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秋霜的诗句)
第
30
卷
Vol.30
第
2
期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CHENGDUNORMALUNIVERSITY
2014
年
2
月
Feb.2014
《
牡丹亭
》
中杜丽娘亡于思疾的原因
庞杰
(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安徽芜湖
241000)
*
摘
《
牡丹亭
》
要
:
在传奇中
,
杜丽娘和柳梦梅于梦中结合
,
经寻梦不得后
,
她相思成疾
,
继而病亡
。
汤显祖因
《
牡丹亭
》
袭前作情节
,
避开她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
,
让她死于疾病
。
但从深层次看来
,
这与的主旨
、
作者的儒家
思想和传奇的奇异色彩相关联
。
;
杜丽娘
;
思疾关键词
:《
牡丹亭
》
doi:10.3969/j.issn.2095-5642.2014.002.102
中图分类号
:I207.3
文献标志码
:A5642(2014)02-0102-04
文章编号
:2095-
传奇
《
牡丹亭
》
中
,
深居闺阁的杜丽娘游园赏
春
,
与柳梦梅梦中结合
。
杜丽娘旧地寻梦不得而愁
闷消瘦
,
恹恹成病
,
终竟抑郁而亡
。
后杜丽娘起死回
:“
柳梦梅
、
生
,
二人几经周折
,
终成连理
。
黄淑素说
杜丽娘当梦会闺情之际
,
如隔万重山
,
且杜宝势焰如
雷
,
安有一穷秀才在目
,
时势不得不死
,
死则聚
,
生则
”
这突出说明杜丽娘死亡的必然性
。
在此
离矣
。
不禁多问一句
:
为何汤显祖未让杜丽娘死于抗婚
?
伏涤修认为
“
话本
《
杜丽娘慕色还魂
》
既是传奇
《
杜
》《
杜丽娘传
》
丽娘记的渊源所自
,
也是
《
牡丹亭
》
的
[1]
《
牡丹亭
》”
创作蓝本
。
学界大多认同
源自话本
《
杜
,,《
牡丹亭
》
丽娘慕色还魂
》
对杜丽娘情节的安排与
(1)
偏向于人的个性自我
,
私欲横流
。
生活于晚明的汤显
,“
汤显祖在思想上师承泰州祖自然受时代思想侵染
学派
,
并受李贽和佛学大师达观的影响
,
崇尚真情性
,
[3]
“
大道只在自
反对假道学
”
。
王学左派罗汝芳认为
,
身
”
人的眼观
、
耳闻
、
喝茶
、
吃饭
、
早起
、
夜睡
,
以及肌
“
道
”
肤的痛感
,
都是的作用和表现
。
良知永远不会泯
灭
,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
圣愚之别仅在于
“
觉
”
和
“
迷
”
。
李贽主张个性解放
,
思想自由
,
亦为此做不懈
斗争
。
他倔强任性
、
轻学鄙道
、
不问仙释
、
蔑视并批判
传统权威
,
认为人当有自己的思想主张
,
不应盲从正
“
二大教主
”
统
。
时与李贽并称的达观和尚
,
既参禅悟
道
,
又强烈攻击程朱理学
。
他们三人对汤显祖形成以
情化人的至情论有深远影响
。
“
临川四梦
”
是汤显祖的得意之作
,
他被之以宏
观上情的世界和理想的至情人生
,
为我们详尽演说
至情论
。
他
“
高扬真情
、
至情
,
与理学家所维护的
[4]
“
世总为情
”(《
耳伯麻姑游诗
理
、
性相抗衡
”
,
提倡
》)
,“
人生而有情
”
“
无情者可使有情
”(《
宜黄县序
话本相似
,
都让她因梦成思
,
思而患疾
,
疾重身亡
。
显然
,
杜丽娘情思病亡的情节直接取自话本
。
不过
,
继承话本情节同时
,
