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漫谈内家武学

更新时间:2025-01-04 04:52:3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生活因什么而精彩)

漫谈内家武学

江涛

前 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中国内家武学传统功夫,可谓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古圣先贤法天则地,求诸人身,

天地人合一,集修身、养生、技击于一体,而成中华武学。

内家武学一道,法融三教,理通百家,是称国术,乃为传统文化之一端也。

其远古而兴,中古而盛,近代而衰。冷兵器时代结束,其征伐作用已不显,唯其修炼身

心,延年益寿之宗旨愈明矣。

观武林现状,门派林立,宗师辈出,神乎其神。实则似是而非,真法已失,规矩已无,

抱残守缺,自高自闭,误己误人,去武道远矣。可谓大道式微,小术畅门。正宗传统功夫不

绝如缕,诚可叹也。多少习武求道之士,久炼而不得其妙。

余承真师明训,得传统武学一脉真传。自知修悟不足,德疏才浅,然不敢以一己之私怀

璧自珍。功者公也,私则有违天道。祖师法乳,天地育化,薪火相传,冀有缘有德有识者得

之,利在天下。沧海桑田,世道变迁,然中华武魂与天地共长久。余既身列宗门,不忍坐视

武道消亡,武学失真,遂行此文,志在正本清源,阐明传统功夫,弘我中华武学。

一、武学源流

诗云:大道相传师法祖,灵气流化地人天。

贤侠剑道游江湖,龙虎神佛隐人间。

九派生成壮武林,三教脱胎演先天。

沧桑览尽千江月,武魂历劫万古间。

武术,起源于远古。先民于祭祀舞蹈,引发身心感应。于人兽相搏,练出攻防纵跃。于

部落征战,推演排兵布阵。经时历久,进化为武术。渐演渐进,武术始为一种社会文化,融

汇百家之理,而升华为武学。历尽沧桑,流荡千古云烟。

贤侠剑道 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乃述兴周伐商之际,志怪人物之野史。当时,侠义人

物始若隐若现。通都大邑,深山大泽,不乏奇技异能之士,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神龙见首

不见尾。春秋战国,剑侠之风渐盛。其慷慨悲歌有荆柯,剑艺精绝有袁公、越女。正史记载

始于《史记•游侠列传》。

汉唐之际,数百年间,贤侠剑道之流,出入于儒释道三教,以习武修身为生涯。或隐

迹于江湖,抱打不平,替天行道。或置身于方外,参禅访道,游戏红尘。诸风尘侠隐,精研

武学,术有专攻。守于道义,侠骨丹心。时武士操剑,文人佩剑,蔚成风习。三尺龙泉,为

除暴安良之利器。九大名山,为参真访友之佳境。群贤以仙风道骨,刀光剑影之风,叱咤江

湖,渐而汇成天下武林。武林之气势遂成矣。

武林九派 开唐以后,崇尚习武任侠,修真参禅。修真隐于武学,武学参于修真。武法

与丹法相参,以剑求道,剑道合一。显微互见,深浅同源,久之各有参真,别有风格,遂自

成宗风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分化融汇,先后以神州九大名山标宗立派,形成为武当、

少林、峨嵋、昆仑、崆峒、千山、天山、雪山九大派系。

九派形成,群峰争峙,武事显扬。各宗有成之士精事武学,渐而脱胎三教,教外别传,

自成体系,形成武林贤侠剑道之传统功夫。宋元之际,九派鼎盛,诸宗学养功修,已达炉火

纯青之境,修真与武学两道已臻成熟。天下武林,遂成九脉燕阵之势,洋洋大观矣。

九脉合真 由唐至明,武林群贤,历经数百年之切磋修证,终于消除修真与武学之分歧,

达到道与术之流一,即丹学与武学之参证交融。以道为体,以术为用。

明永乐年间,武林集会。有九派至尊和海上七星、塞外十三绝等参加盛会。一举化解修

真与武学之分歧,完成大道一统。各派将全部精华拿出交流、研讨、印证、提炼、圆融。在

龙虎堂,主持集成《武库遗真》与《九宗汇元》两部惊天动地、空前绝后大成之作。自此,

“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名为“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蔚为武学巅峰。

九脉合真之举,留下《统元楼藏真》三千六百五十卷,牙牌三千六百面,记录修真之文。

历代传统兵器图谱,分三十六科,三千余种。正是“神武精英聚山川,中华真术动海岳”,

“从此大干传宝藏,遥遥千载烟霞荡”(《武库遗真》)。

星野流砂 明九脉合真后,世事急转直下,满清崛起,武林群贤,未及将此九脉合真之

成果公布于世,只将《武库遗真》和《九宗汇元》手本刊刻,封藏石壁。当时武林盟誓,封

真五百年(道法)。清兵人关后,又封法三百载(传统功夫)。武林先后经历(反清复明与雍正

年间“刺王杀驾”)两场浩劫,势力逐渐消亡。九派同隐江湖,销声匿迹。“从此人间绝此

迹,藏在山中少人传”(武当《太乙玄阳剑谱》),由此造成武林一段断代史(1684年——1984

年)。

正宗久隐江湖,九脉之散流遂兴于世。如繁星野草并发,是为星野时期。

正宗久隐不现,致使世人已不知正宗面目。散流遂以不全之学识而名世(三拳两脚或东

鳞西爪)。久而久之,散流遂自以正宗自居。偶见正宗,反现“叶公好龙”之态(以上武林史

实,系真阳先生李兆生《翰墨缘》一书首次披露)。

二、武学正宗

诗云:武林脉传有正宗,宝剑匣内空自鸣。

虎啸龙吟动天地,刀光剑影济苍生。

三教归一演武道,九派精义尽相同。

高山流水音已渺,晓风残月曲正浓。

水流千遭归大海,书剑万里觅真宗。

传统武学,约略分为六个功夫层次:一、正宗大家。三、名家。四、正源。五、散流。

六、未人流。武学正宗衡真:自名家以下,皆传承不全也。

今人多否认正宗之说。或云无所谓“正宗”,亦无所谓“散流”。此乃学识或气量所限

尔。若此,试问何为中国传统功夫,其体系何在,其标准何在,其精华何在,中华武术如何

走向世界?

