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粳稻和籼稻的区别)
第
41
卷第
3
期
2021
年
3
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
41
No.
3
Mar.2021
doi
:
10.16169/
.1008
-293x.s.
2021.03.007
刘永学
.
隐逸文化与吴越历史的建构一
先秦两汉时期太伯
、
范蠡形象的演变
[J].
绍兴文理学院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
)
,2021,41
(
3
)
:
43-48.
隐逸文化与吴越历史的建构
先秦两汉时期太伯
、
范蠡形象的演变
刘永学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江苏南京
210023
)
摘
要
:
春秋霸政体制建立后,
士人面临着出仕或者归隐的选择
。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隐士群体逐渐
形成
。
纵观吴越历史的发展
,
与两位隐士
—
—
太伯和范蠡密切相关
。
吴国为了争得霸主地位
,
取得中原各
国的拥戴
,
自称其祖先为周的王子太伯
,
从中可以看出吴国历史发展的华夏化
。
故此
,
太伯在后代史书中
以儒家隐士的身份出现
。
越王勾践在范蠡等人辅佐下,
兴兵灭吴
,
但由于吴地不稳
,
未能北进
,与中原各国
交往较少
,
保留了很多吴越本土文化特色
。故而
,
范蠡是以道家隐士的形象见于史籍
。
关键词
:
霸政
;
隐士;
太伯
;
范蠡
;
吴越历史
中图分类号
:
G122
;
K22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008-293X
(
2021
)
03-0043-06
收稿日期
:
2020-08-18
作者简介
:
刘永学
(
1991
—
)
,
男
,
山东济南人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中国古代史
及历史地理
。
:
1157540473@
qq.
com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于隐逸思想的文化渊源
,
学者的意见相对一
界
,
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的珍视,注重追求精神
的绝对自由
。
因儒道隐逸思想不同
,
所以他们塑
造的隐士形象也各异
。
在吴越的历史书写中
,
太伯和范蠡是影响吴
致,大都认为出自儒道两家
①
。
笔者认为虽然儒
道两家都有关于
“
隐逸
”
思想的理论
,
但二者却
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
就儒家积极入世
、
治国平天
越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
。
太伯是吴国的开创之
下的原则而言
,
“
出世
”
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或
者说为了更好地
“
入世
”
。
儒家更加推崇
“
隐士
”
高风亮节
、
韬光养晦的仁义楷模和道德表率作
用
,
而并不是十分认同单纯的隐姓埋名
、
无欲无
求
、
仅仅为享受山水田园之乐的行为
。
道家主张
君
,
范蠡是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国
,
成就霸业的谋
士
。
他们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被塑造成了不同
的人物形象
。
太伯以儒家隐士的形象见诸史籍,
而范蠡则被塑造成了道家隐士
。
笔者试图探析
隐逸出于主动
,
要求回归自然
,
不受世俗权力的
①
参见冷成金《
隐士与解脱
》
,
作家出版社
1997
年版
,
约束
,
道家的
“
隐逸思想
”
是建立在
“
道
”
“
无为
”
“
逍遥
”
的基础之上
,
因而是寻求提高人生的境
以及何鸣
《
遁世与逍遥
一一中国隐逸简史
》
,
敦煌文
艺出版社
2006
年版
。
44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
)
第
41
卷
太伯
、
范蠡人物形象形成过程以及形成原因
。
一
、
儒家隐士
:
太伯奔吴
太伯是吴国的开国之君
,
其生平经历关系到
吴国的国家特征
。
太伯最为人所熟知的事例是太
伯奔吴的典故
。
关于太伯奔吴的记载
,
见诸
《
左
传
》
《
论语
》《
史记
》
《
吴越春秋
》
等书
。
《
左传-闵公元年
》
:
“
士
芮
曰
:
’
大子不得立
矣
。
分之都城
,
而位以卿
。
先为之极
,
又焉得立?
不如逃也
,
无使罪至
。
为吴大伯
,
不亦可乎
?
犹有
令名
,
与其及也
。
”
[1]216
《
左传
•
哀公七年
》
:“
大伯
端委以治周礼
,
仲雍嗣之
,
断发文身
,
贏以饰之
,
岂
礼也哉
?
