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校本课程开发)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标题性
与审美观
圃 陈淼根
摘要: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贝多芬《田园》的创作背景和基本结构,然后重点从标题音乐的艺术创
作手法和美在自然的艺术审美观两个方面论述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新精神。文章最后得
出结论即标题音乐的创作形式和自然审美观是《田园》的两大突出的艺术特色,也是贝多芬
创新精神和艺术思想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贝多芬《田园交响曲》标题音乐 自然审美观
交响曲的创作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占有首要地位,恩格斯曾
将其称为“革命英雄主义艺术的典范”。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多
交响曲的总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事实上,从整体上来说贝
多芬喜欢用纯粹的音乐语言而不是文字语言来表达音乐,他往
首交响曲,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
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和《第九(合唱)交响曲》等几
首。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是他于1807至1808年问创作并
亲自命名为“田园”的一部借景抒情的交响曲。1808年贝多芬亲
自指挥了该曲在维也纳的首演。此时,作者刚从《海利根斯塔特》
往是从音调和音乐构筑的角度来思考作品的创作。在创作《田
园》之前,他甚至还说过如下的话:“一切用器乐进行的描绘如果
太过了便都失去意义……任何一个对乡村生活有主意人的都能
在没有许多标题的情况下听出作曲家的意思……另外,没有标
题,整首曲子就会让人觉得抒情多于描绘。”因此,无论他的总谱
暗示什么样的情感与意境,都是与他的纯音乐的思维连在一起
的,即作曲家以他自己对音乐发展、主题对比与连接以及对节奏
遗嘱的阴影中走出来且双耳失聪已五年,《贝多芬传》的作者罗
曼・罗兰说:“他什么也听不到了,就只好在精神上创造一个对他
来说已经灭亡的世界,要听见大自然声音的唯一办法是使他们
在心里歌唱。”《田园》正是表达了贝多芬在失聪多年的情况下对
大自然的依恋之情和美好的回忆。作品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
有一个小标题,其中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作品的内容通俗易
懂,旋律优美流畅,风格安静朴实,自问世以来深受各国人民的
的理解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这样说,在绝大多数时候他都
不看重语言文字对音乐的解释功能。然而,令人感到惊讶与困
惑的是恰恰是在创作《田园》时作者却一反常态地广泛地运用了
标题性原则进行创作。作品在标有“田园”的总标题下,还分别运
用了“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在溪边”、“乡村欢乐的聚会”、“暴
风雨”和“牧人的歌”等五个小标题,在这里标题原则的运用是多
喜爱。作为音乐艺术作品中的珍品,《田园》有其独特的品质与个
性,其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体现在作品中的标题音乐的创作
手法和美在自然性的艺术审美观。
一
方面的,有直接的造型性描写(如写鸟鸣、雷雨等等),也有通过
某些联想而引起的具体形象刻画(如以村民的器乐吹奏和舞蹈
、
标题音乐的创作手法
来刻画人的愉快生活和农民的健康乐观的情感等)。但是基本原
则是以抒情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的各种形象的,即通过作者自己
对外界的不同感受及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来反映总的形象发展
过程和总的生活内容的。这一切与他一贯的纯音乐主张是多么
根据《钢琴艺术大百科辞典》的解释:“标题音乐是指创作按
照标题进行构思并要求听众依据标题的提示去听赏的器乐作
品,李斯特给标题音乐下的定义是作曲家写在纯器乐作品前的
一
段通俗易懂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 不相符合啊!然而正是这些充满诗意与形象的标题,使该曲成为
贝多芬最通俗易懂的交响曲而被不同欣赏层次的听众所理解。
从音乐创作史来看,在贝多芬创作《田园》之前,18世纪的拉
莫、库普兰等人在音乐创作中曾出现过对自然进行简单的描写,
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先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
西。标题音乐是与不依赖文字说明具体内容的纯音乐相对称
的”。《田园》是贝多芬交响曲中唯一的一首标题音乐,他给这部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维瓦尔地的《四季》也曾用标题性的节奏与音
色来表现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然而该曲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
的标题音乐,因为它所使用的标题是外在性的,作曲家曾开宗明
暖,富于歌唱性,音调流畅舒展,体现了双耳失聪的作者在秀丽
的小溪旁的冥想与静思的情景及其内心对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感受。第四乐章贝多芬用音乐的画笔所描绘的雷雨音画不仅逼
真地再现了这一自然景观的风貌,而且还艺术地表达了狂怒的
义标明了这是一套“和声与创新”的实验套曲,《 q季》不过是其
中的一首而已。
大自然那种震怒人心的威力在他心中引起的共鸣与震撼……贝
多芬曾在笔记中写道:“自然神论、卢梭精神和因崇敬大自然的
威严而带来的狂喜是我写作《田园交响曲》时内心的感觉”。这就
是贝多芬的自然审美观:自然是美的源泉,意境则是美的最高境
界。
“标题音乐”的名称是19世纪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