儒、释、道、医、武,乃举世公认,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之五大学说。儒家代表典籍有

《十三经注疏》,道家有《道藏》,佛家有《大藏经》,医家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其体系博大精深,其精义万劫不移,其学理贯通古今中外。而武学堪与相匹之典籍独缺。以

先贤圣哲超世之智慧,以漫漫五千年之历史长河,相比之下,何以武学无有相匹之建树,武

术现状何以如此稚拙。如此种种,岂不启人深思。横观九大名山,纵观五千年,人杰地灵,

藏龙卧虎。达摩、丘处机、张三丰,无不振古烁今。莫非只有武举,而无文言。否则,中华

武学之历史辉煌,究竟具何境界,如何开启中国传统功夫殿堂之门。

世间学说,历有显学隐学之分。儒释道三家学说在于循序纲常,开民心智。医家学说在

于悬壶济世,解人疾苦。其宣扬教化部分为显学,部分为隐学。武学中健身部分为显学,杀

伐部分为隐学。发展至明代,九脉合真时乃具大成。明代乃继唐代之后,中华文明发展之第

二高峰。《道藏》、《大藏经》、《本草纲目》与《永乐大典》均集成于此时。武学《武库

遗真》、《九宗汇元》两部大成之作,亦集成于此时。实非历史巧合,乃一定历史文明高峰

阶段之标志。其体系博大精深,其理法圆融至善,系脱胎于三教。教外别传之武学精品:金

剑飞灵,丹砂腾瑞,奈由于历史原因,武学善本封存石壁,武学传人隐迹江湖,造成武林一

段断代史。时至1984(万轮甲子)年,“封真五百年,封法三百载”之期方满,此乃其因其

果也。只因断代时久,可叹今人不知不识耳。旧传武林秘本《桑海辞话》,记有此段史实。

武学有正宗与散流之分野,犹江之有主流支流之分,山之有峰谷之分,树之有枝干之分,

天象有星月之分,实乃物之自然,理之必然也。

正宗三乘九门:“上乘法第通玄于道,概演天真,时太乙、太清、太虚三门。中乘法第

与道同真,虚灵为证,时清虚、玉虚、灵虚(天虚)三门。下乘法第以武演道,与道全神,时

太极、无极、至极(八极)三门。”(真阳先生李兆生《中国大极拳统真大典》)

即如太极功夫而言,其理法可谓深奥博大。然在正宗武学体系,武学若参天大木,太极

拳仅是一只桃子。太极门内即有混元太极、浑天太极、乾元太极、六合太极、龙虎太极、如

意太极之六脉先天太极传真,先天无极桩三式,太极元功三十六势,太极散手三十六势,太

极武技演化三十六势(静桩为式,动桩为势)。

即如混元功夫而言,混元门内即有太乙混元球,混元太极,混元八掌,混元十腿,混元

十三靠,混元六合锋,六甲混元锋,混元凌虚劲,混元无极劈空掌,混元罡气护体功,混元

截脉指穴法,玉环金锁法,混元提龙锼,混元六合神剑(云烟散人《武当混元功》)。

即如太乙功夫而言,太乙门内即有飞刀、神枪、意戟、神剑四门宗传。软、硬、轻、重

(重手法)四功具备。仅《武库遗真•第一洞天真晶》,即有三十六种奇兵演练,七十二个禅

桩变化。天下剑法,武当为最,三十六晶神剑震响武林。纯阳真人之纯阳剑法,紫阳大士之

紫阳针功,琼阳大帝之东灵蟾法,真武大帝之太乙神功,属于密教功法。

武林密传绝本《天轮地煞图》:“据武林旧习,大泛得法者,不得穴。得穴者,不得法。

只有二者齐心合力,才可共主武林”。“天罡三十六穴,地煞七十二穴,总括一百零八穴”。

“传统宗风所言‘圣人留下三点红’,应在天上日月星,应在颜面则是两眼之泽中,应在天

庭部位则是慧目凝真处;这是明三精。暗三精则应在命宫与命门三点之处。仅这三点是隐匿

江湖五百年从未泄露之天机”。师门《天轮地煞图》与《太乙金锋指》二者缘法汇全(详参

真阳先生李兆生《天轮地煞图》)。

《中国历代传统兵器谱》(《武库遗真•神兵武库》)系分三十六科:枪、刀、剑、棍,

鞭、叉、杵、尺,铲、杖、环、夺,矛、仪、钩、戟,锏、刺、幡、刃,钺、槊、把、截,

镗、拦、锋、胆,斧、带、镰、索,锤、缺、拐、绳。

古贤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正所谓:太极演象,混元炼气,太乙参真;培育元气,宣合气血,疏通经络,再造精神。

传统武学,其体系完备,其理法衡准,规矩不易。次第分明,限期取证。绝非一般散流

可观其项背。可惜世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三昧真参法

1、以文观法。传统功夫,必有传世谱文。后世门人弟子,阅读功谱,即可观之功法源

流,内容,境界。如《武当太乙门户掌•太乙神功打手歌》曰:

历代祖师传真术,武当门内功法玄。

八万功成透铁石,三千道法镇永疆。

大宋留有玉镜肘,北齐传有云雾桩。

八法神锤藏变化,千秋掌式呈威扬。

太乙神功运神术,太极双仪环法强。

混元球、小歌拳,蟾月图、扑云掌。

太岁武星图,老子犀牛桩。

明有铁松祖,寒山内功良。 从此武当分别派,大千三界把名扬。

《少林洗髓金经升阳震气大法》谱文:

