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剑胆琴心是什么意思)
第一章 项目概述 ............................................................ 3
一、城市概况 ............................................................................................................................................................... 3
二、规划编制背景 ....................................................................................................................................................... 4
三、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 4
四、规划依据与原则 ................................................................................................................................................... 5
五、规划技术路线 ....................................................................................................................................................... 5
第二章 区域协调发展分析 .......................................................................................................... 5
一、区域关系概况 ....................................................................................................................................................... 5
二、在区域中的定位 ................................................................................................................................................... 6
三、区域空间协调 ....................................................................................................................................................... 6
四、区域生态环境协调 ............................................................................................................................................... 7
五、区域基础设施协调 ............................................................................................................................................... 7
第三章 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 7
一、区域发展背景 ....................................................................................................................................................... 7
二、内部发展条件 ....................................................................................................................................................... 8
三、小结 ....................................................................................................................................................................... 9
第四章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 10
一、海珠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 10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 10
四、产业发展策略 ..................................................................................................................................................... 10
第五章 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 ................................................................................................ 14
一、发展定位与城市性质 ......................................................................................................................................... 14
二、城市职能 ............................................................................................................................................................. 15
三、城市规模 ............................................................................................................................................................. 18
第六章 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 20
一、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 20
二、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21
三、空间扩展模式选择 ............................................................................................................................................. 23
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分析 ................................................................................................................. 24
五、城市空间结构 ..................................................................................................................................................... 24
六、土地利用规划 ..................................................................................................................................................... 26
八、远景布局构想 ..................................................................................................................................................... 29
第七章 交通综合规划 .................................................................................................................. 30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一、交通规划发展战略 ............................................................................................................................................. 30
二、对外交通规划 ..................................................................................................................................................... 30
三、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 31
四、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 35
第八章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36
一、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 36
二、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 36
三、公共服务规划策略 ............................................................................................................................................. 37
四、公共服务设施级别体系 ..................................................................................................................................... 37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 37
五、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38
六、规划管理措施 ..................................................................................................................................................... 43
第九章 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 .................................................................................... 44
一、住房现状特征 ..................................................................................................................................................... 44
二、住房建设的原则 ................................................................................................................................................. 44
三、住房需求 ............................................................................................................................................................. 44
四、居住片区空间布局规划 ..................................................................................................................................... 44
六、住房政策 ............................................................................................................................................................. 45
七、宜居发展策略 ..................................................................................................................................................... 45
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45
第十章 绿地系统规划 .................................................................................................................. 46
一、城市绿化状况 ..................................................................................................................................................... 46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 46
三、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 47
四、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 48
第十一章 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 .......................................................................................... 52
一、旧城更新 ............................................................................................................................................................. 52
二、“城中村”改造 ................................................................................................................................................... 52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 ...................................................................................................................... 54
一、分区发展指引 ..................................................................................................................................................... 54
二、近期建设规划 ..................................................................................................................................................... 58
三、规划实施配套保障策略 ..................................................................................................................................... 60
分工
第一章-项目概述 张彦莎 李诗桢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 刘慧
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刘慧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李诗桢
第五章-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 王哲夫
第六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朱楠
第七章-交通综合规划
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九章-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
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一章-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一章 项目概述
一、城市概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北部毗邻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西接荔湾区,南部临近番禺区,位于广州市区的中心地带。海珠区处于
广州都会区组团的中部地带,是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地,承担多样的城市职能。海珠区现状土地总面
积为9216 公顷。
2、地形地貌
海珠区属于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
3、气象、气候
属南亚热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长达360天。受季风影响大。夏季主要为
南风,冬季为北风。
4、水文、水系
内部水网系统发达,万亩果园区的生态绿地与水系紧密结合,主干水系水质良好,枝干水系随等级降低。规
划中将海珠区的河涌系统在空间上分为五个水域,分别为:海珠涌水域、北濠涌-石溪涌水域、石榴岗水域、共
和围水域、琶洲岛水域。其中海珠涌水域的水动力系统相对独立,其他四个水域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大水域系统。
在海珠涌水域中,以海珠涌为主干河涌;在大水域系统中,主要以石榴岗河-海珠湖、北濠涌、黄埔涌为主要河
涌。
(二)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州市政府于1950年7月,将原海珠区城区部分的3个区(蒙圣、洪德、海幢)
合并,成立河南区人民政府。以后30年间,其称谓多次变动,1980年7月称海珠区人民政府至今。
2、行政区划
海珠区辖18个行政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
石头、江南中、昌岗、南洲、琶洲、官洲、华洲。面积102平方千米,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132.16万。
(三)社会经济
1、面积及人口
海珠起土地面积为90.4平方公里。根据五普六普人口数,2000年海珠区流动人口为544810人,2010年为
795758人,年平均增长率达4.60%。 海珠区2013年户籍总人口988115万人,常住人口157.58万人,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主要经济指标
经济总量增速高,发展势头良好, 01年仅59亿元,13年增长至1143亿元,增长近20倍。2013年,在广
州中心城区中做比较,海珠区GDP占广州GDP的7.4%,在区排名中仅排名第六位。在整个都会区的排名处在了
倒数第二的位置,仅仅高于荔湾区,这说明海珠区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比较落后的,尽管地理位置在中心区,但是
经济位置却在边缘地带。
海珠区人均GDP也增长迅速,06年仅27000元,13年增长至72000元。并且一直保持增长态势,08年后增
速上升。但是同广州市人均GDP水平相比,2013年海珠区只达到了广州市人均GDP的56.8%,与全市水平还有一
定差距。
3、产业发展
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已超过85%。 2013年海珠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
166.93亿元,占全区GDP的14.6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973.26亿元,占全区GDP的85.17%。海珠区重点发
展现现代服务业,包括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商贸服务、休闲旅游六大现代服务业,努力
培育新兴服务业。集聚会展、创意等产业的企业总部,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总部之都核心区。
(四)用地及设施建设现状
1、用地概况
(1)用地现状
以广州大道南为界,西部片区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教育科研用地以及商业服务用地与居住用地相间分布,
用地比较破碎且较为混杂;而东部片区主要以农林用地为主,且大面积成片分布,与其他用地有较为明显的界限,
居住用地以主要为城中村用地,呈散点状分布于片区内。
(2)用地条件
在土地用途分区基础上,对广州市域划分出禁止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并针对
不同分区主导要求,实行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海珠区大部分处于可建设区内。
2、交通设施概况
对外交通系统:
海珠区对外交通包括一条城际轨道、一个客运枢纽、一个港口。
海珠区快速路网健全,能快速与其他地区联系。海珠区外围的水运系统较为成熟,但内部河涌码头较少,还
需要加强规划,水上巴士缓解了桥梁运输的压力,能力有限,与其他交通方式契合度差,转乘难度大。海珠区内
部道路路主要由主干道和次干道形成,主干道基本形成了“三横六纵”的网络,“三横”由北到南依次为昌岗路
与新港路、新滘路、南洲路;“六纵”有西到东依次为工业大道、江南大道、瑞康路、广州大道、江海大道、科
韵路。次干道的建成情况不佳,尚未形成系统网络。
航空:白云机场,地处白云区,海珠区主要通过内环路接机场高速,华南快速路接机场高速,环城高速接机
场高速。海珠区离机场33公里。佛山机场,地处佛山市南海区,海珠区通过外环路连接广佛高速,直线距离25
公里。
铁路(三个核心站点):广州火车站,位于天河区,可直接通过内环路到达,直线距离7公里。广州南站,
位于番禺区,内环路和环城高速都可与东新高速相接直达广州南站,离海珠区约11公里。广州东站,位于天河
区,华南高速转广园快速路直接到达广州东站,直线距离5公里。
3、公共服务设施概况
(1)行政办公设施
海珠区A1类行政办公设施总占地面积为476954.7725㎡,占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的0.749%,布局密度较低。
据统计,海珠区内区级以上行政办公设施共有26处,其中市级以上共有3处,市级共有8处,区级共有15处。
(2)商业服务设施
海珠区主要形成了四个商业中心,分别是位于一个沿宝岗大道和江南西路布置的生活性服务中心、三个分别
是沿广州环城高速布置、中大布匹市场、琶洲会展形成的商贸性服务中心。海珠区的西部商业主要集中在江南西
路、江南大道北、昌岗路一带,且多是商住混合的商业街;中部主要为大型商业设施中心,如中大布匹市场、国
际轻纺城等皆坐落于此;东部则主要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所吸引带动而成的商业发展。
(3)文化娱乐设施
海珠区A2类文化设施共有36处,总面积为182988㎡,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28%,完全不符合海珠区二
级大城市的定位,人均规划用地为0.11㎡,人均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同时空间分布比较散乱。
(4)体育设施
海珠区A41类体育设施共有21处,总面积为295931㎡,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29%,远远低于《城市公共
服务设施规划规范》中的体育设施规划用地指标.海珠区体育设施在空间上呈现出东西部较多,中部较少的格局。
与人口分布图进行对比,可以得知体育设施覆盖率较低,人口密集的街道如凤阳街道等地均没有设置体育设施。
(5)医疗卫生设施
海珠区A5类医疗设施共有64处,总面积为429526㎡,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675%,远远低于《城市公共
服务设施规划规范》中的医疗设施规划用地指标,设施配备极为匮乏。海珠区医疗设施分布十分不均,在空间上
呈现出西多东少的格局,且医疗设施主要集中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但配置数量及规模不足。
(6)教育科研设施
海珠区目前拥有14所高等院校、22所职业技术学院。多数院校分布于新港路沿线,其中职业技术学院整体
分布集中于东北部老城区,在老城区中的分布较为均质。新港西路以中大为主的片区为高等院校集中分布地段。
经调查,多数院校使用情况良好,但存在部分院校用地紧张,已有多个院校计划扩建或迁建。海珠区A3类教育
设施总占地面积为5259026㎡,按157万人口算人均达到3.3㎡,满足规划用地指标。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7)民政福利设施
海珠区A6类社会福利设施共有10处,总面积为70233㎡,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111%,整体配置数量较
少,文化设施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配置较少,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二、规划编制背景
海珠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其规划发展与广州的发展密不可分。目前各种政策背景都对广州市的发展
提出了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的要求与建议。
1.生产方面: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
型服务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的环境;广东的十二五规划则进一步提出要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产业基
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促进制造业高级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就包括广州海珠区的国际生物
岛的生物工程。进一步落实到广州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提出了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加
快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强化服务经济主体地位和现代服务业主
导功能。
2.生活方面: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到广东层面,进一步提出
必须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
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
民上。坚持包容性增长,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人民安居乐业,增强
幸福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即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进一步落实到广州层面,则是提出积极稳
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有效提升社会生活发展水平。
3.生态方面:十二五规划在国家层面的要求是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广东层面则
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
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落实到广州层面则是提出要全面提升宜居环境,大力促进城区转型。要注重生态环保、绿色
发展,推动城区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区精细化管理,加强社区建设,
大力提升城区文化品位,努力构建“江、涌、湖、园、林”生态格局,加强污染治理,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同时
《2015广州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围绕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和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的现
代化生态宜居城市。
三、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海珠区全部,土地面积102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5-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
四、规划依据与原则
(一)规划依据
(1)《珠三角规划纲要》(2008-2020)
(2)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年)
(3)《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
(4)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5)《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6)《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7)《广州市海珠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导则》(2005)
(8)《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2010年实行)
(9)《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年实行)
(10)广州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8年)
(11)《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12)《广州海珠生态城概念规划》(2012年)
(13)《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在编)
(14)《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划》(2011)
15、其他有关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划。
(二)规划原则
1、与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本次规划应与《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广州城镇体系规
划》、《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规划充分协调,在广州中心城区层面来落实海珠区各方面
的建设要求,力求做到创新规划。
2、突出特色。要突出海珠区广州生态绿肺的生态定位,注意发掘该区域自然环境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加
强海珠原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创造城市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3、科学前瞻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规划必须要适应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要求,保持规划的控制指导性
和科学前瞻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规划的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行近远期结合,动态规划,适应城市发展的
阶段需求。
4、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空间载
体,构建和谐城市。
5、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原则。
重视城市风貌和特色保护,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塑造新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保护好自然景观要素,构建
人文绿色新城,体现城市特色,实现城市和谐。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五、规划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协调发展分析
一、区域关系概况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广州市将构建“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
心网络型组团式空间发展结构。广州海珠区位于规划的都会区, 两条南拓轴线贯通海珠区,引领海珠区未来空
间发展及区域协同的主要方向。
海珠区内资源整合的步伐加快,为海珠区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海珠区的区域及区内协作也是本次规
划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在区域中的定位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规划中,广州海珠区位于规划的都会区,重点发展现现代服务业,优
化布局区域,提高用地效益及环境品质等。 两条南拓轴线贯通海珠区,引领海珠区未来空间发展及区域协同的
主要方向。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中,以使海珠区着力发展高端产业,着
力建设宜居城区,着力构建幸福海珠,努力促进产业、城区和社会实现新转型。
《海珠区生态城规划(2005-2020)》提出海珠区的职能为:国际展都、广州绿心、文化名区、幸福海珠 。
三、区域空间协调
3.1区域对外协调,竞合发展
