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手上长肉刺)
第32卷第1期
2017年2月
天中学刊
Journal of Tianzhong
、,.o1.32 NO.1
Feb.20l7
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程峰,程谦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焦作桶张河老君庙戏楼为镜框式过路戏台,砖木结构,呈凸字形、一面观特征。荷
花墩、额枋、平板枋为透雕和高浮雕,雕刻精巧,有花卉、算盘、账本、花瓶、麒麟、凤凰、
乐器、戏曲人物等。老君庙戏楼不仅用于社祭的“演戏酬神”,还用于乡规民约中的禁赌罚戏,
反映了戏楼演戏的不同功能,体现了春祈秋报、迎神赛社、高台教化的作用。
关键词: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戏曲碑刻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7)01一O134_05
年)《禁赌罚戏碑》一通。
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因演
戏酬神不可或缺,又创建了戏楼。不过,戏楼创建
的具体年代不详,但至少在清道光初年已经建成。
老君庙戏楼建筑优雅,庄重而又灵秀,具有典型的
地方特色,在戏曲文化、古代建筑艺术方面具有较
桶张河村老君庙的创建源于民间工匠祭祀炉
神。焦作桶张河一带煤炭资源丰富,明清以来,民
间煤窑众多,而且当地几乎村村烧窑制陶,制陶业
发达。采煤烧窑是当地居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故而当地民间工匠要祭炉神,以祈求平安。炉神即
太上老君,所以,不仅桶张河村有老君庙,而且临
近的庙河村、寺河村等亦有老君庙。
高的研究价值。老君庙戏楼不仅用于社祭的“演戏
酬神”,而且还用于乡规民约中的禁赌罚戏,体现了
春祈秋报、迎神赛社、高台教化的作用,是戏曲文
化传播和延续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一
桶张河老君庙戏楼创建时间不详,但至迟清道
光初年就已建成,因为道光三年(1823年)曾“粉
、
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及其戏楼
画舞楼三间”。《焦作市戏曲志》记载:戏楼“建于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农历六月。由煤矿包工大把
头张虎元出资修建”[11196。不过,《焦作市文物志》
仅指出,“该戏楼为清代建筑遗存”【 ] 卯,并未
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隶属于焦作市山阳区中星
办事处,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但具体年代不详,清
道光二十年(1840年)《修武县志》亦无记载,估
计规模有限。老君庙重修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
记载民国年间重修之事。现存戏楼的脊枋上也未发
现创建或重修的文字题记,无法确认民国重修的事
实,而从建筑形制上看,当为清代建筑遗存无疑。
关于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古代文献缺乏记载,只
是近年出版的《焦作市戏曲志》《焦作市文物志》《焦
作市宗教古籍概览》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
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坐南面北,平面为凸字
“庙宇焕然聿新,神像耀然并彩”;嘉庆三年(1 798
年),“增修拜殿三间” 。清道光三年(1823年)
重修老君庙,修建“客堂三间,粉画舞楼三问”;此
后,老君庙是否得到重修,由于缺乏文献支持,暂
不清楚。老君庙原有戏楼、东西看楼、过楼、老君
殿等建筑,现仅存戏楼,其余均毁。如今,老君庙
遗址上尚保存有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老君