自古流传真诀秘,法音弘震如来风。

当年老祖曾面壁,功深九载始竟成。

从此演法开释教,武库遗真隐神僧。

山僧曾习此行功,内景境中显神僧。

体态超然心宽质,神色悠悠因缘生。

自古神光开宝境,神传神似真如僧。

为始太古起寓意,造化天地始见同。

大道当年由人悟,至今流行洗髓功。

(二谱节选自真阳先生李兆生《真元宝笈》)

2、以形鉴真。书法有传世之碑帖,传统功夫亦有传世之图谱,即功式与手印之传真。

如武当太乙门铁松派即密传有龙虎堂版修真图,太乙神剑密授原图,太乙混元大法密授原图,

天轮地煞阴阳穴道玄机神图,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玄都玉女图,蟾月神光真图,太

岁武星图,罗汉醉酒图,错倒阴阳图……

(前六图已在《武当》杂志公开发表)

宗门考证弟子功夫,观其所演拳法,即知其内功、外功、内景之进境。宗传之

功犹如法帖,行功之际,于形体上必给人以流线美与韵律美之感受。因其发止皆由内气律动

所主宰。无凹凸处,无缺陷处,无断续处。宗门必留图谱传世,以供后学考证传真。以此可

通观天下功夫,观形既鉴真伪也。

3、以音弘法。传统功夫皆有练功口诀,其音韵抑扬顿挫,虽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

妙。皆经历代祖师千锤百炼所得。其作用有二:一可导引气机至相应部位运化。二可震动腹

腔、胸腔、颅腔,三腔共鸣。如持念“三千恒河沙,深源定慧,光超大觉,浩浩密谛,当年

法界印传灯”(真阳先生李兆生《话说功谱》)。功谱之阅读,是声韵与意境之结合,持颂与

练功之交融。

此三昧真参法,相应身口意三密,为一切功法之试金石,实正宗与散流之分野。正宗传

承,谱、图、诀三者必备,缺一即伪。习武之士不可不知也。

武林旧传:

十年功夫风锁山,山坳都被汗水填。

一旦功成下山去,日夜都把谱文参。

徒留谱文传后代,师存谱文镇宝山。

世代都将谱文藏,没有谱文是妄传。

有宗无谱,即是“离谱”。离谱,非散流而何。

大干历劫人难识,始知玄谱不妄传。

术与道合 武学即武道,武道即天地人三才合一之道,三才合一之道即八卦五行阴阳之

道,阴阳之道即混元归一。传统功夫至简至易,至刚至柔。

《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传统功夫,视人体为一小宇宙,天地为一大宇宙。小宇宙感应大宇宙,大宇宙影响小宇宙。

人天相感,亦如葵花向日,群星拱斗。

练功者,须诚明静笃,炼形纳气,得先天虚无一气,与人体元气相合,方育真元之气。

体内元气充盈,然后气催形动,化生先天真力。身法有规律灵动,太乙蟾游,武林奇技莫不

由此而生。渐而冲开奇经八脉,通过武法生华,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化尽后天

拙力,真元再生。经聚气呈形,内华外显,神形俱妙三层修炼,年深日久,化尽体内浊阴之

质,炼成纯阳之体。慧悟者,可达“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之高深境地。达此境地

者,体内金丹已成。“放之可达须弥,潜藏如一芥子”。

武林旧传:“炼成先天一粒混元气,打遍天下都无敌”。传统功夫,乃丹法与武法合修,

内功、外功、内景齐进,相互参悟印证。《内经》云:“有其内则必显之于外”。内丹之进

境,必有相应之内景,亦有相应之外功。反之,观其外功层次,亦可知其内炼火候。传统内

功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四层次,乃真正内丹术,属于修真范畴。

仅下手之处不同,又避免卦象和火候之困惑,更为简捷,实为练功修道之顿法。

而民国以来武学著作中,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表述。其实与传统功夫

名同实异,不具丹法内涵,只是标示明劲、暗劲、化劲三层功夫而已。不可同日而语。如王

芗斋先生所创之意拳,打破武术套路之樊篱,惜未能探究人天之学,未人道境。

天下功夫,无论南拳北腿,武当少林,内含纯正丹法之修炼,即为传统之武道。若不含

纯正丹法之修炼,即为散流之武术。不行丹道修持,体内无完整之循经走脉,不为内功,不

为内家,亦不可称武林大家。九脉合真之后,已为定论,此非人意所牵强也。

宋末元初,张三丰祖师以“内执丹道,外显金锋”为宗旨而立法,开创武当内家拳法之

先河。后来武林九脉合真之宗旨与之一脉相承,标志此即传统武学之最高境界。由此向后之

学人揭示“以武人道,以武演道,与道合真”之武学修持之路。

性命双修 武学乃人天之学,炼养修为,变化气质之道。天地人三才,人居中环。人为

万物之灵,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儒家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有上乘武学根基者,当

循此而悟性命双修之理。而专呈血气之勇,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张三丰祖师云:“欲令天下

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均不离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行住坐卧,外示威仪,内养灵明。传统武学,内功修性,外功修命,性命双修,方为真武道。

武道不外得,而重内求。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重塑自我,终可达道。

诚敬恒专,坚忍勇毅,无怨无悔,真修实证,自我成真。

传统功夫不唯功夫,首在人品修为。量小气窄,心浮气躁,难成大器,难登武学殿堂;

