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我收获了知识)
崔莺莺、杜丽娘与林黛玉三者形象之比较
摘 要:《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三朵奇葩,三部作品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
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本文分三部分对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分析,首先从她
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入题,证实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其次,分析她们各自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整体上的认
识;最后浅析她们形象的异同,分别从年龄、感情、性欲和叛逆性格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突出崔
莺莺的、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位艺术形象体现出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崔莺莺 杜丽娘 林黛玉 性格
Comparison of Cui Yingying , Du Liniang and Lin
Daiyu’s Image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Peony Pavilion " and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have been two
exotic flowers inside the Chine tradtional opera centre of the arts , have reflected youth men and women breaking
through feudalism feudal ethics and rite fetters and running after the amatory free ideal.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mark of tripartite carries out analysis on the Cui warbler warbler , Du Li mother and beautyful image of Lin Dai.
Background enters a problem first from society got along by them, relation confirming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ersonage character; Secondly, analy their respective image , give reader a upper cognition of overall; The tray
analys their imag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inally , the comparison carrying out a comprehensiveness's
analys , the inner laying stress on the Cui warbler warbler restrains acracholia , Du Li mother and Lin Dai
respectively from aspect such as age , affection , xual desire and rebellious character
Keywords: Cui Yingying Du Liniang Lin Daiyu character
提起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叛逆形象,人们往往会想起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这三位
美丽纯情的少女。她们都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林黛玉
聪明伶俐。然而她们之所以为后世人所颂赞,是因为她们在爱情上都有悖于封建礼教,是
执着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我们读作品时不会产生这几位女性有雷同之处,这是由她们所
处的时代和环境所决定,并由此而造就了她们各自典型的性格特征。正因为如此,她们才
显地更让人喜爱。
一 崔、杜、林所处的社会背景
1
《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从其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来看,无疑是王实甫对元代
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宗教在元代十分盛行,其原因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对各种
宗教采取宽容和保护政策,二是各种宗教本身的传播和发展。蒙古铁蹄踏破了由程朱理学
所建构的宋人社会,从而导致了元代信仰的多元化。“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
[
1
]
程朱理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程朱理学的松弛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的松动。蒙古铁骑以
其骠悍征服了亚欧大陆,当然它的主要势力仍在北方。在南方儒家的文化则显地相对突出,
尽管元代统治者提倡理学,可对其他宗教也是持保护和宽容的态度。入元的南方理学家多
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嫡传,出现了元代理学三大家——许蘅、刘因、吴澄。元统治者采取民
族压迫政策,分四等人。而汉族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样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封建礼教是
更一步的推崇。所以《西厢记》中老夫人对莺莺的管教是严厉的,这使莺莺的天性一直被
压抑。
《牡丹亭》问世于明代。明王朝自朱元璋建国起就推崇程朱理学,这样宋代所形成的
程朱理学体系,在明代发展到了极至。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
万物之主也”,“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如”,“其良知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2
]
他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为人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
化统治,有利于提高人的自觉意识。他认为要认识的“理”即所谓“致良知”,其途径不是通
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验。他也讲“格物致知”,但所谓的“格物”,实际上成了“格意”,
“格心”。他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其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
者,为善之所谓也。”王守仁的学说兴起之后,风摩于世,“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
其诸多弟子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影响最大,其理论学说更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王艮提
[
3
]
出了“百姓日用即道” 的观点,认为“百姓日用之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他把人
[
4
]
们的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称为“道”,说“饥寒切身而欲为不为非,亦不可得也” 。
这种思想十分容易为下层百姓接受,也体现了王艮讲学“各指百姓日用,以发明良知之学”
的特点。李贽指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5
他的进步观集中体现在敢于打破千百年
[]
来对孔子的迷信。提出了“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观点,激烈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他的批判锋芒还指向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反对男尊女卑。他特别强调“率性天真”,提
出了个性解放的思想。
《红楼梦》刻意隐去时代,但从其精神内涵来看,其实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生活
的时代。这是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然后,在我国强大物质
丰富的“太平盛世”的表象背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在加剧,各种隐伏的社会矛盾和深
刻危机正在逐渐显露出来,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日益腐朽,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败坏,
政治的动荡,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间的兴衰荣辱的迅速传递等等,都
2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17:3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87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崔莺莺、杜丽娘与林黛玉三者形象之比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崔莺莺、杜丽娘与林黛玉三者形象之比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