庙并拜殿序》《老君庙碑记》两通、道光三年(1823
形,占地面积108平方米,属于过路戏台,砖木结
构,建筑在石砌的高台之上,台基高2.25米。台基
外为石砌,内为夯土。戏楼上层为戏(舞)台,砖
砌墙;下层即为台基,中部为山门通道(2.15米×
年)《重修老君堂》(残碑)一通、道光十四年(1834
年)《天地会碑记》一通以及道光二十三年(1833
收稿日期:2016—06—30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60036)
作者简介:程峰(1965一),男,河南济源人,教授。
程峰,程谦: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2.04米)。戏楼东西两侧各有耳房(戏房)一间,各
宽4.32米。戏楼总高8米,东西总长(连同东西耳
房)15.68米,南北总宽6.77米。台面至屋脊近6
米,台口高2.8米。
・135・
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老君庙戏楼保存完好,现为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戏楼也叫‘戏台’、‘舞楼’、‘乐楼’等,是
我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戏曲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广大
城乡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 J。从建筑形制上,戏
台(戏楼)分为单层伸出式、单层镜框式、伸出式
过路、镜框式过路四种l4I ;从归属关系来看,戏
楼可分为神庙戏楼、祠堂戏楼、会馆戏楼等。
戏楼呈长方形,为六椽七架梁结构。通面阔三
间9.7米,其中明间宽3.5米,次间宽2.8米;通进
深两间6.2米。戏台原以木隔断分前后台,设上下
场门,已毁,现不复存在。台口下部原有雕花木栏
杆,已不存在。戏台西侧耳房前有一踏跺,以便上 “镜框式过路戏台亦称依附式戏楼、山门戏楼
下。戏楼前东西两侧原有看楼各五间,早已拆除,
建为学校教室,现已废弃。
从戏楼背面看,戏楼为品字形。戏楼屋顶,前
坡为歇山式屋顶,后坡为硬山式屋顶,均高于两侧
耳房屋顶。戏楼屋顶三面封檐,后檐下八层砖雕盘
条,两侧山墙及耳房两侧檐下亦为八层砖雕盘条。
整个戏楼屋顶覆灰色筒瓦,瓦端有滴水、勾头,有
瓦钉。瓦当饰以云龙、脸谱等图案。
戏楼屋顶正脊两端有硕大鸱吻,正中有腰花,
其造型为两层回廊式阁楼。阁楼为歇山顶,底座为
龛状,正中有竖行五字,但无法辨认,并有背向龙
头一对。阁楼左右两侧各有砖雕背向麒麟一只以及
相随云龙两条。其中,麒麟与一条云龙相对,另一
条云龙则紧随其后。垂脊以及戗脊均饰以砖雕莲花
以及莲蓬;戗脊上置有仙人、跑兽,两端立有武将
砖雕,相传为罗成、韩信。
戏台前檐角高挑,檐下悬铁制风铃。檐下梁头
雕刻花卉、葡萄等纹饰。檐下荷花墩(平身科)造
型复杂,工艺为透雕和高浮雕,明间为(三只)动
物戏球;东次间为花卉祥云,略有残破;西次间有
算盘、账本、花瓶以及案头文具等物品。檐柱上有
雀替,雀替上雕刻有麒麟、凤凰、花卉等。明问额
枋雕刻有龙、桌案、花瓶、戏剧表演、乐器等图案,
次间额枋雕刻有蝙蝠、寿字、书卷、戏曲人物、花
卉等。平板枋雕刻有神兽人面、万字纹饰等。耳房
墀头有砖雕莲花、蟾蜍等图案。
前檐檐柱为四根八棱青石柱,柱础为鼓镜式柱
础,正面雕刻有动物纹饰。檐柱上书戏曲楹联(楷
书)两幅。前檐两边柱的戏曲楹联为:“乐无论古今
有裨于世俗民风斯为美,剧岂分新旧能演出人情天
理可以观。”前檐两平柱的戏曲楹联为:“代诗道性
情群怨兴观菊部即为学地,与佛明因果报施劝戒梨
园亦具婆心。”
老君庙戏楼建筑优雅,庄重而又灵秀,具有典
型的地方特色,在戏曲文化、古代建筑艺术方面具
等,即山门和戏楼两建筑合为一体,戏楼依附于山
门,上下两层,台面下方是进出庙宇的过道”[5]。
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属于镜框式过路戏台,呈现凸
字形、一面观的台面特征,以增加台面演出空间,
最具实用性。从归属关系来看,桶张河村老君庙戏
楼从属于老君庙,属于神庙戏楼。
民间庙宇在筹建时,一般也会考虑戏楼的构建,
“无戏楼则庙貌不称,无戏楼则观瞻不雅”②,故
“舞楼之作,不口通都大邑为口口,穷乡僻壤亦常
有之”@,“各处城乡庙宇,多有戏楼”@,神庙戏