外练身法,内修心性,不为一己,利在众生,志向高远,可以登堂人室;文武双修,尊师重

道,破我执,除法执,妙合天然,可悟堂奥;玲珑法,法玲珑,真空妙有,可证武道。

正所谓:“旁门重小术,正宗演大道”。

三、武学境界

诗云:混元炼气千家功, 太极演象百脉通。

太乙蟾游先天境, 真元运化鬼斧功。

神枪意戟龙搅海, 神剑飞刀凤冲霄。

武法文功灵犀境, 丹砂炉火妙象中。

古圣先贤以时间与智慧,凝筑神圣之武学殿堂。仰之弥高,俯之弥深,叹为

观止。古人终身浸润武学,水滴石穿,电光石火,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真修实

证,传世精真,多有建树。今人日为生计,心存功利,心浮气躁,深造为难,成

器犹难。择法为难,择师犹难。实难窥古人之境界,更何论登堂人室。

张三丰祖师参天地玄机,得佛之大,道之微,儒之极,创“龙行大草”与“天

龙神剑”,留下文武二宗之传真。文通八法,武演八法。显示以武演道,以文鉴

道之神传境界,历为武学典范。

以丹力入书当年,三丰祖师悟通白云上人(晋王羲之师)书诀,创“龙行大

草”于世。原书“龙、虎、神、佛”四字于武当山玉虚宫,后武当道人拓刻木版。

玉虚宫毁于战火,其版历劫留传至今,神韵英才依然。武当门内视为祖版,传为

后学之法本。“以丹力人书”者,乃以上乘丹功之修为,化于书道,融人武途,

达于神化之境。龙、虎、神、佛,一字即一趟剑路,是书剑合练同参之典范。

今世,武当太乙神剑门,已故关亨九先生披露秘传三十字诀“字拳”(武当

太和拳):

太乙神剑门,玄妙在字中。

写字即成拳,行笔是练功。

悟到自然得,无须求套路。

横竖撇捺点折挑钩,乃字之八法。写字即是操手,将书法之神意气力纳入技

击,行之于字,“写字舒剑气,作画发文光”。若从书画艺术之角度,观以丹力

人书之作品,其书之骨力与气韵,已神逸非常。其画之意境与品格,已空灵绝尘。

可叹世人鲜知也。

以丹力入剑当年,三丰祖师传天龙神剑(太乙神剑)。民国时期李景林先生得

闾山宋唯一先生传该剑九第下乘“丹”派剑法。虽属下乘,亦惊羡武林,称誉一

时。《武当剑谱》曰:“九派分为三乘。上乘乃偃月神术,中乘乃匕首飞术,下

乘乃长剑舞术。总以三乘‘神飞舞’三字贯于九派九字中……内有养精蓄锐,凝

神敛气之功,外有步法、身法、手法。自有掣电拿云之妙,惊神泣鬼之奇”。

《真元宝笈》公开《太乙神剑秘授原图》云:“乙庚金印冲太乙,丙午火雷

锻神形”,“乙庚金锋神火炼,吐出寒刃鬼神惊”。其下乘击舞双并之剑,即以

真元注于剑体,产生灵动,以剑带人,身剑合一,心剑合一,神剑合一(俗传以

人带剑,真传以剑带人),行劈、刺、抹、撩、抽、揭、横、倒八法。八法相推,

错运连环,如长江大河,滔滔无尽。中乘吞吐御使之剑,上乘化于神光之剑。“神

慧飞三剑得一,即可证真”。“神剑化雷鸣,剑气一动千里应之者,剑道如一者

也”。

为免时人歧义,直揭丹力人书及丹力人剑之秘,即以高深丹道修为之功,注

于笔锋剑锋,神意相合,发于灵动,驰神为迹。

武当《太乙玄阳剑谱》云:

待有远果童飞渡,方悟门中剑法全。

剑点如是长河星,归结丹元即成乾。

炼铸玄阳归真体,真气随形做流丹。

从此人间绝此迹,藏在山中少人传。

太乙蟾游太乙蟾游是传统功夫循经演化之典范。即有内功修为基础后,丹田

内气按周天运行时,自然而发自然而止之运桩,游桩。即丹田之气充盈饱和后,

以气机带出身法之游走演化行功。术语为“内外竟发,势必翻腾”,“飞经走气,

气催形动”。

太乙蟾游,全称为《太乙蟾游阴阳显化行功》。是传统丹法与武法合炼时,

以武法升华之过程。即先天内功拳系。于举手投足间,即可自动随意演化出不同

风格,不同套路之各种拳术。即九转八盘游龙掌、飞鹰掌、飞龙掌、八卦掌、八

法神锤、太极拳、螳螂拳、猴拳、蛇拳、伏虎拳……

其中既有功力拳,又有象形拳,各尽其妙。

亦可驾轻就熟,操演各种兵器:

太乙金玄枪,金波滚龙刀,紫极灵霄剑,太玄金平棍,

虎尾金瞳鞭,飞天追魂叉,金封降魔杵,太岁量天尺,

子午定金铲,飞天紫眉杖,阴阳同体环,双锋紫金夺,

浪沉七星矛,安天龙虎仪,龙尾喝魔钩,子午镇天戟,

镔铁金封锏,金角龙纹刺,玉殿金环幡,金甲通明刃,

金蛟飞虎钺,铁甲昆仑槊,太乙阴阳把,消金浑天截,

凤环金轮镗,夜杖跨虎拦,太乙袖刃锋,子午流星胆,

劈金双浑斧,落宝金钱带,鸡爪印金镰,飞金涉银索,

丝眉印金锤,子午钉封鈌,碧眼蟠龙拐,镇元晃金绳。

(摘自真阳先生李兆生《声律真诠》)

还可演化出人体与宇宙相沟通之各种手印。即龙虎飞腾印、雷火神针印、乾

元灵犀印、丹炉诀、玄阳诀、太乙混元诀、太乙金锋诀、三才如意诀、大日如来

金顶玄峰诀……(详参云烟散人《武当混元功》)