有由然也
。
”
[1]1747
《
左传
》
中记载
,
晋国骊姬欲谋害太子申生
,
士
芮
劝说太子效仿吴太伯
,
逃亡他国避难
,
此处
暗示太伯为了避难才出奔吴地
。
太伯奔吴后断
发文身
,
裸以饰之
,
已经逐渐地蛮夷化
。
从
《
左
传》
的简短叙述中
,
我们只能得出太伯奔吴源于
避难
,
至于太伯的身份并无明显记载
,
太伯奔吴
的过程以及奔吴后的事迹不详
。
《
论语
•
泰伯
》中记载
,
“
子曰
:
’
泰伯其可谓
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
,
民无得而称焉
。
’
”
⑵
在
《
论语
》
孔子与孔门弟子的对话中
,
有了太
(
泰
)
伯
“
三以天下让
”
的记载
。
“
让
”
是儒家所倡
导的礼仪规范
。
在
《
论语
》
的叙述中
,
吴太伯是
因为要让天下之位而出逃
。
吴太伯被刻画成让
天下而归隐的隐士
,
并得到了儒家文化的认可
。
《
史记
•
吴太伯世家
》
记载
:
“
吴太伯
,
太伯
弟仲雍
,
皆周太王之子
,
而王季历之兄也
。
季历
贤
,
而有圣子昌
,
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
,
于是太
伯
、
仲雍二人乃奔荆蛮
,
文身断发
,
示不可用
,
以
避季历
。
季历果立
,
是为王季
,
而昌为文王
。
太
伯奔荆蛮
,
自号勾吴
。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
余家
,
立为吴太伯
。
”
[3]1445
在
《
史记•
吴太伯世家
》
的记载中
,
首先指
出太伯的身份为周太王之子
,
其身份高贵
,
出于
周王室
。
关于太伯奔吴的原因
,
不同于
《
左传
》
中记载的
“
避祸
”
说,而是因为太伯的弟弟季历
贤明
,
周太王欲传位于季历
。
太伯
、
仲雍看出了
周太王的打算而选择出奔荆蛮
,
然后
“
文身断
发
”
,
表明自身无争夺王位之心
。
《
史记
•
吴太
伯世家
》
的记载与
《
论语
•
泰伯
》
略有不同
。
在
《
论语
•
泰伯
》
中
,
太伯是主动三让天下
,
而在
《
史记
》
中
,
太伯并没有受到周太王的认可
,
周太
王更倾向于将王位传给其更为贤明的弟弟季历
。
司马迁通过搜集先秦文献
,
游历各地
,
听取民间
口传事迹
,
最终成一家之言
。
在司马迁的笔下
,
太伯的人物形象逐渐地丰满起来
。
东汉时期
,
《
吴越春秋
•
吴太伯传
》
亦记载
此事
,
“
古公三子
,
长曰太伯
,
次曰仲雍
,
雍一名吴
仲
,
少曰季历
。
季历娶妻大任氏
,
生子昌
。
昌有
圣瑞
。
古公知昌圣
,
欲传国以及昌
,
曰
:
’
兴王业
者
,
其在昌乎
?
’
因更名曰季历
。
太伯
、
仲雍望风
知指
,
曰
:
’
历者
,
适也
。
’
知古公欲以国及昌
。
古
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
,
遂之荆蛮
。
断发文
身
,
为夷狄之服
,
示不可用
。
古公卒
,
太伯
、
仲雍
归
。
赴丧毕
,
还荆蛮
。
国民君而事之
,
自号为勾
吴
。
…
…
古公病
,
将卒
,
令季历让国于太伯
,
而三
让不受
。
故云
:’
太伯三以天下让
。
’
”
⑷
3-5
在
《
吴越春秋
》
的记载中
,
太伯依旧是周王
室的长子
。
而古公不再如同
《
史记
•
吴太伯世
家
》中记载欲传位给少子季历
,
而是欲传位给季
历的儿子昌
。
太伯
、
仲雍通过古公为少子改名一
事
,
推算出古公所指
,
于是在古公生病时,托名采
药
,
奔走荆蛮
。
太伯
、
仲雍断发文身
,
融入蛮夷
。
古公在去世前曾令季历让国于太伯
,
太伯三让不
受
。
古公去世后
,
两人奔丧
,
然后回归荆蛮
。
《
吴越春秋
》
在沿袭
《
史记
•
吴太伯世家
》
所
载的基础上
,
杂糅
《
论语-泰伯
》
的记载
,
增添了季
历更名
,
太伯
、
仲雍解字
、
托名采药
、
奔丧
,
古公令
让国而太伯三让不受的情节
。
可见至东汉时
,
太
伯奔吴的故事在细节上又丰富了不少
,
最终定型
。
太伯让天下而奔吴最先见于