在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中,海珠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威胁。同时,其内部空间发展格局失衡。海珠岛要在区域
发展中突围而出,重点在于借助三大城市轴线的发展引导,实现集聚化、中心化。因此在空间上,规划主张海珠
区从中心边缘区向中心链接区转变,从碎片差异化往集聚中心化进化。
(1)与北部天河、越秀的协调
海珠区与广州城市中心区天河以及旧城中心区越秀隔江相望,共同组成广州总体规划确定的都会区。由于历
史及区位的原因,两个地区在空间上被珠江分割,更由于职住关系缺乏平衡,导致潮汐交通。随着都会区内区域
协作的加强,海珠区与天河区与越秀区的互动式发展将更为紧密,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指导
下,海珠区需在以下方面加强 同北部各区的联系:
1、公路系统的完善;
2、联系两个区域的轨道交通的建设;
3、过江大桥扩建;
4、珠江岸线利用与保护、一河两岸景观控制;
6、港口建设与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协调。
重点包括延续旧新中轴,依托来自城市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辐射,进行商业互动、产业协调、经济辐射。
(2)与东、西部组团的协调
海珠区与荔湾区、黄浦区同脉相连,相互间虽有竞争,但更多的是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共生共融。海珠区
作为中心城区,是未来10-15年内政府极力打造的区域增长极,是区内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中心。
西部荔湾区为传统文化及商贸区,未来东部将发展白鹅潭广佛之心,主要面向文化创意及休闲类产业。海珠
区西部现有大量文化创意园,如太古仓等,未来很可能与东部白鹅潭对接,形成广佛休闲文化区。因此应重点发
展休闲文化产业,进行区域对接。
东部黄埔区为临港制造区、历史文化区,未来很可能与海珠城区连片发展,应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协作,重点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发展加工制造业、生态农业,配套发展社区性的服务业。
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指导下,海珠区需在以下方面加强同东西各区的联系,与荔湾、黄
埔错位发展。
(3)与番禺区的协调
海珠区与番禺区隔江相望,海珠万亩果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南部的生态屏障。两个地区的协调发展中要注
意联合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在以下方面:
1、重点加强万亩果园、生物岛及大学城的联系,加强创新及人才培养;
2、一河两岸景观控制。
3.2 区域对内整合优化
(1) 强调城市新中轴作为门户作用的重要性
海珠区新形象,对外宣传的桥头堡; 新发展轴,集聚生产要素;新增长极,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
(2)强化东西联系,壮大节点辐射能力,发展中心节点联系形成空间网络。
四、区域生态环境协调
海珠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突出对万亩果园及河流保护。突出万亩果园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是海珠区的生态之心。突出对河流的保护,对未来旅游发展、航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海珠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好城镇建设用地,保护农田耕地,部分确实需要用于建设用地的,实行占用
地耕地补偿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变。
五、区域基础设施协调
(1)对外交通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要求,海珠区对外交通系统包括一条城际轨道、一个客运枢纽、一
个港口。
(2)道路交通系统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要求,构建“畅顺、通达、宜人”的道路系统,保证机动车在市域
范围的各重点发展区、重要节点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不超过10分钟,由任何一点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不超
过20分钟,进入高快速路网以后主城区至市域任何地区不超过60分钟。
(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要求,实现2020年全市“30-60”时空目标,即中心城区范围30分
钟内可到达市中心,市域范围60分钟内可到达市中心。打造以“环+放射+十字快线”为主骨架的轨道线网,近
期重点建设新型有轨电车海珠环岛试验线。
第三章 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一、区域发展背景
1.1全国层面
(1)低碳、生态、智慧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提出了至2020年把我国来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抓住全球新科技革命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表现之一。特色产业基地的设立,
要求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对良好。
(2) 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的区域合作发展
国际地区:东南亚、东盟等国际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城市职能分工,广州承担国家级服务中心职能,产业升
级转型与生态低碳发展迎来契机。
国家地区:东部沿海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济经圈、环渤海经济园的发展与完善,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驱动
引擎。广州作为珠三角经济圈中经济、政治中心,率先升级转型成为示范性必要。
泛珠三角、环珠三角、大珠三角、珠三角“湾区”:作为区域中心,有着广泛的经济发展腹地,同时也是地
区发展的发展龙头,承担着更多的区域级服务职能,促使广州需进一步设整产业结构,建设国家级服务中心。
1.2珠三角层面
(1)珠三角一体化下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建设要求
珠三角城镇群步入城市化高级阶段随着全球化下的产业、职能重构,珠三角一体化及期城镇群发展也进入了
城市化高级阶段。广州作为中心城市,其职能从单一生产性产业向现代服务职能转变,发展模式也向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低碳产业等已经成为必然,低碳发展城市建设成为趋势。
(2)珠三角产业加速升级转型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和改造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但是这些制造业以一般制造业为主,处于
产业链的低端,产业层次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并且,目前发展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珠三角正
谋求产业转型,从“制造”走向“创造”,从“资本”走向“知本”,是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突破发展
“瓶颈”,实现传统产业的二次创新已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和改造的重要举措。
1.3广州层面
(1)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发展探索
1) 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跨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广州给自己提出了“12338”的战略部署,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
国际影响力,推动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2) 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
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区域产业升级,重点突出广州中心功能,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泛珠三角共赢发展
3) 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
营商和贸易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商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高端商务等功能进一步增强。进一步传
承发扬岭南文化,不断丰富拓展现代都市文化,活跃对外文化交流,形成文化大繁荣局面。
(2)新模式:城市发展方式从“粗放”到“精细雕刻”的转变
强调城市空间发展从用地增长到结构优化转变,“优化、集聚、提升”——充实内涵,提升水平优化城市空
间布局,优化城市产业和生活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置和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和使用效率,从而带动
城市地位、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城市理想——岭南特色生态城市,挖掘岭南特色水乡要素、文化要素,打造区域文化名城。
1.4 海珠区的发展要求
(1)核心城市服务功能,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
决策控制中心和消费中心。在空间布局上寻找具有战略价值的区位,建立城市服务增长极。未来的中心城区,将
形成珠江黄金水道发展带串联下的三大发展主轴为骨架的空间格局。传统中轴线强调行政职能,新城市中轴线强
调景观与行政服务,未来往东将形成一条生态效益更突出,功能更复合的东部生态发展轴,“三大主轴”将搭起
广州中心区现代服务职能体系的骨架。
(2)挖掘城市内涵,达到要素最优
当前广州处在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广州新时期的重中之重。未来广州将承担发
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责任。培育中心城
区服务业集聚增长极,是促进广州加快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在重点功能区建设同时,有效结合城市特色挖掘,
美化城市建设环境,更能为高端要素集聚提供最优空间。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二、内部发展条件
(一)空间上中心城区边缘化
广州在外围产业拓展的同时,主城区的人口与部分服务职能未得到有效疏解和转移,城区形态呈蔓延式扩张;
内部居住与其他功能混杂,城区环境品质需要大幅提升; 缺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次级公共中心,公共服务
高度依赖于单一中心,造成交通拥堵和市政基础设施超出容量。新区缺乏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服务功能,过度
依赖中心城区,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综合功能的新城区;人口增长缓慢,难以发挥“反磁力”作用,同时也制约
了自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区域竞争如火如荼,不进则退
从全国来看,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珠三角要“深化与港澳合作,将其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
级城市群,珠三角进入了一个大都市化发展阶段。海珠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已逐渐走向国际化时代。缩小到珠三角
的近域范围,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的两大领头城市,但广州的中心地位面临被超越的危险,近年综合竞争力不
断增强,在《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 》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仅次于香港排名第二,而广州则排名第五,广州除知
识与文化竞争力强于深圳外,其余八项均负于深圳,可见广州的“龙头地位”面临被超越的危险,错位发展势在
必行。
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的产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临着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海珠区北邻
天河区CBD,在承接现核心区外溢服务产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增长潜力空间大,发展势头迅猛。
(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海珠区利用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以及发展机遇,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心城
区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海珠区成为了边缘地带。首先,职住分离的大趋势明显,潮汐交通问题严重,区内交通网络
不通畅,如客村等中转站高峰极为拥堵
其次,现状产业缺乏创新性,第二产业:主要行业有医药制造、饮料制造、建筑业、纺织品制造等,其中医
药制造、饮料制造和建筑业产值多而就业少。而纺织品制造业是产值少而就业多(18万人)。四者区位商均1.5,
在广州中有比较优势。 第三产业,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住宿餐饮业。重
点企业有会展业、运输业、房地产业、零售业等。人口就业方面,批发零售业就业最多,约22万,绝大部分从
事纺织品批发零售。特色产业包括会展业、纺织品批发零售业,均有各自存在的问题。
(四)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发展不足
海珠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万亩果园、工业遗址、历史文物等。广州在近代以工商业文明,
而海珠区尤其是白鹅潭带,由于地处珠江后航道,水域较深,与对岸的芳村共同构成广州内港,加上建国后广州
总体规划在海珠区布置大量工业,因此海珠区成为广州工业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开始,长约6公里的“工业大
道”落成,不少大中型企业纷纷在此落户,后延续到珠江后航道。另一个工业区是客村赤岗片区。随着“双转移”、
“退二进三”的策略,目前工业区的大批老国企纷纷经历转制、搬迁,但仍在其中留下一些珍贵历史建筑。
目前工业遗址四种去向:创意产业园(如太古仓,TIT)、博物馆(珠江啤酒厂博物馆)、房地产开发(保利
花园南石头)、闲置(广纸等)。
生态资源包括三条生态廊道、万亩果园生态南肺,海珠区水系发达,为绿道建设奠定基础。并且水系与城中
村关系密切,城中村的生产水平与水质息息相关。海珠区的绿地系统存在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为打造“街头公
园”-“社区公园”-“郊野公园”的绿地格局奠定良好基础。
海珠区资源优势虽然明显,但是未能得到完全利用及规划整合,使得绿地资源不成系统,文化遗产保护失灵,
环境污染愈加严重。
(五)土地开发强度高,土地增量不足
海珠区仍面临着巨大的建设需求,用地不足将会是海珠区未来规划建设的重要限制条件。 以广州大道南为
界,西部片区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教育科研用地以及商业服务用地与居住用地相间分布,用地比较破碎且较为
混杂;而东部片区主要以农林用地为主,且大面积成片分布,与其他用地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居住用地以主要为
城中村用地,呈散点状分布于片区内。在用地构成上,海珠区的交通用地以及绿地的比例显著偏低,公服设施用
地比例显著偏高部分村镇居住用地、村镇企业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对果林园地造成一定侵蚀。
三、小结
(一)发展的角色问题——变被动为主动
为了扭转海珠岛居住卧城、功能单一的发展困境,在城市空间转型的的关键战略时期,规划主动调整产业结
构和优化海珠岛空间格局,为多元城市职能的提供优势承载空间,实现职住平衡。
(二)发展的支撑问题——产业动力升级
高速发展与相对低端的产业形成的各种问题与矛盾逐步凸现。这就要求海珠区产业从低端服务到现代服务业
转化。
(1)依托万亩果园湿地、广州塔、岭南古村落的生态文化旅游业具有较强发展潜力
规划区内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包括广州塔观光区、万亩果园湿地、海珠湖、黄埔古村、小洲村、琶洲国际会
展区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潜力巨大。
(2)产业升级转型的“退二进三”及“三旧”改造契机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规划区内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新港中路两侧,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电器、制药等
为主,此外,城中村内的小型作坊式工业较多。根据广州市的发展要求,这些工业企业将在2015年前完成“退
二进三”改造。同时,在各旧厂房和城中村中进行“三旧”改造,也成为产业转型的发展契机。
(3)以文促产,以产促城
①现代服务业集聚,强化职住平衡
②文化兴城,文化嫁接产业,打造城市名片,强化中心城区地位
③产业联动,支柱产业引导,多业融合,完善产业结构
④创新渗透,提升产业价值,激发产业活力。
(三)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生态资源优化,居住环境改善
作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是海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需要发挥现有生态资源的优势,改善区域生态
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的方式问题——发展与整合,空间结构优化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提出综合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建立城市土地开发秩序,进行存量土地盘活,减轻
区域土地资源压力。
第四章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一、海珠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一)经济发展边缘化,三产具有比较优势
近年来海珠区经济总量增速高,发展势头好,但是在广州中心城区中区位排名仅排第6,处于都会区的经济
边缘地带。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产大幅增加,增加值占比超过85%,占有比较优势。
(二)二产产值少就业多,三产中批发零售带动能力强
第二产业的主要行业有医药制造、饮料制造、建筑业、纺织品制造等,其中纺织品制造产值少就业多,占了
海珠区就业人口近24%。四者区位商均为1.5,在广州具有比较优势。而三产中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业、房地产
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中与纺织品相关的批发零售业带动力强,人口就业最多,约22万人,同
时具有全国第二大的纺织面料辅料交易市场。
(三)特色产业有待优化加强
海珠区的特色产业包括会展业和纺织服装业。会展业是规划的重中之重,是重点企业的发展对象。纺织服装
产业则是海珠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就业覆盖面广,且带动周边的住宿餐饮以及纺织品加工业等,两者就业人数超
30万,但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发展环节偏上游,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发挥文化与产业两大优势,抓住广佛同城化以及广州强中心打造、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机会,以退二
进三、文化强城、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提高经济总量,增强经济辐射能力;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
展现代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与商贸业等,二、三产业齐头并进;解决卧城问题,城市中心
职能得到较大提高,把海珠区建设成为广州的强中心之一、生态宜居的文化创意城区。
(二)分项目标
1、社会目标: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科教文卫等各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福利水平逐年提升。
2、经济目标: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土地产出逐步提高,经济质量明显改善。
3、生态目标:坚持绿色发展,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打造良好的现代都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四、产业发展策略
(一)产业发展总体策略
以促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为目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以现代
服务业为核心的9大服务产业体系。
1、以文促产,以产促城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加快“优二进三”步伐,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加速传统产业及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部分演
进,提升产业核心和持久竞争力
突出文化作为价值提升工具,将一般产业整合到地方特色文化中区,在传统经济价值之上通过增加文化价值
来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将传统产业中蕴含技术、内涵和个人灵感创意融合,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传播环境,
让商品获得新的价值。
2、打造产业优势品牌文化,强化城市竞争力
利用琶洲会展、布匹市场、万亩果园、城市中轴线、生物岛等地区,重点打造会展文化、纺织文化、生态湿
地休闲旅游生物科技研发等体现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品牌项目,强化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
3、主要产业联动策略
联动会展、纺织、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现代商务等多种高端服务业,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形成高效产业服
务网络,促进产业联动升级、融合互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区域生产服务网络,逐步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变。
4、创新渗透策略
产业加入创新环节,加强主要产业升级。利用现有科教文化资源,提供优质人才供应。
(二)产业结构与布局
1、产业结构策略
1) 区域间竞合发展
通过海珠区分片区与周边地区产业间的联系,产生竞合发展关系。
会展方面,打造员村、珠江新城、琶洲会展的广州大CBD,错位发展,增强服务业集聚。白鹅潭创新休闲
功能延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延续区域工业大道轴线。新城市中轴集聚传媒、行政产业,延续珠江新城城市中轴,
打造区域轴线。生物岛结合大学城发展科技产业,延伸创新元素。
2) 区域内产业联动集聚
在海珠区区域内,打造新港路商贸会展产业轴线,联动产业发展,结合高等院校创新人才;打造生态复合产
业轴线,万亩果园等服务会展人群,亦为生物岛提供科研样田服务。
2、产业布局
根据海珠区产业的现状布局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策略,可将海珠区分为15个产业功能区,分别为:基础配套
区(3个)、文化创意产业区、总部经济产业区(A)、科教产业区、纺织商贸产业区、传媒创意产业区、行政服
务产业区、总部经济产业区(B)、会展商贸产业区、会展配套区、会展配套产业区、生态休闲产业区与文化创
意产业区及生物科技产业区。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图 海珠区产业结构规划图
2.1、纺织服装业
(1)纺织服装业的策略:
①产业链升级、拓宽产业链:
a产业链升级,从基础纺织品转移到产业用纺织品,服装产业从服装加工转移至时尚产业。其一发挥中大布
匹市场的产业集群作用,打造纺织服装制造及商贸平台;其二增加创意园区项目,升级改造旧产业环节,培育高
端环节产业。
b.产业转移、专业化和不同产业间的合作。其一结合会展业举办纺织服装业盛事,打造海珠区纺织文化新名
片;其二设立海珠区纺织服装产业行业信息平台,服务纺织贸易客商。具体措施包括淘汰低端作坊、联动会展产
业、融入文化创意、采取电子商贸。
c. 大力发展时尚产业,培育文化创新环境。其一多途径培育纺织人才,产学研结合,培育纺织服装产业人
才,举办多种形式活动,挖掘纺织技术行业人才;其二保护原创,鼓励自主品牌设计,留住高端人才。
②提升定位,打造中大布匹市场的国际化商业名片:
a增加文化内容、提升园区软实力:通过展馆建设、工厂观光等方式,实现纺织行业知识文化的普及,培育
园区文化。
b注入创新元素,实现差异化竞争:如加入其他特别文化元素,如戏曲元素、汉服元素、动漫元素、时尚流
行元素等。
c形成品牌效应,发挥传播作用:塑造品牌方向两个着力点:中大纺织商圈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纺织服装
设计展销的文化品牌。
③引入现代商贸流通方式,完善市场功能:
a建设中大纺织商圈的电子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商务功能。实现商圈内信息流的高效传递、发展电子商务,
如珠江国际轻纺城的O2O与B2B系统搭建。
b构建现代商贸的专业物流体系,实现物流功能。纵向整合产供销的产业联系,横向整合商贸、物流、金融、
信息等物流配套资源,形成大型商贸物流网络
(2)纺织服装业布局
①.以中大布匹市场为核心,改造城中村打造以国际轻纺城为代表的一体化纺织服装文化基地。
②.联合园昌服装批发市场、TIT纺织创意产业园、琶洲会展等打造纺织服务产业文化带。
③.中轴线处的城中村服装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将工厂转移或淘汰。
④.在广州第一纺织厂原址新建纺织创意产业园,与TIT纺织创意产业园互动,形成纺织服装产业的展贸文
化园集群,分主题发展,共享信息与服务平台。
2.2、会展业
海珠区的会展业产值速度较快,具有展馆国际性规模优势,配套设施规模不断在扩大,广交会的拉动效应显
著。但同时也存在着国际会展少、国际影响力低、展会主题雷同、专业办展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识
不足、配套环境和服务水平均达不到国际型展会的要求等等劣势。
海珠区会展业发展方向的选择:
(1)国家层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依托珠三角毗邻港澳面向海外的优越区位条件和政府大力扶持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厚
重的产业支撑,以广州为中心重点发展珠三角会展产业带,打造珠三角会展都市圈,从而形成珠三角区域会展产
业集群竞合发展关系,构建大珠三角会展产业带,创建大珠三角会展产业创新网络与监理区域内部会展产业发展
的协调机制,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
(2)珠三角层面提升城市竞争力
通过珠三角会展景和策略,广州、珠海、深圳香港,分别联动联动佛山;江门、中山;东莞与惠州,形成三
角竞合关系。
(3)广州层面提升海珠区竞争力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根据广州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广州区域竞合策略,将广州打造为国际性会展中心,充分利用海珠区现有会
展业发展优势,提出会展展示、服务配套与专业提升三大发展选择。
会展业发展策略:
(1)壮大CBD,提升会展业的辐射力和带动作用
壮大产业链,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以会展业为中心,发展关联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配套
产业
(2)促使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转移,产业联动)
纺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联动发展,打造海珠区特色商贸名牌文化,吸引专业展会召开。以科技创新为契机,
搭好产业集群突破发展瓶颈、改善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平台。
(3)集聚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会展综合发展区
合理规划琶洲会展集聚区。现今琶洲会展主要问题包括国际化影响力不高,专业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识不足,
展览项目较少,服务水平不够高,竞争加剧等多项问题,需要进行科学规划。
发达的交通——展馆应当位于交通发达的地区,便于参展商及市民参与
——包括酒店、健身馆等,也可以利用周边绿化或果园等地区设置休闲区
设施配套——包括停车场、商店、文化娱乐、医疗等公服设施
——展品运输、展馆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会展配套
优良的景观——打造会展景观片区,附加旅游价值
(4)优化会展形式,打造国际会展品牌
对琶洲会展内容及方式进行规划,加强专业化、品牌化、创新性,提升会展水平,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增强
国际竞争力。
产业的空间策略:
(1)与北面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的差异化发展,构建广州CBD,延伸现代服务业;
(2)片区联合发展配套产业集聚
(3)以新港路为轴,联系商贸、传媒、休闲等产业,实现均衡联动发展;
(4) 在展区内部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分为会展产业集群区、会展龙头引领区、会展综合服务区等三个片
区,每个片区都有相应的主体功能。
A:会展产业集群区:
主要功能为会议展览、电子商务、办公酒店、商业购物。包括广州日报珠啤博览园、电商总部等
B:会展龙头引领区:
以总部办公、国际商贸功能为主体的核心商务组团,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总部办公、国际商贸
和商务洽谈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包括会展中心、国际采购中心等。
C:会展综合服务区:
以会展商务、购物、餐饮和娱乐休闲等会展服务功能为主体,是国际会展区的主要配套服务区,是国际会
展区服务功能的重要补充。该区内还包括琶洲村改造后的商务办公和住宅项目。包括水博苑、沙滩泳场等项目。
(5)打造便捷的交通体系
在珠江南岸建设海珠有轨电车,与国际会展中心区完美衔接,形成有轨电车串珠式服务链。打造四大枢纽,
构建1 个市域多种方式换乘枢纽( 琶洲枢纽) 和2个地区级交通枢纽( 磨碟沙枢纽、万胜围枢纽)。以轨道交通为
重要支撑,共4 条地铁线、2条城际线和1 条有轨电车,按轨道交通站点600m 服务半径计算,轨道站点覆盖
率达80%。
(6)打造优质的景观、绿道和公园系统
构建公园体系:磨碟沙公园、会展公园、琶洲塔公园,完善居住区内绿地系统。
开发重点景观地带,利用岸线及绿岛进行连接,重点进行景观营造,形成有特色的会展景观体系。
2.3、文化创意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1) 挖掘园区特色,塑造文化品牌;
园区基于自身文化资源禀赋,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导向性,综合考虑地块发展基础和规模、市场容量、成
长性、行业关联度等,结合旧城区改造、工业历史建筑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扬自身特色,形成主要优势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产业方向,打造独特的品牌性文化符号,形成具有一定集聚和辐射能力的文化创意园区。
(2) 引进龙头企业,完善政府资金政策扶持;
在基于优势主导产业方向的选择基础上,加大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并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园区建
设和准入制度,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吸引同类中小企业集聚,带动园区整体建设发展。
(3) 打造完整文化产业链,形成文化活力生态区;
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文化创意产业链创意、策划前端环节与营销、传播等后端环节,逐步形成市场化运
作的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主题的创业产业服务体系,使集聚区内、外辅
助产业(包括中介、咨询、金融)进驻园区提供有效支撑。
(4) 提升文化氛围与配套设施,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
通过整理周边地块景观,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营造宽松、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并加强与广州美术学
院、纺织学院等高等学校联系,鼓励高校在园区入驻设点,吸引文化创意工作者入园工作,并建立孵化器等
人才培训网络。
发展路径:
海珠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普遍处于普遍处于起步向转型过渡的阶段,大多数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应
沿着产业型-经济型-社会型的演进路径推进的演进轨迹和发展模式。
即从形态到业态、从集聚到辐射、从功能到品牌、从生产到消费、从产业政策到环境营造等多维度的综合升
级和转型。承担融入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就业扩大、本土文化传承、区域品牌塑造等功能。
发展类型:
由于海珠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特点,且每个集聚区受到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