其由简至繁,由博返约,神意相合,感而遂通,真追本源,悟彻武学玄机。

文武双修文武之道,一静一动,一张一弛。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文至极则

武,武至极则文。两道本相通相融也。古往今来,不乏文武双修之高人雅士。王

羲之本系右将军,得白云上人《书诀》,造诣于书法,史称书圣。李白、陆游本

系诗人,剑术亦有高深修为,冠绝文武两坛。“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书法自此

精进”。傅青主,剑术精,书画精,医道亦精。当今之世,师门之尊者,灵修三

学,功超六艺,双毫双剑,走笔飞书,亦远追前贤也。

传统功夫,讲究武有多高,文有多高。文有多高,武有多高。一刚一柔,刚

柔兼备。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文功武法,尽体至道。文武双修,方为大家。

以武通医 医者,乃活人之术。先贤云:“不做良相,则做良医”。医有济

世之功德。须知武学修炼,可渐通医道。《医学入门》曰:“不明经络,如夜行

无灯。”《奇经八脉考》曰:“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习武者当知筋

骨、脏腑、经络、气血之属。经返观内视,可照察经络走向,气血运行,五行相

生相克。练功过程亦是通医过程。由此推己及人,探究推拿之法,指穴之术,济

世之方。

三传 “三传,是按形迹、心迹、境迹,分为初传、宗传、神传三种法境”(《真

元宝笈》)。

《九宗汇元》曰:

三传法境地人天,以迹生形象生天。

初传唯见形迹出,宗传始悟法心传。

神授真如演道妙,会竟神髓谱中观。

初传,即一招一式,落在形迹。要在明理悟法,形意相随;宗传,即心传口

授,落在心迹。要在心领神会,心心相印;神传,即敬持功谱,落在境迹。要在

心洁神灵,感而遂通。宗传神传之法,是练功之捷径,是武学正宗授学之规矩,

择器而授也。

三得《武当修真秘笈》之中有曰:“技击之道,如欲登峰造极,必须练至三

得,乃能超脱,无空无我,来去自如,游戏于武道之中。

一要黄老之有作,一得也。

二要释氏之无为,二得电。

三要儒家之致知,三得也。

须知有作技击有术,无为技击有法,致知乃能实用。术是正静,法是虚空,

实是明灵。技进乎此,概亦神矣。祖师云:‘得道之微,得佛之大,得儒之极,

乃成之技击。”’(关亨九先生著)

三品 下品,具格斗之功,小乘之学也。中品,具搏击之功,中乘之学也。

上品,具克化之功,上乘之学也。

三真 真师、真法、真传。

三心 真诚心、恭敬心、清静心。

三观 观息、观身、观心。观息通气,观身通体,观心通神。

三修 儒家之学识,佛家之慈悲,道家之威仪。

三绝 文之三绝诗书画;武之三绝软硬轻;道之三绝金丹、元神、飞剑。

三绝,乃传统功夫之高深境界。三绝在身,方为正宗传人,方可上承法脉,

下传宗流。

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更次之。

此乃法融三家之理,宗承一脉之学。所谓“一法通时百法融,法法通法法圆

融”。

四.武 德

诗云:江湖道义礼居前,武林规矩仁在先。

重道尊师诚为本,丹心侠骨义冲天。

身行九宫八卦阵,情系千山万水间。

剑气丹光射牛斗,高山流水谱灵篇。

武学,乃仁学也。内以养生,外以祛恶。内修心,外修身。欲学功夫,先学做人。行侠

仗义,济危扶困,武林本分。欺弱凌寡,趋炎附势,是武林败类。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

傲骨。立身行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贤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当为武学之本。

尊师重道 武德者,当首推尊师重道。师必真师?道必正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

者,规矩也,途径也,境界也。

真师明道,以衡准不易之规矩授人。庸师昧道,以花拳绣腿之浅学误人。真师授学,因

材施教,事半功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庸师授学,千篇一律,事倍功半。“懵懂纯懵懂,

一传两不懂”。

大匠授人以规矩,不授人以巧。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真师深于心传与神传;庸师浅于形传。神传开启心智灵性,形传封闭心智灵性。

修炼功夫者,贵在因法择师。具真法者为明师,不具真法者为庸师。真法何来,得自正

宗传承。“访明师,不访名师”,即此谓也。宗门有规矩,“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

期五定期,取其意耳。师访徒,观其心性、资质和毅力。徒访师,观其道德、修为和品行。

师非其徒不传,徒非其师不拜。高师贤徒,两相遇合非易也。离师无法,离法无成,自古无

师不成道也。缘法相聚,薪火相传。沧沧九州,茫茫人海,真师真法,可遇而不可求也。切

记,机不常有,时不再来,遇真师千万不可错过。

古贤云:“求法乎上,得其中。求法乎中,得其下。求法乎下,得其微”。吾人之时力

有限,欲以有限之时力,实现鸿远之心志,其择师择法焉可不慎哉。

师徒相处,贵在心心相印,师徒如父子。当以真诚心、恭敬心、清静心,修道学法。敬

法如敬师,敬师如敬法。常观师功德,不观师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谨遵师教,如教所修,真修实证,心篇志坚,必有所成。切忌好高骛远,投

机取巧,患得患失,必无所成。师之不教,非不教也。心性未至,至时自教也。师之不传,

非不传也。功修未至,至时自传也。宗门学子,修为迟速,无须问师,问己可也。一分机心,

误己十分。一分诚心,惠己十分。修灵心,不存机心。知敬师求法,求而修证,方为精进。

精进方可人道、证道、了道。

尊师重道者,“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所谓“师、法、祖,刻刻在心”。一点灵光,

一脉相传也。古贤云:“古来修道逾万千,无师难炼九成丹”。

修心炼性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师教十徒,一人一样,此何故,别于心性、学识、资质