《
左传
》
《
论语
•
泰
伯
》
,
经过儒家的叙述
,
太伯成为让天下的隐士
。
二
、
道家隐士
:
范蠡浮海
自先秦始
,
范蠡的形象性格不断演进
,
他由
一个忠臣谋士发展到如今的商圣
、
兵圣
、
情圣
,
呈
第
3
期
刘永学
:
隐逸文化与吴越历史的建构
一一
先秦两汉时期太伯
、
范蠡形象的演变
45
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
胡媛媛
、
邓富华
《
论范蠡
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演变
》
一文总结了范蠡形
象的演变过程
①
。
笔者在这里主要探究先秦两
汉文本间范蠡隐士形象的形成与变迁
。
最早有关范蠡的记载是
《
国语
》
。
《
国语
•
越语下
》
主要记述了范蠡辅佐勾践灭吴的故事
。
在灭吴回越的途中
,
范蠡就向勾践请辞
,
理由是
作为人臣应该遵循
“
君辱臣死
”
的惯例
,
主动要
求流放
,
在没有得到越王的同意后
“
乘轻舟以浮
于五湖
,
莫知其所终极
”
[5]588
。
越王勾践三年
(
公元前
494
年
)
,
吴王夫差击
败勾践于夫椒
。
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
退守会稽
。
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
越王派
大夫种去向吴求和
。
吴王夫差将要答应文种求
和请求
,
却被伍子胥所阻止
。
勾践再次派文种出
使,利诱太宰藍
。
太宰藍欣然接受,把大夫文种引
见给吴王
。
文种说动夫差
。
夫差未听从伍子胥的
谏言,而赦免勾践
。
勾践回越国后重用范蠡
、
文
种
。
越王勾践十五年
(
公元前
482
年
)
,
吴王夫差
兴兵参加黄池之会
。
越王勾践率兵而起,大败吴
师
。
越王勾践十九年
(
公元前
478
年
)
,
勾践再度
率军攻打吴国
,
大败吴军主力
。
越王勾践二十四
年
(
公元前
473
年
)
,
勾践破吴都
,
迫使夫差自尽
,
灭吴称霸
,
以兵渡淮
,
会齐
、
宋
、
晋
、
鲁等诸侯于徐
州
(
今山东滕州南
)
,
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
在吴越争霸的过程中
,
范蠡是勾践的得力谋
臣,是越国灭吴的重要推动者
。
在越国灭吴后
,
范蠡请辞
。
范蠡上书越王勾践,请辞的理由是
“
为人臣者
,
君忧臣劳
,
君辱臣死
”
的伦理道德观
念
。
在《
国语
•
越语下
》
的叙述模式中
,
范蠡离
开的理由是
“
君辱臣死
”
而并非越王勾践的刻薄
寡恩
。
范蠡最后浮于海上不知所踪
,
此时范蠡与
隐士渔夫的形象还有一段距离
。
西汉时期
,
董仲舒的
《
春秋繁露
》
卷九
《
对胶
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
对范蠡也有简单的记述:
“
大夫蠡
,
大夫种
,
大夫庸
,
大夫睾
,
大夫车成
,越
王与此五大夫谋伐吴
,
遂灭之
,
雪会稽之耻
,
卒为
霸主
。
范蠡去之,种死之
。
”
[6]599
在董仲舒的
《
春秋繁露
》
中
,
越王勾践与五
位大夫共同商议谋伐吴国
。
最终吴越争霸中
,
越
国获得胜利
,
一雪前耻
,
成为春秋霸主
。
在越王
勾践称霸后
,
范蠡离去
,
文种去世
。
在董仲舒的
《
春秋繁露
》
中
,
范蠡离去不是因为
“
君辱臣死
”
的儒家信条
,
具体原因没有言明
。
但
“
种死之
”
一事暗含范蠡离去的原因是勾践的猜忌
。
司马迁的
《
史记
•
越王勾践世家
》
则详细记
载了范蠡归隐的原因
,
范蠡
“
以为大名之下
,
难以
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
,
难与处安
”
[3]1752
。
归隐之后,范蠡自齐致大夫种书云:
“
蜚鸟尽
,
良
弓藏;狡兔死
,
走狗烹
。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
,
可与
共患难
,
不可与共乐
。
子何不去?
