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或异)
从巴别塔到世界语推广失败---谈谈自发秩序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世界语推广失败的原因,帮助读者对奥地利学
派的自发秩序原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巴别塔的故事
根据圣经旧约记载:大洪水劫后,遍布天下的人类都讲同一种语
言。但是后来有人对上帝和人类的约定产生疑问,于是人们决定建造
一座城和一座通天高塔,传扬人类的名,避免日后分散。在人类的憧
憬中,建成后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巴别塔高大而雄伟。由于大家语
言相同,同心协力,未来的城市在一天天地变成现实,破土而出的巴
别塔在一天天升高,直插云霄。
上帝发现自己的誓言受到人类的怀疑,又看到人类力量如此强大,
心想: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
上帝决定惩罚这些忘记约定的人们,便离开天国来到人间,改变
并区别开了人类的语言,使人们因为语言不通而分散在各处,彼此隔
绝,那座塔也半途而废了。
二、新的人间巴别塔---世界语
随着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语言沟通不
便对贸易的影响。于是有的人便希望完成圣经中没有建成的“巴别
塔”。
1887年,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发
明创立了一种人造语言---世界语。他期待这门语言能够为不同语言人
群的交流提供便利,能够帮助人们跨越语言、肤色、种族、地域等界
限,平等、友好相处,高效地沟通。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
国际世界语协会列为B级咨询关系单位,从而确定了国际世界语协会
(UEA)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语进入中国。1951年,全国世界语协
会在北京成立,胡愈之担任首任理事长。
尽管世界语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语之一,全球150多
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世界语者及世界语组织,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和包括人口大国中国的支持,然而世界语推广依然不成功,目前作为
第二语言使用者约200-2000万人。对这个数字笔者也是表示怀疑的,
也许对很多人更多是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需要而使用世界语。
三、世界语推广失败的原因
有人认为世界语不利于电脑输入、男性主义色彩浓厚的词缀、过
于自由的语序等导致失败。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没有切中要害,没有
深刻理解奥地利学派的自发秩序原理。
奥地利学派开山鼻祖卡尔.门格尔在其货币学的经典文章《论货币
之起源》(原文见门格尔专著《社会科学方法论探究》附录)中,借
助货币的起源深刻阐述了自发秩序原理。
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们
门格尔认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人们发现间接交换可以克服直
接交换的不便。交易媒介---通俗称之为货币或钱---能够帮助人们完成
多种商品间的复杂交易。同时人们认识到不同交易商品在可售性方面
所存在的差异,这对货币理论、对研究市场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在交易中的各类商品,那些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最大可售性的商品,
其高超的可售性只源于所有其他商品相对较低的可售性,仅凭这一点,
它们就能够成为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
而哪种具有最大可售性的商品能够成为交易媒介并是不是事先预
知或确定的,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中无数人行动的结果。在交易媒介的
选择上,每一个市场交易主体都发挥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作用,并最
终导致交易媒介和其他商品分离。
在人们有目的地寻找、发现合适的交易媒介过程中,围绕交易媒
介逐渐形成一套秩序,如交易中介---金融机构、结算规则等等。这个
过程凝结着无数人、无数代人的智慧。当然,这个秩序并不是孤立形
成的,而是以一些秩序为前提---如,不对发现交易媒介的行动进行强
制或干预。如果没有这些原有秩序,发现交易媒介的过程就会受到阻
碍,甚至无法形成。如果人们的观念都是以劫掠他人为目的,交换不
可能出现,更不用说发现交易媒介了。那些原有的秩序也是人们基于
一些观念行动的结果。同时形成新秩序的过程中也对其他原有秩序产
生影响。
曾经成为交易媒介的商品的地位也并不是永固的。在不断选择的
过程中,一些原来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逐渐被淘汰,如家畜、贝壳、
动物毛皮等等,被后来更适合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取代。最终人们选
择了金银,并选择出现了货币代用---货币凭证,其表现形式为钞票。
注意本文的钞票不是指纸币,而是指中国古代的银票和欧洲早期银行
发行的有100%商品---金银---准备的银行券。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选择并不是完全自由的。门格尔认识到存在
跨越时间、空间、国家、民族的经济规律。奥地利学派集大成者米塞
斯在门格尔的基础上,深刻洞见出经济法则的先验性。如果人们违背
经济规律和先验的经济法则去选择,最终可能导致有害的后果,如现
在普遍使用的法币。
而另一位奥地利学派大师哈耶克拓展了门格尔的思想,把自发秩
序原理从经济学拓展到行动学的其他领域,如政治领域。哈耶克认为
人们在行动的过程中要遵守抽象的规则。具体到法律,并不是议会立
法的成文法就是真正的法律,这是法律实证主义者的误区。议会制定
法律同样要遵守抽象的规则,把更大的空间交给无数人去选择。在不
断选择的过程中,那些有利于人们分工合作、增加福祉、更好地满足
自己的欲望的公序良俗才有可能出现。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
奥地利学派认为:不存在如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超人,他有能力违
背先验的行动学法则、抽象的规则取代无数人的选择制定统一遵从的
秩序。哈耶克称之为理性的僭妄。
回到世界语问题上,语言和交易媒介---货币---一样,是一种沟通
媒介或工具。语言不是某个人规定的结果,它也是一种自发秩序,由
无数人行动而形成。
尽管柴门霍夫花费了大量精力开发出一种人造语言,如货币是具
有最大销售力的商品一样,世界语是否是最容易被他人接受的语言,
需要每个人进行评价选择。也许柴门霍夫认为是,但是他没有认识到
每个人面临的境况是不同的,承担的代价也不同。如有些人宁可雇一
个翻译,也不会花费大量精力学习世界语;而有些人宁可学习现有广
泛应用的它种语言,也同样不愿意学习世界语。因为对他们来说,雇
翻译或选择学习其他语言的代价更低。
由于种种原因,英语成为很多人的第二语言,如同交易媒介一样,
它的地位也不是永固的。未来比较通用的语言是未知的,依然取决于
无数人有目的的行动。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死语言复活了,最典型的是以色列复活了
希伯来语。但是没有人认真研究犹太人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这留待
历史学家们去寻找答案吧。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柴门霍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企图用自
己的选择代替他人的选择,尽管有权威官方支持,也注定不会成功。
因为行动学法则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只要人在行动。柴门霍夫等
都犯了理性的僭妄的错误。
知道自己无知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
希望读者不要误解自发秩序会脱离人的行动而自动形成。这是一
个不断发现的动态过程,是无数人选择的动态结果,因为人的行动是
有目的的。而最终形成何种秩序,依然取决于人们的观念---是否主动
遵从行动学先验法则。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10:5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605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巴别塔到世界语推广失败---谈谈自发秩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巴别塔到世界语推广失败---谈谈自发秩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