文化因素的影响,可将海珠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分为如下类型:
(1)都市型。通常利用地处老城区中心的旧工厂改造,通过使用艺术和文化服务,赋予社区新生命以吸引
市民,抵抗工业经济的衰落,并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2)产业型。主要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发展,以积极的外形、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基础而建立,其
独特之处在于“工作室效应”和“创意产品的差异”,实现现有产业的升级与产品的增值。
(3)生态型。主要围绕生态湿地、滨水地区、悠久历史村落地区。其本身文化禀赋与自然环境不仅能吸引
文化创意人才入驻,且其产业能向旅游观光下游延伸。
(4)机构型。通常处在城市新兴规划地带。主要是以产权转让和象征价值为基础而建立,其基本特征是有
正规机构,并将产权和商标分配给受限制的地区。
文创产业空间布局:
利用海珠区现有的文化、产业、生态方面的优势,结合现有文化产业创意园的布局,规划将海珠区文化创意
产业集聚区分为四种类型:都市型、生态型、产业型和机构型。
工业大道工业遗址片区发展都市型文化创意产业;万亩果园片区发展生态型文化创意产业;中大布匹市场-
琶洲会展沿线地区发展产业型文化创意产业;广州新中轴北端地区发展机构型文化创意产业。
第五章 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
一、发展定位与城市性质
(一)相关规划的规定与指引
相关上位规划的相关规定汇总如下:
项目名称 相关要求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珠三角地区优先发展金融服务、会展服务、流通服务、外包服务、旅游
(2012-2020年)
服务及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
界高端服务业基地。
广州需要发挥省会优势,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增强高端服务业建设,构
筑强中心。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提出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
(2011-2020) 型城市空间结构。广州海珠区位于规划的都会区,重点发展现现代服务业,
优化布局区域,提高用地效益及环境品质等。 两条南拓轴线贯通海珠区,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引领海珠区未来空间发展及区域协同的主要方向。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规划以使海珠区着力发展高端产业,着力建设宜居城区,着力构建幸福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海珠,努力促进产业、城区和社会实现新转型。
纲要
相关产业规划的相关规定汇总如下:
项目名称 相关要求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构建“一心五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
(2009-2020)
展。海珠区位于
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主要通过发展商贸、旅游等,提高核心区辐射
能力。海珠区应加快建设琶洲新会展中心,拓展新城市中轴南段,提高综合
服务能力。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提出 “一核三带”的产业布局,海珠区大部分属于现代服务业集
(2011-2020) 聚核。海珠生物岛高新技术产业地区与大学城同处于“大学城及周边产业单
元”。
同时提出建设13个现代服务业战略性地区,位于海珠区的包括琶洲会
展总部功能区、城市新中轴线高端服务业功能区。
《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①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服
规划纲要(2009-2015年)》 务业,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②深化“中调”战略,梳理海珠等地区产业布局,集聚会展、创意等产
业的企业总部,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总部之都核心区。
《广州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将琶洲建设成为“一主三副中心多集聚区”的广州会展业的空间格局的
市发展规划》(2013—2020) 主中心区。以打造世界第一会展中心为目标,重点吸引国内外会展总部企业、
电子商务与商贸服务机构,国际组织等高端要素集聚,重点发展进出口,贸
易综合展、大型专业品牌展,带动发展旅游、工业设计、金融。建筑、信息
技术等会展关联产业,配套发展餐饮、住宿、旅游、文化和购物等产业,建
设成为世界级国际会展中心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平台和岭南的
高品质展示窗口。
《海珠区“十二五”时期现重点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商贸服务、休闲
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旅游六大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2011-2015)》
相关综合交通规划的相关规定汇总如下:
项目名称 相关要求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对外交通系统:
(2011-2020) 海珠区对外交通包括一条城际轨道、一个客运枢纽、一个港口。
道路交通系统:
构建“畅顺、通达、宜人”的道路系统,保证机动车在市域范围的各重
点发展区、重要节点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不超过10分钟,由任何一点进
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不超过20分钟。
相关生态建设的相关规定汇总如下:
项目名称 相关要求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构建“两核、三区、六廊、多块”的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009-2020)
发展。海珠区的万亩果园是规划中的多块之一。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七核九片,六廊多带”的市域生态绿地结构。凸显岭南水乡特色,
(2011-2020) 建设生态水城。
在海珠区内部,万亩果园生态保护区为全岛核心绿色斑块,上涌果树公
园、海珠湖及海珠湿地为次一级的核心绿色斑块;洲头咀公园、晓港公园、
中山大学校园绿地、新城中轴北部和琶洲高快速路网以后主城区至市域任何
地区不超过60分钟。
绿色廊道方面,共有四条主要生态廊道(环岛滨江绿色廊道、新城区中
轴线廊道、江南大道果园生态景观廊道、琶洲黄埔涌廊道,主要连接了岛上
的生态、景观节点、绿色开放空间;共有6条次要生态廊道,主要为沿涌开
滨水空间及城市道路绿色防护廊道。
相关历史文化和旧城更新的相关规定汇总如下:
项目名称 相关要求
《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海珠旧城应限制居住功能的扩张,培育、扶持商务办公、酒店商业以及
纲要》(2010年实行)
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地区经济活力。依托白鹅潭经济圈和滨江
景观资源,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突显集居住、
商贸、饮食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江文化休闲特色。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 海珠区申请纳入“三旧”改造计划的地块638宗,总占地面积26.37
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平方公里。“三旧”改造为海珠区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提供难得的机遇。
要 一是有效优化和改善城区环境,尤其是彻底改变“城中村”地区的落后
面貌;二是实现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提升人口和产业素质; 三是促
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拓展城市建设和高端产业集聚的空间;四是有效降低城
市管理的难度和成本;五是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二)海珠区的发展定位
通过选择战略结合发展主要问题,提海珠区整体发展愿景是:广州强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心、
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市。该城市定位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商贸会展高地、文化创新之都、生态宜居
之城。
1、商贸会展高地
立足于珠三角城市群的需求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利用地处于广州中心的优良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大力发展
商贸及会展。
2、文化创新之都
立足于海珠区作为著名纺织批发市场及现代会展之城的优势,大力发展设计、研发等具有创意及技术含量的
经济门类。着力于纺织、会展等文化品牌建立,着力于文化资源的开发。
3、生态宜居之城
涉及民生福祉的生活性服务业要体现均衡化布局的原则,与公共服务体系相配合,开发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
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建设,打造优秀人居环境。
(三)城市性质
以低碳经济、生态城市、活力生活为理念,以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打造“海珠”品牌目标,体
现工业底蕴、纺织名片、历史生态村落等特色,放眼国际、立足珠三角和广州,将海珠区定位为以文化创意、会
展商贸、纺织王国为品牌的——具有创意、生态、活力的文化城区。
二、城市职能
目前,生产制造与服务业均在国民经济中均占有一定地位,但随着海珠区“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海珠区
的经济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进行高端化演进,服务业将成为海珠区未来的主要职能。
根据海珠区未来的发展定位与城市性质,海珠区未来的产业结构与城市职能将发生较大的改变。除了生产制
造功能以外,区域性的对外服务功能与生产性服务功能将成为海珠区的重要城市职能,其中具体包括文化产业、
会展商贸、休闲旅游三方面的主导职能;行政办公、现代商务、休闲旅游、配套商业四方面互补功能;文化创意、
会展办公、纺织制造、科技研发四方面领航功能;生态休闲观光、历史文化旅游、工业文化创意、户外娱乐健身
四方面特色功能;以及生活宜居、商业服务、旅游度假、文化娱乐四方面支撑功能。
(一)国际级会展商贸中心
1、会展业在海珠区发展迅速
近年来海珠区会展业产值增长较快,2011年全区会展业实现增加值37.27亿元,增长16.3%,高于全区GDP
增长率4.1个百分点。2012年全年会展业实现增加值42.82亿元,增长11.8%,与全区GDP增长率基本持平。占
全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远高于全国水平,对海珠会展的贡献突出。
会展业展馆国际性规模优势和配套设施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广交会拉动。国际会展中心目前已建成三期,展
专栏:会展业
览面积达34 万平方
(1)会展业概述
米,单体建筑亚洲第
会展业是将会议组织和展览活动的有关经济行为放在一起简称会展。两个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及
一、全球第四,仅次
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现象称为会展经济。
于德国汉诺威和法兰
(2)会展产业优势
①直接经济效益;
克、意大利米兰的会
②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对流通、服务、旅游、广告、运输等其他相关行业的经济带动系数
展中心;在其周边还
可达1:10;
有保利世贸、南丰、
③缓解就业问题;
中洲中心、国际采购
④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
⑤信息集散的窗口
中心4 个展馆;“一
(3)全国会展业发展背景
大四小”5个展馆的
①会展数量增多,经济效益凸显
群体规模达到50 万
《广州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13-2020)》显示, 2008年至2013年我国展览数量
平方米,群体规模全
和展览面积逐步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3 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展览7319场,同比增长
1.8%;展览面积9391 万㎡,同比增长4.5%,展览面积增长快于展览项目增长,单位项目规模扩大。,
球第一。
直接产值39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7%,第三产业产值的1.45%。
2、会展业在海
②会展创造较多就业机会
珠区的发展需求猛
2010至2013年,会展从业人数的增长率不断提高,拉动经济增长效益明显。
③会展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大型化趋势明显
烈
会展业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各地竞相投资建设会展
海珠区在广州各
场馆设施。截至2012 年底,全国已拥有5000平米以上会展场馆316个,可供展览面积1237万㎡。
中心城区中面临着中
2013 年,全国在建会展场馆13个,面积154.49 万㎡。
全部建成后,全国会展场馆总数将达到329个,可供展览面积将达到1391.49万平方米。单体会
心城区边缘化问题,
展设施大型化趋势明显,在建、待建场馆单个平均面积均超过10万㎡,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和天津国
而发展会展业有助于
家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更是高达40万㎡。
海珠区提升现代服务
(4)分布现状
业水平,与珠江新城、
我国会展业地域分布较为集中,东部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所占比重约为全国的七成,
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一线会展中心城市优势明显。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2013 年
员村金融城共同组图
共举办展览会1696 场,较2012 年增长5%,占全国展会项目总数的23%;展览面积达到2584万㎡,
大CBD。
比2012年增加3%,占全国展览总面积的27.5%。
会展业乘数效应
北京:集聚众多全国性行业商、协、学会和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有利于汇聚行业力量、整
合产业资源发展会展业;
明显,产业拉动能力
上海: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优越的金融环境有利于引进世界知名国际性展会、吸引外资展
强。会展不仅能带来
览企业投资发展;
展位租金、门票、赞
广州:广交会的存在奠定了广州作为重要会展城市的地位。广州辐射能力强。
助广告和政府补贴的
(5)珠三角会展业发展背景
珠三角会展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
直接收入和本地企业
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目前已形成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中轴包括佛山、珠
海、中山、惠州等在内的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业立足于制造业。
利用广州便利的城际交通条件,实行错位经营、差异化与联动发展。 通过差异化、特色化的发
word
展路径,打造属于广州自己的品牌会展,并能增加珠三角会展产业带的完整性,提高整个地区的竞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争力。
达成的巨大展会成交额,还能拉动包括展台搭建、装饰、布置站台服务、通讯及宣传、运输、人员餐饮住宿等相
关产业收入,还可产生潜在经济效应,对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吸引投资有巨大作用。
3、海珠区具备建设国际级会展商贸中心的优越条件
拥有两大展馆群体。广州的会展场馆形成了以流花地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展览中心、锦汉展览中心和琶洲国
际会议展览中心两大会展场馆群体为主的展馆格局。尤其是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建筑面积达70 万平方米,有亚洲
第一展馆之称的新馆建成,使广州展览场地供应量大幅增加,为广州竞争“国际会展都市”提供了硬件保证,也
更加确立了广州会展中心城市的地位。
涌现出一批品牌展会。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是目前中国会展经济带最为繁荣的地区。广州是中国第一展“广
交会”的所在地,历经几十年,每届成交额都达到150 亿美元,客商十几万,国际化影响极大.同时,还培育了
一批像留交会、美容展、家具展、建材展、医疗器械等品牌展会。
会展产业化基本成型。会展业的乘数效应,以其创造的高额经济价值,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对社会综合经济指
数增长的拉动作用,形成了会展经济。会展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在于专业化和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运作。现今
广州会展业的规模、种类、从业人数、对相关行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经济繁荣的作用是数年前无法想象的,
在经营管理体制、市场运作机制和行业协调方面也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集聚化发展趋势。随着琶洲商务会展区的成熟,广州的展会向重点场馆、重点区域和大中型展览集聚的趋势
非常明显。六大场馆占据广州场馆资源70% 左右的。2009 年,琶洲国际会展中心、锦汉展览馆、白云国际会议
中心等重点场馆接待的展览面积占全市展览总面积超过90%,其中琶洲国际会展商务区共举办各类展会99 场次,
展览面积近500 万平方米,占全市展览总面积的80%,成为华南地区会展商务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全国级纺织文化中心
1、海珠区的纺织业规模庞大,市场成熟,具有传统优势
在国际层面,中国是国际纺织品市场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具有持续发展的优势。因此中国出口存在传统优
势,国际环境较好,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与提升。
在国内层面,中大布匹市场的场地规模列居全国第二,辅料市场规模和交易总量已跃居全国第一,市场发展
较为成熟。
在广州层面,中大布匹市场在广州举足轻重,创造了极高了经济价值。而中大布匹市场在广州纺织批发中地
位最高,份额最大。中大批发市场必须进一步完成功能的升级,向集约型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城市服装相关产业的重要原料地,中大布匹市场为广州专业服装市场,如十三行服装市场、白马服装城等提供加
工原材料。
专栏:纺织服装产业
2、海珠区具备发展并
(1)纺织服装产业概述
升级纺织业的优越条
纺织服装产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和服装业两大类。
件
纺织业作为上游产业主要包括棉纺织、化纤、麻纺织、毛纺织、丝绸、纺织品针织行业、印染
自下而上形成的
业、非织造布和纺织机械及器材行业。
产业空间。中大布匹
下游产业主要有服装业、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通常把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归
市场是在农村集体土
在纺织产业,服装业主要包括梭织服装、针织服装、衣着附件、鞋类等行业。纺织业和服装业处于同
一条产业链条的上下游,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本文把两个产业放在一起进行分析。(2)广东特
地上自发形成的,市
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情况。
场与城中村在空间上
纺织服装产业链: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构成服装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经济活
融为一体,其土地性
动的集合。它是以服装企业为链核,以服装产品为联系,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以相关及辅助产业
质多为村集体用地和
为支撑,上下连接与延伸,前后衔接所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关系链。
国有征地,产业与土
(2)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
地的空间联系十分紧
专栏:文化创意产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三大市场,且近年
密。
来还向新兴消费市场如韩国、土耳其增大出口量。
(1)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交易额大,是海
自
文化创意产业,亦称为创意经济或“创造性产业”
2005 年配额制度取消后,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一个更加自由、
,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
公平的全新时代,国际市
场利益由于一些先前受到配额保护的国家失去优势而得到了重新分配。这意味着我国的纺织品可以
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在郎
珠区重要的经济支撑。
拥有的更大的国际舞台。
咸平等人的产业分类中属于独立于传统服务业的第四产业——智慧产业。
海珠区的GDP批发
虽然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度取消,但欧美等国家不断利用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并给予这些集团相关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和零售的比重接近
的优惠政策,而对中国则设置重重壁垒,我国纺织服装业由于附加值不高,大多是一些中低档产品,
①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贡献将日益加大: ②移动互联网将主导文化产业创新方向:③大数据
20%。纺织原料和纺
面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束手无策。
推动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④新金融模式将成为推动中小文化企业创业的主导动力;⑤新媒体为跨
织制品出口总额比重
地区并购与经营开拓了新的途径;
(3)中大布匹市场服装产业发展情况
在逐年上升,在2007
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当是广州的中大市场、浙江柯桥的「中国轻纺城」
(3)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广东的西樵轻纺城、辽宁
年超过了10%,达到
西柳的布匹市场和四川荷花池布匹市场,这五个市场并称中国五大纺织品批发市场,广州的中大市
我国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五年规划产业发展的重点,并提出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
11%。总体而言,中
场在全国排名第二,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纺织品及辅料集散地。
核心的发展战略;
大布匹市场虽然不是
中大布匹市场的场地规模列居全国第二,辅料市场规模和交易总量已跃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商
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城市经济水平,优化城市产业
海珠区唯一支柱产业,
品交易市场中排第
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2位,专业市场中排第
26位,布料及纺织品市场中排第5位。中大布匹市场己经逐
但中大布匹市场还是
渐成长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重要产品交易中心。
2006 年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我国要建立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
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通过转制形成一批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海珠区的重要经济支
常规来看,10万平米以下的服装配料专业市场因为风险低、易于操作而多受投资商、开发商青
睐。
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
但现趋势的市场建设规模已经日益扩大,10万平方米以下的市场仅占22%,而10-50万平方米的
撑。
市场成为主流,占
场格局等。这一切都为今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5%;经营面积超100万平米“巨无霸”类市场也达
5家,数量上占14%,但这5
珠三角重要原料
家市场的经营面积却占到新增市场总体经营面积的
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
40%。
地。中大布匹市场是
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珠三角诸多城市,如
可以说,创新不仅关系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未来。
虎门、中山、海丰等
(4)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海珠区将承担广佛联动发展的服务核心,白鹅潭地区为重要枢纽。广佛一体化规划提出以优化
提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为核心,构建“一心五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word
打造一批协作配套、有机联系、特点鲜明的产业集群。广佛总体发展空间格局来看,海珠区所在的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广州中心城区将成为空间重要发展中心,引导广佛东西向、南北向的空间拓展。白鹅潭地区将作为
广佛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枢纽,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构建服务高地。
国内重要交易中心。中大布匹市场的场地规模列居全国第二,辅料市场规模和交易总量已跃居全国第一。中
大布匹市场在全国商品交易市场中排第32位,专业市场中排第26位,布料及纺织品市场中排第5位。商圈内所
有产业链经济总量超过500亿元。
随着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要求和海珠区会展业、电子商贸较好的发展前景,海珠区的纺织产业的发展定
位应该是打造以中大纺织商贸市场为龙头的全国性的纺织贸易文化圈,建设国际型的纺织服装一体化综合贸易平
台。
巩固中大布匹市场现有的纺织销售的全国性地位,丰富上游产业链,增加产业的文化属性附加值,培育纺织
业的高端环节,与会展业相结合,打造纺织文化圈,使纺织文化成为海珠区的一块名片。
(三)广州市文化创意中心
1、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产业,我国产业政策导向开始向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
消费性服务业业倾斜,陆续出台政策措施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岭南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深厚基础。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日益突出。广州市围绕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育
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岭南文化中心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平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
位不断提升。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743亿元,比2012年增长17.7%,占GDP的比重约为4.82%,文化
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文化产业不同大类均有较大发展。2013年文化创意按行业分为十个大类的法人单位数都有较大增长,吸纳
就业26.13万人。
泛珠协作的落实将带来更广阔的消费空间,未来新材料的市场需求量巨大。
2、海珠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
区域条件。海珠区地处广东省省会及经济中心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在广州2010年总规中属于都会区的范围,
经济集聚力强,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生活便利,生活成本相较同类城市低廉,文化人才易集聚。
产业基础。海珠区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处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产业转型时期,有扎实的传统制造业基
础,但目前面临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因此亟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禀赋。海珠区拥有“江、涌、湖、园、林”为特色的江岛生态系统成为珠江文化代表,具有丰富的历史
文化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此双重禀赋。
政策基础。海珠区处于“珠江两岸创意文化圈”战略核心地区,文化创意作为六大现代服务业,是海珠区产
业规划中提出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之一。
资金支持。海珠区以中大布匹市场为龙头的纺织行业资金资本充足,且自身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原因向
创意产业投资,提升本地创意设计水平。
市场环境。市场化程度高,传统轻工业发达,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数量庞大,文化人才和资本之间的要素整合
容易达成,文化创意人士容易获得发展机会。
空间基础。海珠区在“三旧改造”、“退二进三”及“双转移”战略下大量工业搬迁,大量旧社区、城中村需
要整改,从而为海珠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提供大量可改造的用地与建筑。
三、城市规模
(一)对海珠区未来人口增长的理解
1、海珠区进入转型与平稳增长阶段
海珠区属于广州中心城区,然而由于过去产业较为低端,第一二产业比例较高,因此在广州中心城区中属于
城市化的后发地区,进入“十五”期间后,在越秀、天河等核心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下,海珠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
时期。如今海珠区的发展趋于从传统制造业逐步向服务业转型的时期,因此可以预见,规划期内,海珠区人口规
模在转型过程中将保持持续增长。
据统计,海珠区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增长率在1%以上,年平均增长率为1.62%。海珠区2009年至
2012年常住人口稳定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1.15%。根据五普六普人口数,2000年海珠区暂住人口为59万人,
2010年为7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76%。
海珠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也广州市南拓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增长将成为南拓轴线上的
重要桥头堡,将获得快速的增长。与此同时,海珠区的产业结构将出现转型。海珠区将打造成为广州南拓的桥头
堡,未来的发展将更强调其城市服务功能与城市辐射中心的功能。因此,规划期内,海珠区在保留和升级相关工
业的同时,将更强调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广州市一些先发地区的经验,经济发展高潮期就是人口快速增长期(包括户籍人口机械增长和外来人口),
也是建设用地规模快速增长期。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必然带来大量的就业人口;海珠区产业结构转型意味着
人口增长的动力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2、未来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规划期内,海珠区的人口增长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带动,即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增长。
海珠区在区域中的地位及其城市职能将发展转变,产业结构也将随之发展转变。要强化海珠区作为广州中心
城区之一的功能,削弱其目前边缘化的处境,必须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海珠区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将日益突
出。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完善城市的服务职能,将吸引更多的居住人口;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将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促使暂住人口的增加。
(二)人口规模预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人口的增长将突破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递