”
[3]1746
范蠡在
向越王请辞不允的情况下
,
“
装其轻宝珠玉
,
自与
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
…
变姓名
,
自谓鸱夷子
皮
,
耕于海畔
,
苦身勠力
,
父子治产
。
居无几何
,
致产数十万
”
[3]1752
。
在司马迁的
《
史记
•
越王勾践世家
》
的叙述
中
,
范蠡离开越国原因有二
,
一是因为不能久居
大名
,
此点源于道家思想
,
道家讲知足退让,
不敢
为天下先
。
二是因为越王勾践只可与之共患难
,
不可与之相安
。
此处直接指出越王为人有缺陷
。
在范蠡归隐后
,
勾践在致文种的书信中叙述越王
“
长颈鸟喙
”
,不能与之共富贵
。
在司马迁的笔下,
越王勾践刻薄寡恩的形象跃然纸上
。
范蠡收拾财
物,变姓名
,
隐居后耕于海畔
,
迅速致富
,
家产数十
万
。
司马迁为撰写
《
史记
》
曾游历吴越地区
,
博采
众说
。
司马迁直接指出范蠡归隐是因为盛名之下
难以久安,越王勾践刻薄寡恩
。
司马迁本人受道
家思想影响深厚
,
故而将范蠡塑造成不执迷于权
力的道家隐士
,
且在归隐之后经商致富
。
东汉赵晔的
《
吴越春秋
》
大量取材于
《
左传
》
①
在中国文学史上
,
范蠡的形象性格有一个不断演进
的历史过程
,
从
《
国语
》
中的忠臣谋士
,
《
史记
》
中的
富商陶朱公
,
《
浣纱记
》
中功成之后携西子泛舟的风
流大夫
,
到
《
倒西施
》
《
浮西施》
中杀害西施的封建卫
道士
,
当代作家李劼的小说《
吴越春秋》
中集隐士
、情
痴
、
琴师于一身的山中相国
。
参见胡媛媛
、
邓富华
:
《
论范蠡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演变
》
,
《
太原师范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4
年第
1
期
。
46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
)
第
41
卷
《
国语
》
《
史记
》
等史籍
,
也采录了不少佚闻传说,
范蠡的形象更为饱满
,
而且逐渐地偏向于儒家人
物形象
。
在赵晔的
《
吴越春秋
•
勾践伐吴外传
》
中
,
越国灭吴后
,
范蠡虽看清勾践是一个
“
可与共
患难而不可共处乐
,
可与履危
,
不可与安
”
的人,
并毅然决定归隐江湖以避祸
,
但并未直接归隐
,
而是先从越王勾践入越
,
然后正式面君后再告
退
,
“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
,
范蠡辞于王
,
曰
:
’臣闻
主忧臣劳
,
主辱臣死
,
义一也
。
今臣事大王
,
前则
无灭未萌之端
,
后则无救已倾之祸
。
虽然
,臣终
欲成君霸国
,
故不辞一死一生
。
臣窃自惟
,
乃使
于吴
。
王之惭辱
,
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
藍,成伍子胥之事
,
故不敢前死
,
且须臾而生
。夫
耻辱之心
,
不可以大
,
流汗之愧
,
不可以忍
。幸赖
宗庙之神灵
,
大王之威德
,
以败为成
,
斯汤武克夏
商而成王业者
。
定功雪耻
,
臣所以当席日久
。
臣
请从斯辞矣
。’
越王恻然泣下沾衣
,
言曰
:’
国之
士大夫是子
,
国之人民是子
,
使孤寄身托号以俟
命矣
。
今子云去
,
欲将逝矣
。
是天之弃越而丧孤
也
,
亦无所恃者矣
。
孤窃有言
,
公位乎
,
分国共
之;去乎
,
妻子受戮。
’
范蠡曰
:
’
臣闻君子俟时,
计不数谋
,
死不被疑
,
内不自欺
。
臣既逝矣
,
妻子
何法乎
?
王其勉之
,
臣从此辞
。’乃乘扁舟
,
出三
江,入五湖
,
人莫知其所适
。
范蠡既去
,
越王愀然
变色
,
召大夫种曰
:
’
蠡可追乎
?