楼便成为神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楼或舞楼的
创建便为神庙演剧提供了空间。
神庙戏楼的演剧一般多在迎神赛社、神诞庙会、
宗族祭祖、神像开光以及违禁(如禁赌)罚戏之时。
从桶张河老君庙所存戏曲碑刻资料来看,老君庙戏
楼的功能有赛社的“演戏酬神”以及禁赌演剧,至
于是否有神诞庙会、神像开光的演出,暂缺乏文献
的支持,只能等到将来的研究以求证明。
二、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曲碑刻
桶张河村老君庙的戏曲碑刻共有三通,但所反
映的内容、类别或不尽相同。清道光三年(1823年)
《重修老君堂碑记》记载了“粉画舞楼三间”,即对
舞楼进行了彩粉装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天
地会碑记》则指出“本村旧有田丰社事,每岁孟冬
之际演戏酬神”;而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禁
赌演剧碑》则为禁止赌博,“公同商议”,“一经查出
不论窝主、赌客,认罚则罚戏三台”。反映了戏楼演
戏的不同功能。
(一)清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老君堂碑记》
清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老君堂碑ii2)),圆
首、青石质,碑题缺失,暂据内容拟定。碑残高92
厘米,宽51.5厘米,厚19厘米。因碑体残缺,碑
刻的一些文字无法得知。碑文日:
邑口西北隅四十里许桶张河村旧有老君堂庙
・
1 36・ 程峰,程谦: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据碑刻所缺的位置、大小来估算,估计缺10个左右
的捐资窑、号、行,目前,该碑刻仅残留有49个捐
资的名单,即便如此,残留的49个捐资名单中,也
有的信息不全。姑且以暂存的信息资料来作分析。
现有的49个捐资名单,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
为煤窑捐资。该碑记载的煤窑有春和窑,崔口、张
口窑,同口窑,天顺窑,春发窑,三顺窑,口利窑,
口禄窑,合兴窑,口口窑,口口窑,福口窑,口口
窑,东盛窑,合兴窑,五魁窑,保口窑,王应窑等
一
所,创建于乾隆年间,皆住持僧原敬之力也,
重修……光三年,会首宋功、刘乾元、姜文道、
王林川、李全香、刘祥等……客堂三间、粉画舞
楼三间,功程告竣,会首、住持勒石而问诉……
缙绅先生犹难言之,而里口庸夫愚妇之所传尤无
稽之尤者……不彰,无以为劝,谨述其事之始末,
将各窑管事、诸位装客施财……邑庠生赵口德撰
并书
道光三年岁次癸未十二月
据清道光三年(1 823年)《重修老君堂碑记》
现存文字可知,桶张河村的老君堂庙“创建于乾隆
年间,皆住持僧原敬之力也”。清道光三年(1823
年),会首宋功、刘乾元、姜文道、王林川、李全香、
刘祥等庀材鸠工,修建“客堂三间、粉画舞楼三间”,
功程告竣,勒石“谨述其口之始末”,并“将各窑管
事、诸位装客施财”姓名予以开列:
春和窑管事杨同书、地主等捐钱一伯五十千
置膳地;崔口、张口窑共捐钱四十千文,同口窑
地主管事捐钱口千文,天顺窑地主管事捐钱拾千
文,春发窑地主管事捐钱捌千文,三顺窑地主管
事捐钱六千文,口利窑地主管事捐钱四千文,口
禄窑地主管事捐钱捌千文,合兴窑地主管事捐钱
捌千文,口口窑捐钱捌千文,复聚窑捐钱捌千文;
福口号捐钱四千文,口口号捐钱四千文,口裕号
捐钱三千五百文,同聚号捐钱三千文,公顺号捐
钱二千八百文,正顺号捐钱二千八百文,东盛窑
捐钱二千九百文,宋功捐钱二千文,合口窑捐钱
二千文,五魁窑捐钱二千文;口口号捐钱一千文,
口口号捐钱一千文,双口号捐钱一千一百文,口
口号捐钱一千口百文,保口窑捐钱一千五百文,
王应窑捐钱一千二百文,秦顺行捐钱一千文,口
口号捐钱一千文,三口号捐钱一千文,口同号捐
钱一千文;精白号捐钱一千口口口,口口口捐钱
八百文,口口口捐钱八百文,口口口捐钱口百文,
口口口捐钱口百文,口口口捐钱六百文,口口口
捐钱口口文,口口口捐钱口口口,口口口捐钱六
百文,口口口捐钱口口口,口口口捐钱口口六百
文,口口口捐钱口八口文,口口口捐钱口口口;
口盛号捐钱四百文,同泰行捐钱八百文,泰德号
捐钱四口口,和永盛号捐钱口口口,同泰号捐钱
口口口,李宝和口口口口口,刘六珍捐口口口口,
口口号口口口口口,口盛号捐口口口……(以下