乐也是从l9世纪3O年代才开始繁荣的,创作于19世纪初的
《田园》是音乐创作史上运用标题性原则进行创作的最早的作品
之一,故它的诞生与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乐的出现是同步的。自
此以后,柏辽兹、门德尔松等大师使标题音乐得到极大的发展,
李斯特更是将其发展成交响诗这一形式。这就是在《田园》的创
作中运用标题音乐的创作手法在音乐创作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二、自然审美观
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在其著作《旅游者书信》中写道: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不仅比绘画中最美的风景更令人神往,
更为广阔地向想象展示出奇妙,而且展示出了整个人间天堂,在
那里灵与肉复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沉浸于迷人的宁静中。”可
见,《田园交响曲》是音乐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贝多芬 “美在自然”是东西力‘共同的美学思想。中国唐代大诗人李
白在《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书所写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和英国诗人沃尔特・兰多所写的“我爱大自然,而仅次于大自
然的是艺术”的诗句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贝多芬一生
非常热爱大自然,他把自然比作“不可疑义的朋友”,深知在自然
“美在自然”的艺术思想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作品生动地刻划
了人在大自然中的心灵交响。
结语
纵观贝多芬的交响曲,如果说《英雄》是其理想的宣言,《命
运》是其意志的告白,那么《田园》就是他心底的抒情诗。它的五
个乐章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虔诚与专注,体现了作者“美在自
界里没有嫉妒,没有竞争也没有不诚实。他在这个时期的书信写
到:“森林啊,树木啊,岩石啊,请赐给我人生所渴望更大回声吧,
在这里我可怜的耳朵一点也不使我感到痛苦。”他还说:“世界上 然”的艺术审美思想,而其中所运用的标题音乐的创作实践则标
志着音乐创作史上标题音乐创作的真正开始。这是贝多芬创新
没有一个人象我这样爱田野,我爱一棵树甚于爱一个人,在大自
然产物的环境中,我常常一坐几个小时,我的感观饱尝着大自然
所孕育和繁殖的儿女的景色。”这种对大自然和乡间生活的喜爱
精神和自然审美观的集中体现,也是自《田园》问世以来一直倍
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是贝多芬创作《田园》的内在动力。但是,他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
用音乐对纯自然进行简单地模仿,而在于表现他独特的自然审
美观,即在于细致地刻画与表达他在对大自然进行审美时产生
参考文献:
…[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贝多芬传【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
[2】高晓光,吴国翥.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E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的情感愉悦和心灵感触。在作品总谱的扉页和演出的节目单上,
贝多芬曾特别提示:《田园》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
心里所引起的感受。王国维先生在《在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
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写真物、真感情者,谓之
【3】[美]哈罗尔德・勋伯格著,冷杉,侯坤译.伟大作曲家的生活【M】.北京:
三联出版社.2007.
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样看来,贝多芬在《田园》中所主
张的自然审美观与王国维先生的意境说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
强调自然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所以我们在分析该作品
时不应只追索看到的景致,而应该去体验作品的意境,即感受作
【4】张鸿懿.中西经典名曲欣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德]贝多芬著,杨孝敏译.贝多芬书简(下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6】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O).
[7]t国维著,李建中,秦李注释.人间词话新释【M】.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8
品的情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领会贝多芬的自然审美观,
从而全面的把握该曲的主旨与内涵。事实上,作品中随处可见作
者对自然的审美体验和对意境的细致刻画。例如,在第一乐章开
始时小提琴奏出的民歌风格的乐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初到乡
村时愉快的心情。第二乐章长笛和小提琴复奏的乐句美丽而温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09:5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90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标题性与审美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标题性与审美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