汤显祖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
,
如把柳梦梅改为穷书生
,
增加皇帝赐婚等情节
,
而杜
丽娘的病亡情节却被保留
,
这当中则另有其缘故
。
、
》
《
牡丹亭
“
人生而有情
”
一
的主旨
“
明中期以后社会变迁加快
,
商人阶层兴起并形
成较大的力量
,
乃至引起社会伦理观念
、
价值取向的
[2]
“
心学
””
变化
。
宋人陆九渊
于此时期进一步发展为
“
天理
”
王学
,
它把空洞的纳入人心
,
打破程朱理学的
),“
世有有情之天下
”(《
青莲阁戏神清源师庙记
》
),(《
调记
》
可以事道
,
可以忘言
”
认为
“
情致所及
,
)。
然而
“
情有者理必无
,
象庵集序
》
理有者情必无
”
(《
寄达观
》)
,(《
牡丹深深感慨
“
世间只有情难诉
”
)。《
牡丹亭
》
亭
》
第一出是宣扬人之纯情的典范
,
正桎梏
,
客观上凸显了人道德的主观能动性
。
社会思潮
*
10-14
收稿日期
:2013-
研究方向
:
元明清文学
。
男
,
安徽淮南人
,
硕士研究生
,
作者简介
:
庞杰
(1989—),
102
第
30
卷
(
总第
252
期
):《
牡丹亭
》
庞杰中杜丽娘亡于思疾的原因
《
牡丹亭题词
》:“
情不知所起
,
中所说一往而
如他在
深
,
生者可以死
,
死可以生
。
生而不与死
,
死而不可
复生者
,
皆非情之至也
……
人世之事
,
非人世所可
尽
。
自非通人
,
恒以理相格耳
!
第云理之所必无
,
安
知情之所必有耶
!”
汤显祖让杜丽娘为情而死时
,
没有安排杜父为
她许婚的情节
,
也就避免了她为情抗婚自尽
。
我们
知道
,
青年男女为情而殒的故事广泛流传
,
如焦仲
卿
、
刘兰芝双双自尽
,
梁山伯
、
祝英台化为蝴蝶等
。
他们都是在外界直接威逼的情况下
,
以死捍卫浓郁
纯洁的爱情
,
这对人心的震撼力极强
。
这种死亡的
方式对于至情论的传递是十分有效的
,
汤显祖也不
可能对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视而不见
。
然而
,
他没
有更改话本中的病逝情节
,
之所以如此
,
笔者认为在
于为情病殁更有助于至情观念深入人心
。
如果说抗
婚是山崩地裂式的
,
那么可以说为情病死是细雨润
物式的
。
以雨作比喻
,
夏季暴雨
,
倾盆如注
,
一场雨
后道路只是表面润湿
,
内里硬实
;
春季细雨
,
微雨蒙
蒙
,
雨水却往往渗过地表
,
道路泥泞不堪
。
抗婚自
尽
,
来势凶猛
,
给人的刺激极易因主人公的死亡戛然
而止
,
使人落下些许眼泪却无心理深层体悟和思索
。
因相思成恙到病逝有一个很长的时间
,
作者有足够
的时间为表达主旨精心准备
,
整个时间段都充溢着
:“
优秀的艺术所传达对情的自觉追求
。
刘旭光说
的意蕴
,
总是给人一种发现
、
一种体悟和一种启
”
从相思到病故
,
迪
。
汤显祖详尽展示了杜丽娘的
心路历程
,
为读者
(
观众
)
创造条件以发现和体会杜
丽娘的情感
,
身临其境
,
长久沉思
。
《
寻梦
》
在第十二出中
,
杜丽娘再次到后花园里
“
只图旧梦重来
”
。
汤显祖以
【
懒画眉
】
【
不是路
】
【
嘉庆子
】【
尹令
】【
品令
】【
豆叶黄
】【
玉交枝
】【
月上
】
】【
江儿水
【
川拨棹
】
海棠
等曲子
,
展露杜丽娘寻梦
:“
寻思展转
,
前的心思竞夜无眠
。
咱待乘此空闲
,
:“
昨日今
”
背却春香
,
悄向花园寻看
。
寻梦时的愁苦
”
朝
,
眼下心前
,
阳台一座登时变
。
觅而不得的哀伤
:
“
知怎生情帐然
?
知怎生泪暗悬
?”