估计缺l0个捐资窑、号、行)
由于碑刻的残缺,致使部分捐资内容缺失。根
18座,而且,春和窑、同口窑、天顺窑、春发窑、
三顺窑、口利窑、口禄窑、合兴窑等煤窑是以地主、
管事的名义捐资,其他则均是以煤窑名义捐资。其
中必定有所差异。其二为商号、商行捐资,有口口
号、同聚号、公顺号、正顺号、口口号、口口号、
双口号、口口号、泰顺行、口口号、三口号、口同
号、精白号、兴盛号、同泰号、口口号等16个商号、
商行,估计这些商号、商行应是经营煤炭的,应为
碑文所载的“诸位装客”。其三为捐资个人,有宋功、
刘六珍、李宝和等3人,也应是碑文所载的“诸位
装客”。另外,尚有12个捐资名单,由于文字无法
辨认,故而无法知晓其具体类别,捐资主体或煤窑,
或商号、商行,或个人。
就捐资数额而论,煤窑的捐资数额比较大,煤
窑中捐资额最大者为春和窑管事杨同书、地主等捐
钱150千文置膳地,而崔口、张口窑施钱40千文⑨,
天顺窑地主、管事捐钱1O千文,春发窑地主、管事
捐钱8千文,而捐资较少的为保口窑捐钱1.5千文,
王应窑捐钱1.2千文,可能与实力有关。
捐资的商号最多为同聚号捐钱3干文、公顺号
捐钱2.8千文、正顺号捐钱2.8千文,最少也是400
文,说明有一定实力。个人捐资只有宋功捐钱2千
文,其他个人信息不全,无法得知捐资数额,估计
数量不大,一般在1千文以下。
若就“各窑管事、诸位装客”的文字来分析,
“各窑管事”即指的是煤窑的管理人员,有权有职,
“管事”之人,类似“职业经理”;“诸位装客”应
当指的是商号、商行以及个人,应为装载煤炭、销
售煤炭的客商。而碑文中的“地主”则可能是煤窑
所在地的所有者,或为煤窑的所有者即煤窑主。
无论如何,早在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桶
张河村至少有l8座煤窑,另有诸多从事与煤炭经营
相关事务的商号、商行以及个人,从而反映出当地
煤炭开采的普遍和发达。当时的煤矿产量,每座煤
窑每天大致出煤一万斤左右。这一估计来自德国地
程峰,程谦: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137・
质学家李希霍芬的调查报告。李希霍芬曾于1868
年9月至1872年5月期间对中国13个省进行了地
理、地质考察,其在记述河南怀庆府煤炭开采时说:
怀庆府“煤区东起修武,西达济源,中心为清化镇。
清化十个大坑,每坑每天出煤1000筐(每筐120~130
斤),每担售100文,大块售150文(每斤依20两
计)。运到镇上,售价即为每斤2.5文(依16两计),
运到黄河渡口,售价为每斤5文”④。由此可以推
测桶张河村煤炭开采的规模和效益。
因此,在老君庙重修之际,煤窑的地主、管事
以及“诸位装客”纷纷捐资,不仅修建“客堂三间”,
而且“粉画舞楼三间”,从而使得老君庙的建筑格局
更加完备,也更加靓丽。这也说明人们对信仰的追
求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并试图通过祈
求神灵的保护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天地会碑记》
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清道光十四年(1 834年)
《天地会碑记》,圆首,青石质,高81厘米,宽44
厘米,厚22厘米,碑额“天地会碑记”,两侧饰以
荷花、菊花图案。碑体四周饰以几何图案。碑文日:
本村旧有田丰社事,每岁孟冬之际演戏酬神,
虽为盛举,殊觉无当因。合村同为相商,既立此
社,必于田间之事,均属公夥,方不负立社之义
焉。即如秋、麦将熟,各宜守望相助。倘有捉获
盗贼,公同交与巡捕;亦有外来乞丐,路傍殒命
不无倘或遇此二事,化费按地均出。合村众皆称
善,长幼无不乐赴。又恐年远废坠,勒于贞珉永
固。桶张河合村公立。
大清道光拾肆年岁次甲午榴月谷旦。
据该《天地会碑记》所载,桶张河“本村旧有
田丰社事,每岁孟冬之际演戏酬神”,乃为“盛举”。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道光年间,桶张河村“有田丰
社事”,依旧保留着“孟冬之际”的社祭之俗,而且
每年还要“演戏酬神”。
社祭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祭祀活动。社,即
土地神;社祭,即祭祀土地神。据《孝经》说:“社,
土地之主也,地广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
