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过于拘小节而失大体的例子

更新时间:2025-02-23 19:25:19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什么是翻糖蛋糕)

过于拘小节而失大体的例子

小节不慎贻误人生。有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古往今来,因小节导致失

节的事并不鲜见。有个寓言故事就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偷拿了邻居家一根

针被告官,法官在量刑时却定了与一位偷牛贼同样的罪。小偷很不服气,问法官

为什么偷了区区一根针却判得与偷牛一样重。没等法官回答,偷牛贼抢着说:“我

当初就是从拿别人一根针开始的。”事实上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积少成多,

积小成大,继而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最后悔之晚矣。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急功近利,总想做件大事,一

蹴而就,一夜成名、一夜致富,从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却不知道大事是从小

事积累而来,同时,不重视小的错误也会造成大的失误,成“千古之恨”。五千

年传统文化给后辈留下很多典故,阐述了“滴水穿石”的道理。

古人认爲:“小”中有“大”,“小”水滴不断滴下,力可透石;“小”火星足

以燎原;“小”不忍,即足以乱大谋;每日一件“小小”的善行,足以广结善缘,

任何“大善”都是从“小善”积累而成的,谁也不能一蹴而为英雄,成大事者,

必先从小事做起。

成大事者拘小节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

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

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无言以对。(选自《后汉书》)

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

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

“扫天下”的理想的。

如果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能干大事业呢?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其《劝学》

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古圣先贤的智慧告

诉我们,不管干甚么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人可以平地起高楼。因此,只有

从小事做起,积累一点一滴的进步,最终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个成语出自《老子?六四章》。老子用了许多事例,来说明事物总是从小到大

发展而成的。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意思是说,用双臂才能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幼枝;很多层高的

亭台,是从第一筐土垒起的;千万里那样远的路程,开始于脚下的第一步。

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在《为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一

个贫穷,一个有钱,两个和尚都准备去南海朝圣礼佛,富和尚对穷和尚说:“我

几年来一直打算雇条船顺江而下去南海,还未能实现,你依靠甚么去呢?!”

一年之后穷和尚已经从南海朝圣归来,可是有钱的和尚却没有做好出行的准备。

穷和尚告诉有钱的和尚,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我只凭手中一个喝水的瓶子和一

个装斋饭的体盂,就完成了我的心愿a有钱的和尚听过之后蝥愧得无言以 对。

穷和尚笃志力行,而有钱的和尚只停留在口头上,所以结果是截 然不同的。

古时候有些读书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寒毡坐破、铁

砚磨穿,才能学成。因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表示一个人立志立事,须大处

着眼,小处着手,既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夸夸其谈,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

现梦想。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记载在《列子?汤问篇》中的一篇古代故事。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

北岸,有两座高山叫做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有数万尺,北

山住着一位叫做愚公的老翁,他年纪已经将近九十岁了,他就住在这两座高山的

正对面。由于这两座高山阻挡了往北的通道,无论进出都要绕很远的路,愚公对

这个情况非常的头痛。

这天他召集全家人一起商量,为了使这条路一直畅通无阻直到豫州南部,汉水南

岸,他决定动手将这两座山铲平。第二天愚公就挑了三个比较能够挑负重担的子

孙,跟着他一起去凿石头、挖泥土,然后他们把挖下来的土石,用畚箕运到渤海

的边上。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认为他们人力小,山这么高大,怎么可能铲平这两座山。愚

公则说:“我就是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

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是这两座山又不会长高,

又不会长大,我有甚么可担心挖不平它们的呢!”河曲智叟听愚公这么一说,哑

口无言。

愚公以九十岁的高龄不因为自己的力小而无所作为。他认为积少成多,哪怕每天

只能移走一点点土石,日积月累,总会将大山移走。而他的精神感动天帝,天帝

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儿子将两座山移开,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

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任何一件小善都

是土壤都是细流,从小善做起,日行一善,一句善语,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

次关灯……积小善成大德。老子说:“夫唯吝,是谓早服,是谓重积德”。假如

我们在任何场合都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就一定能够达到渐臻大成的最佳

之境。同样“勿以恶小而为之”,小的恶行不以为然,日积月累也会酿成大祸。

勿以恶小而为之

宋朝人罗大经写了一本书《鹤林玉露》,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张乖崖当崇阳令

时,因为发现管理府库的官吏夹带数目很小的钱出来私用,于是判处杖刑,但是

他不服气,张乖崖就写下判例:“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虽然每天只偷一元,但一千天之后就偷一千元,日积月累就会变成数

目不小的一笔钱,就像用绳子来回磨擦木头,再大的木头也会断,水不断的滴在

石头上,再坚硬的石头也会有穿透的一天。”

防微杜渐

人生中的一思一念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可以完全改变人的

一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一件小事可能造成大

错,所以要防微杜渐。

《史记》中记载了一个箕子见微知着的故事。纣王有一次得到了一双象牙筷子,

很是喜欢。箕子看到了,就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

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野菜汤和粗粮做的饭,而要盛

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愿再住茅草陋室,而

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将

不能满足他的慾望,还要去徵收远方各国珍贵奇怪之物。从象牙筷子开端,我看

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禁不住为他担心。”

最后箕子的担心成了现实,纣王的贪慾果然越来越大。他建摘星楼和鹿台,以酒

为池,悬肉为林,网罗四方的珍宝玩物,搞得民怨沸腾,最后周武王兴兵伐纣,

纣王兵败后,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句话出自韩非的《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寻之室,

以突隙之烟焚。”意思是说,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

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相传中国古代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坚实的长

堤。有一天,一个年老的农民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他心想:这些

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正好遇见了他的儿

子。他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

即拉着他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

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

一件小事可以成就一个人,同样一件小事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其

所谓“怀大志,拘小节”,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脚踏实地,成就自我。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7:1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84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过于拘小节而失大体的例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过于拘小节而失大体的例子.pdf

标签:小节   小事   不能   没有   长堤   有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