’
种曰
:
’
不及
也
。
’
王曰
:
’
奈何
?
’
种曰
:
’
蠡去时
,
阴画六
,
阳画
三
,日前之神莫能制者
,
玄武天空威行,孰敢止
者
?
度天关
,
涉天梁
,
后入天一
。
前翳神光
。
言
之者死
,
视之者狂
。
臣愿大王勿复追也
。
蠡终不
还矣
。
‘
越王乃收其妻子
,
封百里之地
,
有敢侵之
者
,
上天所殃
。
于是越王乃使良工铸金象范蠡之
形
,
置之坐侧
,
朝夕论政
。
自是之后
,
计研佯狂,
大夫
、
曳庸
、
扶同
、
皋如之徒
,
日益疏远
,
不亲于
朝
”
[4]
171-172
在东汉赵晔的笔下
,
范蠡之所以选择归隐是
因为未实践到儒家所宣扬的
“
主忧臣劳,主辱臣
死
”
的忠君观念
,
并表明自己不死的原因
,
“
诚恐
谗于太宰藍,成伍子胥之事
,
故不敢前死
,
且须臾
而生
”
。
越国灭吴
,
洗刷前耻,勾践选择归隐
,
并
恪守君臣之礼
,
当面请辞于越王
。
这与司马迁记
载有所差异
。
《
史记
•
越王勾践世家
》
中记载:
“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
,
难以久居
,
且勾践为人可与
同患
,
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
:
’
臣闻主忧臣劳,
主辱臣死
。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
,
所以不死
,
为此
事也
。
今既以雪耻
,
臣请从会稽之诛
。
’
勾践曰
:
'
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
。
不然
,
将加诛于子
。
’
范
蠡曰
:
’
君行令
,
臣行意
。’
乃装其轻宝珠玉
,
自与
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
终不反
。
于是勾践表会
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
”
[3]1752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
,
范蠡归隐的原因除了勾践为人和
“
主忧臣劳
,
主
辱臣死
”
外
,
更认为
“
大名之下
,
难以久居
”
。
而
且关于范蠡归隐前后的举动
,
两书记载不同
。
《
史记
•
越王勾践世家
》
记载中
,
范蠡为书请辞
,
没有面君
,
而且范蠡退隐后
,
越王并没有追回范
蠡的意愿
。
而在赵晔的笔下
,
范蠡归隐后
,
越王
欲追回范蠡
,
文种以为不可追
,
究其原因在于范
蠡通晓阴阳,有神异之术
。
范蠡不仅言行符合儒
家礼仪规范
,
而且人物形象逐渐
“
神化
”
。
范蠡
人物形象符合东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展开的时
代特色以及儒学与谶纬相杂糅的学术特征
。
先
秦两汉的文本中
,
太伯
、
范蠡的形象不断变迁
。
人物形象的建构
、
重构与历史传统
、
时代情景之
间互为关联
、
相互影响
。
三
、
历史传统与人物塑造
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
,
太伯大致是以儒家隐
士的形象出现
,
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
而范蠡则
多是以不慕功名
、
追求自然的道家隐士见于典
籍
,
在东汉时发生了
“
儒家化
”的转变
。
太伯
、
范
蠡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转变,除了典籍书写者自身
的立场外
,
与春秋霸政的形成
、
吴越二国的发展
历程有密切关联
。
(
一
)
春秋霸政与华夷之辨
东周初年
,
周平王东迁洛阳
。
王室衰颓
,
周
天子的威望受损
,
各地诸侯崛起
,
礼崩乐坏
。
如
何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
成为当时最紧迫的问
题
。
为了阻止兼并混战局面的恶性发展
,
齐桓公
首次建立霸政
。
霸政的建立
,
史学家比较一致认
第
3
期
刘永学
:
隐逸文化与吴越历史的建构
一一
先秦两汉时期太伯
、
范蠡形象的演变
47
为是依赖
“
尊王攘夷
”
的号召力
。
齐桓公以
“
尊
王攘夷
”
的口号联合了诸侯
,
依靠周天子的政治
符号,利用周王室原有的政治基础
,
建立了政治
同盟
。
但
“
攘夷
”
与
“
尊王
”
并非一事
,
“
攘夷
”是
与联合
“
诸夏
”
相关而非与
“
尊王
”
相关
。
颜世安
先生认为:
“
齐桓公建立霸政
,
真正的基础是东部