《礼记.夕}、传》说:“社者,五土之神也。”《周礼・地
官・鼓人》:“以灵鼓鼓社祭。”郑玄注:“社祭,祭
地祗也。”
古代的社祭分官方和民间两类。官方社祭,拘
执于礼仪,肃穆有加而庄重过甚,而民间社祭则生
动活跃,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社祭一般在春、夏、
秋、冬分四季举行,四次社祭的隆重程度有差别,
春、夏、秋的三次社祭只是例行公事,常祭而已,
唯孟冬之月的社祭最为隆重,独称“大割”。“大割
祠于公社”,要宰杀大群牲畜而献功,可见非同一般,
其祭祀活动及演剧活动也最为热烈。
桶张河村的“田丰社事”即为民间社祭,“孟冬
之际”,老君庙戏楼的“演戏酬神”活动,即是赛社
演剧。所谓“赛社演剧,指以祈福禳灾为目的的宗
教祭祀活动中的戏剧演出”H162。“乡社春秋祈报,
演剧酬神,乃古人琴瑟迓田祖之遗意。”⑨桶张河村
老君庙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天地会碑记》记
载了桶张河村老君庙“孟冬之际”的社祭“盛举”。
另外,从《天地会碑记》的“天地会”名称上
来说,天地会乃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珲天为
父拜地为母得名,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体,以反清
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为口号,其宗旨和口号
反映了平民的民族观念和反对阶级压迫的要求。关
于天地会的性质,一种观点认为,天地会是一种互
助性团体,是社会下层人士组织的互助团体,成立
之初并无“反清复明”的宗旨。
地处豫西北的焦作桶张河村的天地会似乎看不
出有“反清复明”的宗旨,应该是一种互助性团体,
从碑文中也可以看出其中端倪。碑文指出,“合村同
为相商,既立此社必于田间之事”,“即如秋麦将熟,
各宜守望相助”。由此得知,桶张河村天地会的宗旨
体现了互助陛质。继而指出:“倘有捉获盗贼,公同
交与巡捕,亦有外来乞丐,路傍殒命不无。倘或遇
此二事,化费按地均出。”亦再次体现互助『生质。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禁赌演剧碑》
民间神庙戏楼不仅用于迎神赛社、神诞庙会、
宗族祭祖、神像开光之时的演出,而且也用于乡规
民约中的罚戏演出。
乡规民约是乡民社会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作
为民间自治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依据地缘或者血缘
关系,由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群为促进乡民社会
和谐共处而设立的生活规则和共同约定,其目的是
劝善惩恶、饬行教化、保乡卫民。明清时期的乡规
民约既承担着维系社会稳定的协同之责,又发挥着
易风正俗、劝善除恶的教化之任I6 ;而且,这种乡
规民约“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准法律的性质,要求地
缘之内的乡民共同遵守。如一旦违反则要处罚,或
严责或送官等,而罚戏亦为其中一种处罚方式”[ 。
桶张河村老君庙清道光二十三年(1 843年)《禁赌
演剧碑》即为罚戏碑刻。该《禁赌演剧碑》,圆首,
青石质,高92厘米,宽42厘米,厚17.5厘米,无
・
1 38・ 程峰,程谦: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碑题,根据碑文内容暂拟。碑文日:
尝闻:“正事莫善于耕读,邪端莫患乎赌博。”
夫赌博者,足以坏村中风俗,误士农正务。试见
游手者出于赌博,好闲者出于赌博,倾家败产者
亦出于赌博。则赌之为患,诚大矣哉!所以合村
注释:
①清嘉庆四年《重修老君庙并拜殿序》,现存焦作
桶张河老君庙。
公同商议,永禁赌博。倘有暗地窝赌、诬人子弟,
一
②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玉皇庙碑记》现藏于山西
泽州I县金村镇府城村玉皇庙。转引自车文明《中
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
116页。