第十四出
《
写真
》
中
,
杜丽娘照镜悲叹自己十分消瘦
,
想到一旦无常
,
无人知晓自己美貌
,
她为己描画留容
。
第十六出
《
诘病
》
以杜母和春香的对话告知杜丽娘已得病半
《
诊祟
》
年
。
第十八出中
,
春香劝杜丽娘勿想梦中情
“
待不思量
,
事
,
她却怎不思量得
?”
第二十出
《
闹殇
》
:“
世间何物似情浓
?
整一片断魂中
,
杜丽娘上场唱
[5]
”
心痛
。
死前昏昏沉沉中
,
仍想着
却不知时已中秋
,
将自己葬在梅树下
。
以此四出写杜丽娘由生病到死
亡的全过程
,
其中无不写情
,
如此细腻地展露心思
,
感人至深
。
处于旁观者的读者
(
观众
)
,
尤其女性
,
更是以杜丽娘审视自我
,
共同品尝爱情的苦楚
。
《
牡丹亭
》
问世以来
,
许多女性对它进行评点
,
如俞
二娘
、
冯小青
、
叶小鸾
、
黄淑素
、
浦映渌
、
陈同
、
谈则
、
,“
《
牡丹亭
》
钱宜
、
林以宁等
的情境
,
尤其是杜丽娘
的情感追求触动了她们的身世之感
,
故借
《
牡丹亭
》
[6]
‘
浇自己之块垒
’
。”
的批评
如若无此四出的详尽
描写
,
那么她们只会为杜丽娘暂时落泪
,
而难以深刻
地参看自己
。
“
孝敬
、
二
、
汤显祖守礼
、
中庸
”
的儒家思想
抗婚是青年男女对家长干涉婚姻的直接反抗
,
深层次上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
。
汤显祖没有让
杜丽娘拒婚死亡
,
这与他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
。
在晚明思想解放和彰显个性的思潮中
,
汤显祖也
“
异端
”
是其中一员
,
他交好泰州学派
,
与李贽交往
,
倡
。“
虽然
(
汤显
导有情的世界
,
但不可忽略其儒家思想
祖
)
一生深受佛道思想的浸染
,
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
[7]
”
是儒家思想
。
汤显祖出生于颇有声望的书香门第
,
,“
显祖
”
其父是一位饱读儒家典籍的读书人意在光宗
耀祖
,
流芳百世
。
他年幼时入私塾学习
,
对
《
论语
》
《
孟子
》
《
礼记
》
等了如指掌
,
有着稳固的儒学基础和
良好的儒学素养
。
与传统士人相同
,
汤显祖也走科举
仕进的道路
,
意图为国尽责
,
光宗耀祖
,
经几番失败后
才考中进士
。
当时朝政腐败
,
社会动荡
,
国家岌岌可
危
:
北部女真和蒙古时犯边境
,
威胁王朝
;
南部倭寇不
断骚扰
,
祸害一方
;
因过重的压迫和剥削
,
农民起义此
《
论辅臣科臣疏
》,
起彼伏
。
对此
,
他呈上批评朝廷要
员和讽谏皇帝
,
希望神宗醒悟
,
重整朝纲
。
担任遂昌
知县期间
,
他据儒家仁政学说施政
,
以仁义礼乐教化
百姓
。
忠君
、
爱国
、
亲民
、
礼乐教化
,
这些足见汤显祖
对儒家思想的信从
。
《
牡丹亭
》
即使在宣称至情的中
,
也弥散着浓厚
《
训女
》
的儒家观念
。
在第三出中
,
杜丽娘向父母进
:“
女孩儿敢进三爵之觞
,
”
酒少效千春之祝
。
第二十
《
闹殇
》:“
从小来觑的千出中
,
杜丽娘在弥留之际说
”
金重
,
不孝女孝顺无终
。
中
,
她第三十六出
《
婚走
》
想到高堂而哭泣
。
杜丽娘是作者宣情的代言人
,
这
。《
劝农
》