诸夏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而不是西周权力体制
的惯性力量
。在春秋初年的混战危机中阻止了
兼并战争恶性发展的根本力量
,
是历史长期孕育
而成的中原文化共同体
。
诸夏认同是一个新的
历史事件
,
尽管’
尊王
'
后来也成为诸夏认同的
某种象征
,
但诸夏作为一个共同体
,
与西周时的
封建政治共同体绝不是一回事
。
齐桓公的远见
卓识
(
很大程度上是管仲的远见卓识
)
,就在于
以道义相号召
,
调动了这个共同体的潜在力量,
建立了一种新的秩序格局
。
”
[7]
齐桓公建立霸政的基础不是来自周王室的
权力,而是来自东部诸夏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
。
东部诸夏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是通过新的
“
礼
”
观念文化逐渐确立
。
诸夏与蛮夷的区分不再是
以种族和血缘
,
而是以礼乐文化
。
凡是认可礼乐
文化的便是诸夏
,
其国力强盛
、
遵循礼制的国家
便能得到诸夏国家的认可
,
成为春秋时代的霸
主
。
凡是不认可礼制
、
不遵循礼乐制度的国家和
部落则被称为蛮夷,成为诸夏国家所共同征讨的
对象
。
齐桓公建立的霸政体系和礼乐文化被后
代霸主所承认和继承
。
(
二
)
吴越历史与诸夏文化
吴越本是东南小国
,
不在华夏地域范围之
内
,
与中原诸国不是一个文化系统
。
但吴国为了
确立霸主地位
,
不得不改变自身文化属性
,
抛弃
吴国当地的土著文化
,
积极与中原各国开展外
交
,
学习礼制
。
为了论述自身政权的合理性
,
从
而在追溯自己祖先时
,
有意与周王朝建立关系
。
吴王夫差为了与晋国争夺
“
黄池之会
”
的主盟
权
,
同意了晋国的要求
,
自己去
“
王
”
号而称
“
吴
伯
”
。
且在会盟之时
,
吴
、
晋争先
。
吴人曰
:
“
于
周室
,
我为长
。
”
晋人曰
:
“
于姬姓
,
我为伯
。
”
[1]1791
吴王夫差称
“
吴伯
”
而不称
“
吴王”
,
并承认了
其先祖太伯源自周王室
,
间接承认吴国历史源于
华夏中心地区
,
既是为吴国谋求霸权提供合理性
,
也体现了华夏中心文化与华夏边缘文化的互动
。
吴王夫差正是在积极融合于华夏文化的努力下,
才得到了东部诸夏国家的认可
,
最终成就了霸业
。
吴国的历史在东部华夏诸国的记载中
,
不再
是蛮夷之国
,
而是源于华夏文化
。
“
太伯奔吴
”
“
三
让天下”
等事例被推崇礼乐文化的儒家所记载
,
太
伯被塑造成了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让天下的隐士
形象
,
并为先秦两汉典籍所不断重构和增补
,
以致
形成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
、
丰富的人物面貌
。
越王勾践灭吴后
,
曾经一度小霸
,
但因越国
立国是建立在越地本土氏族的支持之上的
,
且其
以武力占领吴地
,
诛杀吴王,其立国根基不稳固
。
勾践之后
,
越国三代发生了弑君的事件
,
所谓
“
越
人三弑其君
”
。
越王翳三十三年
(
前
378
年
)
,
越
国发生宫廷政变和内乱
,
吴人也参与其中
,
趁机
立错枝为君
。
唐代
,
司马贞为
《
史记
》
作注
,
写成
了
《
史记索隐
》
一书
,
引用
《
竹书纪年
》
的记载
:
“
纪年云
:
’
翳三十三年迁于吴
,
三十六年七月太
子诸咎弑其君翳
,
十月粤杀诸咎
。
粤滑,吴人立
子错枝为君
。
明年
,
大夫寺区定粤乱
,
立无余之
。
十二年
,
寺区弟忠弑其君莽安
,
次无颛立
。
无颛
八年薨
,
是为菼蠋卯
。
’
”
①
由此可以看出
,
越国立国根基不稳
,
并没有
解决好与吴地贵族的矛盾
,
这也使得越国华夏化
的程度受到阻碍
,
其整体面貌仍然带有吴越本土
色彩
,
因此范蠡在先秦的文本中被塑造成了道家
隐士的形象
。
直到东汉时期
,
随着儒学与谶纬的
发展,范蠡的人物形象出现了
“
儒家化
”
与
“
神
化
”
的色彩
。
四
、
结论
齐桓公首创霸业
,
其建立基础是东部诸夏文
化
,
凡是建立霸业者必须认可诸夏文化
。
吴越本是
源于东南地域的部族
,
带有与华夏诸国明显不同的
①
关于《
索隐
》
记载的内容
,
参见《
史记
•
越王勾践世
家第十一
》
,
中华书局
,
1959
年
,
第
1747
页
。
48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
)
第
41
卷
本土文化面貌
。
为了霸业的持久
,
他们必须舍去吴
历史人物存在着后人对其追忆与建构
,
不能简单
越本土文化
,
接纳东部诸夏国家的礼乐文化
。
但由
将史书中所书写的吴越历史作为信史
。
参考文献
:
[
1
]
杜预
.