经查出不论窝主、赌客,认罚则罚戏三台,享
神呜过。如不遵罚,呈口口口决不容情。至于村
中老成之家,倘被盗贼诬咬赌人妄牵无故受累,
③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关帝庙舞楼碑记》现藏于
口口口有曲事属公办化钱,合村均收。此一举也,
美善极矣。诸位亲友干余口口口思,有善不彰口
必家漠后人何知故。聊凑数言,勒诸贞珉以垂不
朽,口口口口序。
邑庠文生马口之撰书石工张志魁刻石。
会首李兴富、苏永忠、监生姜文道、监生刘
祥、王进官、刘继春、姜廷全、杨德全、郭永安
仝立。
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九月上浣合村立
石 ⑩
桶张河村的老君堂庙创建于乾隆年间。而清道
光二十三年(1843年)《禁赌演剧碑》则主要记述
的是禁赌罚戏之事。碑文首先指出:“夫赌博者,足
以坏村中风俗,误士农正务。试见游手者出于赌博,
好闲者出于赌博,倾家败产者亦出于赌博……赌之
为患,诚大矣哉!”故而,“合村公同商议,永禁赌
博”。历来赌博的行为或恶习均为人们深恶痛绝,乡
民社会对此也在乡规民约中明确禁止。所以,对“暗
地窝赌、诬人子弟,一经查出不论窝主、赌客,认
罚则罚戏三台,享神鸣过”。当然,“至于村中老成
之家,倘被盗贼诬咬赌人,妄牵无故受累”而被处
罚,乃“属公办化钱,合村均收”,从而避免了栽赃
之祸,也体现了共建和谐社会的愿景。
“认罚则罚戏三台”,被罚者所费银钱多少且不
论,仅是当众出丑的尴尬亦是传统社会中一般民众
所无法承受的。这种乡规民约,体现了清代乡民社
会的自治意志和行为。“禁赌罚戏”本与庙宇无关,
但由于宗庙或神祠乃是乡民教化之所,也是人们时
常聚集之地,所以,为教育世人,乡民社会的禁赌
碑刻多立于宗庙或神祠之中,希冀乡民遵守,希冀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社会秩序。乡规民约的教化
活动,既起到了加强封建统治的作用,又达到了教
化民众、移风易俗的目的,其在封建社会统治体制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洛宁县城关镇关帝庙。转引自杨健民《中州戏曲
历史文物考》(文物出版社1992版)第189页。
④参见清人余治《得一录》卷ll《翼化堂条约》,
同治八年刻本。
⑤清道光三年《重修老君堂碑记》,现藏于焦作桶
张河村老君庙。
⑥文中捐资数额,在叙述时均以“千文”为单位,
在引文中仍以碑文表述为准。
⑦参见德国李希霍芬《旅华日记》,转引自彭泽益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年)》(中
华书局1962年版)第2卷第162页。
⑧清道光十四年《天地会碑记》,现藏于焦作桶张
酒精茏君庙。
⑨刘曾脲《梦园公犊文集》卷四。转引自丁淑梅《中
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324页。
⑩清道光二十三年《禁赌演剧碑》,现藏于焦作桶
张河村老君庙。
参考文献:
[1]王洋.焦作市戏曲志[M].内部资料,1991.
[2]焦作市文物局.焦作市文物志[M].郑州1:中州
古籍出版社,2005.
[3]王建设.静物遗响:豫西北地区戏曲文物考
略[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4]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
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王建设.从豫西北遗存古戏楼看清末民初怀庆
府地区戏曲活动[J].戏曲研究,2012(3).
[6]程功群.明清时期乡规民约教化活动探析[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7]李海安.豫西北清代民间演剧史料考略——以
戏曲碑刻为主的考察[J].戏剧文学,2014(3).
[责任编辑刘小兵]
本文发布于:2024-03-30 16:2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620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焦作桶张河村老君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