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5-01-09 18:50:04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都梁阁)

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

韦 鼎

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

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

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

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

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

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8.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

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

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10.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②芒鞋:草鞋。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

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

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14.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成:指野外

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

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6.古诗阅读

辋口

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唐〕裴迪

积雨晦空曲

, 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答裴迪

〔唐〕王维

森森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①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

(1)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________”相应和。

(2)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这一问一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

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小园(其一)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

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释】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

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的氛围。

(2)“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

A.捉虾

B.锄瓜

你的选择是( ),理由: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9.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

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

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

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2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

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2. (1)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

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

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2)“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3)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

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考生要先把诗歌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

语,然后对其进行润色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即可。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

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要抓住“云山”“北

风”“马嘶声”“深秋”“远塞”“晚烟”“落日”等特点进行描绘。如;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

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

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

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抓关键词,分析该词句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

点。本句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北风”点明时节为秋,边地北风,从

来都是阴深肃杀。“断”字不仅生动描绘北国秋冬环境的险恶,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

的感觉。

⑶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句的理解。本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

外的流人凄楚哀痛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怀乡的感叹,而是作者对浩瀚的宇宙,纷繁的

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故答案为:⑴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

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

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

能平!

⑵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⑶ 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

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Ischia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

词,把握诗词的大意,注意在描述时语言要优美、流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抓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

辞的表达等方面结合诗词的主旨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

容,结合重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3. (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找出两首诗歌共同使用的意

象,故答案为:高山、落叶、秋风。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句“相逢”感知与旧友相逢的喜悦;首句与朋友久别

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从“不堪”“孤”“一”等词感受诗人的感伤惆怅。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高山、落叶、秋风

⑵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反复阅读诗歌,逐句

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诗句运用的意象,再进行归纳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考生要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从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意

象等揣摩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4.B

解析: (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

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错误,“生子当如

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是刘备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

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

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

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

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

情。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

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故答案为:(1)C;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

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

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2:0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83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pdf

标签:诗歌   诗人   诗句   作者   考生   分析   理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