也。禀赋所主,或空灵潇洒,或智慧明达,或刚勇沉毅,或轻浮鲁莽,真乃风姿各异,修为

迥别也。

修心者,求内明也。心智不开,内无明慧也。内无明慧,内外不合也。内外不合,不能

全体大用也。炼性者,调习气也,陋习不伏,内无柔静也。内无柔静,内外不舍也。内外不

合,不能神形俱妙也。

三教之学,儒主中,佛主空,道主无,异流同循,殊途同归也。“红莲自藕青茶荷叶,

三教原来是一家”。溯本穷源,三教归一也。归一者,理无二致,法无高下,人天一理也。

修心炼性,必循三教之学,消宿业,修定力,炼神识。内开智慧,外开筋骨,气血双畅,

内外相合也。内外相合,元真方能露体,常葆天真太和,仙风道骨,方为上乘修为也。

以武入道何为武道,武道非拳道。乃九脉合真之修真法,即武法与丹法合参,武学合于

修真之道,或曰丹经武学。当年张三丰祖师承陈抟遮脉,合金莲正宗,参以贤侠剑道及江湖

秘术而创武当,开武当内家拳法一代先河,以精绝之内功掌法与三十六品神剑而震响武林。

倡“内执丹道,外显金锋”之宗旨,是为武当真宗丹脉。

传统武学,有博大精深之体系,绝非三拳两脚,枪刀剑棍所能概括。其内功有内功之阶

次,剑学有剑学之阶次,丹道有丹道之阶次。其内功、剑学、丹道之阶次互相对应,相辅相

成。内运气化,外展玄功。九脉合真五百年来,规矩、衡准、不易,一脉相传。玄门隐修,

遗真民间。

习武健身,练一般套路可矣。

精通武术,练内壮外勇之功亦可矣。

然欲深造武学,登堂人室,则非武法与丹法合参不可矣。有武法而无丹法,断非上乘武

学,难登传统武学之殿堂。

武法何故加丹法,此说非标新立异,唯我独尊之举,实关武学之层次与境界。

因唯有丹法是纯正内炼(敛)之功。丹道修持,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阴极生阳,

阳极生阴;静极生动,动极生静。无极而生太极,太极而演万象。潜气内循,行血推脉,通

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贯通中脉,大小周天。有完整有序之人体循经。气为血帅,血畅而筋

柔,筋柔而肢体灵活,此为通身之基。行功之每一动作,无不是随内气而动。在真气内涵之

游功中,与人较技,游刃有余。落步举手,三盘交错而成易象。此为内功之用也。

武林九脉合真之前提,即是贤侠剑道,历经千百年修证实践,方消除武学与丹道之分歧,

体认实证武法与丹法合参,乃为武学大成之唯一捷径。此说已为定论。武功欲达神明空灵之

神功极致境地,舍丹道内修则为妄谈。否则,放眼武林,尽是内壮外勇之功,武学真传,可

谓凤毛麟角。可叹今人不知前史,莫衷一是,徘徊歧路,不得其门而人也。

丹为武之基,武为丹之用也。丹为体,武为化,乃金丹玄化也。

武法与丹法合参,方为以武人道。日日行功日日参,方为以武演道。三千行满,八百功

圆,方为与道合道。惟此,真修实证之功成矣。

宗传云:

太乙参仙为了道之根,

混元炼气为证道之本,

太极演象为入道之基。

五、正 本 清 源

诗云:妙得先天混元气,悟出功夫纯真意。

阴阳动静浑化成,吞吐开合玄妙机。

七星八卦混元身,金丹元神飞剑体。

封真封法封石壁,参禅参玄参天地。

传统功夫历尽沧桑,中华武魂浩气长存。修文习武,历为文人志士之时尚,唯缘

法机遇未可知也。惜有清以来,正宗武学断代三百年之久,武林功夫久已失真,

史、理、法残缺不全,以讹传讹,不复当年。今以师门所传及修正体悟,公之武

林同道,冀交流与借鉴。以武道见精真,非以武术论短长。以武学弘天下,非以

门派论高低。为往圣继绝学,为后学清本源。

技击 传统功夫有体用之分,内执丹道为体。外显金峰为用。内以养生,外以祛

恶。

一、 外家 外家炼形,筋骨趾爪。力发筋骨,以伤筋断骨奏效。

外练筋骨皮:肩、肘、胯、膝、头、手、足。擒拿封闭,窜蹦跳跃,行门走步,

以刚猛见长。由外往内练。刚极则柔,方为真刚。初易见功,久之茫然,难体至

道。

二、 内家• 内家炼脉,精神气血。力发五内,以击外伤内见

功。内炼一口气:精、气、神、髓、脉、脏、腑。飞经走气,开关展窍,生克制

化,随感而应,以柔化见长。由内往外炼,柔极则刚,方为真柔。初不易见功,

久之精进,易体至道。

三、 后天桩。练自身之气,自身之意,自身之感。而不知天地人

三才贯通,天人合一之境。有壮内气之法,而无纳外气之法。故先天之用不明,

先天之式不清。

四、 先天桩。炼人天之气,人天之意,人天之感。八卦布局,人

居中宫,天、地、人三才贯通,天人合一。炼形纳气,采天地之气合人身元气,

抟炼为混元之气。罡风外运,太乙蟾游,开通诸法,武林奇技由此而生。

先天桩与后天桩之本质区别:在于有无采气、炼气、归元之法。

先天桩与后天桩之境界区别,在于有无丹道循经之功。

五、 先天真力。先天真力生,先天真脉通。先天真脉通,先天真

力成。“炼成先天一粒混元气,打遍天下都无敌。”

自然界,水经烧炼,达到沸点,水可化为气,气可化为力。

功夫界,天地为炉,人身为鼎,练形纳气,以气化力,气催形动。

“内外竟发,势必翻腾”,“内有其质,外显其形”,即成“周身一家”之整劲,

传统功夫称此为“统元”境地。即身心如一,内外六合。“运气如九曲珠,无微

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气催形动,即“以气运身,务令顺随”,“自

然而发,自然而止”。手眼身法步,气领意随,循经演化而出。行功走架,拆拳

定位,阴阳、刚柔、吞吐、开合、惊、弹、崩、炸,随其火候而深化。

气血通,则筋骨通。筋骨通,则肌肉通。肌肉通,则四肢百骸通。以气运身,层

层润,层层通。通则无碍,无碍则虚空,虚空则灵动,灵动则变化,变化则无穷。

“变化无穷还变化,先天真境号混元。”(《西游记》)

