网络比

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公众在网络上可以即时看到事件的每分钟的发展情况,

而网络后台的编辑们还可以迅速调出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图文资料,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客

观地了解事件真相、新闻后面的故事或细节。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

周期 5,个性化,个人化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有受众定位.它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而是针对

某个特定的群体.报纸有它确定的读者群,电台划分出了为不同人服务的不同波段.因此,传统

媒体很难在所有时间,所有节目中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就凸显它的优势

了.由于网站多如牛毛,网上信息浩如烟海.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使网民可随时上网查找所需

的信息,享受网络提供的个性化很强的服务. 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

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

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

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

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博客的出现是个人性的最好体现,只要拥有一台

能上网的电脑,博客就能实现想写就写的愿望。博客几乎可以以任何形式抒写任何内容和

信息。 6,超文本 网络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组织新闻信息,用户接受新闻内容时可方

便的联想和跳转,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和思维规律。 超文本(超链接)本身就是技术层面

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与超链接的传播结构使信息检索得以时间、空

间全方位开放,从而轻松实现了“此时或彼时”、“此地或彼地”、“共时或异时”、“同

步或异步”的查询功能。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

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

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

“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

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

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

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

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又如博客文体的重要特点就是链接,博客通过链接实现了开放

源代码的共享性,实现了与受众的交流,没有互动交流的博客就没有生命。博客的出现,

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

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⑥。 7,共享性,全球化,跨文化性 传

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常局限于当地,而网络传播到自己关心的新闻信息。国人可以通过传统

媒体得到国际国内的消息,不受地域限制,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

以得到信息,在国内获得信息的途径也主要是因特网。网络传播使受众具有“全球化”的

特征,有利于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公平竞争,有助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媒界声音微

弱的现象。 网络传播突破地域限制,没有疆界,而且跨国传播成本低廉。目前几乎所有的

国家和地区都与互联网连接,网络传播真正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网络传播完全打破了

传统的或者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无阻碍化。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真

实的地理距离不存在了,国界等限制也不存在了,网络上的新闻传播不是单一文化而是跨

文化的传播。互联网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

渠道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02:16: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621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网络传播的特性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网络传播的特性分析.pdf

标签:信息   传播   网络   新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