进规律,本次规划预测将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综合确定不同规划时期城市人口控制规模,使
预测结果和规划目标更加具有弹性和适应性,以符合海珠区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
该规划分别采用增长率模型与回归法预测海珠区人口规模。
1、直接指数模型
规划采集2009 年~2013 年海珠区总人口数,按直接指数模型y=a𝑒
𝑏𝑥
进行拟合。其中,x:年份;y:x年
的人口数;a、b均为常数。利用软件进行直接指数模型模拟,经误差检验满足要求后,人口规模预测值如下表
所示。
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增长率 总平均增长率
2009 152.3
2010 155.92 2.38% 1.15%
2011 156.63 0.46%
2012 157.58 0.61%
增长率 第一因数 第二因数 2020年总人口 2030年总人口
平均增长率 1.15% 1.1211748 1.25694925 174.81 195.9835266
近年增长率 0.53% 164.38 173.3067
海珠区人口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169万人左右,2030年将达到184万人左右。
2、增长率模型
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合计即为总人口规模。
年份 户籍人口 暂住人口 户籍人口增长率 暂住人口增长率
2000 59.6256
2006 89.05
2007 90.79 1.95%
2008 92.31 1.67%
2009 93.73 1.54%
2010 95.28 70.0882 1.65%
2011 96.75 1.54%
2012 97.74 1.02% 1.76%
1.56%
增长率 第一因数 第二因数 2020年总人口 2030年总人口
户籍人口增长率 1.56% 1.6741944 1.36286816 111.23 129385
暂住人口增长率 1.76% 1.9061399 1.41756168 83.45 99.35
合计 1.66% 194.68 229.21
规划2020年、2030年市域总人口分别达到194万人、229万人。但是由于暂住人口数据缺失,且户籍人口
增长率近年来降低,对于增长率取值可能偏高。
3、回归法
根据回归拟合,将年份用数字替换,且检验拟合程度。
线性回归方程:y=1.655x-3171.77
则2020年海珠区总人口为171.3万人,2030年总人口为187.88万人。
由于人口不可能按相同增长率增长,因此拟合
对数回归方程:y=3327.644lnx-25154.912
则2020年海珠区总人口为171万人,2030年总人口为182.8万人。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根据多种计算方法,估计海珠区人口2020年达到170万人左右,2030年将达到183万人左右。
(三)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定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 )》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标准,
现状海珠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7m2,规划取值区间为65~85m2.,允许调整幅度>0,根据计算
海珠区现状土地总面积为9216公顷,即使全部作为建设用地现状人均为58.4平方米/人,因此根据用地标准
是不可行的。
以每人40m2的土地计算:
2020年总建设用地面积需达到68平方公里;
2030年总建设用地面积需达到73.2平方公里。
由于海珠区用地已趋向于饱和,则按人均计算土地规模的方法难以计算出正确数值,估计的总建设用地面积
超出了可建设用地面积范围,因此需要调整。
(四)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及规模预测的调整
海珠区总用地92.16平方公里,现有城市建设用地64.66平方公里,土地存量为16.78平方公里。
以人均65m2每人计算可容纳100万人左右。现状海珠区人口153万人>100万人,超出土地承载力。以40m2/
人的最低限制人口160万人,因此不能按照现有模型计算,需要控制人口。
现在土地存量区存量16.78平方公里,容积率为1.9,提升至3计算,保持人均建筑面积76平方米恒定,存量
土地可以额外增加26万。因此海珠区按现状标准上限承载力186万人。
人口规模:2020年总人口为170万人,2030年达到183万人。
根据2020年海珠区土地利用规划,将海珠区分为禁止建设区(2579公顷)、限制建设区(97公顷)、有条件
建设区(54公顷)和允许建设区(含水域,64.79平方公里)。则2020年可用建设用地为66.37平方公里,建议
建设用地面积为65.33平方公里。其中存量土地的使用将为海珠区带来超额人口。
用地规模:2020年总用地面积65平方公里,2030年总用地规模为65.33~66.37平方公里。
土地类型 占地面积(公顷)
存量建设用地 1678
城中村建设用地 754
物流仓储用地 142.3
工业用地 781.9
农林用地 1250.0442
其他非建设用地 21.8628
居住用地 2191.3
第六章 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一、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1、明清时期:农业用地上开始进行城市建设,形成“城乡混合”空间格局
海珠区所在区域古称江南洲,位于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的南面,广州人称之为“河南”。区域主体包括海珠
岛(又称河南岛)、官洲岛和丫髻沙岛。
从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海珠地区一直隶属番禺县管辖。由于位置的相对隔离,一直为农业用地,人口稀少,
未得到建设开发。明代中叶以后,海珠区凭借水上交通的便利,开始出现手工作坊。
清代,海珠地区因地理环境优越而得海外风气之先,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也带动城区建设的发
展。清末,河南地区对外加工工场和洋庄纷纷兴建,少数人还建起红墙绿瓦小洋楼,逐步形成了一个从东面的河
南尾(今纺织路)至基立、宝岗、龙导尾、永兴街以北,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的城区。清末民初,
河南的商业形成了城区商业区、圩市小商业群和农会商业网点的商业服务网络,与隔岸的广州老城区相互影响。
在这一阶段,海珠区的城市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经济及环境限制,建成区集中在西北部沿江一线,
而在海珠区的东南部则仍保持为农田及自然村落。在整体空间格局上,海珠区呈现出不均衡发展,城乡混合的
特征。
2、民国时期:初步形成工业区,以工业的开发为城市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后,随着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广州城市经济逐步转向以造船、纺织、机械、电力、造币、军械等近
代工业为主导,形成了以围绕珠江两岸为主的工业空间格局,而海珠区则作为工业基地加以建设,形成了以满足
工业发展需求为主导的空间结构。
民国10年(1921),广州市政厅成立,海珠地区西北部的城区(市区)部分划归广州市管辖。民国26年(1937)
7月,原属番禺县的河南乡村(今新滘地区)部分划归广州市管辖。至此,整个海珠地区已隶属广州市管辖。
在这一时期,海珠地区的城区内修筑了南华路、同福路、纺织路和洪德路等四条主要干道,在马路两旁建
起了二三层骑楼式楼房。同时,规模较大的纺织厂和造纸厂开始建立,主要分布在洪德路附近的洲头咀、大基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头,以及南华路、同福路、纺织路等珠江沿岸一带,工业区初具规模。
3、建国后:重要工业基地,形成工业空间主导的城市空间格局
建国后,海珠地区的行政区划再次进行调整,分为蒙圣、海幢、洪德三个城区和新洲、沥滘两个郊区,1950
年三个城区合并,改称河南区。1960年,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
在国家大规模建设的进程中,海珠区被确立为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南石头与赤岗两处市级工业区,以及燕子
岗、南华西等一些工业基地和工业区。“一五”计划期间,海珠区的沙园、南石头、赤岗建立了造船、造纸、钢
铁、机械、轻纺、食品等大中型工厂,并配套建设纸厂新村、沙园新村、五一新村等一系列工人新村。“二五”
计划时期,广州新建了七家钢铁厂,开辟了鹤洞、员村、车阪、吉山、庙头、南岗、赤岗、鹭江、夏茅、江村等
众多工业片区和工业点。同时也新建、扩建了许多道路,主要有工业大道、江南大道、广州大道、小港路、晓港
中路、新港路等,同时对同福路等道路进行扩建,基本形成以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构成的路网。
在这一阶段,海珠区以工业空间为主导,居住、商业以及其他城市各项事业均是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在
整体格局上,工业空间主导,并与以平房、底层楼房为主、少量高层住宅并存的居住空间相互混合,呈现出整
体分散的生产单元空间特征。
4、改革开放后:空间置换,工业空间主导向居住空间主导转换,引起空间布局变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广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新定位,海珠区工业基地的职能开始弱化,其在广州市的中心
城区的地位逐渐上升,其空间的功能与布局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6年海珠区接管了原属郊区的赤岗街和新洛区,面积由19.1km²扩大为90.4 km²,在空间进行拓展的同时,
也对空间的构成进行了调整。一批对环境影响大的工厂搬离或者关闭,工业用地被置换,农田、果园大量转化成
建设用地。商业及居住功能增强,被置换出来的大量土地被用来发展商住,这种土地功能的重组带动了海珠区空
间结构的改变。这一时期,海珠区的空间大致包括三部分,即:老城区、城乡结合部、乡村。海珠区的部分地
区于农村地区,分布有大量的农业用地。老城区基本上是城市建设区,集中了主要的功能空间。虽进行了工业
土地的置换,但工业空间仍占有较大比例,而与之相应的居住空间过于稠密,缺少商业空间及绿色空间,各种
空间布局不均衡。
199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工业用地置换进程的推进,海珠区的工业空间迅速减少,以居住空
间为主的其他类型功能区空间增加,其空间格局从原来的工业型城区向生活型城区转变。与此同时,原有的工
业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在1990年前,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工业大道、昌岗、江燕路周边以及赤岗,琶洲、
新洲仅布局了少量的工业用地。在进行调整后,工业用地沿珠江南航道向东跳跃式发展,琶洲、新洲成为新的工
业增长区,官洲岛也开始布局少量工业,江燕路周边、昌岗路以北的工业用地基本被置换出来。而工业大道两侧
工业用地体现出向东南方向、工业大道以南区域转移的趋势,赤岗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新港中两侧。
二、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1990年前城市规划确定海珠区空间发展方向
(1)1954年进行了《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第一到第四方案的制定。这四个方案在海珠区均设置了一定的工
业用地,在工业布局上,城建委提出控制市区,发展郊区,把旧城区内有污染的工厂逐步迁移到新辟的工业区。
规划建设的工业区有南石头、东朗、麦村、西村、新州、黄村、员村等。此后,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虽经多次修改,
但工业区的位置始终变动不大。海珠区西南部南石头附近为规划中的重要工业地带,且海珠区内部用地以居住及
工业用地为主。建国初期海珠区主要发展工业。
(2)1955年进行了三次方案的编制,在工业布局方面,由于苏联专家认为员村未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故
在第五、七方案中,取消员村工业区,改在其北面的棠下发展,并增加石溪、赤岗 2个工业区。其中海珠区的
工业发展点增加,工业用地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无疑对城市空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3)在1961~1965年间第十到十一次方案编制,提出“将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工业基地”的建设方针,增加
土地利用规模。在规划布局上提出组团式空间结构,河南地区(即今海珠区)沿南石头及赤岗两个方向发展,并
考虑珠江大桥通车后,向西发展的趋势,继续把盐步一带规划为备用地区,发展芳村东朗为钢铁基地。海珠区城
市建设用地开始向西南、东南部发展。海珠区的工业职能已经十分明确,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也基本确定。
小结:改革开放以前规划是国民经济的具体化,建设“生产性城市”是这一时期国家城市建设的基本思想,城市
规划成为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工具。由于广州自古重商,因此为了转变到生产职能,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工业布
局,然后才是城市布局。海珠区的工业特性由此体现,城市扩展的方向也一定程度受到规划引导。
(4)1978年开始编制第十四方案,第二年广州市委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以轻工业为主,原材料工业、
支农工业协调发展,科学文化、对外贸易和旅游事业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可以看出广
州市已经不再主张分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工业用地,而是将重点放在整体环境的改善和形象提升上。这势必会引起
整体空间格局的调整优化。
198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扩充中,第一次将海珠区列为广州中心区并加以建设,强调中心区组团具有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种职能。海珠区的工业职能开始弱化,说明海珠区的工业主导的空间结构开始受到冲击。
1991年广州提出了第15个规划方案受行政界限限制,城市发展方向除了确定向东、向南,还考虑了向东北
方向发展。海珠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开始复杂化,工业用地份额较小,集中在西南部。即现今的西南部旧厂区改造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区;而居住地块向东南拓展,土地利用程度增加。
最新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中,海珠区的琶洲、生物岛、城市新中轴等地区的功能强化使得此类地区的建设开始如
火如荼的进行。海珠区的职能开始向服务型转变,工业职能在三旧改造中进一步弱化。
2、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海珠区城市空间结构转变
1980年以来,海珠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转变了传统的工业的中心功能结构。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海珠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海珠区加快推进“双转移”“、退二进三”工
作,将原来的生产型区域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效益差、对环境影响大的工厂逐渐被关闭或搬离海珠区,工业用地
被商业及居住用地置换,大量农田果园转化为建设用地。
同时,这一时期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广州市政府先后进行公开出让土地的尝试,大型居住区、居住楼盘
不断涌现,成为引导海珠区城市空间转变的主要动力。
在1997-2003年广州市政府共进行多次国有土地招标拍卖会,共拍卖地块48块,其中海珠区15块。
拍卖招标时间 拍卖地块
1998 工业大道南
1999 新港中路广州毛纺厂厂区、海珠区赤岗新区(桥西区)、
2000 海珠区江燕路万宝冰箱厂厂区、工业大道广州电池厂、新港西路广州机床厂、海珠区
广州吸塑包装厂、工业大道广州电池厂
2002 广船机械厂地块、广船集装箱厂
2003 海珠区江燕路橡胶机械厂、琶洲PZB11地块、琶洲PZB009-1地块、琶洲PZB09-2地块、
海珠区广州金笔厂地块
在这15块地中,除工业道南与海珠区新港新区以及琶洲地块为新开发土地外,其余10块均为旧有工业用地。
旧有工业用地多位于新港路、广州大道、工业大道及江燕路周边地区。
这些工业用地的开发,以组团式“工改住”为主,即工业空间置换为居住、商业空间,并形成居住组团。尤其以
西部的旧城区以“工改住”的楼盘为主,楼盘开发密度高,供给量大; 而集中在东部的城乡结合带,受制于交通条
件和“广州南肺”生态保护区的影响。
90年代的城市居住空间主要集中于工业大道沿线;2000年以后,则主要集中在滨江路片区,以江景住宅为
主,这一时期典型的住区包括珠江帝景、现代广场、顺意花园、千禧花园、银禧花园、滨江怡苑、芭提水岸等等。
2008年海珠区已搬迁、停产、关闭了43家企业,进而腾出了128万平方米的用地空间。2009年海珠区有
9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纳入广州市“退二进三”计划,总占地280万平方米。
3、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海珠区城市空间向东、南拓展及结构调整
海珠区城市交通系统的构建通过增强城市空间的通达性,引导、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一方面路网体系的
东移、南移,提升了海珠区东部、南部区位条件,促进了城市格局向东、南部移动;另一方面,道路见着机长与
海珠区老城区,珠江北航道眼线,珠江南航道周围及海珠区东部,其中影响较强的主要涉及三种类型的交通方式:
桥梁、城市道路、地铁。
由于海珠区四面环水,因此,桥是联系其他各个区域的主要方式,因此桥梁建设通过影响海珠区对外交通联
系,增强了海珠区的通达性,并促进了一些列以桥梁为依托的城市空间的拓展。
(1)桥梁
1990年前,海珠区共有桥梁5座,海珠桥、人民桥、广州大桥、洛溪大桥、海印大桥,其中海珠桥最早建
设。
名称 修建年份 桥梁走向
海珠桥 1933年,1949年被炸毁,1950年重建,1974越秀区—海珠区
年扩建
人民桥 1967年 荔湾区—海珠区
广州大桥 1985年 天河区—二沙岛—海珠区
洛溪大桥 1988年 洛溪岛—海珠区
海印大桥 1988年 越秀区— 海珠区
此后,海珠区陆续修建了13座桥梁,这些桥梁主要联系沟通了海珠区西部城区与其以北城区,促进了城市
建设以桥梁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由于这一时期兴建的桥梁主要集中在海珠区西部的珠江北航道,新增加的工业空
间以桥梁为中心集聚分布于海珠区的西北部。1990年以后,又兴建了9座桥梁,这些新增桥梁沿珠江北航道向
东、沿珠江南航道不断加以建设,其中解放大桥、江湾大桥、广州大桥和华南大桥进一步打通了与广州城市中心
区的联系;东圃大桥进一步加强了海珠区与东圃的交通联系;洛溪大桥联系了广州与番禺区,使得海珠区成为广
州与珠三角联系的一个重要节点。
(2)城市道路
高速度、高质量的环路、高速路的建设使海珠区与广州其他区域级广东省的联系更为方便快捷,促进了海珠
区内部空间沿道路方向进行延伸的开发与建设,同时也增强了海珠区内部空间的连续性。
90年代海珠区主要道路: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90年代后:快速路的修建
华南快速干线(1998年通车)
内环路(19991年底)
环城高速路(2000年全线建成通车)
南部高速(2004年底全线通车)。
(3)地铁
1990年代,随着海珠区地铁线路的建设和运行,广州市中心区的人口快速向外围疏散,带动了沿线房地产
的开发,改变了海珠区住宅、商业、写字楼的分布格局,促进了海珠区的空间置换。
依托地铁线运行的成熟,城市的商业、居住空间沿线形成集聚的空间“走廊”。同时,大众交通的通达促使
了东部农用地的开发建设,推动了东部空间的开发。
8号线:
2005年12月28日:海珠区工业大道北凤凰新村;晓港站—万胜围站沿用旧2号线
2010年9月25日: 昌岗2010年11月3日: 凤凰新村、沙园、宝岗大道开通。
2号线:
2002年12月29日:三元里—晓港 通车试运营。
2003年6月28日 :三元里—琶洲段正式营运。
3号线:
2005年12月26日:首通段(广州东站—客村)
2006年12月30日:客村—番禺广场、
天河客运站—体育西路)开通
4号线
2005年12月26日:大学城专线(万胜围—新造段)
2006年12月30日:黄阁段也于试运营;官桥站、庆盛站暂未开通)
2007年6月28日:蕉门和金洲站启用,
2009年12月28日:开通万胜围—车陂南段,
2010年9月25日:开通车陂南—黄村段。
三、空间扩展模式选择
(一)需要做出的抉择
城市空间的扩展必将对现有情况造成影响,我们认为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慎重考虑:
1、万亩果园保护的力度
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扩展的基础条件,对其开发的强度与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扩展。
2、老城区改造的幅度
海珠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区位,西部老城区占有较大比重,当今老城区对老城区的改造应如何处理,当细细研
究。
3、城中村改造的方式
海珠区的城中村用地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如何有效改造海珠区的城中村,应该有很好的考虑。
(二)扩展的主要思路
1、空间发展的模式——分散与集约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基本表现是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从
集聚效益、规模效益、交通可达性及人的交往需求等因素出发,城市一般朝集中方向发展;但过分的集中往往又
导致城市集聚不经济,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加剧等城市综合问题。从城市环境出发,城市建设一般倾向于分
散,但城市过于分散,又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大,城市运营成本增加。
城市最终确定的空间结构形态是在城市土地使用特征、作用及其优化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合理的城市空
间需要城市规划的引导和有效控制。
2、用地功能布局——分区与复合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功能分区有利于城市环境分区,促进城市建设,减少工业对居住
精明增长
:从1990年开始,美国的“精明增
长”实践得到广泛的支持。“精明增长”是一项
的污染。但极端的功能分区,强调城市用地功能的单一性、匀质性,
将交通与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政策,通过公共
直接导致了用地功能的分离,割裂城市活动的有机联系。用地的复合
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将居住、商业及公共
服务设施混合布置在一起,建立一种公共交通
使用能带来社区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城市空间的有机整体性。减少功
导和土地利用之间的有机联系、设计功能复合
能分区带来的用地的片面扩张,居住与工作场所的分离带来的交通问
(Mix-u)的社区。作为“精明增长”理念
在设计原则上的体现,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以土
题。
地集约化利用为特点的新城市规划设计思想,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应该在功能分区和功能复合之间取得平衡,它
其典型代表是“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和“公共交通社区”(TOD)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空间特征。
3、土地使用强度——开发与控制
要保证城市的发展需要提供充足的用地,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城市的建设必将对现状自然
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应立足科学发展,正确处理用地与发展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土地资源承载力和
建设用地供给潜力 ,预测建设用地需求和合理控制量,推动土地资源的空间整合、整治和集约利用。
(三)扩展模式的选择
根据现有的土地利用情况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海珠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大概有三种模式:组团
式、自由式与集约式。
组团式:结合现状用地发展情况相对集中布置,空间比较完整独立。
自由式:结合交通建设情况,沿水陆交通分散布局。
集约式:转变分散发展的模式,强调产业和城区空间的集聚。
以上三种发展模式的优缺点比较如下:
发展结构方案比选
组团式空间发展方案 自由式空间发展方案 土地集约式利用发展方案
符合土地适宜性和生态结投入低,可以迅速利用便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提
优点 构要求,人居环境优良 利条件,较易达到快速发升地区功能和整体发展水
展的目的 平
缺点 功能布局分散,协调性差,多点蔓延,功能协调差,城市团块面积大,功能区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 减低城镇聚集效益 干扰大,环境不理想
(四)总结
海珠区现在已经有自己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规划区前期采取自由发展模式,以灵活应对多变的发展情况。但在
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发展点土地利用的集约性,同时严格控制保护战略性资源,以便在以后发展情况稳定明
晰后向更合理的组团式结构转变。利用保留下来的山水格局和自然生态要素进行组团之间的分隔,形成适宜的空
间布局结构。故确定海珠区的空间发展结构为“网络-组团”式结构和“分散-集中”的发展模式。
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分析
(一)城市空间布局基本法则
作为本次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布局应坚持下列原则:
1、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布局结构是城市的基本结构之一,应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空
间资源上做出合理安排。
2、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培育和保护。合理的城市结构布局应留出一定量的生态环境保育地区,在城市内部同
样应安排并协调好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
3、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良好的城市结构可以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同时做到近远期结
合,对城市土地资源在时空上进行合理分配。
4、有利于高效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结构应该使城市能够高效地利用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成为
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5、有利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休憩、交通行为。城市居民在城市的主要行为包括上述几个方面,良好的
城市结构应为这些行为在方便性、丰富性、实用性等方面做出贡献。过于明确的功能分配也会使城市的活力丧失,
而过于混杂的城市功能则会使城市品质降低。
(二)分析的基本方法
1、以整个海珠区及周边协调发展规划为背景框架
海珠区与周边区域关系较为复杂,城市结构布局不可能孤立考虑,而应放在整个海珠区甚至在广州市背景下
来分析。
2、从多角度来进行分析比较
城市布局结构涉及很多方面,本规划从城市地区职能、开发强度、发展建设模式、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影响等
多角度进行分析比较。
(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空间上,从中心边缘区到中心链接区,从碎片差异化到集聚中心化。在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中,海珠存在着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被边缘化的威胁。同时,其内部空间发展格局失衡。海珠岛要在区域发展中突围而出,重点在于借助三大城市轴
线的发展引导,实现集聚化、中心化。
(四)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
(1)北部:延续旧新中轴,依托天河、越秀; 来自城市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辐射,新中轴等,商业互
动、产业协调、经济辐射。
(2)东西部:与荔湾、黄埔错位发展。东西向太古仓较好的联系了白鹅潭及海珠区,广佛中心区、都市休
闲创意区。
(3)南部:协同番禺,加强创新。 南部联系生物岛、大学城为其提供创新人才。
(五)空间拓展方向的判断
根据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存量及分布的分析可知,海珠区西北部和南部发展空
间较大。海珠区应在完善现有城区的基础上,重点朝西北和南部两个方向拓展。
五、城市空间结构
(一)空间结构
根据海珠区承接广州新老中轴的地位、区域空间发展关系、现状自然条件及城市发展要求, 确定城市空间
布局结构为:以新城市中轴四大馆辐射范围为综合服务中心、中大布匹市场为重要 商业中心、依托琶洲会展的
会展商务中心,东西向沿新港西路形成城市商贸轴、南北向沿新中轴 形成综合服务轴,东西向沿新港西路形成
城市商贸轴、南北向沿新中轴形成综合服务轴依托沿江 创意休闲带构筑文化创意产业带,形成各有功能侧重点
的都市休闲文化特色片区,新中轴城市服 务综合区,生态及文化旅游区等,构建“四核多心、五轴六组团”的
城市空间结构。
“四核”
新中轴综合服务核:发展传媒娱乐、观光商务等功能,完善文化创意园建设,集聚行政办公、电子信息、金
融商 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海珠区综合服务区,作为区域综合商务行政服务核。
新中轴休闲文化核:依托海珠湖以及文化馆、大观园建设,打造区域级休闲文化节点,塑造中轴门户景观核。
琶洲会展商务核:打造琶洲会展商务集聚区,完善配套服务,作为产业引爆点,打造区域会展综合商务中心。
中大纺织商贸核:依托全国著名中大布匹市场,完善区域产业链,加速产业升级,完善区域配套,作为区域
产 业又一个引爆点,打造区域纺织商贸中心。
“五轴”
商贸发展轴:依托地铁8号线和新港西路,串联起中大纺织服装一体化基地、新中轴综合服务核和琶洲会展,
实现产业联动,加强东西的经济联系。同时分别通过太古仓-沙园创意休闲节点与黄埔古港文化旅游节点与荔湾
区、黄浦区衔接,协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综合服务轴:以新中轴南段中部行政中心区为核心,通过生态廊道,将北部以TIT、广州报业中心、广州电
视台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南部以海珠湖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区和滨水住区串联起来,向北承接新中轴北段功
能,向南作为南拓重要节点辐射番禺、南沙,打造辐射全市的综合服务轴。
沿江创意休闲轴:依托在建的广佛线与工业大道,串联四节点,为滨江创意文化产业带的贯通轴线。
1)太古仓-沙园创意休闲节点以创意休闲消费为主要发展内容,与白鹅潭CBD圈相呼应;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海珠区创意园节点在现有的海珠创意产业园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发展设计制造类创意产业;
生态复合轴:承接总规要求,发展南拓轴线,依托地铁4号线,发展城市拓展轴,向北连接员村等地区,向
南连接大学城,海珠区内贯通:
1)琶洲会展商贸节点;
2)生物岛科技节点。
未来将依托地铁4号线,沟通天河区及番禺区。天河区现代服务业协同会展商贸形成 CBD,通过万亩果园
的缓冲休闲区及科研示范区,连接生物岛高新技术产业区,承接来自大学城的高新技术辐射。
(二)功能布局
六、土地利用规划
(一)土地利用现状
海珠区城乡用地汇总表
面积
占市域总
序号 用地代码 类别名称
用地比重
(hm2) (%)
现状 现状
建设用地 6466.5644 70.17%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6269.337 68.03%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96.4769 1.05%
1 H
其中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0 0.00%
特殊用地 100.7505 1.09%
采矿用地 0 0.00%
其他建设用地 0 0.00%
非建设用地 2749.6528 29.83%
2 E
水域 1477.7468 16.03%
其中 农林用地 1250.0442 13.56%
其他非建设用地 21.8618 0.24%
总计 红线内总用地 9216.2172 100.00%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海珠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海珠区用地现状
(1)土地开发强度高,已趋近饱和,土地增量不足
海珠区仍面临着巨大的建设需求,土地增量不足将会是海珠区未来规划建设的重要限制条件。
(2)东西片区土地利用差异大
以广州大道南为界,西部片区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教育科研用地以及商业服务用地与居住用地相间分布,
用地比较破碎且较为混杂;而东部片区主要以农林用地为主,且大面积成片分布,与其他用地有较为明显的界限,
居住用地以主要为城中村用地,呈散点状分布于片区内。
(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海珠岛居住卧城、功能单一的发展困境:
在用地构成上,海珠区的交通用地以及绿地的比例显著偏低,公服设施用地比例显著偏高部分村镇居住用地、
村镇企业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对果林园地造成一定侵蚀。
(4)人均用地不足
海珠区人口密集,反映在数据上为所有的人均用地面积都未达到国家标准。
(二)用地评价及选择
1、用地经济评价
(1)一类用地,指适宜于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主要分布在海珠区的中部及西部。
(2)二类用地,指适度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
(3)三类用地,指不适于建设的用地,主要位于万亩果园区域。
2、用地环境评价
(1)一类区: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未经人为的破坏,拥有优美自然生态格局的地区。主要位于万亩果园区
域。
(2)二类区:以现状居民点为主。生活环境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及西部。
(3)三类区:以老城区为主,环境相对较差,主要在西部旧城区。
3、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通过对可开发用地的分析研究,综合考虑城市形态、交通组织、产业布局、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确