“人身有九曲之珠十八颗,有三曲之珠六十颗,全身有圆珠七十八颗……静珠四

十二颗,动珠三十六颗。”(《武当修真秘笈•窜珠论》)气血活,则珠活。珠

活,则关节活。关节活,则身法活。术语为“混元流珠”。

六、 套路。旧称趟子,一趟拳,一趟剑。穿连若干攻防招式,是

盘架子功夫。

后天法之套路,一招一式不变,死套路。千人一面,束缚人之天性。

先天法之套路,每一套功法,有若干典范功式,没有固定之一招一式。行功时自

如演化,自在衔接,活套路。师父只教起式之桩形与口诀,即传完一套功夫。桩

式即可开启气机,开通不同经脉,出现不同劲路,行功演化,自然而发,自然而

止。由生至熟,由简至繁,逐渐演化全一套功夫。此属于宗传、神传之境界,超

越形传,是心传口授之法。功夫炼至一定层次,自能慧感圆通。行功全由内气所

主,行云流水,混元周充,意态万千:站、蹲、坐、卧、滚、跑、跳、转,通体

八势,无尽演化。行功走架中,自显学识、气质、风格、神韵。如武当八法神剑

(太乙神剑)有:劈、刺、抹、撩、抽、截、横、倒八法,八法错运连环,变化

无尽也。如武当八法神锤有:直锤、横锤、冲锤、栽锤、碰锤、指裆锤、撇身锤、

螺旋锤八锤,演三才化为二十四根,演八卦化为六十四锤,演六爻化为三百八十

四展。锤锤叱咤,把把连环也。

由此可见,传统功夫之拳法与剑法,其真髓在内功。混元气,为

天下诸功之母。内功深厚精绝者,其演化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千变万化,自

在其中也。故有太极演化之说。

因此,传统功夫,无一招一式之固定套路。而有鹏展、鹤翔、鹰翻、虎踞、龙腾

之专修功法。

明于术而不拘于术,脱规矩而不可违规矩。

七、 单操。单操可分为两类:一为抻筋拔骨之基本功,二为专修

功夫。

单操或谓操手,苦累枯燥。然通身之功与杀手绝技,皆从此中的

来。心性亦从中磨练出来。铁杵磨针,水滴石穿,具此志行者,必成坚毅载道之

器。

单操,有人视为畏途,浅尝则止,难以造就。有人视为捷径,偏执偏为,损气伤

身。两者皆不可取。

单操,浅操筋骨皮,深操意气力。“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要在

开关展窍,飞经走气之功。达体通、气通、技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兵千

日,用兵一时。会而不用,含而不漏,方为高人。

欲立超人志,必有超人行。悟性加汗水,方能出真功。

八、 阴阳术数。行功炼道,须知“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阴阳

为动静之机,术数有参玄之妙。

先天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乃天、地、风、雷、山、水、火

之象。

后天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乃休、生、伤、杜、景、死、惊、

开八门。

五行:金、木、水、火、土。乾兑为金,震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坤艮为土。

天有三宝:日、月、星。

地有三宝:水、火、土。

人有三宝:精、气、神。

三才:天、地、人。

天数:三、六、九。

地数:二、五、八。

人数:一、四、七。

阳之极数为九,阴之极数为六。故阳用九,阴用六。三为生数,五为成数,九为

纯阳之数,三百六十为周天之数。

以量变求质变,须待十万之功。

始于有作,终于无为,归于混元太虚。

阴阳之变,消长之道,生克制化,自有玄机。

以静入境,以神驰境,心于万象虚而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功夫真谛,全在意、劲、理三字:

意: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

劲:以真意行气,气意相合,而为劲。一招可用多种劲力,千招百招可用一种劲

力。

理:一法通时百法融,法法圆融法法通。

(详参梁志明先生《武当拳法述真》)

真传与俗传,立法不同,练法不同,境界不同:

一气混元:一粒先天混元气。

二仪呈象:阴阳、动静、刚柔、吞吐、开合。

三种打法:以形打人,以气打人,以神打人。

四绝杀手:伤残四肢,震破五脏,追魂夺命,形神俱灭。

四层功夫:开桩演化,抻筋拔骨,洗髓伐经,脱胎换骨。

五诀心法:进退、顾盼、定、中、守。

六合之境:内三合: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

七字法诀:松、静、缓、柔、圆、虚、合。

松:松而不懈,不用拙力。

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

缓: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柔:柔和舒展,节节贯通。

圆:圆合自然,不拘不僵。

虚: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合:上下、左右、前后相合,

形神、意气、内外相合。

(详参广清先生刘铁成《太乙混元球》)

传统功夫,内炼至此,则达刚柔相济,神形俱妙之境。轻灵中透出沉稳,沉稳中透出轻灵。

潇洒飘逸中透出空明灵动,空明灵动中透出潇洒飘逸。“百变易为,一灵难求。”

“玲珑法,法玲珑”,一语道破心法身法之妙。

武当太乙神剑门镇门印:有法之极归于无法,取法自然通神达化。

行功炼道,尽体一元、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之妙。

凡举手投足,莫不合先天度数。

以易理衡真,顺自然而求天然。

“一招一式莫不由太极而生,一进一退莫不由动静开合所至。”《中国太极拳统

真大典》)

众多习武者,有拳无功,有形无质。舍本求末,本末倒置,难怪久炼而不得其妙

也。“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真元宝笈》:“离开元气之修持,就不是功夫,也不是武学,更谈不上修真。”

杨澄甫先生云:“太极拳在内不在外,在气势不在样式。”《太极拳使用法》)

孙禄堂先生云:“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太极拳学》)

先贤之论,言犹在耳。然从理论到实践,不知门人学子,领悟几何?运用几何?

十有其九,弃其神髓,拾其皮毛。实可叹也,真乃武学之悲哀。

气也者,何为气?气即球,球即气,散则为气,聚则为球。

无气何来八方鼓荡?谈何先天真力?

无球何来混元周充?谈何先天真形?

无丹何来神活机圆?谈何灵便感应?

