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触觉训练)
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600范文(通用3篇)
第一篇: 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600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
领下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或许是天定的一样,我遇
见了它。开始思考仰望的意义。
人头壶,一件稀世国宝。它是在6000至6500年前的新石器
时代时被制造出来的。它的头微微仰起,好像在仰望着什么?是
星空,还是其他的。它的制作者早已不知魂归何处,可它却保留
下来。于今,依旧很清晰。它的嘴巴微微上翘,好像在笑。古代
文化大多数从人像文化后开始快速发展的,那么它到底想表达什
么呢?这壶好像是一个很巧妙的陶器,既有女性美,也有童年的
美,它好像是一个盛满感情的`东西,有欢乐,有哀伤。先人到
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的头微微仰起,仰望的如果是星空,那我们人类就该是世
间万物中渺小的,不起眼的;如果是山,那我们人类就该是渺
小,那海呢?
既然在仰望,那它会想些什么呢?是感叹我们的独一无二,
还是渺小伟大,与万物相融相合,还是其他的呢?
它在仰望一件东西,它以后还会仰望着,但是一定是比它高
的吗?显然不是,你想,即使它比我们小,但只要精神伟大,内
第1页
涵丰富,那又算的了什么。
第二篇: 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600 现在众多历史类纪录片
都在强调年轻化表达,其中的年轻化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一议
题,《如果国宝会说话》给出的答案是让文物自我讲述。《如果国
宝会说话》中,文物或历史人物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历史讲述,沉
浸式打造有温度的对话感。
在《瑞鹤图》一集中,开篇一句政和壬辰年,我已在位壹拾
贰年立刻有种在现场聆听画者宋徽宗赵佶本人的讲述的画面感。
同时,《瑞鹤图》一集运用动画技术让图上的仙鹤飞起来,观众
仿佛置身于政和二年的汴京,亲眼看到了群鹤飞舞的场面,深刻
地感受到这幅画作的亮点和所深藏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于传统
历史纪录片的宏大叙事,这样生动的讲述和呈现方式使得纪录片
不仅好看,而且好玩。
令人惊喜的是,《如果国宝会说话》不仅描述文物的故事,
更记录古人的心路历程。在深阔的时间与空间坐标系里,观众得
以窥见古人未竟的故事旅程,极大地消弭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心
理距离。如《黄州寒食帖》这一文物背后,是苏轼因贬谪黄州后
政治理想的幻灭。皇帝远在九重,祖坟遥隔万里,想效仿阮籍作
穷途之哭,但心已如死灰,再吹不起。寥寥几句,不仅介绍了文
物来历和文化脉络,更让观众与千年前的苏轼达成了心灵的共
第2页
振。
用轻松对抗沉重,《如果国宝会说话》构建出了一套年轻的
话语体系,以微观叙事承载宏大主题,连接历史与现在。文物成
为历史的承载者、见证者进行自我讲述,以朋友的身份与观众平
等交流分享,这种别有风味的自我讲述,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
消除了国宝陌生感的同时,让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立体化叙事和技术共同发力,实现中华文明微解读
《如果国宝会说话》不用全知视角去讲历史,而是让文物置
身于历史和文明的场景中,立体地向观众展现文物背后深邃的历
史命题。同时,通过结合现代叙述方式和技术来有力度地展现文
物本身的张力。历史冷知识以故事化的形式,自然而巧妙地融入
解说表述与影像叙事中,既将文物的历史文化脉络精准梳理到
位,又将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纪实与写意并存,以故事化开辟叙事新风格。《如
果国宝会说话》跳出了以往千篇一律的文物模式,把文物放置在
极具故事性的场景中描摹,力图还原文物的本初模样。在讲述泉
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时,以晋江布袋木偶戏的方式讲述了一场福
船回家的故事,生动还原宋元时期从外洋返航的种种困难,展现
了我国如水密隔舱等先进的造船技术,同时也让古老的器物在鲜
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中焕发全新的光辉,给整个叙事增添了一份情
第3页
感的厚度。
另一方面,《如果国宝会说话》借助多媒体融合与现代技术
的加持,全方位展现了文物的细节特征,将国宝的静转化为鲜活
的动,赋予其重返光彩的生命力。比如,在《朝元图》的展示
中,采用高清电子扫描技术还原文物色彩,以满墙风动为切入
点,体现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衣袂飘飘的独特艺术魅力。从收
藏到展示,从展示到让文物说话,国宝之重与技巧之轻在作品中
完美邂逅,让沉重的文物拥有了飞翔的翅膀,国宝也近了起来。
观众不禁感慨:这才是揭秘国宝的正确姿势。
打造共享意义的空间,激活文化记忆共鸣
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来,作为其载体的文物投射出古人
的精湛智慧与人生哲学。跟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镜头,我们
可以看到众多关于理想、信念、情怀的价值叙事。无论古人用天
球仪向星空问好的科学探索精神,还是苏轼在困顿人生中无限飞
扬的乐观主义,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从
国宝看文脉、思英魂,这些蕴藏在文物身上的文化内核,以润物
细无声的力量影响着观众的文化记忆建构。
《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文物的自述来唤醒根植于观众内心
的文化记忆,让观众通过纪录片所讲述的一个个鲜活文物,感受
其承载的文明与历史,在激活文化记忆时也在无形中建构观众的
第4页
身份认同。《如果国宝会说话》不仅赋予了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建
立起来的文化认同,还增强了我们根植于优秀历史传统中的文化
自信。
聆听国宝的话语,听见的是故事,坚定的是文化自信。从这
一角度看,《如果国宝会说话》既是在记录和传承,也是在观照
当下时代、讲述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在纪录片里,观众发
现中华文化包容博大、超越创新的精神特质,建立自身的文化自
信。或许,这样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作品正是通往观众内心的一把
钥匙。
第三篇: 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600 今天语文课,我们看了
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集讲的是一个仰韶文化的先
民创造的国宝叫做人头壶。它穿越了6000至6500年,是个红陶
材质的作品。它的样子非常的`唯美而且还带着一种可爱。
这个人头壶,外形像一个人,身体非常的丰腴好像一个女
性,它的嘴微微上翘,眼睛非常小,现在有几分可爱。后面有一
个地方是注水用的,眼睛和鼻子则是流水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
猜测。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用的?是喝水用的,还是
浇水用的,还是专门留着观赏用的,我们一无所知。人们为什么
要把它创造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它的确在凝视着什么。它
凝视夜空,它在思考,它的思考夜空为什么会如此的靓丽,会思
第5页
考为什么会有夜空?这也恰恰表达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切未
知的探索,对一切未知都好奇。集中在一个人头壶上面,把它充
分的表达出,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穿越了
6000多年,但是依旧是那么的唯美。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
它在仰望什么,我们至今还在思考。
在现代,我们也需要仰望。因为仰望什么,只能顺从自己的
心意,可以仰望一种信念,一种宗教,仰望那遥不可及的地方。
人生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仰望,只有仰望,我们才有信念,只有
信念我们才有不竭的动力。
第6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18:35: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609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600范文(通用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假如国宝会说话观后感600范文(通用3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