定城市发展方向为西北和南部发展。规划形成形态良好、功能划分清晰、设施完善的城市空间结构。但在建设过
程中应合理掌握建设开发的时序,遵循重点建设中轴区域以及东北部会展区域,完善旧城改造,避免盲目跨越门
槛,造成城市建设投资的浪费。
(三)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将海珠区城市建设用地分为9大类进行规划控制。
规划期内规划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及比例见下表。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大类 中类
R 居住用地 2021.57 30.83
R1 一类居住用地 15.26 0.23
R2 二类居住用地 1748.94 26.67
R3 三类居住用地 182.36 2.78
R4 城中村用地 75.01 1.14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902.14 13.76
A1 行政办公用地 95.10 1.45
A2 文化设施用地 70.02 1.07
A3 教育科研用地 568.26 8.67
A4 体育用地 62.90 0.96
A5 医疗卫生用地 65.19 0.99
A6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5.87 0.09
A7 文物古迹用地 8.04 0.12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A8 外事用地 26.56 0.41
A9 宗教设施用地 0.21 0.00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1222.02 18.64
B1 商业设施用地 621.91 9.49
B2 商务设施用地 423.40 6.46
B3 娱乐康体设施用地 6.61 0.10
B4 公共管理设施用地 7.14 0.11
B9 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0.21 0.00
BM 商业工业用地 117.00 1.78
BR 商业居住用地 45.75 0.70
M 工业用地 26.44 0.40
M1 一类工业用地 26.44 0.40
W 物流仓储用地 41.39 0.63
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41.39 0.63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155.90 17.63
S1 城市道路用地 1061.36 16.19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7.69 0.12
S3 交通枢纽用地 39.81 0.61
S4 交通站场用地 45.33 0.69
S9 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1.71 0.03
U 公共设施用地 77.93 1.19
U1 供应设施用地 36.95 0.56
U2 环境设施用地 23.53 0.36
U3 安全设施用地 0.79 0.01
U9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16.66 0.25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1109.33 16.92
G1 公园绿地 602.95 9.20
G2 防护绿地 502.87 7.67
G3 广场用地 3.51 0.05
城市建设用地 6556.73 100.00
八、远景布局构想
(一)远景布局的基本思路
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是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描绘一张理想的蓝图。因此,远景布局方案应当是战略性、结构性
的构思,保持较高的弹性和包容性,以适应未来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远景发展是方案应当继承和发扬城镇既有的特色和优势,继续提高城镇的可居住性,创造更优秀的景观风
貌,保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发挥文化与产业两大优势,抓住广佛同城深化及广州强中心打造、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机会,
以退二进三、文化强城、绿色发展的理念。将海珠区建设成为广州强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心,历
史文化名城以及生态宜居城市。
即商贸会展高地,文化创新之都,生态宜居之城。
(三)人口与用地规模
1、人口规模预测
直接指数模型:
规划采集2009 年~2013 年海珠区总人口数,按直接指数模型进行拟合。其中,x :年份;y :x 年的人
口数;a 、b 均为常数。利用软件进行直接指数模型模拟,经误差检验满足要求后,人口规模预测值如下表所示。
海珠区人口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169万人左右,2030年将达到184万人左右。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增长率模型:
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合计即为总人口规模。
规划2020年、2030年市域总人口分别达到194万人、229万人。但是由于暂住人口数据缺失,且户籍人口
增长率近年来降低,对于增长率取值可能偏高。
回归法:
根据回归拟合,将年份用数字替换,且检验拟合程度。线性回
归方程:y=1.655x-3171.77。则2020年海珠区总人口为171.3万
人,2030年总人口为187.88万人。
由于人口不可能按相同增长率增长,因此拟合对数回归方程:
y=3327.644lnx-25154.91。则2020年海珠区总人口为171万人,
2030年总人口为182.8万人。
根据多种计算方法,估计海珠区人口2020年达到170万人
左右,2030年将达到183万人左右。
2、用地规模预测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 GB50137-2011 )》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标
准,现状海珠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7m2,规划取值区间为
65~85m2.,允许调整幅度>0,根据计算
海珠区现状土地总面积为9216公顷,即使全部作为建设用地现状人均为58.4平方米/人,因此根据用地标
准是不可行的。
以每人40m2的土地计算:
2020年总建设用地面积需达到68平方公里
2030年总建设用地面积需达到73.2平方公里。
3、总结
海珠区总用地92.16平方公里,现有城市建设用地64.66平方公里,土地存量为16.78平方公里。
以人均65m2每人计算可容纳100万人左右。现状海珠区人口153万人>100万人,超出土地承载力。以40m2/
人的最低限制人口160万人,因此不能按照现有模型计算,需要控制人口。
现在土地存量区存量16.78平方公里,容积率为1.9,提升至3计算,保持人均建筑面积76平方米恒定,存量
土地可以额外增加26万。因此海珠区按现状标准上限承载力186万人。 人口规模:2020年总人口为170万人,
2030年达到183万人。
根据2020年海珠区土地利用规划,将海珠区分为禁止建设区(2579公顷)、限制建设区(97公顷)、有条件
建设区(54公顷)和允许建设区(含水域,64.79平方公里)。则2020年可用建设用地为66.37平方公里,建议
建设用地面积为65.33平方公里。其中存量土地的使用将为海珠区带来超额人口。用地规模:2020年总用地面积
65平方公里,2030年总用地规模为65.33~66.37平方公里。
(四)空间结构发展要点
空间上,从中心边缘区到中心链接区,从碎片差异化到集聚中心化。在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中,海珠存在着
被边缘化的威胁。同时,其内部空间发展格局失衡。海珠岛要在区域发展中突围而出,重点在于借助三大城市轴
线的发展引导,实现集聚化、中心化。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北部:延续旧新中轴,依托天河、越秀; 来自城市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辐射,新中轴等,商业互
动、产业协调、经济辐射。
(2)东西部:与荔湾、黄埔错位发展。东西向太古仓较好的联系了白鹅潭及海珠区,广佛中心区、都市休
闲创意区。
(3)南部:协同番禺,加强创新。 南部联系生物岛、大学城为其提供创新人才。
第七章 交通综合规划
一、交通规划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以明确的城市发展战略为前提。从海珠区发展空间布局看,海珠区必须充分发挥广州市
中心的连接功能、协作功能。为适应这一格局,海珠区交通发展战略应致力于形成一个畅达、舒适、和谐、低碳
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从内容上看,主要包含客运系统、货运系统、交通工具系统、停车场系统以及交通管理系
统、对外交通系统。
1、对外交通发展战略
对外交通发展战略以提高联系各广州各区、其他市的道路等级为重点,改造港口建设,改造原有站场设施,
提高过境道路的等级。
2、城区交通发展战略
城区交通发展战略包括优化交通结构,完善换乘系统,客货适当分流,建立停车场系统,并采取合理安排用
地、发展多中心结构等手段控制交通总量。
3、路网总体布局
规划道路网总体布局的关键是加强与功能片区之间的联接,使过境交通从南北向主干道通过,分流旧城区交
通,减少交通压力。另外通过改造交通瓶颈、连接断头路,融入绿道系统,使海珠区整个路网成为一个畅达快速、
集约高效、职住平衡、共享便捷、低碳减排的有机系统。
二、对外交通规划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海珠区对外交通方式主要有公路和水运、铁路三种。
1、公路
海珠区运输发展迅速,海珠区内的高快速路是与区域层面高速公路连接的重要通道,内环路和外环路向北连
接广清高速到清远,向南接东新高速,继而接广珠东线高速,即京港澳高速东段。华南快速路北向接京港澳高速,
南向接京港澳高速继而接广深高速和广深沿江高速到深圳。南沙港快速路接广珠东线高速到珠海,环城高速接广
珠西线高速到中山及珠海。
2、水运
广州港分为四大港区,分别为内港港区、南沙港区、黄埔港区、新沙港区,海珠区可以充分利用于南沙港区、
黄埔港区区位近、交通便捷的优势发展水运交通。
海珠区自身被内港区岸线:白鹅潭~店艚尾(南河道) 、白鹅潭~长洲河段(东河道)包围,水陆航道里程
42公里,现有港口码头19个,其中有11个客运码头,8个为货运码头。但现有码头多、散、乱,既浪费了岸线
资源,又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带来不便,同时对城市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3、铁路
广州市铁路规划形成“三主两辅”的铁路客运站布局。其中“三主”为广州南站、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
“两辅”为广州北站和庆盛站。
海珠区主要与广州火车站、广州南站有轨道交通、快速路联接,运输便捷,可以为海珠区产业发展、城市交
通建设提供新保障。
(二)对外交通系统规划原则及目标
1、根据各种运输技术运营特点、客货流条件,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使之共同发展,互相补充,
各尽其用。
2、充分考虑城市整体效益,尽量减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干扰,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3、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地共同发展。在布局上,使城市与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均具
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
(三)区域交通规划分析
广州市域层面总规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三环、十九射、七联络、九横、五纵”的城市高快速路。在海
珠区以内的有内环路、外环路(环城高速)、华南快速路、东晓路高架、南洲路高架、仲恺路高架、前进路高架、
新光快速路和南沙港快速路。
三、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海珠区现有道路主要集中在西部老城区、中部城市中轴区域,呈现方格状道路骨架,已建成主干道基本形
成了“三横六纵”的网络,“三横”由北到南依次为昌岗路与新港路、新滘路、南洲路;“六纵”有西到东依次为
工业大道、江南大道、瑞康路、广州大道、江海大道、科韵路。次干道则建成情况不佳,尚未形成系统网络。
现状道路主要存在问题:
1、海珠区交通情况呈现明显的潮汐交通现象。其中早上及傍晚比较拥堵,中午至下午与晚上拥堵相对减轻。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潮汐交通主要体现在广州大道(广州大桥、洛溪大桥)、江海大道-新光快速(猎德大桥、番禺大桥)等南北向主
干道上。
2、海珠区的老城区,道路较窄,道路网不成体系,形成较多冲突点。
3、中大布匹市场的东晓南路、新港西路与瑞康路在一天中除了早上以外其余时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
原因在于中大布匹市场市场普遍缺乏交通规划及物流管理,所附生的客货运输行业杂乱无序,导致市场及周边道
路局部交通混乱,形成交通黑点。
4、过境交通量大,同时城区内缺乏公共停车场,车辆占道停车现象突出,部分道路拥挤不堪。
(二)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原则及目标
1、以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及城区居民出行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海珠区的发展需要和建设要求,对其道路
交通系统进行综合规划,以集约化、一体化、人性化为核心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畅达、舒适、和谐、低碳
的城市综合交通道路系统。
2、尽量利用现状道路,对旧区的道路提出远期控制目标。
3、处理好过境交通干道和城市道路的关系。
4、处理好规划道路与原有建筑及自然村落的关系,尽量做到少拆迁,节约投资。
5、提出畅达快速、集约高效、职住平衡、共享便捷、低碳减排5个核心指标,指导海珠区道路交通系统的
建设与管理。
(三)城市主干路网规划
1、路网格局——“方格网”状主干路网格局
海珠区道路网规划形成“五横”、“六纵”的主干路网格局。
横:自北向南分别为:新港路、新滘路、南洲路、逸景路、环城高速(快速路)
纵:自西向东分别为:宝岗大道、东晓路、广州大道、科韵路、江海大道、华南快速路(快速路)
2、道路等级
海珠区道路等级分为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支路三个大类,并结合海珠区绿道建设,实际的道路交通需
求进行调整。即海珠区道路分为:城市主干道(有绿道)、城市主干道(无绿道)、城市次干道6车道(有绿道)、
支路城市次干道6车道(无绿道)、城市次干道4车道(有绿道)、城市次干道4车道(无绿道)、支路7个等级。
(1)主干道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功能区的交通要道,原则上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不宜汇集大量的非机动车和
人行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
(2)次干道是主干道和支路之间联系以及汇集非机动车的主要道路。
(3)支路是进出街坊、居住小区和承担近距离交通(主要指非机动车)的主要道路,相当于居住区级道路。
3、道路横断面形式及红线宽度
道路断面一览表
序号 断面名称 道路等级 道路红断面布置形式
线宽度
1
A-A路 主干道绿
43M
5(人+非)+15(车)+3
道 (绿)+15(车)+5(人+非)
2
B-B路 主干道无
41M
5(人+非)+14(车)+3
绿道 (绿)+14(车)+5(人+非)
3
C-C路 次干道6
37M
2(人+非)+15(车)+3
车道绿道 (绿)+15(车)+2(人+非)
4
D-D路 次干道6
33M
5(人+非)+10.5(车)+2
车道无绿道 (绿)+10.5(车)+5(人+非)
5
E-E路 次干道4
31M
2(人+非)+12.5(车)+2
车道绿道 (绿)+12.5(车)+2(人+非)
6
F-F路 次干道4
26M
5(人+非)+7(车)+2(绿)
车道无绿道 +7(车)+5(人+非)
7
G-G路 支路
22M
3(人+非)+7(车)+2(绿)
+7(车)+3(人+非)
路网规划控制一览表
道路名称 道路等道路红线道路断面备注
级 宽度 形式
昌岗东路 主干道
41M B-B
昌岗中路 主干道
41M B-B
新港西路 主干道
41M B-B
新港中路 主干道
41M B-B
新港东路 主干道
41M B-B
新滘西路 主干道
43M A-A
新滘中路 主干道
43M A-A
新滘东路 主干道
43M A-A
工业大道中 主干道
41M B-B
工业大道南 主干道
41M B-B
南洲路 主干道
41M B-B
江南大道北 主干道
41M B-B
江南大道中 主干道
41M B-B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江南大道南 主干道
41M B-B
瑞康路 主干道
41M B-B
广州大道中 主干道
41M B-B
广州大道南 主干道
41M B-B
猎德大道 主干道
41M B-B
江海大道 主干道
43M A-A
科韵路 主干道
43M A-A
滨江西路 次干道
37M C-C
滨江中路 次干道
37M C-C
滨江东路 次干道
37M C-C
艺洲路 次干道
31M E-E
双塔路 次干道
31M E-E
琶洲大道 次干道
31M E-E
阅江西路 次干道
37M C-C
阅江中路 次干道
37M C-C
阅江东路 次干道
37M C-C
琶洲村新马路 次干道
31M E-E
同福路 次干道
26M F-F
仲恺路 次干道
26M F-F
前进路 次干道
26M F-F
宝业路 次干道
26M F-F
江南西路 次干道
33M D-D
宝岗大道 次干道
26M F-F
南泰路 次干道
26M F-F
江燕路 次干道
33M D-D
石岗路 次干道
31M E-E
晓岗中路 次干道
26M F-F
泰沙路 次干道
26M F-F
江泰路 次干道
26M F-F
侨港路 次干道
26M F-F
南洲北路 次干道
33M D-D
上渡路 次干道
26M F-F
振兴大街 次干道
31M E-E
艺苑东路 次干道
26M F-F
艺苑南路 次干道
26M F-F
敦和路 次干道
26M F-F
碧映路 次干道
26M F-F
沥滘大道 次干道
33M D-D
石榴岗路 次干道
31M E-E
瀛洲路 次干道
31M E-E
小洲路 次干道
31M E-E
南洲路 次干道
31M E-E
华泰路 次干道
26M F-F
华洲路 次干道
26M F-F
凤浦中路 次干道
31M E-E
会展西路 次干道
31M E-E
会展东路 次干道
31M E-E
赤沙路 次干道
26M F-F
环岛北路 次干道
31M E-E
环岛南路 次干道
31M E-E
螺旋大道 次干道
31M E-E
星汉大道 次干道
31M E-E
东晓南路 次干道
33M D-D
同庆路 次干道
33M D-D
革新路 支路
22M G-G
金沙路 支路
22M G-G
厚德西路 支路
22M G-G
同福西路 支路
22M G-G
洲咀大街 支路
22M G-G
梅园西路 支路
22M G-G
环岛路 支路
22M G-G
榕景路 支路
22M G-G
沙渡路 支路
22M G-G
洪德路 支路
22M G-G
南华路 支路
22M G-G
福场路 支路
22M G-G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南村路 支路
22M G-G
荔福路 支路
22M G-G
沙园路 支路
22M G-G
西基东路 支路
22M G-G
缘觉路 支路
22M G-G
杏坛大街 支路
22M G-G
东沙街 支路
22M G-G
滨江横路 支路
22M G-G
太平东约 支路
22M G-G
小港路 支路
22M G-G
草芳围 支路
22M G-G
纺织路 支路
22M G-G
富基路 支路
22M G-G
怡安路 支路
22M G-G
素社直街 支路
22M G-G
远安新街 支路
22M G-G
远安路 支路
22M G-G
郭敦街 支路
22M G-G
基立下道 支路
22M G-G
万寿路 支路
22M G-G
基立北街 支路
22M G-G
万松路 支路
22M G-G
南园大街 支路
22M G-G
安和巷 支路
22M G-G
东晓路南翠街支路
22M G-G
一街
翠宝路 支路
22M G-G
昌泰路 支路
22M G-G
燕子岗路 支路
22M G-G
燕岗街 支路
22M G-G
燕子岗南路 支路
22M G-G
凤岗路 支路
22M G-G
门口岗大街 支路
22M G-G
泰沙路 支路
22M G-G
细岗路 支路
22M G-G
晓港西马路 支路
22M G-G
晓港中马路 支路
22M G-G
晓园路 支路
22M G-G
晓园北路 支路
22M G-G
西畔里大街 支路
22M G-G
金菊路 支路
22M G-G
翠竹路 支路
22M G-G
上渡路 支路
22M G-G
建基路 支路
22M G-G
怡乐路 支路
22M G-G
怡海路 支路
22M G-G
海联路 支路
22M G-G
逸景路 支路
22M G-G
江晓路 支路
22M G-G
盈丰路 支路
22M G-G
怡居街 支路
22M G-G
盈中路 支路
22M G-G
新南泰路 支路
22M G-G
南边路 支路
22M G-G
南箕路 支路
22M G-G
南天路 支路
22M G-G
赤岗北路 支路
22M G-G
艺苑路 支路
22M G-G
艺苑东路 支路
22M G-G
艺景路 支路
22M G-G
友和路 支路
22M G-G
友邻一路 支路
22M G-G
友邻二路 支路
22M G-G
友邻三路 支路
22M G-G
友邻四路 支路
22M G-G
新市头路 支路
22M G-G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磨碟沙大街 支路
22M G-G
华轩南街 支路
22M G-G
西二号路 支路
22M G-G
新敦路 支路
22M G-G
赤岗西路 支路
22M G-G
赤岗路 支路
22M G-G
赤岗东路 支路
22M G-G
聚德路 支路
22M G-G
聚德西路 支路
22M G-G
上涌村南约大支路
22M G-G
街
桥南新街 支路
22M G-G
聚德东路 支路
22M G-G
聚德北路 支路
22M G-G
聚德中路 支路
22M G-G
敦丰路 支路
22M G-G
赤岗一路 支路
22M G-G
赤岗二路 支路
22M G-G
桂田南约东六支路
22M G-G
巷
乐敦路 支路
22M G-G
赤岗横一街 支路
22M G-G
江海大街东 支路
22M G-G
龙潭东环路南支路
22M G-G
段
龙潭东环路北支路
22M G-G
段
上冲南约 支路
22M G-G
会展南一路 支路
22M G-G
会展南二路 支路
22M G-G
会展南三路 支路
22M G-G
会展南四路 支路
22M G-G
会展南五路 支路
22M G-G
小洲南路 支路
22M G-G
土华路 支路
22M G-G
新洲东直街 支路
22M G-G
仑头路 支路
22M G-G
仑头东路 支路
22M G-G
仑头南路 支路
22M G-G
仑头北路 支路
22M G-G
星际一路至星支路
22M G-G
际四路
寰宇一路至三支路
22M G-G
路
螺旋一路至四支路
22M G-G
路
星汉一路至二支路
22M G-G
路
(四)城市交通设施规划
1、停车场
停车场分为外来机动车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三种。根据城市交通的停车要求,可将停
车设施分为6种类型:①城市出入口停车设施;②交通枢纽停车设施;③大型集散场所停车设施;④商业服务设
施附近的社会公用停车设施;⑤生活居住区停车设施;⑥路边临时停车带。城市社会停车设施的布局不仅要同城
市用地布局配合,而且要与城市交通的组织和管理相配合,建立一个由专用停车设施和社会公用停车设施组成的
城市停车系统。
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三类,其用地总
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m
2
计算。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
宜为10%-20%。中心区内用地紧张的地段宜建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库。
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设置在城市的外环路和城市出入口道路附近,主要停放货运车辆。市内公共停车
场应靠近主要服务对象设置,其场址选择应符合城市环境和车辆出入又不妨碍道路畅通的要求。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
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大于200m。
结合高明区东部组团的实际情况,规划小区级以上有独立用地的社会公共停车场(不含停车楼及地下车库)
19处,用地11.32公顷。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公交站场
确定公交优先的城市客运方式,公共交通方式以公共汽车为主,出租车为辅。规划公交站场主要布置在客运
站的主要出入口、体育场、大型公园、展览馆、影剧院等大型客流比较多的吸引点所在地设置始发—终点站。
3、加油站
城市建成区内按平均5平方公里规划一座加油站,服务半径为0.9-1.2公里,加油站按2-3级建设。
规划区内加油站数量规划控制18个。
城市建成区内不应建一级加气站(汽车用燃气加气站,简称加气站)和一级合建站(与加油站合建的加气站,
简称合建站);在城市人员稠密区设置的加气站和合建站的规模宜为三级。加气站应结合加油站的布置进行布局,
其设置必须符合有关的规范。
4、道路交叉口
规划按以下原则控制各级道路的交叉口形式:
(1)高速路与城市干道相交采用分离式立交;
(2)主干道与主干道交叉采用互通式立交或平面交叉,采用平面交叉的应满足渠化交通的要求;
(3)其余道路交叉均采用平面交叉。
四、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一)公共交通现状
1、 城市轨道交通
1.1地铁
地铁系统以“一横三纵”的形式覆盖海珠区,“一横”为八号线,“三纵”由西到东依次为二号线、三号线和
四号线。另有广佛线二期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连接八号线、二号线和三号线。在近期规划中,8号线将向西北
延长,在越秀区与6号线相接。20号线将连接广州南站与琶洲站,还有11号线在海珠区穿过,连接中心城区。
远期规划将有10号线、12号线穿过海珠区。
1.2有轨电车
海珠环岛新型有轨电车整体为一闭合线路,大致沿阅江路、滨江路、环岛路、振兴大街和新港东路布设。线
路全长约41.08公里,地面段长约39.52公里,地下段长约1.56公里;共设置38座车站,均为地面站,平均站
间距1.08公里。首要目的是解决区域内交通问题,兼有旅游观光功能。
2、公交交通
海珠区常规公交线路初步形成了等级分明,通达城乡,沟通内外的系统。根据线路运行范围,主要可分市、
区、村为三个等级。市级公交联系广州市其他各区,区级公交沟通海珠区内部区域,村巴主要环城中村及专业市
场行驶。
3、水运交通系统
水运交通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分布在海珠区外围沿江的客货运码头,一个是起到景观游览效用的内部河涌
的码头,最后连通到海珠湖。目前为止,外围的水运系统较为成熟,广州的水运航线共有12条,其中10条位于
海珠;但内部河涌码头较少,还需要加强规划。
(二)公交发展策略
随着海珠区城市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海珠区市民的出行需求也大幅增长。单纯依靠道路网的建设不能满
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在完善道路网络的同时须尽快建立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公交干线为支撑,以普通线
路为脉络,以接驳线路为延伸的综合交通路网体系。再辅以交通管理手段,才能保障城市的持续发展。
(三)公交规划
1、公交线路规划
结合海珠区轨道交通线路、海珠区总体规划要求,在海珠区重要空间节点增加交通站点,初始设置为20条,
以增强节点与外界联系,具体站点的线路将根据未来情况变化进行微调。
新增部分
1.1、中轴线交通加强,对于未来海珠区中轴重要节点,结合轨道交通路线,扩建或新增:沥滘公交站、大
塘站、后滘站
1.2、生态观光旅游建设,扩建或新增:小洲村站、仑头站
1.3、会展业发展建设,扩建或新增:琶洲站、新港东站、赤沙站
新增站点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功能 服务等级 规模
1
沥滘公交站 首末站,大区域间 50000㎡
型综合枢纽站
2
大塘站 公交与轨道区域间 8000㎡
交通的换成枢纽
3
后滘站 公交与轨道区域间 8000㎡
交通的换成枢纽
4
小洲村站 公交旅游线公交旅游5000㎡
路节点 线路
5
仑头站 公交旅游线公交旅游5000㎡
路节点 线路
6
琶洲站 首末站,大区域间 35000㎡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型综合枢纽站
7
新港东站 公交与轨道区域间 8000㎡
交通的换成枢纽
8
赤沙站 公交与轨道区域间 8000㎡
交通的换成枢纽
第八章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海珠区现状公共设施不足,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设施数量和分布不能满足要求。东西城区协调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西部的社区生活设施普遍缺乏,不能适应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部分公共服务
设施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各项设施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不尽合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一览表
(单位:ha)
类别
行政办商业金文化娱体育设医疗卫教育科其他公共设
公用地 融用地 乐用地 施用地 生用地 研用地 施用地
总计
荷城片区 52.92 46.02 1.10 4.30 4.61 45.00 0.77 154.72
三洲片区 7.63 2.45 1.31 0 0 19.35 0 30.74
西安片区 0.90 0.39 0 0 0.75 4.38 0 6.42
富湾片区 4.21 10.65 0.05 0 0 12.76 0 14.91
东部组团总用地 65.66 59.51 2.46 4.3 5.36 81.49 0.77 206.79
东部组团人均用地(人/m
2
) 3.33 3.02 0.12 0.22 0.27 4.14 0.04 10.50
二、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1、构筑网络型公共服务设施运行体系,创造独立完整的服务职能:
海珠区目前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等大多聚集在西部的老城区,但是很多人是在珠江北岸工作,这就造成了一
个卧城的职住分离的现象,也使得海珠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越来越缺乏。通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规划,转变
卧城的地位,与珠江北形成对流,缓解职住分离的现象。同时,通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层化和网络化完善海
珠区的服务职能。
2、完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优质化:
广州“12338”决策部署中提到,要“注重改善民生福祉”,“把民生幸福当作最高追求,实施民生幸福工程,
大力推进基本公服务均等化,办好民生实事,改革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形成城乡不同利益群体融合处的局面,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感。” 在公服务与基础设施规划中通过合
理布局与配置,做到人人都能享受到公服务,享受的机会是平等的 。
3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打造宜居之城:
伴随城市职能的转变,和新职能的加入,对于海珠区的公共服务和设施规划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公共服务规划策略
1. 适度超前、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
广州城市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人口不断的增长、城市功能不断拓展,公服务与基础设施的
配置和规模要适度超前、高标准建设,不仅要满足现阶段公服务与设施需求,也为未来城市发展留
有足够的余地
2. 运用邻里中心理念,配置社区级别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
海珠区公服务与基础设施规划中,通过构建“邻里中心,完善城市基础公服务功能,最终
做到均等化、优质化目标。采用“邻里中心”理念,按照合理半径组织生活居住组团,创造生态宜
居的居住环境,构建和谐社区。
3. 整合引进重大基础设施,拓展海珠区城市功能
目前海珠区琶洲岛和新城市中轴线南段部分,都是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已经建成的重大基
础设有广州塔、电视台、琶洲会展中心等,拥有客村TOD、海珠湖公园等城市重要基础设。响应广
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的“12338”的决策部署,为达到“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综合服务”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三个战略目标,整合现有的重大基础设施,引入相关配套和功能拓展的重大基础设施,拓展海珠的
城市服务职能。
四、公共服务设施级别体系
根据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各类设施的功能特征,建立多级公建服务体系,使商业贸易、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
形成层次分明的服务网络。本次规划按照三级公共设施布局,即市区级、片区级、居住区级。
市区级 服务范围包括整个广州市,如广州塔等市级文化设施。
片区级 服务范围为海珠区,主要包括几个重要商圈。
居住区级 以居住区为基本单位,服务半径1200米,覆盖重要居住区。方便市民日常生活必需,
适当减少出行量,服务人口3-5万人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选址的基本原则为:
(1)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
(2)注意利用原有基础
对旧城历史上形成的商业中心或综合性公共中心,应依据城市性质和发展要求,对原有的公共活动中心进行
利用、扩建或加以改造。
(3)位置适中、交通方便
各级、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的位置应选在被服务的居民能便捷到达的地段,而并非一定要处于服务范围的几何
中心。
(4)考虑环境影响
选址时应注意不要处于污染源的下风向,避免与工业区、污染源相邻,宜在环境优美的地区建设。
(5)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用地选址的位置要与城市用地发展相适应,既要使在近期比较适中,又要使远期趋向合理。
(6)考虑工程建设的场地条件
公共活动中心应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条件,避免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大量拆迁的
地段,以节省建设资金。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根据公共设施三级配套体系的要求,采用邻里中心的公服配置理念,划分区级中心3个、片区级中心4个、
居住小区级中心若干个。
类别 项目
一般规模 (m²)
建筑面积
类别
一般规模 (m²)
建筑面积
商
业
设
施
教
育
设
施
会展中心
大型超市
综合市场
肉菜市场
托儿所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区级医院(400
60-70m/床
床)
一所300-400床
片区级医院
医
(300床)
疗
街道医院(50
设
床)
施
门诊部
社区健康服务
400-1000
中心
文化中心
文
化
娱
乐
设
施
文化活动站
青少年活动中
1000-1500