春秋经传集解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
于吴越与华夏诸国的距离远近
,
受华夏诸国文化辐
射的影响不同
,
以及自身文化色彩的浓淡不同
,
吴
越融入华夏文化的程度不一
。
这成为导致太伯与
范蠡在先秦两汉典籍中面相不同的历史缘由
。
在两汉时期,董仲舒
、
司马迁
、
赵晔等人受所
社
,
197
8.
[
2
]
杨伯峻
.
论语译注[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0.
处时代及个人经历之影响
,
或是丰富了太伯
、
范
[
3
]
司马迁
.
史记
[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9.
蠡的人物形象
,
或是重新塑造了其人物面貌
,
使
得多元化的人物形象逐渐趋于统一
,
流传于今
。
通过以上分析
,
我们可以得出
,
儒家隐士太
[4
]
赵晔
.
吴越春秋
[
M
]
.
苗麓点校
.
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
社
,
1999.
[
5
]
徐元诰
.
国语集解
[
M
]
.
王树民
,
沈长云点校
.
北京
:
中
华书局
,2002.
[
6
]
钟肇鹏
.
春秋繁露校释
[
M
]
.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
伯奔吴
、
三让天下
,
道家隐士范蠡浮海
、
游于五湖
等事迹的形成既体现了吴越的历史传统
,
也展现
社
,
2005.
[
7
]
颜世安
.
齐桓公霸政基础之探讨
[
J
]
.
江海学刊
,
2001
了两汉时期士人对先秦人物的不断建构和层层
塑造
,
最终形成一个完整宏大的历史叙事
。吴越
(
1
)
:
113-117.
Reclusive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Wu-Yue
History
:
The
Evolution
of
Images
of
Taibo
and
Fan
Li
in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LIU
Yongxue
(
School
of
History
,
Nanjing
University
,
Nanjing
,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egemonic
system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the
scholars
were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being
an
official
or
living
in
clusion.
In
this
social
context
,
hermit
groups
gradually
came
into
existence.
The
development
of
Wu
and
Yue
history
is
cloly
related
to
the
two
hermits
,
i.
e.
Taibo
and
Fan
Li.
In
order
to
w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gain
the
support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Cen
tral
Plains
,
the
kings
of
the
State
of
Wu
called
themlves
the
descendants
of
Taibo
,
one
of
the
princes
of
the
Zhou
dynasty.
This
shows
their
attempt
to
melt
into
the
mainstream
of
Chine
culture
in
the
history
of
Wu
'
s
development.
Taibo
,
therefore
,
appears
as
a
Confucian
hermit
in
the
history
books
of
later
generations.
As
sisted
by
Fan
Li
and
others
,
Gou
Jian
,
king
of
Yue
,
rejuvenated
the
army
to
destroy
Wu.
Not
having
com
pletely
conquered
Wu
,
he
could
not
advance
northward
,
so
there
were
few
exchanges
with
the
stat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this
helps
prerve
many
local
cultural
features
of
Wu
and
Yue.
It
follows
that
Fan
Li
is
re
corded
in
historical
records
as
a
Taoist
hermit.
Key
words
:tyranny;
hermit
;
Taibo;
Fan
Li;
Wu
and
Yue
History
(
责任编辑
张玲玲
)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16:2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87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隐逸文化与吴越历史的建构——先秦两汉时期太伯、范蠡形象的演变_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隐逸文化与吴越历史的建构——先秦两汉时期太伯、范蠡形象的演变_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