传统功夫千古神髓:一气、一球、一丹也。

气也者,纵贯三才,周野八极,先天虚无混元气。气在人中,人在气中。

球也者,圆包十方,混元周充,行功走架不离球。球在人中,人在球中。

丹也者,圆圆沱沱,活活泼泼,似空似有真妙有。丹光剑气,剑气丹光。

得气得球,有球有气。球赖气充,气赖球抟。

得球得丹,有丹有球。丹赖球敛,球赖丹圆。

大之充满六合,小之聚敛丹田。玲珑活泼,慧感圆通。

千古传言:“万法归一”,而“一”归何处?传统武学,一言以蔽之:以丹为体,以

球为形,以气为用也。

“太极内操,以先天而论,当有混元专修方为宗传。”(《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

混元气实为百功之母。混元内功专修开百家法脉,揭示千古神髓,开演武学捷途。

(详参广清先生刘铁成《太乙混元球•武技释密》、《武当真宗丹脉》)

传统功夫修持,法在开通身心,启迪灵性。诚敬恒专,允执厥中,日久功深,则

心性、学识、武技与日俱进也。

太乙铁松派师门有训:

千古神髓惟修真,惟有元气可全身。

金华高渺三阳泰,元真飞举一气真。

雪山龙虎好铅汞,大道惟吾示真尊。

养生 《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

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居天地间,万

事万物,欲海红尘,扰心劳形,损精耗气,身心俱病。方知养生为人生第一要旨。俗人若此,

习武之人犹须慎行也。

习武有道,养生有法。养生当知四时五运六气七损八益。体察天地阴阳变化,关

诸自我身心之感应。起居,饮食,环境,讲究趋利避害,节精保元,调合阴阳,顺乎自然,

长养太和,存葆天真。心与天地道同,身与四时生长收藏。

习武当知循序渐进,持量守恒,不温不火,日久见功。切忌躐等而行,努气伤身,

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功夫七分炼,三分养。偏阴偏阳,偏刚偏柔,炼养失度,实非养生,

乃戕生也。武术名家,晚年常见诸疾缠身,未享遐龄,皆炼养失衡也。鹤发童颜,皆得炼养

有素之旨也。

世传各式太极拳,均失却太极十三式真传,无完整之经络循经,气脉纠结不清。年久生患。

而武当真传之《六脉先天太极》,有完整之太乙循经,缠经缠丝,实乃炼养兼得之太极精品。

于养生于武技利莫大焉。(详参《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修身 传统功夫,乃修身养性,变化气质,讲究操守之道也。拳经云:“固灵根而

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道艺也。”

道艺者,文有意境,武有慧境:

行功走架,达乎意理,发乎劲力,妙乎神形。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骄若游龙,翩若惊鸿。

缓如流水,急如闪电,柔若无骨,刚若铁石。

开则惊弹,合则封闭,踏罡布斗,感而遂通。

大气流我,无象无形,如沐如浴,明慧空灵。

高山流水,平湖秋月,乱云飞渡,万古烟霞。

丹光剑气,化作霓虹。

侠骨丹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儒家气度。

清静无为,恒顺自然,为道家玄风,

心如止水,慈悲度人,为佛家境界。

入世出世,皆非一己之为,乃尽体天理人心也。人之一生,有如草木一秋者,有如日月经天

者。仁人志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随缘而行,随遇而安,持平常心,济世利物。

人至无求品自高也。大道求内得。道不外求。

“心有尘垢障之大道,心有光明省之大道。”

“人生于世,以自心为心者众,以道心为心者少。”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

人心死,道心生。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觉者不迷,迷者不觉。

修身,每有魔来相扰。轻者心浮气躁,恃才傲物,贡高我慢。重者伤病相侵,逆事交加,身

心煎迫。“无魔不成道”,“烦恼即是菩提”。故有“炼丹砂于鼎内,展金峰以降魔”之说。

修功炼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魔易知,心魔难觉。于事碍,当明达于心,难忍能

忍,难行能行,六度万行,以定力克之。于心碍,当穷理尽性,深思己过,速改前非,随缘

运化,以慧力克之。魔道相互消长,邪不压正,慧剑斩魔,神无方而道无体。

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正成佛,心邪成魔。

(《金刚经论语》)

境随心转,神变境迁。光即是我,我即是光。

弥勒古佛云:“与天地同其量,与日月同其明。”

历来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也。有《武当修真秘笈》七言录之,以警世人:

不是古籍诡秘,是尔没通。

不是古籍迷信,是尔不信。

不是古籍没有,是尔不用。

不是古籍太深,是尔太浅。

不是古籍过老,是尔幼稚。

不是古籍应弃,是尔自弃。

不是古籍玄虚,是尔空虚。

《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君子行事,不自欺,不欺人,亦不欺于人。

满招损,谦受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穷究人天。

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重塑自我。(广清先生刘铁成)

统一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真阳先生李兆生)

《周易》云:“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明乎此,

即得修身本意也。

后 记

余幼慕文武双修之道。惜缘法未至,大好时光,付诸流水。辛未之夏,千里访师

于渤海之滨。有缘幸遇真师,忝列宗门。经恩师心传口授,内炼外操,真修实证,十余载功

修,方如拨云见日,初悟玄功门径也。

本文所论,浅为己修,深为师门前贤证真。然为武学计,为传统功夫传真计,为

法脉流传计,或有未尽言处,不敢有妄言之处。出于本真,余心可鉴也。

值武当山传播太极拳五百年之际,欣逢太平之世。欲应“武当五百年为人类作一

贡献”之说,遵张三丰祖师,将隐学化为显学之旨,静参默识,遂成此文。意诚辞直,讽誉

不免。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见仁见智,随缘所化,证浅言深,恐为方家见笑也。

诗云:千里寻师渤海湾,万里神游武当山。

十载耕耘历风雨,百般磨练修金丹。

挟剑任情游红尘,走笔挥洒好江山。

浑然物我欲相忘,满天星斗正阑珊。

漫说苍山神迹渺,须知浮世真脉传。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13:1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616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漫谈内家武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漫谈内家武学.pdf

标签:武学   功夫   传统   太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