心
老年人活动中
150-170
心
老年人服务及
550-650
护理中心
30-50
●
0.7-1.5
●
2000-2000 8-10
4000-6000
1500-3000
8-10
0.7-1.5
●
●
工业区宜设
0.6-1.0
200-3000
●
60-70m/床
2
2
各片区内按服务范围配置居住区级中心若干个。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项目
电影院
服务规模
(万人/处)
30-50
20-30
3-5
1-2
0.5-0.8
0.5-0.8
1-1.5
2.0-2.5
50
区
级
●
●
设置区域
片区级
●
居住区
级
●
●
居住小区
级
●
●
●
●
工业区宜设
设
施
10万人左右应设
殡仪馆
其
他
育
设
施
中心
游泳池
居民健身设施
敬老院
福利院
3000-6000
3000-6000
2000-3000
1500-6000
5000-9000
5000-9000
●
●
●
●
●
备注
体
图书馆
综合体育活动
12000-18000
1000-2000
1000
1500
5
6-10
服务规模
(万人/处)
区
级
设置区域
片区级
●
●
●
居住区
级
居住小区
级
备注
用地面积
用地面积
30000-40000
30000-50000
3500-5000
1500-3000
1800-6500
1800-6500
15000-30000
25000-66000
110-120m/床
2
1600-5800
1600-5800
生均6m以上
生均7m以上
2
2
五、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行政办公设施
1.市级与区级
海珠区内区级以上行政办公设施共有26处,其中市级以上共有3处,市级共有8处,区级共有15处。行政
办公设施种类较多,服务内容较为多样。用地布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分布相对集中于中部和西北部。
60-70m/床
2
110-120m/床
2
10-15
●
医院。
110-120m/床
2
6-10
●
海珠区规划新增市级和区级行政办公用地集中为南中轴海珠湖以北的岭南行政中心区。行政中心主要包括四
个部分,分别为第一领事馆区、行政办公区、第二领事馆区和综合TOD(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区,它们共
同组成一个广义上的区域行政中心,从而吸引省内外行政部门和商业机构入驻。
2.镇级
街道(镇)级行政办公设施根据需求灵活布局在社区内部,并与文化体育绿地设施集中布置,形成社区公共
中心。
海珠区重要行政单位一览表
编号 行政级别
1
市级以上
行政办公设施名称
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测试
占地面积(m2)
3692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中心
2
市级以上 广东省航务工程总公司
5583
3
市级以上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8609
4
市级 广州市公安局水上分局
4327
5
市级 广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839
6
市级 中国船级社广州分社
5135
7
市级 广州海关驻内港办事处
6666
8
市级 广州供电局
8841
9
市级 广州海上救助打捞局
6805
10
市级 广东海事局
23332
11
市级 广州内港海事处
6287
12
区级 海珠区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
1429
13
区级 海珠区教育局
2728
14
区级 海珠区国资局、海珠区城市管理局
9236
15
区级 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区分局
3486
16
区级 广州市海珠区司法局
2620
17
区级 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海珠中队
1724
18
区级 海珠区检查局
3472
19
区级 海珠区交通所
3559
20
区级 广州交警海珠大队
12995
21
区级 广州市消防支队海珠大队
3974
22
区级 海珠区人民法院
14839
23
区级 海珠区政府
47506
24
区级 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
19897
25
区级 海珠区去政务中心
9261
26
区级 海珠区卫生监督所
2344
(二)文化娱乐设施
现状文化娱乐设施存在用地不足、布局不合理等情况,且设施没达到国家规定的文化娱乐设施配置标准。人
均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同时空间分布比较散乱。
大型文化设施只有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琶洲会展孵化产业基地及潘鹤雕塑艺术园。根据人口分布图可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以得知文化设施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配置较少,难以满足居民需求。根据本次的规划,2030年海珠区人口达
到1883万人,规划文化设施用地约为70.5h㎡,人均0.41㎡。
规划的市级及区级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珠江前航道沿岸,以会展文化和广州电视塔文化为主线,通过中轴线
绿带,串联海珠区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等一系列重点文化设施,打造中部的文化聚集区。西部工业片区通过
旧厂改造发展文创之后,也新增了一系列展览馆、会展馆等文化设施。同时西部老城区内在退二进三的改造中也
根据居住区人口新增了很多社区级的文化设施,如社区活动中心等。
规划实施的指引
文化中心、文化馆、影剧院、电影院的设计应考虑交通、人流、景观等多方面因素,注意与周边建筑协调,
而图书馆、电视塔、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宜注意营造环境安宁、场地舒畅、绿意盎然的氛围。
严格保护现有的文化设施用地,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
海珠区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图
表 海珠区重点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项目
名称 地址 建筑面积(m
2
) 备注
(四)体
广州博物馆新馆 城市新中轴线广州塔以南地块 80000 计划2017年建成
育设施
广州美术馆 城市新中轴线广州塔以南地块 80000 计划2016年建成
海
珠区
广州科学馆 城市新中轴线广州塔以南地块 80000 计划2016年建成
A41类
体育设
广州文化馆 海珠湖北侧,与岭南大观园相结合布置和建设 30000 计划2016年建成
施共有
21处,
岭南大观园 海珠湖北侧,与广州文化馆相结合布置和建设 计划2016年建成
总面积
广州报业文化中海珠区琶洲会展中心 192023 计划2016年建成
为
心
295931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29%,远远低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中的体育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海珠区
体育设施在空间上呈现出东西部较多,中部较少的格局。与人口分布图进行对比,可以得知体育设施覆盖率较低,
人口密集的街道如凤阳街道等地均没有设置体育设施。
1.市区级
海珠区规划公共体育设施49处,其中:
市级公共体育设施3处,体育用地面积8.31hm2,均为现状保留,分别为广州珠江游泳场、广州燕子岗体育
场(含广州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和广州洪德球场。
表 市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一览表
2.片区级
区级公共体育设施7处。现状保留3处,分别为海珠体育馆、海珠宝岗体育场(含海珠区业余体校)和海珠
体育中心(含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其中海珠体育馆与广州燕子岗体育场共用同一块用地;规划新增4处,分别
为新港全民健身中心、海珠体育中心(二期)、南州全民健身中心、江海全民健身中心。
表 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一览表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3.居住区级
街道(镇)级公共体育设施35处。服务半径为1000左右,基本能满足规划需求。
4.规划实施准则
(1)居住区、居住小区必须按规定配置体育设施。
(2)体育运动场宜设于人流活动集中区,应配置停车场、绿地。
(3)严格保护体育运动场地,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不得改变体育用地性质。
5.规划实施规划图
海珠区新增体育设施规划图
海珠区体育设施分级规划图
(五)医疗卫生设施
现状区内医疗设施用地远远低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中的医疗设施规划用地指标,设施配备极为
匮乏。同时海珠区医疗设施分布十分不均,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多东少的格局,且医疗设施主要集中在人口较为密
集的区域,但配置数量及规模不足。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4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4间,专科医院8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18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7间,妇幼保健院2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2间,卫生监督所2间。全
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共9间。
1. 现状扩建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医医院:扩建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将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海珠区中医医院整合,在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原址组建海珠区中医医院。海珠
区中医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2. 新增
综合医院:综合医院1,选址于海珠区琶洲街;综合医院2,选址于海珠区南洲街
中医医院:新建中医医院1间,选址于海珠区万胜围区域
专科医院:选址于海珠区琶洲地区。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分别是:新港街南景、素社街素社东、滨江街江湾、赤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岗街泓景和南洲街沥滘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
社区级服务半径为800米左右,能满足规划需求。
3. 规划实施图
医疗设施体系规划图
医疗设施新增规划图
4. 规划实施指引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规划建设必须按规定配置医疗卫生设施。
(2)严格保护已规划控制的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
(3)医疗卫生设施场所,应布置在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的地段,并在周围配置一定的绿地作为绿化隔离。
(六)教育设施
荷海珠区的基础教育多分布于西北部的旧城区一道,按生均标准达到广州市标准的。目前存在的情况是:西
北区交通可达性性查造成覆盖范围不到位,而东南部中小学配置不足;以及城中村的基础教育资源比住宅区缺乏。
海珠区目前拥有14所高等院校、22所职业技术学院。多数院校分布于新港路沿线,其中职业技术学院整体
分布集中于东北部老城区,在老城区中的分布较为均质。新港西路以中大为主的片区为高等院校集中分布地段。
经调查,多数院校使用情况良好,但存在部分院校用地紧张,已有多个院校计划扩建或迁建。
1. 高等教育
用地全部保留,并继续在片区基础上增加相应的科研用地,新增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琶洲会展区万亩果园一
带。集中力量投入相对薄弱的东部地区学校和新开办学校,实现了东西部教育硬件上的均衡。
2、职业教育
规划中心城区不再新建职业高中,用地进行置换,尽量置换到纺织服装片区和综合休闲片区的文化创意产业
园,与相应产业结合定点培养专业人才。
3、成人教育
维持现有成人教育规划不变。
4、普通教育
(1)高中教育:到规划远期,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
(2)初中教育:根据现状的千人学生数,推算出中学生数达到53070人。规划结合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交通、
人口分布等规划因素,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2014年修订版) 中学按平均48个
班,每班50人,则需新建4所。
表 广州市中学设施配置标准表
标准类别 18班 24班 30班 36班
用 地
用地面积 9090 12120 15150 18180
面 积
合 计
建筑面积 8100 10800 13500 16200
生 均
用地面积 ≥10.1㎡/生
指 标
建筑面积 ≥9㎡/生
服务规模(万人) 1.9-2.6 2.6-3.4 3.4-4.1 4.1-4.9
(3)小学教育:根据现状的千人学生数,推算出2030年,人口达183万时,小学人数将达到93330人,中
心城区小学设置按30班,每班45人算,则需新建约10所小学。
表 广州市中学设施配置标准表
标准类别 12班 18班 24班 30班 36班
用 地
用地面积 5076 7614 10152 12590 15228
面 积
合 计
建筑面积 3780 5670 7560 9450 11340
生 均
用地面积 ≥9.4㎡/生
指 标
建筑面积 ≥7㎡/生
服务规模(万人) 0.5-0.8 0.8-1.2 1.2-1.5 1.5-1.9 1.9-2.2
(4)幼儿教育:幼儿园各按标准配套,落实解决新建居住小区内的幼托配建问题。规划幼托设施应结合社
区的公园绿地设置,以充分利用该设施及室外活动场地,每处用地约0.4~0.6ha,建筑密度不超过30%,绿地率
40%以上,建筑层数不超过4层。旧城区内的幼儿园,通过撤并、改址、扩建等有效措施后,其规模应尽可能达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到国家的最低标准。
通过政府宣传、媒体教育等多种方式让社会认识到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对幼师教育队伍作规范化审核及管理,提高幼儿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
教育设施规划一览表
暂缺
7、规划实施指引
(1)规划新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必须按规定配置中学、小学、幼儿园,原则上城区中学、小学、幼儿
园按1000米、500米、300米的服务半径标准配置。
(2)严格保护学校用地,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占用,学校用地不得改变为非教育用途。
(3)学校周边不宜布置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场所,开口不宜面向城市干道。
(4)新建小学应建200米环形跑道,中学应建250-400米标准跑道。
8.规划布局
老城区方面,通过梳理交通路网,提高中小学的可达性和覆盖率,同时对现有中小学资源进行优化调整,提
高师资资源
西部和南部的新建区,则以新建的居住区为依据,根据均质性的思路,以小学500米为半径、中学1000米
为半径覆盖全部居住区。
海珠区新增中小学布局规划图
(七)文物古迹
对现状存在的文物古迹用地根据其等级,实行原址保留、异地保留的措施,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
带,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保留较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群,在规划中给以充分的尊重,保留其街区格局、
建筑形式。
根据《文物法》有关条款的规定,Ⅰ类:具有在我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建造年代较早、形制结构独特、保
存较好、规模又较大者。即相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Ⅱ类:建造年代不晚、保存状况较好、且颇具规模者。相当
于内部控制文物保护单位;Ⅲ类:年代较晚、结构一般而保存较差者。根据《文物法》关于不可移动文物有关规
定的精神,各级文物应视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方案。Ⅰ类文物是必须保护的;Ⅱ类文物为重点
保护对象;Ⅲ类文物属于可保可不保的一般文物。
Ⅰ类文物建筑原则上要原地保护,征用后进行修缮保护。
Ⅱ类文物建筑也应原地保护,加以征用后修缮。如与建设规划有矛盾必须迁移时,则可采取易地迁建加以保
护。
Ⅲ类文物建筑与各村内所有的“青砖屋”及街道铺地的石板在拆迁时都应全部收集保护,用作“拆旧建旧”、
“整旧如旧”维修古旧建筑材料。
在规划中应拆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新盖建筑物,还原文物建筑和古街区的历史风貌。建设控制地带
内的新建建筑,如有可能亦应拆除。
文物建筑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要尽快组织专业人员对文物建筑和古街区进行测量、碑刻墨拓、拍摄摄录等
较为细致的资料收集工作。对危险漏塌严重的提出抢救修缮计划。落实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方针原则,组织人力对文物进行勘探和抢救发掘。为确定文物点提供了准确线索,如要了解和准确
认知文物的性质、年代及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要作进一步勘探,视勘探结果再行发掘。
建设部门应当根据建设用地的轻重急缓,在建设动工之前,及早与文物部门配合,给文物部门以较充分的时
间,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当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文物时,必须保护现场,要及时通知文物部门进行处理。
在规定的绝对保护范围内,不准挖掘、涂污、刻画,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不得进行任何商业性和生产性行为;
严禁施行任何改变构筑物原貌的工程项目;在相对保护范围内,应设置绿地、广场;在控制建设范围内,宜设置
绿地,以及对建筑物的功能、体量、形式作严格控制和审批。
(八)福利设施用地
目前海珠区福利设施整体配置数量不足,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配置较少,难以满足居民需求。完善现有的社
会福利中心,根据老年人口数量,新增养老福利设施2个,新增床位3700个左右。
1、规划
扩建松鹤养老院。
于海珠区逸景路地块(用地位于凤阳街逸景路南侧,南临上涌果树公园,海珠区人民法院西南侧,逸景路以
南)新建养老院。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于海珠区广纸地块(用地位于工业大道西侧,南石中学西侧)新建养老院。
2、规划实施指引
广州的福利机构建设按照“五临近一远离”(临近医疗卫生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和公园绿地、
大型居住区,远离邻避设施)建设。
临近医疗卫生设施。距离大中型医疗卫生设施不超过3000米,小型医疗卫生设施不超过500米,方便老年
人就近医疗、康复等;临近公共交通设施。距离重要公共交通设施不超过500米,便于老年人出行和子女探视;
临近公园绿地。与公园绿地、健身设施的距离尽量不超过500米;临近生活配套设施;临近大型居住区,便于融入
社区生活;远离加油站、消防站等邻避设施。
3规划实施规划图
海珠区福利设施规划图
六、规划管理措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是政府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的重要体现。为满足海珠区当前建
设、全面制订和实施规划要求,在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1、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政府应该适应市场,建设法制化、人性化、高效型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
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的开放式、公众式属性,鼓励并吸引个人、企业、中介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进一步探索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运作和公共事务的企业化管理途径,促进土地、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
务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办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树立“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管理理念,要把全面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作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和机制转换的重要内容之一,增强市民参与管理的主体意识,提供市民参与管理的活动载体,如公开向市民咨询
公共设施的规划选址和方案投选、设立一个机构负责解决和听取居民在公共设施上的需求,建立投诉中心等,发
挥社会市民的监督作用,建立起集示范、激励和警示、监督于一体,市民自主、自立、自律与政府引导、管理、
推动相结合的市民参与机制。
2、政府及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对公共设施实行严格审批程序,严格依法办事,确保规划实施。
第九章 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
一、住房现状特征
规划区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 34.95%,共有 2191.3221 公顷。其中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西部片
区的居住用地以老城区为主,分布较规整,夹杂少量城中村,环境质量较好;其余片区的“城中村”建设用地与
开发的楼盘夹杂布局,环境质量一般。居住用地的分布总体上来说,呈现西多东少的格局。
1、住宅用地集中分布于西部旧城区
从地域分布来看,住宅用地主要集中在海珠西部的旧城区,以多层住宅为主,由于西部地区发展历史悠久,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业文娱设施丰富,此地区成为了海珠区居民主要居住区域,同时该地区历史建筑集聚明显;
工业大道周边居住用地布局不合理,与工业用地混杂。而近年新住宅建设主要集中在海珠区中部及北部沿岸等生
态、水体环境较好的地区。
2、住宅用地东西分布极不均衡,且居住质量存在差异
海珠区居住用地存在着西密东疏的情况,因为西部为发展旧城区,同时东部多为新建城区与绿地保护区。东
部新社区的住房面积普遍大于旧城区的住房面积,同时东部新的住宅区域内绿化卫生、配套设施、治安管理均优
于西部城区。
3、城中村居住占据一定比例
城中村在海珠区分布较为均匀,主要集中在海珠区东部及北部,同时在旧城区及海珠区中部也夹杂着少量的
城中村,其中大多城中村处于旧村改造过程中,建筑质量差,居住密度大,居住环境较差,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
应,且其建筑风貌也与周边中高档住宅格格不入。
二、住房建设的原则
1、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为基本原则,落实相关政策。
2、突出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保障等政策取向,住房建设既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又要重点发展满足当
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同时兼顾发展面向低收入群众的保障性住房,在改善城中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村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减缓城中村务工人员居住集聚带来的压力。
3、依据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海珠区“十二五”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城市的各类
住房(含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等)需求,结合资源环境的实际,合理确定各类住房的建设规模。
4、根据土地价值差异、交通便捷性程度、城市特色和居住取向,形成居住环境友好、各分区相对均衡的居
住格局,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居住用地,改善海珠区内城中村的居住区环境。
5、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并举。旧城以改善住房配套设施和社区环境为主;新区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建
设密度适中、相对紧凑的住区,提高土地和交通的利用效率,尽可能使居住与就业接近,形成生活和生产相结合
的组团。
6、加强居住环境和配套建设。旧城要填缺补齐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新区要与住宅建设同步配置好教
育、医疗、商业等公共设施以增强吸引力。
三、住房需求
2005年,海珠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为23平方米。规划到2020年,海珠区户籍人口达到人均住房建
筑面积27平方米的目标,2030年达到人均32平方米的目标。
四、居住片区空间布局规划
根据各区域特点及现状基础,拟将海珠区分为八个居住发展片区,从西至东为旧城居住片区、都市休闲居住
片区、商贸居住片区、教育居住片区、综合服务居住片区、滨江高端居住片区、会展高端居住片区、生态居住片
区。
旧城片区:以历史文化保护区为节点,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减少工业、改造老社区,增加老
城区内可供娱乐休闲的绿地数量,结合社区TOD模式增加社区活力。
都市休闲片区:部分改造的工业用地可采用loft居住模式,与周边创意产业园的文化产业结合打造高端休闲
的居住片区。
商贸片区:改造城中村,结合南中轴的传媒、行政、商务、文化创意、生态等要素建设综合型的中高端居住
区。
教育片区:加强交通秩序治理,强化公服配套建设,整治城中村,尽量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综合服务片区:改造城中村,结合南中轴的传媒、行政、商务、文化创意、生态等要素建设综合型的中高端
居住区。
滨江高端片区:全面改造南部旧村,建设高端的滨江居住区,同时承接中轴的总部经济区,发展高端商务。
会展高端片区:同步发展总部经济及周边高端商业服务,满足会展带来的商务及旅游等需求。
生态片区:改造旧城中村,打造高端居住的同时,发展餐饮、办公等相关配套,同时开发生态旅游。
六、住房政策
1、建立集约、高效的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优先保证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
地供应,适当提高住房建设开发强度。根据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居民通过不同的渠道,
获得相应的住房。
2、积极稳妥推进旧城改造,合理控制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健全土地市场体制,建立供需平衡的土地供给
机制,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
完善周边组团的规划和建设,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减缓中心城区压力。
发挥政府规划导向作用,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需求,缩小地区间的差异。
培育地方特色,延续地方文脉,加强城市居住区的特色建设。
3、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稳步扩大廉租
住房制度覆盖面;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
4、开发商统一管理,集约化、规范化;采取连锁与品牌效应;一站式服务,满足居民多层次消费结构需求
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批露制度。
5、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措施。
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尽快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预警机制,引导房地
产开发企业理性投资,引导市民理性消费,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避免市场大起大落。
另一方面,要加速结构调整,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中高档价位的产品过剩、
中低档价位产品严重不足的问题,要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住宅品种供应结构,增加中低档商品房,
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
七、宜居发展策略
采取“邻里中心”模式
1、完善的公共配套:以一定量户数居住区为单位配置独立建筑的综合型区域市场---邻里服务中心,其选址
为均匀分布。由开发商或物业商进行集中经营管理。
2、服务业为主导为80%,其中零售:餐饮:休闲娱乐=5:3:2,同时定位12项必备功能:(银行、超市、邮政、
餐饮、洗衣房、美容美发、文化用品、维修点、社区活动中心、菜市场、社区门诊)。
3、开发商统一管理,集约化、规范化;采取连锁与品牌效应;一站式服务,满足居民多层次消费结构需求。
4、 便利的交通系统: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TOD模式
用地功能应
位于区域性
区域级
空间尺度:
主要位于新
以商业、办公用地
轨道交通的中转
TOD
800-1000米范围
城市中轴北中南
为主,并包含公服
点或者公交总站
内
段、琶洲会展片区
务、公共开放空
点
以及工业大道和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间、商住及少量居新滘西路的交汇
住用地等多种用处。
地类型
以居住或会
展和公服务(行政
位于区域性
主要分布为
地区级
办公、文化设施、
轨道交通的站点空间尺度:
地铁3号线、2号
TOD
图书展览用地等)线、8号线的站点
用地为主,并含有
或主干道上的重600-800米范围内
处和滨江有轨电
一定比例的商业、
要公交汽车站点,
车的站点处。
办公用地
以纯居住用
地为主,商业零售
社区级以社区服务商场
主要位于交
空间尺度:
分布在社区
TOD
为主,公服务用地
通支线网络上的
400-500米范围内
内各交通直线的
以教育、体育、医
公交站点, 公交站点处
疗卫生用地为主
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分级负责制,加强政策的传递能力和与基层的沟通能力,增强政策的执行效率,
强化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住房管理责任。
2、强化住房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制度。以年度实施计划作为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手段。年度住房实施计划
确定的住房目标和住房建设用地的调控指标,是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的具体依据。对不符合年度住房实施计划的
住房项目,规划部门不予核准规划选址。
3、加强规划实施的技术管理。在住房建设规划编制体系、目标、内容、方法及标准上与上层次规划紧密协
调,建立住房资源的动态检测系统与长效监测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住房建设与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
4、完善住房建设规划监督管理。全面落实住房规划实施的相关责任单位,严肃纠正违反住房规划的行为并
追究责任,加强住房规划实施的检查,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公共参与机制。
5、明确相关部门执行住房建设规划的职责。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施工许可证的管理,做好对住房项目的
施工安全、质量监督和验收等工作的管理。
第十章 绿地系统规划
一、城市绿化状况
(一)现状概况
1、绿地总量及分布:东多西少,道路分割(体系不完善)
海珠区生态绿地系统由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农林绿地以及水域构成,从现状来看,绿地分布极为不均,呈
现出东多西少的情况,整体上绿地斑块破碎化情况较严重,大面积的斑块被道路分割,小面积的斑块分布零散。
2、人均绿地: 人多绿地少、人少绿地多(分布不均)
3、水系:内部水网系统发达;万亩果园区的生态绿地与水系紧密结合;主干水系水质良好,枝干水系随等
级降低。
4、绿道:在海珠区绿道建设中,主要有9条城市绿道和一条区域1号绿道。
滨水历史人文绿道景观网:以环岛路为主线,串联珠江沿岸历史文化景点,途径洲头咀公园、同福—南华骑
楼文化街、邓世昌祠堂、全国第一次劳动代表大会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海印公园、中
山大学北门广场、赤岗塔、赤岗塔公园、广州塔、琶洲会展中心、广州会展公园、琶洲塔、黄埔古村古港、仓头
黎氏宗祠等
湿地生态珠水绿道景观网:以万亩果林周边公园及珠江河涌为主线,串联岭南生态水乡及大学城,途经上涌
果树公园、海珠湖、潘鹤雕塑艺术园、三滘公园、龙潭果树公园、小洲岭南水乡、瀛洲生态公园、黄埔涌、官洲
生物岛、大学城等。在海珠区目前的绿道网上共分布着9个驿站。
(二)现状绿地特点及分析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城市绿地分类如下:
1、公园绿地
海珠区公园绿地分布较为分散,且数量较少、可达性差,多分布于海珠区中部及北部,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
需求,尤其是西部人群较为密集的地区,可使用的公园更是寥寥无几。
2、生产绿地
海珠区的生产绿地有3处,万亩果园、龙潭果树公园和上涌果树公园,主要位于海珠区中南部和东部。
3、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的隔离绿化带,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的防护绿带和滨江防护绿带。
4、附属绿地
除了几条新区新建的主干道(如高明大道),老城区内道路两侧没有道路附属绿地,居住区和企业事业单位
附属绿地也缺乏。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5、其他绿地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
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等。