三处描写却透露出她孝顺的一面一出写
:“
官也清
,
太守杜宝春天劝农
,
描写农村为吏也清
,
103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
年
2
月
”
这与儒家社会理想是一致的
。
村民无事到公庭
。
《
惊梦
》
里
,
杜丽娘和柳梦梅梦中结合时
,
有花神保
。《
冥判
》:“
前系幽欢
,
护
中交待杜柳二人后成明
”
配
,
相会在红梅观中
。
她对柳梦梅杜丽娘还生后
,
求欢的拒词是
“
必待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
……
前夕
鬼也
,
今日人也
。
鬼可虚情
,
人须实礼
……”
在石道
姑的主持下
,
两人才拜为夫妇
。
苟合是在梦中
,
是在
鬼神的认可下进行的
,
实则是对妇女礼教的拥护
。
进入现实
,
杜丽娘大言封建伦理
,
这些都是汤显祖对
儒家伦理观念的遵从
。
柳梦梅高中状元并由皇帝赐
婚
,
体现士子科举梦的向往
,
符合
“
学而优则仕
”
观
,
也肯定君权的至高无上
。
汤显祖有颗忠君爱国的心
,
迫切希望朝廷恢复
清明
,
扫除外寇
,
平息农民起义
,
维护社会稳定
。
虽
然受到思想解放潮流影响
,
但他的宗旨是为了家国
富足
,
站在统治阶级一列
。
当国家政策与个人理想
矛盾时
,
他选择服从国家
,
或许说是对不合理政治
、
伦理的消极反抗
,
儒家思想在汤显祖心中占据重要
《
牡丹亭
》
地位
,
因而大肆宣情的没有完全站到封建
。《
大明令
》:“
凡嫁娶
,
制度的对立面
规定皆有祖父
母
、
父母主婚
,
祖父母
、
父母俱无者
,
从余亲主
[8]
”
婚
。
此父母长辈主婚的国家法令
,
与汤显祖的至
情理念相左
,
在信守儒学和信奉至情之间
,
他选择了
表面反对
,
实则服从的办法
。
他没有让杜丽娘父母
为她主婚
,
也就避免她与封建家长和婚姻制度的直
接冲突
。
过激的行为是儒家所否定的
,
它有悖于儒
“
中庸
”:“
不偏之谓中
,
家思想
。
子程子谓不易之谓
[9]19
”
庸
。
中者
,
天下之正道
;
庸者
,
天下之定理
。
不
“
中
”,。“
中
”
偏不倚叫做
不改常态叫做
“
庸
”
是天
,“
庸
”
下恒久的正道是天下不易的法则
,
也就是定
。“
中庸
”
理要求人们做人做事保持不偏不离
,
以执
“
中和
”:“
中也者
,
中协同为原则
。
对的阐释是天下
之大本也
;
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
。
致中和
,
天地位
[9]20
,“
和
”
”
“
中
”
焉
。
是人间共存
是世间人类的根本
“
中和
”
的普遍规则
。
若达到的境界
,
天地便各在其
位
,
万物则各得其所
,
生长发育
,
繁衍发展
。
由此
,
人
的情绪和行为也应恰当适中
。
杜丽娘思春怀情
,
梦
遇情郎
,
有心与他共结连理
。
按照封建社会习俗
,
父
母将为她答应一门亲事
,
那么
,
心有所属的杜丽娘极
可能以死来反抗
,
以求在阴间与他温存
。
信服儒学
中庸理念的汤显祖
,
没有表现出对婚姻制度的反抗
,
“
父母之命
,
甚至还让杜丽娘说出媒妁之言
”
等婚姻
104
观念
。
让杜丽娘死于疾病
,
既可以传达出至情观
,
亦
未与封建制度直接抗衡
。
“
怪怪奇奇
,
三
、
传奇莫可名状
”