(三)存在问题
1、各类绿地面积都较少,供需不平衡,且绿化档次不高。大部分中部及东部地区公园绿地未被良好利用,
而西部城区居民实际可使用的绿地面积较小。
2、旧城中心城区公园偏少,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
3、生产绿地利用率不高,果园内部设施发展落后,市政公用设施占地、村民违章占地、果园内部污染等情
况严重。
4、海珠区东部有非常良好的生态资源,在城市建设(生态居住、生态旅游等)中未被充分利用,且由于城
中村的环境污染管理问题,其有环境恶化趋势。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一)规划原则
1、可持续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任何开发活动均在自然环境所允许承
受能力之内进行。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善要有机的结合,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城市绿地要与城
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保持协调的发展速度,保持与城市相适宜的规模,海珠区“生态名区”的建设水平要不断
提高。
2、环境优化原则:充分考虑高明打造山林水都的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结合区内用地实际拓展城市绿地面
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具有滨江城市特色的公共绿地系统,维持和强化生态园林的质量
和利用率。
3、城乡一体化原则:
城市处于一定的区域环境之中,大环境的改善是城市环境得以改善的根本
保证和基础,大环境绿化工作做得好,就会为城市环境的改善争取了战略上主动,因此,在编制合
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就要考虑到市域绿地系统的安排;与市域绿地系统的衔接等,使得城乡一
体、协同发展。
结合组团隔离带、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带等,构成多样化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系
统,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效益,形成优美的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区。
4、合理布局:规划区内各种绿地空间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绿地空间结构。同时,在新区
规划中采用合理的服务半径,分布各级公共绿地和绿化网络。针对海珠区居住区绿地缺乏的现状,重点加强居住
区内游憩绿地、口袋公园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就近的室外活动场所,在旧城改造中见缝插绿,设置小型公共
绿地,逐步改善旧城区环境,优化城市生活环境。
4、绿地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的发挥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充
分满足人们对绿地的多种需求
。
5、坚持系统化原则:城市绿地具有生产、防护、美化、净化环境、文化和游憩等多种功能,本身具有较强
系统性,城市绿地的综合效益通过多类型、多层次和布局合理的整个系统实现。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海珠区生态建设通过对全区内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公园生态景观系统进行优化建设、利用绿道串
联区域内部各个绿化景观节点,改善旧城区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将海珠区生态地块与人工结合起来,实现
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构建和强化万亩果园生态湿地功能,融入区域生态体系构建,通过果园、公园、
绿道等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景观系统。
2、具体目标
(1)到2020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人。到2030年城区绿化覆盖
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人。
(2)城市各类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设备齐全,维护良好,特色鲜明。
(3)江、河等水体沿岸绿化良好,形成富有特色的风光带。
(4)规划期末形成完整系统的绿化体系。
(5)近期目标(至2020年)
对海珠区重点生态地区万亩果园湿地进行功能修复以及重建,打造重点生态景观节点及旧城区口袋公园初步
建设,实现空间上点状生态绿地系统构建,同时达到道路两侧景观绿化的基本需求。
(6)中期目标(至2025年)
结合已建设的公园绿地、社区绿地以及果园绿地,沿河涌、道路及岸线进行整治改善,落实绿道规划及岸线
利用规划,营造沿城市道路、水系、生态走廊的景观带,加强东部地区农业及观光区域的建设,对新增旅游、休
闲、观景等功能进行完善。
(7)远景目标(至2030年)
完善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将点状及线状生态绿地系统有机结合构成全区生态绿地网络,提升绿地景观及服
务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城区生态环境改善及生态景观良好可达等均衡发展,满足城市及各片区绿地率及绿地
需求,初步建成绿地系统完善、景观优美丰富的城市生态区域。
(三)与上层次规划衔接
1、《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
构建“两核、三区、六廊、多块”的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海珠区的万亩果园是规划中的
多块之一。
2、《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形成“七核九片,六廊多带”的市域生态绿地结构。凸显岭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水城。
3、其余生态规划
在海珠区内部,万亩果园生态保护区为全岛核心绿色斑块,上涌果树公园、海珠湖及海珠湿地为次一级的核
心绿色斑块;洲头咀公园、晓港公园、中山大学校园绿地、新城中轴北部和琶洲塔两个新地标绿色休闲区等五处
为主要绿色斑块。
绿色廊道方面,共有四条主要生态廊道(环岛滨江绿色廊道、新城区中轴线廊道、江南大道-果园生态景观
廊道、琶洲-黄浦涌廊道),主要连接了岛上的生态、景观节点、绿色开放空间;共有6条次要生态廊道,主要为
沿涌开滨水空间及城市道路绿色防护廊道。
(四)规划理念
规划区现状用地范围内分布有万亩果园、海珠湿地、海珠湖、各类公园绿地等良好的生态资源基础,如何做
到开发与环境共存,激活万亩果园的生态效应,建设不破坏生态是规划的前提。
水域、绿道和果园风光是规划区最典型的特色,对改善未来海珠区整体环境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总体布局中,要因地制宜,突出自然,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水系、果园公园,加以绿化美化,构成城区的绿色
框架,并在海珠区规划和建设中,利用绿道、绿廊等方式将各类大小公园、果园与湿地串联起来,做到大环境绿
地和中小型绿地相结合,线型绿地与块状绿地相结合,将自然引入区内各组团,将海珠区真正建设成生态系统完
善、便捷可达的宜居生态岛。
三、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一)总体布局
以中部海珠湖公园及东部万亩果园湿地为核心,分别打造中轴生态景观轴线及东部生态农业激活点,充分利
用自然农田、水系以及道路等空间进行城市绿化美化及片区分隔,以轴带、绿道等“线”串联“点”,形成连续
的生态效应,“点”与“线”共同构成海珠区生态建设网——“面”,全面构筑点、线、面结合的网状生态绿地系
统,提升绿化质量、景观优化及生活便捷舒适程度,打造多重渗透的生态体系。
(二)规划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绿廊与绿楔结合的绿地系统。形成“一轴、三带、多点、多廊”的绿
地系统结构,打造海珠区以核心公园等“点”带动周边区域生态建设。
“一轴”:海珠区新中轴重点打造中央公园景观绿轴,连通海珠湖及珠江岸线,建立一个具有自然生态及多样
内涵的活力地标。
“三带”:以万亩果园果树保护区为核心,激活与重造此区域生态农业,连同周边生态绿地形成向东、北、西
辐射延伸的三条绿带,作为广州“南肺”及海珠生态辐射核心的作用。
“多点”:海珠湖公园、万亩果园核心保护区、旧城区内“口袋公园”、各区级公园为重要绿化节点,增设口
袋公园,保持与优化现状公园绿地,发挥绿化点的带动作用,净化生活空气,提供城市绿化休闲空间。
“多廊”:以黄埔涌、石榴岗河等河道及城市绿道作为绿化廊道,起到联系绿化节点,结合重点打造的绿道及
岸线利用规划,形成通风视线廊道的作用。
(三)规划系统功能布局
1、生态观光宜建区
海珠区生态观光示范区主要起到保护生态资源功能平衡的同时,利用海珠区丰富的景观资源进行景观观光;
维系区域内部生态及文脉系统的同时,进行一定控制性观光开发。例如:海珠湖公园、瀛洲生态公园等等。
2、生态农业适建区
海珠区生态农业示范区主要起到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旅游相结合的功能作用,以万亩果园开发为核心,利
用农业生态参观、采摘、旅游等开发模式激活万亩果园生态受到侵蚀及破坏的资源,引入外部经济,做活果园的
同时也起到了保护、整治的作用,同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居住及历史街区。
3、生态建设综合区
生态建设综合区功能上介于生态保育区与生态建设区之间,即包括生态保护、农业生产、景观开发三者结合
起来的“南肺”保护新模式。例如:上涌果树公园、龙潭果树公园
4、生态建设优化区
通过沿道路周边绿化,旧城区街头绿地、社区绿地建设,西部、北部生态岸线及绿道建设功能改良,对区域
内部已有公园、景观建设进行生态优化,以满足未来各个片区生活、工作人群的基本需求。
四、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以海珠区内的各级公园、街头绿地及社区公园等为“点”,以海珠区内绿道、沿江景观岸线以及城
市主干道沿街绿化为线,万亩果园、果树公园等大面积的绿化为“面”,“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一个层次分
明较为完整的绿化景观体系,以便能够使生态绿化渗透到组团各处,保证整个海珠区内的生态建设质量。本次规
划共安排城市绿地692.5公顷。
(一)公园绿地规划
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布局尊重现状和地形特点,根据人口规模合理布置,目前海珠区中心及旧城区内绿化用地
较为紧张,在保留目前较为完整的区级公园,新建和扩建市级公园形成海珠区内的绿地核心,结合旧城改造及用
地置换设置多处小型公共绿地(即街头绿地、社区公园),新规划建设区公共绿地按合理服务半径均匀布置,并
在工业大道、沿江岸线、河岸水系等周边建设具备交通、游憩、生态功能的绿道,完善现有的海珠湖公园、晓港
公园的同时,将各个公园绿地节点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式的生态体系,增加生态绿地的便捷性、可达性,以满足
市民对公共绿地和日常活动的要求。规划公园绿地总用地为602.95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9.2%
可将海珠区内规划区内的公园按等级可分为“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三类。按种类可分为城
市公园,生态公园,山体公园,滨江(水)公园,体育公园,社区公园。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市级公园主要包括中轴公园,海珠湖公园,服务半径2000-3000米。
区级公园主要包括会展公园,琶洲塔公园,赤岗塔公园,上涌果树公园,瀛洲生态公园等,服务半径
1000——2000米。
社区公园主要包括北山公园,仑头公园,官洲公园,体育公园,滨江(水)公园、以及各小型社区公共绿地
(包括旧城区口袋公园,其属于开放绿地)等。
预测规划区内公园服务覆盖率60%。
1、城市公园
表1. 规划综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一览表
序面积
号
名 称
(ha)
级别 基本功能 备注
1
海珠湖公园
134.8
市级公园 游憩、休闲 扩建
2
中轴公园
105
市级公园 综合 新建
3
瀛洲生态公园
142
区级公园 观赏、休闲 改建
4
上涌果树公园
142
区级公园 观赏、采摘 改建
5
龙潭果树公园
95
区级公园 观赏、采摘 改建
6
赤岗公园
2.8
区级公园 休闲 改建
7
会展公园
20
区级公园 综合 改建
8
琶洲塔公园
22
区级公园 休闲 改建
9
晓港公园
26.7
区级公园 综合 改建
10
古港公园
16.7
社区公园 观赏、文化 改建
11
官洲公园
7,2
社区公园 休闲 改建
12
庄头公园
8.9
社区公园 休闲 改建
13
磨碟沙公园
6
社区公园 观赏、休闲 改建
14
海珠儿童公园
7.6
社区公园 综合 改建
15
海幢公园
1.9
社区公园 观赏、文化 改建
16
仑头公园
5.8
社区公园 休闲 改建
17
北山公园
14
社区公园 休闲 改建
2、开敞绿地
开敞绿地包括带状绿地和块状绿地。带状绿地常沿城市道路、城墙、滨水设置,可能穿城跨区,对缓解交通
造成的环境压力、改善城市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作用。
由于海珠区整体生态绿地分布东多西少,而西部恰恰居住人口密集,极度缺乏绿化公共空间,同时,能开发
的绿地有限,无法在西部旧城区开发新的公共绿地。
而街头绿地与口袋公园在大城市中分布较广,利用率较高,使用“口袋公园”的开发模式,适用于高密度开
发的城市区域,具有面积小、方便可达以及方便使用的特点,是一种可进入性强、尺度适宜的城市小型开放空间,
有利于西部旧城区生态环境改善及满足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非常适用于海珠区西部旧城区的生态环境改善
建设。
根据国外纽约佩雷公园、绿亩公园等经典口袋公园案例,及公园、景观设计原则,贴近人生活的绿色开放空
间最小尺度便捷应该为400㎡,同时针对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和集聚区的小型开放绿地形式, 400㎡—10000h ㎡
的标准范围在高城市密度中心区不太可能实现,根据海珠区地区特性及片区需求,我们认为邻里尺度为1000 ㎡,
国外宅基地大概,是400 ㎡,国内350 ㎡,所以综合各要素,口袋公园设计规模应当在300㎡—2000㎡之间,
既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室外生活空间需求,又能改善城市微观生态环境,是生态及社会效应的综合体现。
口袋公园分为四类,街旁绿地、道路绿地、小区游园以及非城市绿地小型开放空间。
旧城区内主要发展街旁绿地,指的是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
型沿街绿化用地等。
道路绿地可结合道路行道树带、分车带、绿岛、绿道等结合设置,是线状的绿化空间优化方式。
其次为小区游园绿地,服务范围较广,半径为0.3-0.5KM,主要为旧城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且对外开放的绿
地。
最后为非城市绿地小型开放空间,此类开放空间与街头绿地功能、大小、位置都相似,以硬质铺装结合乔木
构成空间骨架,可进入强,具有一定活动空间,但绿地率较低,少有草坪地被、灌木等。
(二)生产绿地规划
海珠区生产绿地主要包括万亩果园、上涌果树公园以及龙潭果树公园的东部大面积绿地,果园用地和防护绿
地结合布置,并在生态景观控制区周边设置。规划生产绿地总用地为1071.64公顷(不包括果树公园,果树公园
功能混合),占城乡用地比例的11.63%。
优化万亩果园生态旅游应当从内部建设及城中村整治入手,由于市政公用设施占地、村民违章占地使得本就
土地减少的万亩果园雪上加霜,应当结合周边工业村落内污染排放治理、土地管理政治的同时,利用生态旅游来
促进万亩果园增加产量、提升环境质量。
表2. 万亩果园开发模式
类型 模式 特点及功能
采摘型农业旅游 农业采摘及农家住宿 耗损性;采摘、休闲娱乐、
保健休憩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观光型景观旅游 农业科普参观、景观保护环境影响小;游玩观赏、
公园 高端配套服务(结合会展经济
旅游及文化旅游)
表3. 主要生产绿地规划统计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面积(ha) 功能 备 注
1
万亩果园
1071.6
农业采摘及农家住宿 改建
2
上涌果树公园
142
农业科普参观、景观保护公园 改建
3
龙潭果树公园
142
农业科普参观、景观保护公园 改建
(三)防护绿地规划
1、防护绿地
用隔离、卫生和安全的防护林带及绿地,包括工业区内原保留的山体、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过境道路两侧
绿化隔离带、沿河防护带及城市防护林等。
主干道两侧控制5-20米的防护绿带,既减少交通噪音对周围的影响,又丰富了道路景观,改善生态环境。
其中,广州大道、新光快速路等高快速路两侧各控制20米宽的道路绿化带。
表4. 规划卫生防护绿带用地控制标准
分类 绿化隔离带
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 50-100米现状建成区≥30米
新增用地≥50米
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周围 50-100米
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周围 50-100米 下风向100-500米
2、组团隔离带
组团隔离带用地指为阻止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在城市组团之间设置的绿化隔离带。组团隔离带是城市生态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严格控制组团隔离带,保证组团隔离带与外围自然山体、林带的天然联系不受破坏。规划
要求对组团隔离带内的推土区、裸土区进行绿化,恢复植被;对组团隔离带内的临时建筑、违章建筑予以清理;
对隔离带内现有发展项目有计划逐步迁出。
防护绿地的面积为502.87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7.67%
3、绿道规划:
目前绿道作为广州及海珠区低碳城市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建设方式,在自身服务
于海珠区居民的同时,将海珠区各个重要的居住片区、生态公共开敞空间、乡村文化旅游节点连通起来,形成连
续的生态景观、文化旅游格网体系,同时便于住区居民通过绿道到达周边休闲节点,形成便捷的“生活—休闲—
文化”网络。
滨水地段绿道(西部沿岸)
运用水生植物、生态湿地、亲水平台、文化设施等打造滨水环境廊道。
城市交通廊道绿道(东晓南路)
附 属 绿 地 分 类 规划绿地率不少于(%)
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35
行政办公用地
30
商业金融业用地
30
40
公共设施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体育用地
40
医疗卫生用地
45
教育科研用地
40
供应设施用地
35
35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邮电设施用地
35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40
35
工业用地
一类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30
充分利用旧城、旧村等城市旧区,通过改造更新恢复其活力;充分利用城市交通廊道,通过生态改造使其成
为城市生态廊道的组成部分。
旧城区更新绿道(工业大道沿线)
利用景观及生态措施,对废弃的工业区、仓储场地、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场地等进行改造,转换与提升其土地
价值。
4、生态廊道:
海珠区城市生态廊道主要发展道路型及河流型生态廊道,生态绿廊 有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噪音,
改善空气质量,同时能够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环境和生物。
①道路廊道
海珠区内建设“三横六纵”的道路生态廊道,在城市交通道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绿化带起到分隔交通,高速公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路、快速路、主干路两侧建设不少 于20米的生态隔离带。
在树种配置上实行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花草地被相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增强绿带的抗风
能力和行车安全。与机动车道分离的林荫休闲道是城市各景点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在设计形式上从游憩功能出
发,乔、灌、草结合,注重植物的色相和季相,可形成视线通透、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②水系廊道
在不破坏河流的自然属性基础上,恢复河流景观及断面的完整性和河流廊道之间的连通性,主要河流两侧控
制20米,建设城市水系廊道。廊道内土地进行保护及限制开发,不再建设新的建筑物,原有建筑物应拆除或迁
出。
湿地水系:主要通过破堤、疏通内部支流的方式,形成以湿地景观为主的水系,并通过湿地与河涌水进行能
量交换,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景观水系:主要由黄埔涌、石榴岗河、土华涌等水面较为宽阔的河涌组成,这部分河涌因出于防洪考虑而保
留原有硬质堤岸,主要功能为旅游休闲,并可供游船通过。
果园水系:主要分布在果园较为密集地区,通过利用截污排水系统和雨污分流排水系统的运用,减少对果园
水系河涌的污染,保证果园水系对果园的供水。
(四)附属绿地规划
1、海珠区的附属绿地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
特殊用地中的绿地。考虑到附属绿地,尤其是其中的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附属绿地是园区
居民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绿化,而该部分绿地的建设多由相应的用地单位承担,因此在规划中对附属绿地采取一
定的指标控制。
表5. 海珠区附属绿地控制指标一览表
2、道路绿化系统
规划要求城区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0%以上,城区干道绿化面积不少于道路总面积的25%,次干道不少于道路
总面积的20%。全区形成纵横交错的林荫道路系统,将城市各类绿地联成一张绿网,提高交通效率与安全性,明
显改善城市景观,缓解热辐射、交通噪音与尾气污染。
3、岸线利用规划
海珠区是一座较为特殊的岛,其独特的围岛岸线提供了利用沿岸水系进行生态建设的基础,也成为海珠区宜
居建设的一大亮点。
⑴功能区划:
①“珠江大桥-广州大桥”沿岸部分,主要为风景游览河段,应加强对两岸历史文化景观的保留和开发塑造,
重点在于塑造城市滨江生活氛围。
②“广州大桥—黄埔港”两岸应加强生活化开发,结合琶洲会馆地区国际展览贸易与员村片区金融城规划开
发,着力建设沿岸公共休闲空间形成滨水节点,集中建设居住、商务办公、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区域,打造现代
滨江都市景观带。
③海珠区西部沿岸,主要为仓储、工业、港口码头岸线。建议对其进行调整,,两岸调整对仓储与工业岸线
进行利用,适当建设轮渡水上交通码头与水上休闲观光游玩码头着重建设生活岸线,集中开发滨江住区、文娱办
公、公园休闲等功能。
④海珠区东部沿岸, 利用优良的水体景观以及生态绿地,打造生态湿地岸线。
⑵开发策略建议:
①加强岸线开发与腹地住区之间的联系(西北部岸线)
结合社区内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沿岸商业裙房,把临岸建筑前的住区用地与岸线统一开辟为建筑前的小型休
闲场地,增加沿岸的公共休闲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岸线的人气与商业价值,加强沿岸社区临水面的开放和商业休
闲环境的创造。融入河岸休闲、旅游观光、水上活动、沿岸商业等休闲服务设施,创造水岸生活情趣。
②西部
结合太古仓、石溪渡口等一些老工业码头仓储设施打造创意休闲产业和特色水岸公园等景点。
对于目前广州市尚未开发的滨江住区段工业岸线而言,也可以利用工业设施改造开发滨江公园、水岸广场
或文化创意休闲场所,提供岸线的休闲观光和游玩价值,增加沿岸的停留时间。
③北部
大元帅府、中大北门文化广场、广州塔、琶洲会馆等打造中心区滨江一线的新时代都市休闲水岸。
滨江岸线结合滨水住区适当的对外开放,利用沿岸部分建筑裙房增加小型餐饮、咖啡酒吧、茶馆等休闲服
务功能,甚至可以把这部分休闲空间的桌椅等设施延伸到水岸或水上平台,还可以在沿岸以建筑小品的形式提供
这些休闲服务功能。
⑶沿江岸线优化方式:
①横向设计
由于岸线地形狭长,在岸线空间设计上,建议宜采用点、线结合模式布局。把滨水视线通廊与沿岸空间节点、
岸线通道相结合,突出节点,聚集人气,承载水岸公共空间活动。通过沿岸步行系统和绿化休闲景观活动带串联
各个水岸节点,包括滨水广场、滨水公园等以及沿岸的历史文化景点。
②竖向设计
为丰富沿岸的活动场地和空间形式,建议提供水岸散步、自行车道、休息聊天设施等。为了提高堤岸的亲水
能力,增加水上活动项目和亲水平台。对于建成区岸线用地紧凑、空间有限的地段,建议岸线宜采用退台方式,
形成多层次的水岸平台,同时考虑水岸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因素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一章 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
一、旧城更新
(一)旧城更新的范围
海珠区旧城更新核心区范围集中海珠区西部,包括海珠区西北部的宝岗、江南西、沙凤等地区,以及工业大
道中至南洲路沿线原工业老厂房地区。
(二)旧城区现状存在问题
1、部分道路路幅比较狭小,道路尚未成完善的系统,对外交通联系不足。
2、建筑密度较大,建筑采光不符合日照间距要求,影响居民生活。
3、部分旧城建筑质量较差,卫生条件较差。
4、住宅布局缺乏统一规划,且布局混乱,给道路及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带来困难。
5、环卫、休闲设施缺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6、缺乏足够的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以供旧城区居民使用。
7、土地使用性质混乱,各类用地使用产生严重的交叉现象,使得整个旧城面貌凌乱无序,影响了城镇的景
观和形象。
(三)旧城更新的原则
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应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基本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
1、理顺路网,形成合理的路网格局。
2、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旧城内部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调整用地性质,逐步迁出旧城内原有工业尤其是
工业大道沿线的工业,利用调整出的用地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注重城市的社会效益,
控制出广场、公共绿地的用地;整理旧城区的闲置土地,盘活土地经济效益。
3、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白鹅潭经济圈控规,对旧城内部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注重城市的社会效益,控制出广场、公共绿地的用地。
4、整理旧城区的闲置土地,盘活土地经济效益。
(四)旧城更新的目标
在大力发展新区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旧城的改造与更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绿地系
统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改善旧城区面貌;逐步改善旧街区、旧生活片区环境,从而整体改善旧城区环境,力争新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旧城区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加大对旧城区道路系统、市政管线、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善旧城区
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方便群众生活、满足群众需要。
(五)旧城更新的内容
1、用地功能的转换和整合
旧城更新的土地功能应以调整为基础,尽可能保留具有历史延续性和保护区性质的功能和用地,为旧城的可
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将与保护区性质相违背和不协调的用地置换搬迁出去。
对混杂在居住区内的工厂应通过用地置换的方式搬迁出去,同时在原用地上尽量安排绿化和广场用地。尤其
在工业大道沿线的旧厂房集聚区范围内,按照增商(业)减居(住)的原则,鼓励沿街地块整体改造为创意文化
以及商业用地。大量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广场用地,有效提高城市配套水平和空间环境质量。
2、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
拆除无特色的破旧建筑,配以绿化,打破街道的单一色调以改善街道环境景观;对具有传统文化生活气息的
街道,从整体上进行保护;改造商业街、建设小广场和街头绿地。规划在老城区中增加设置绿地小品,使街道既
充分体现当地的风貌特色,又有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3、建筑的改造与控制
对建筑密度高,居住环境差,建筑陈旧的街坊,进行街坊式改造。而建筑密度较低,用地性质不一,则采用
点式改造为主,搬迁部分小作坊,拆除质量较差的建筑,拆后作街坊绿地,作为街坊居民交往休憩场所。
4、绿化和景观系统的完善
旧城区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在规划期内限期搬迁出旧城区,尤其是工业大道、南石头一带的工业;保留的工业
企业应限期治理,达到环境控制要求,工业企业不得有损于城镇整体形象;
进行绿化系统的建设,在旧城区改建、工厂搬迁的同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开辟相应公共绿地,以改变目前
旧城区公共绿地不足的状况。
二、“城中村”改造
(一)村庄现状概述
目前广州市各区均面临城中村的改造瓶颈难题,海珠区也不例外。海珠区内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共记有41
条,可为星罗棋布。在里面居住的总人数有46.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了大多数, “农转居”约3.72万户,
户籍人口7.7万多人,居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口约为38.9万人。。海珠区城中村村域面积约为3110万平方米,农
业用地面积1725万平方千米,宅基地用地面积、经济发展面积约为639万平方米,其中城中村村域面积占海珠
区面积30.4%。在海珠区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无法回避城中村的改造问题。
海珠区的城中村普遍存在着建设密度过高,开敞空间缺乏,住宅间距不足,“握手楼”、“接吻楼”遍布,
开发强度普遍过大,公共活动空间(包括绿地)缺乏,环境质量低下的现象。村内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大
部分城中村的道路曲折不通,标高无序,排水雨污不分,电力、电讯线路杂乱,管道煤气不通,给排水容量不足,
且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供外来人口使用的设施缺乏。此外,城中村还因为间距过小,采光、通风不足,建筑质量
不高等原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城中村”的存在,不仅阻碍了农村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与海珠区作为广州市中心
城区的地位,以及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档次和品位极不协调,尤其在工业大道与沥滘等地,与城市发展用地严重
冲突。如何妥善解决城中村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将成为海珠区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规划原则
1、遵循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引导农民集中居
住,节约利用土地,推进集聚发展。
2、要与上层次规划相互衔接,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统筹协调好城乡居民点与区域内的产业布局、重大
基础设施布局的关系,避免农民建房反复拆迁,造成浪费。
3、保留村落特点,突出地方特色。
(三)城中村改造的重点
1、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和居住向中心城区各组团发展,将城中村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
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保持其发展活力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2、调整农村居民点原有发展路径,改善新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与交通条件;支持农村地区在文化、信
息、卫生、基础教育、社会福利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居民点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积极推进村庄整合。通过对分散农村居民点的逐步调整与转移,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搬迁偏僻地区生存
及发展条件较差的村庄。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按规划标准控制土地的出让和功能改变。
(四)城中村改造对策和建议
由于地域及发展条件的不同,海珠区的城中村改造,不宜采取过于单一的改造方式对待城中村问题,而应因
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备选方案。
海珠区内的城中村改造应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由政府牢牢把握城中村改造的方向,通过
制定政策、规划及计划,对改造进行合理引导和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
海珠区政府应根据自身城市发展的要求和经济承受力来处理城中村改造问题,结合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备
选方案。综合参考其他城市城中村的改造经验,并结合海珠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措施:
1、对于处于城市主要景观轴或景观节点上的城中村:根据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和景观布局的需要,实行异地
安置的改造模式。
随着海珠区中央轴线的打造以及其行政功能的确立,将使城市依托广州大道与猎德大道中间的大片土地形成
中轴综合服务区,并成为整个海珠的集聚核心。其功能定位是海珠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发展区、岭南特色行政中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心区、联动万亩果园、服务全区的都市生态休闲之核、环境宜人的高端滨水住区。
在这条中轴线上散布着一定量的村落。这些村落用地功能布局不明确,用地混乱,建筑密度高,绿化水平低,
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而且大部分的用地性质与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性质相冲突。它们的存在不利于未来新区的
城市面貌的形成,对于这类的“城中村”,我们建议采取村民整体异地搬迁安置的改造模式。
由于这类城中村用地性质已由居住改为商业、行政办公或其他公共设施用地,需对村内用地进行土地性质置
换,原有居民原地回迁已无可能,只能进行异地安置。
异地安置涉及到新村建设问题,新村选址位于区内或由政府在区外另择土地,采取“先配套,后建设,再搬
迁”的开发时序。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与开发商合作,由政府提供土地,由开发商进行具
体的新村开发建设及周边的市政配套建设。新村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总体布局,对土地利用进行严格控制,
重新合理布置村庄各功能区,使其更有利于与未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衔接。
而开发商开发新村所得利益由政府在该集团在区内的其他开发项目中给予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
补充给予。
2、对于区位较为重要、城市规划需要、具有较高改造价值和具有强烈改造意愿的城中村:采取“推倒重来,
原地回迁”的整体拆建改造模式。
这类城中村改造可与区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相结合,引入房地产商开发的模式。由政府各相关部门进行研究
和协商,适当调整部分“城市村庄”土地的原有规划,给予减免税收和地价、人防、消防、市政配套等费用的优
惠政策,采取招标等方式吸引开发商进入。
在这种改造方案中,存在着三方的利益:村民、房地产商和政府。城中村最终的改造,将是这三方面利益平
衡的合理安排。
为保证回迁居民的利益,在建设中应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而村民回迁前的临时安置问题应由政府和开发商
协商解决,由政府给予土地优惠政策,开发商进行临时安置房建设,临时安置房应按一定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建
设,村民回迁后的临时安置房可作为商品房性质进行处理。
3、对于目前对城市影响较大、实施整体改造难度较大的城中村:大部地区实施综合环境整治,局部地区实
施“推倒重来”。
海珠区的西北部存在大量老城区,这类村现状建设较好,周边市政及公共设施配套较为齐全,且部分用地与
城市建设用地混杂在一起,要全部推倒重建的难度较大,采用环境整治,进行“穿衣带帽”的模式进行改造更为
合适。
这种改造方式也可形容为“政府引导,自行开发”的模式。允许村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自行开发,但改
造中要提倡建造商品(套)房,限制并合理确定单身出租房的比例。这样有利于让拥有平等地位的商品房业主进
入,从而有利于打破城中村的居住结构,有利于进行规范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尽快收回改造投
资。
对于这类的城中村改造,用“社区重建”比用“旧村整治”来形容更为贴切。改造应按社区重建、规划先行
等原则,确立“新村建设先行,以建设新村带动旧村改造”的思路,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环
境优美的“城市社区”,实现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转变。至于这类改造建设的资金,村里
可以自筹一些,也可以和开发商合作,但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扶持。
4、对于历史遗存较多,或者实施整体改造难度很大而又对城市整体环境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城中村:实施
综合环境整治,以整体保留控制为主。
这类村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如黄埔村和小洲村,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村民世代居住在那里,具有很
浓厚的土地情结,搬迁或大规模改造的难度很大。这类村在保留村大部分建筑的基础上,对违章建筑进行整治,
控制新建建筑,对沿主干道的村的外立面的整饰(改善外部景观)和内部的适当梳理。控制模式工程量最小,主
要适合以原村民自住为主、外来人口少、规模小的城中村,在确保转制后农民生活出路的同时,严格实施城乡一
元化管理。
海珠区城中村的改造要根据条件和时机成熟情况,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城中村改造需要大
量资金,同时也与整个房地产市场有较大关联,因此要制定周密的步骤和计划,对条件成熟的,可先行改造,对
硬件设施较好、管理较为得力的小区,可以采取先加强管理的办法,暂缓改造。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
一、分区发展指引
(一)协调发展原则
1、片区间协调发展原则
(1)加强片区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2)统筹布局对外交通基础设施。
(3)立足于统筹发展,加强海珠区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4)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构筑城市整体的生态空间结构。
2、片区内协调发展原则
(1)构筑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功能。
(2)加强片区内各组团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的合理布局。
(3)完善片区内的道路交通。
(4)统筹安排片区内市政基础设施。
(二)片区协调发展指引
为了强化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构筑总体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协调发展,引导城市空间管治实施。本次规划对
规划区内各片区的空间协调提出了规划指引。
片区规划指引包括:片区发展职能,协调总体空间结构对片区规模控制,空间发展的要求,区域空间管治与
协调重点的要求、重大基础设施协调的要求等。
都市休闲文化特色区开发意向
基于片区充足用地条件与良好的交通区位,结合目前片区改造趋势,充分利用现有工业遗产,整合废弃工业
用地与旧城区,将该片区打造为集文化创意、商务办公、都市宜居、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休
闲文化特色区,是海珠区退二进三,打造文化创意之城的关键一步。
(1)片区发展策略:
①充分发掘利用片区工业遗产与工业相关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工业遗产改造方式,从而加快片区产业的“退
二进三”与城市功能的复合升级,凸显城市特色文化。
②立足片区区位特征,充分利用片区道路交通与轨道交通双重优势,结合人体尺度,发展地铁上盖商住综合
体,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消费服务,打造片区宜居功能。
③结合珠江后航道滨江景色,联合片区与白鹅潭芳村片区一江两岸的历史资源,打造特色休闲娱乐带及滨江
生态休闲公园。
(2)片区空间组团策略
①滨江历史文化休闲带:
以现有的大阪仓-太古仓-屈臣氏仓-德士古油库为基础,沿
东南岸线延伸,发掘并整合现有工业遗址资源与历史港口、
仓库资源,构建文化廊道景观轴线,将其复兴改造为保存
有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址,充满浓郁历史氛围的滨江开放空
间,成为承载城市历史的生活休闲空间。
②工业遗址公园博物馆区:
以广纸为核心,整合周边工业用地,参照工业遗址公
园与工业博物馆模式保留其中具有历史与审美价值的工
业景观,复原部分工艺流程,同时通过植入绿地修复生态,
打造成为融历史传承与景观审美的城市开放空间。
③滨江总部经济区:
通过整改拆迁南箕、石溪村,盘活大量城中村用地,并利用地块自然条件中的滨水优势,将组团打造为片区
级的总部经济区,吸引文化创意产业上下游相关机构。
④创意文化产业园集聚区:
以现有海珠创意园为核心与驱动,整合周边地块的大型工业区,保留原有工业建筑基本结构,通过局部整改
装修,内部设施现代化等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场地宽敞、采光充足的创作空间。
⑤文化创意创业综合区:
以现有广东印刷包装文化创意产业园、燕岗1号创意产业园为基础,整改片区内大量小型印刷企业为低成本
办公区,并建立孵化器与创业培训网络,吸引年轻人资助创业。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⑥综合融合居住区:
保留组团内大量工业化时期大院,完善组团生活配套服务,使之成为文化创业区与布匹市场之间的洼地,为
新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及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住宿场所,并保证其日常生活需要。
⑦滨江现代居住区:
保留现有光大花园、富力现代广场等高尚大型现代居住小区。
(3)土地调整情况
现状主要城市建设用地 现状用地特征与问题 建议意向
M 工业用地 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 “退二进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W 物流仓储用地 不符合该片区功能定位 拆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石溪村、南箕村、南边村
R4 城中村用地 综合整治或局部改造
等,环境较差
BM 商业工业用地 环境较差 综合整治,继续开发
RM 居住工业用地 环境较差 改为商业或居住用途
中轴综合服务区
(1)功能定位:
海珠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发展区;
岭南特色行政中心区;
联动万亩果园、服务全区的都市生态休闲之核;
环境宜人的高端滨水住区。
(2)发展目标
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
打造广州市区最具活力的传媒艺术创意港;打造海珠区文创产业核心,引领海珠区文创产业发展。
②区域行政中心发展目标:
岭南特色行政中心区,海珠区行政服务集聚核心。
③生态休闲区发展目标:
具有岭南特色、弘扬岭南文化的生态休闲区。
④滨水住区发展目标:
海珠区生活环境、生活配套最优的滨水住区。
(3)片区发展策略
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加快已有产业资源的建设,激发区域文创产业活力。
积极引入相关上下游企业,形成影视传媒、动漫制作、创意设计、新闻出版、艺术创作等完整产业链。
吸引跨国大型文化企业入驻,将片区打造成新中轴南段重要文化节点和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国际高端文化艺
术创意集聚区。
②区域行政中心发展策略:
更新土地资源,打造区域行政中心,吸引省内外的有关行政部门和商业机构入驻。
打造片区综合TOD(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区,提升区域工作环境品质和效率。
③生态休闲区发展策略:
充分考虑岭南特色的建筑设计,绿地、水体、广场、亭阁、步行桥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岭南园林的处理手法
贯穿始终。
依托万亩果园“绿肺”,将生态资源联动“开发”,为全区乃至整个广州市服务。
④滨水住区发展策略:
珠江航道沿线充分发挥江、岸、岛、湾、港等滨水岸线特征,设计多样
生动的滨水休闲游乐场所。
强调滨水空间与周边滨水岸线的连通性,规划以水为脉建构生态网络,
居住区和商住混合区沿水岸分布,充分发挥生态绿地的景观游憩功能。
(4)空间组团发展策略
①文创核心区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片区主要发展方向,依托现有广州塔、广州电视台、
广州报业中心、TIT等文化创意资源建设文创核心区。
②区域行政区
以海珠区政府为依托,辅以后期领事馆区等行政功能区的建设,吸引省
内其他行政部门入驻,打造区域行政中心。
③生态休闲区
依托海珠湖,结合片区内岭南大观园、广州文化馆、潘鹤雕塑公园等资源,打造新中轴南段生态休闲区。
④滨水居住区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充分利用珠江后航道、万亩果园等片区周边良好生态资源,加强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优质滨水住区。
(5)土地置换
主要置换功能
主要置入功能
会展及相关配套区
(1)功能定位
琶洲国际会展展馆所在地;
规划CBD组成部分;
滨江优势及交通便捷。
(2)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区,致力于打造宜业、宜游,永不落幕的交易会”。
(3)发展策略
①拓展发展空间—规模集聚、全球领先。打造全球会展之都,实现室内展馆规模最大。
②壮大产业链条—商贸文化、岭南魅力。优先发展会展业,带动电子商务、旅游、信息技术和公共设施管理
等外围关联产业。
③强化交通支撑空铁联运、环岛轻轨。构建立体式交通系统,发展海—陆—港交通体系。
④优化配套服务—国际配套、展城融合。从需求出发,构建商务、餐饮、购物、旅游和休闲等六大会展配套。
(4)空间组团策略
A:会展产业集群区
会议展览、电子商务、办公酒店、商业购物。
B:会展龙头引领区
以总部办公、国际商贸功能为主体的核心商务组团,
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总部办公、国际商贸和
商务洽谈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C:会展综合服务区
以会展商务、购物、餐饮和娱乐休闲等会展服务功能为主体,是国际会展区的主要配套服务区,是国际会展
区服务功能的重要补充。该区内还包括琶洲村改造后的商务办公和住宅项目。
(5)土地置换
主要置换功能
综合休闲配套区
(1)功能定位:
中轴、万亩果园、琶洲会展交界地带,与片区协作发展;
提供商务休闲、居住文创等多重功能。
(2)发展目标
凭借临近中轴、万亩果园及琶洲会展等多重优势,建设商务酒店、古海岸公园、创意文化、综合居住等多种
服务综合区,打造区域综合功能缓冲区。
(3)发展策略
①新村建设红卫宗祠文化广场,开发特色旅游,承接万亩果园。
②台涌村和石榴岗村则位于七星岗古海岸遗址附近,地理文化资源丰富,将建设文化公园,承接万亩果园。
③公园广场附近促进工厂用地置换,建设商务酒店、购物街等区域,辐射琶洲会展区。
④形成商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区域,并辐射到琶洲会展中心和万亩果园,承接新中轴辐射效应。
(4)空间组团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5)土地置换
纺织服装商贸区
(1)功能定位
中大布匹市场、上涌果树公园,城中村,提供纺织服装生产、销售、以及居住、生态公共服务等功能。
(2)发展目标
以现有的中大布匹市场为基础,升级改造原有的纺织服务产业,打造成全国领先的一个现代化纺织服装一体
化基地,包括纺织产业从生产、批发零售到服装设计、服装展销等环节,同时开发出商贸、居住、旅游等功能,
打造纺织商贸区。
(3)空间组团策略
①纺织服装一体化创意园区:
原有市场等区域进行功能整合,以及改造旧凤凰
村和五凤村,建设高端住宅区解决人口居住问题,通
过建设城市综合体的形式和设计广场等,改造成纺织
服装专业园区。
②城中村专业生产组团
原有的城中村工厂模式进行一定的保留,整治环
境,规划出工业厂区,进行规范化管理,改善生产和
居住的环境,同时保留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③物流仓储组团
以现有的仓储地为基础,适当改造城中村和工厂,建设为布
匹市场服务的物流和仓储区。
④生态居住组团
依托上涌果树公园的公共绿地,营造全片区的公共空间,提
升周边地块居民的生活质量。
(5)土地置换
主要置换功能
主要置入功能
生态文化旅游区
(1)功能区位
黄埔古村、小洲村历史文化旅游,万亩果园生态旅游,会展配套服务,历史文化特色居住街区。
(2)发展策略
①农业生态旅游
万亩果园内部发展农业生态型旅游,部分景观较好地区发展景观观光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将其生
态环境外部经济性最大化。
②历史文化旅游
在黄埔古村及小洲村发展历史文化特色旅游,旅游区的优化需要进一步的整治与规划。
③高端居住区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万亩果园生态区域周边开发生态居住高档小区及历史街区型居住,降低居住密度,建设相关配套设施。
④总部经济高端服务配套
在会展区域与生态核心区之间建立休闲游憩区以及相关高端服务配套设施,便于会展区域的人能够有居住、
餐饮、娱乐的空间,同时,发展相关总部经济办公场所。
(3)空间组团策略
二、近期建设规划
(一)近期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1、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是给城市近期发展建设提供依据,使城市在近期内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态势,
为规划建设区远期目标的实现和远景走势的引导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效的保障。
2、近期建设规划和远期规划一样,必须坚持合理规划和高标准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尊重现实条件的基础
上,各方面的建设规划应具有超前性,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近期应基本完善或接近完善,使城市的远期建
设能有效、有序地展开。
3、近期建设规划也应充分考虑当前实施的可能性,对近期内尚不具备开发建设条件的地区和项目,应暂缓
进行,但应做好规划控制工作,以确保时机成熟时各项建设的开展能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近期建设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建设的可行性与规划的超前性相结合,近期建设与远期(景)
发展相衔接。
(二)近期建设规划原则
1、服从现有土地利用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的规模、范围将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服从相关要求。
2、立足于现实
近期城市建设必须是在尊重现实,立足现状城市经济社会承受能力和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运
行规律的要求制订合理发展建设规划,引导各项开发建设项目按规划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
3、基础设施先行
近期城市建设重点应放在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上,尤其是重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好各专项建设的规
划控制工作,为随后各项城市建设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依托老区,开发新区,滚动发展
从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节省启动资金,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角度考虑,近期城市建设,应该依托现有城
市建设的基础,开发新城区,再回头改造老城区,新老结合,互相推动,促进城市发展建设有秩序滚动进行和不
断充实、完善。新区的开发尽量集中、成片、上规模。
5、弹性建设原则
近期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在不违反总体规划远期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地块开发的先后、缓急作弹性调整。
6、强化中心原则
中心区的发展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对于体现城市面貌,促进整个城市商业经济的运转将起到重
要的作用。在现有基础上,结合东部组团优良的生态环境,构建具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区,是海珠区近期建设规划
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近期建设规划年限、规模和范围
1、近期建设规划的年限
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
2、近期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根据人口预测和规划控制目标,到2020年,人口将达171万人。
(2)用地规模
近期按照40平方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规划近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68平方公里以内。
(四)近期城市建设重点与布局
近期建设中,海珠区建设的重点如下:
①完善城市干道网系统。加强海珠区对外交通联系,改造旧城区内的路网。
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先推动新城市中轴建设以及会展区域建设。
③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及生活环境。
④对海珠区西南部工业进行改造,逐步置换为文创、居住或配套设施用地,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⑤通过万亩果园的建设,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按照“集中建设、优化布局、坚持创新、带动发展”的思路,坚持以服务业发展、商业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
主导,兼顾其它项目的发展和布局,推进海珠区中东部开发,兼顾旧城的带动发展。
(五)近期专项规划
1、主要建设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
近期居住建设用地的发展应逐渐形成以居住组团或居住小区的形式进行开发,为房地产业的继续发展创造条
件。规划近期建设重点在改造旧城原有沿江的工业用地为居住用地以及部分城中村的改造。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用地
未来几年的发展,既是城市经济的突破阶段,也是海珠区重塑城市新形象,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时期,因此,
根据本次规划确定的组团功能定位以及重点发展地区的要求,近期公共设施建设的主要工作重点将是海珠区公共
服务设施的完善。
2、旧城改造
(1)旧城区现状存在问题
①部分道路路幅比较狭小,道路尚未成完善的系统,对外交通联系不足。
②建筑密度较大,建筑采光不符合日照间距要求,影响居民生活。
③部分旧城建筑质量较差,卫生条件较差。
④住宅布局缺乏统一规划,且布局混乱,给道路及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带来困难。
⑤环卫、休闲设施缺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⑥缺乏足够的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以供旧城区居民使用。
⑦土地使用性质混乱,各类用地使用产生严重的交叉现象,使得整个旧城面貌凌乱无序,影响了城镇的景观
和形象。
(2)旧城改造的原则
旧城区的改造应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基本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
步改善居住和交通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
①理顺路网,形成合理的路网格局。
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旧城内部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调整用地性质,逐步迁出旧城内原有工业,利用调
整出的用地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注重城市的社会效益,控制出广场、公共绿地的用地;
整理旧城区的闲置土地,盘活土地经济效益。
③结合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对旧城内部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注重城市的社会效
益,控制出广场、公共绿地的用地。
④整理旧城区的闲置土地,盘活土地经济效益。
(3)旧城改造措施
①道路
拆除无特色的破旧建筑,配以绿化,打破街道的单一色调以改善街道环境景观;对具有传统文化生活气息的
街道,从整体上进行保护;改造商业街、建设小广场和街头绿地。规划在老城区中增加设置绿地小品,使街道既
充分体现当地的风貌特色,又有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②建筑
对建筑密度高,居住环境差,建筑陈旧的街坊,进行街坊式改造。而建筑密度较低,用地性质不一,则采用
点式改造为主,搬迁部分小作坊,拆除质量较差的建筑,拆后作街坊绿地,作为街坊居民交往休憩场所。
③环境
旧城区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在规划期内限期搬迁出旧城区,尤其是西江沿岸的工业;保留的工业企业应限期治
理,达到环境控制要求,工业企业不得有损于城镇整体形象;
进行绿化系统的建设,在旧城区改建、工厂搬迁的同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开辟相应公共绿地,以改变目前旧城
区公共绿地不足的状况。
④基础设施
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旧城区整体质量,重点完善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环保和环卫等工程设施。
3、道路交通规划
近期对外交通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海珠区对外交通的加强以及旧城路网改造。
(1)按照总体规划的路网布局,对道路的红线位置加以控制,在城市建设中预留道路、交通设施用地。
(2)加强区内组团间的交通联系。
(3)根据城市近期建设的用地布局,进行配套城区内部路网的建设。
4、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近期主要加强环保的监测治理,防止东部组团环境的恶化,降低交通噪声,加强绿化,改善城市环境。加强
海珠区环境管理,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六)近期建设实施建议
1、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近期建设的基础和重点,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地下管网以及社会服务设
施等内容,应优先安排,统一建设。
2、根据投资受益市场规则,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逐步实现以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住宅商品化
为重点的城市房地产管理体制,做到以地养城。在符合规划控制前提下,将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推向市场。
3、近期建设应集中紧凑,节约用地,要注意保护好区内高产的农业用地。
4、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近期重点是依托老区,开发新区,同时做好规划建设区内村庄建设用地
的控制和调整工作。
5、配合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合理配套各项城市公共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和
综合实力,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代。
6、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地价评估工作,利用土地价格这个经济杠杆,调整城市用地性质,引导城
市规划与建设的落实、实施,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力度。
三、规划实施配套保障策略
(一)分期建设
由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海珠区的城市建设应在适度超前的原则下分期实施。
近期:海珠区的近期建设利用现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在现有建成区的基础上发展,集中完善西部老城的改造
建设以及城市新中轴南段的初步开发。进一步完善会展区的建设。
远期:远期建设在近期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开发,建设新中轴南段新行政中心区及周边的居住及公建配
套区。
远景:远景规划主要是在远期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完善海珠区整体城市形态,建设用地主要以消化远期规划中
控制的发展备用地为主,以期形成完整的“四核五轴”的大的城市空间结构。
(二)加强规划的法律效力并及时开展下层次规划
本规划经审批后将具有法律效力,是海珠区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海珠区范围内的城市开发与
建设应遵照本规划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城市建设“一书二证”制度和法定规划管理程序。
规划主管部门要及时按本规划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小区详细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确保总体规划得以
深化和落实。
各有关部门的专项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协调,部门专项规划和大型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必须经区政府规划主
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书后,方可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或审批。
(三)制定有效的土地政策,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国土部门应建立土地储
备机制,要严格控制年度建设用地的出让总量及出让的各类用的比例。
加大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严格落实“四区”的管制。
对现有的闲置土地资源,要采取多种措施来盘活与消化,如征收土地闲置费用、无条件收回土地使用权、置
换闲置土地等。
加强规划区内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和建设指引,加大这部分土地的征用和监管力度,制定合理的私人宅基地
政策,提高农村居住用地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城市规划宣传与公众参与
大力推动规划的普及性,加大宣传的力度,并在规划实施中实行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和监督是城市规划实施
的有力保障。规划经批准后,应当予以公布,并进行广泛宣传,让市民人人皆知,提高市民的规划意识、参与意
识和监督意识。通过规划宣传,提高海珠区人们的规划意识,增加规划的透明度,使各单位和个人自觉执行、积
极支持和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
逐步推行规划的咨询性参与和代表性参与,在普及性参与的基础上,拓展公众投票、调查访问、热线咨询电
话、公众讨论、公众听证会、列席旁听、专家咨询论证会、城市规划委员会正式会议等途径,收集公众反馈意见,
并吸纳公众代表参与到规划的实施管理与下层次规划编制过程中。
(五)建立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一是实行规划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
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评估工作可以由海珠区规划分局负责,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
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有关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
市规划局反馈意见。改进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标准,将生态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层次、集约经营土地等纳入考核目
标,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综合性。
海珠区正处于转型时期,面对的发展条件与机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根据城市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
每年城市规划实施的评估结果,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应
当提出规划修订方案(需要报批、公布的要履行报批、公布手续)。本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方向等内
容有重大变化的,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六)建立与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根据建设部2005年下发的《关于建
立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重点依据本次体规划及国家有关
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政策,对下一层次的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工作进行事前和事
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是结合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动态信息监测系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实
时监督。
三是依法严格实施规划,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根据2005年9月由建设部、监察部共同下发《关于
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通知》,在区内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对海珠区实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人
员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同时,要严肃查处违反规划擅自开发建设的行为,依
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22:5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88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2015-2030).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2015-2030).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