的特征
传奇是面向大众的
,
大众更欣赏新鲜活泼
、
贴近
生活
、
变幻新奇的艺术
,
杜丽娘因病香消玉殒也与传
奇慕新逐奇特征相关
。
在北曲杂剧渐渐消歇的时候
,
南戏蒸蒸日上
,
逐
,
步演化为传奇
。
唐代裴铏著有小说
《
传奇
》
它与大
多唐代文言小说相同
,
都主要记叙奇行异事
。
因此
,
“
传奇
”
宋人借来指唐代文言小说
,
元明清因循此名
称
。
宋金开始
,
人们称戏剧为传奇
,
尤指戏文
,
后来
:“
裴成为南曲戏文的专名
。
徐渭在
《
南词叙录
》
说
铏乃吕用之客
。
用之以道术愚弄高骈
,
铏作传奇
,
多
言仙鬼事谄之
,
词多对偶
。
借以为戏文之号
,
非唐之
”
这可看出明清传奇得名的根本原因在于
旧矣
。
其故事奇特
,
内容怪异
,
这是传奇的主要风格
。
对于
“
奇
”
这一审美特征
,
远古神话和传说都表现出奇异
的特点
。
最早进行述说的是先秦庄子
,
他评论自己
“
谬悠
”
“
荒唐
”
。
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力
,
的创作为
采
用瑰玮奇异的笔法
,
将怪奇多姿的神话传说和自己
《
离骚
》
复杂心态融汇于中
。
降及魏晋六朝
,
志怪志
,“
奇
”
人小说的繁盛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郭
璞
、
葛洪
、
刘勰等阐述的要点
。
唐宋以来
,
雅文学领
域有韩孟诗派对雄奇怪异的追求
,
李贺将其推向高
峰后则低迷不起
。
俗文学方面却是普遍追新逐奇
,
愈演愈烈
。
宋代
“
说话
”
四家
(
小说
、
说经
、
讲史
、
合
生
)
都倾向于讲述引人注意的奇异故事
,
尤其是小
说
,
以说烟粉
、
灵怪
、
传奇等故事为主
。
在长期演变过程中
,
戏曲和其他通俗文学相互
,“
奇
”
借鉴和影响
,
如说唱文学
、
歌舞技艺等越来越
。《
东京梦华录
·
百戏伎艺
》
受到重视
载有
“
起于陈
“
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
”
平六奇解围故事也
”
等
(2)
[10]
。
这可见百戏对
“
奇
”
的留心
,
最早成型的戏曲
“
奇
”
南戏就已经明确认可的特征
,
如
《
张协状元
》
第
【
烛影摇红
】:“
精奇古怪事堪观
,
二出编撰于中美
。
”
此段新奇差异
,
更词源移宫换羽
。
南戏
《
赵氏孤儿
:“
闲观处
,
报冤记
》
第一出
《
副末开场
》
中
【
满江红
】
”
撰掇一曲新词
,
真奇特
。
元人也乐于在杂剧中对奇
异故事进行描绘
,
正如钟嗣成在
《
录鬼簿
》
对元杂剧
“
一篇篇字字新
”,
作者的评说
,
评施惠为谓范康
“
一
,,
下笔即新奇
”
认为睢景臣
“
制作新奇
”
以
“
文笔新
”
“
搜奇索怪
”
奇
评说周文质
。
到了传奇
,
这一特点
第
30
卷
(
总第
252
期
):《
牡丹亭
》
庞杰中杜丽娘亡于思疾的原因
传奇作家或评论者对
“
奇
”
颇为倾心
,
如
更为突出
,
《
玉合
》:“
韩君平之遇柳姬
,
李贽篇其事甚奇
,
设使
不遇两奇人
,
虽曰奇
,
亦徒然耳
……
则李王孙之奇
,
千载无其匹也
……
则许中丞之奇
,
唯有昆仑奴千载
可相伯仲也
。
呜呼
!
世之遭遇奇事如君平者
,
亦岂
(2)
”
少哉
!
唯不遇奇人
……
此许中丞所以更奇也
。
在此
,
李贽着重评说
《
玉合记
》
的奇人奇事
,
足
见评论者对
“
奇
”
的看重
,
也间接反映剧作家对其
“
奇
”
的推崇
。
戏曲理论集大成者李渔在
《
闲情偶
:“
‘
人惟求旧
,……
昨已见而今
寄
》
中说
物惟求新
’
未见也
,
知未见之为新
,
即知已见之为旧矣
。
古人呼
‘
传奇
’
剧本为者
,
因其事甚奇特
,
未经人见而传之
,
”
李渔对传奇得名来源
是以得名
;
可见非奇不传
。
“
其事甚奇特
”“
奇
”
于是十分中肯的
,
揭示的特性
。
论者对传奇求新特点的评说十分丰富
,
此不赘
《
合奇序
》:“
予谓文章之妙
,
述
。
汤显祖在中说不在
步趋形似之间
,
自然灵气
,
恍惚而来
,
不思而至
,
怪怪
[12]143
”
《
牡丹
奇奇
,
莫可名状
,
非物寻常得以合之
。
亭
》
的创作
,
也把奇作为其标准之一
,
正如茅暎
《
题
〈
牡丹亭记
〉
:“
第曰传奇者
,》
事不奇幻不传
,
辞
所说
(2)
”
不奇艳不传
。
中谓
“
杜丽娘事
,
吕天成于
《
曲品
》
[12]
”
甚奇
。
而著意发挥
,
怀春慕色之情
,
惊心动魄
。
[11]
情人而患病
,
以至于最后身亡命殒
。
读者
(
观众
)
被杜
丽娘为情病亡的奇异感
、
死而复生的奇幻夺去眼球
,
在回首复思时才能恍然觉悟剧情的深意
。
要之
,
汤显祖让杜丽娘亡于思疾
,
有助于解决第
《
标目
》“
世间只有情难诉
”
一出中的难题
,
这也与他
浓厚的儒家思想和传奇慕奇的倾向密切相关
。
注释
:
(1)
(2)
:《,2008
年
〈
牡丹亭
〉
与女性情感教育
》
转引自谢雍君
中华书局版
。
:《
中国历代曲论释评
》,2000
年转引自程炳达
、
王卫民
民族出版社版
。
参考文献
:
[1]
伏涤修
.《
牡丹亭
》——
兼与向志柱先生蓝本问题辨疑
—
J].
文艺研究
,2010,(9):47-55.
商榷
[
[2]
姜义华
,M].
等
.
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
·
元明清时期
[
2006:288.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3]
李修生
,.
上赵义山
.
中国分体文学史
·
戏曲卷
[M]
2007:232-233.
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4]
赵山林
.
中国戏剧学通论
[M].
合肥
:
安徽教育出版
1995:287.
社
,
[5]
贾明
.
话语的回响
[M].
上海
:
三联书店
,2006:74.
[6]
谭帆
.
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
[M].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6:345-349.
[7]
郑晓江等
.
六经注我
:
象山学术及江右思想家研究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394.
[8]
李怡
,.
北京
:
清华王立群
.
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
[M]
2012:228.
大学出版社
,
[9]
朱熹
.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1.
[10]
中国戏曲研究院
.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三
)
[M].
1959:246.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11]
中国戏曲研究院
.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七
)
[M].
1959:15.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12]
中国戏曲研究院
.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六
)
[M].
1959:230.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两条论述均着眼于杜丽娘死竟生还之事
,
这种奇幻
的故事
,
很容易给读者
(
观众
)
深刻的印象
。
其实
,
未引起人们广泛重视的病逝情节
,
也是比
《
牡丹亭记题词
》:“
梦其较奇异的
。
汤显祖曾在中说
”
人即病
,
病即弥连
,
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
[12]138
它
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杜丽娘患疾而亡的奇异构思
,
《
牡丹亭
》
也是奇异特征构成要素之一
。
一般来说
,
青
年女子或者服从
,
或者以死亡来抗拒
。
但杜丽娘父母
没有为女儿许婚
,
她也就没有心有所属和强行婚配的
矛盾
。
在这种平静正常的生活中
,
她竟然因思念梦中
TheReasonofDuLiniangDyingofLovesickness
PANGJie
(SchoolofLiberalArts,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China)
Abstract:InthelegendofThePeonyPavilion,DuLiniangdreamedaboutfallinginlovewithLiuMengmei.She
fellillanddiedforloveaftertryingtodreamLiuMengmeiagain.Inthestory,TangXianzuavoidedtheconfrontationbe-
tweenherandthefeudalmarriagesystembylettingherdieofdia.Butatadeeperlevel,thestoryisrelevanttothe
gistofThePeonyPavilion,theauthor'sConfucianismandthebizarrefeaturesoflegend.
Keywords:thePeonyPavilion;DuLiniang;lovesickness
(
实习编辑
:
王崛兴责任校对
:
银琰
)
105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17:22: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87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_牡丹亭_中杜丽娘亡于思疾的原因_庞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_牡丹亭_中杜丽娘亡于思疾的原因_庞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