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读书节作文)
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发表于1924年2月,也是周作人“平和冲淡”
小品文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
主题:周作人是一位颇重雅趣的作家,然而他笔下的雅趣往往
脱胎于野趣,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
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
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生
动的民俗画卷,民俗风情的描绘与民谣、童谣相映成趣,成了本文
最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成就:首先,具有平和冲淡的文体风格。思乡之情人皆有
之,可作者偏说故乡对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这乡情似乎淡
得不能再淡,但对故乡的几种野菜都念念不忘,写得还那没富于情
趣,无形中透露出用情之深,浓郁的乡情偏以平淡出之,正是周作
人散文的一贯风格。其次,舒缓自然的语言表达,夹叙夹议的抒写
体制,是谈话风文体的典范。周作人自称写文章是和“想象的友
人”闲谈,“只是我的写在纸上的谈话”,他的文章带有家常闲话的
随意性和亲切感,所谓“信口信腕,皆成律度”,随兴而谈,毫无拘
束。《故乡的野菜》从他的妻子买菜看到荠菜,想到浙东乡间妇女小
儿买菜的事情以及小孩们唱的歌,引《西湖游览志》《清嘉录》的有
关记载,又联想到鼠曲草和小孩赞美的歌辞,以至清明扫墓时所供
的麻果和草饼等,在即兴闲聊中传达出一种优游自在的恬淡趣味,
写野菜,写民俗,一切皆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人工雕
饰的痕迹,细细品味,又觉得意境深远,耐人咀嚼。他用自己的个
性和才华,将西方随笔的谈论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
本俳句的笔墨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抒写体
制,“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
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读周作人的散文,就象
坐在“苦雨斋”中,听主人自由的,有趣的、温煦的闲谈,形成一
种“名士谈心,野老闲游”式的自然节奏。第三,具有言简意赅的
结构章法。短短三百字,简洁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的地步,却又如层峦叠翠,层次、变化尽在其中。文中写三种野
菜,写法各不相同,更显文笔之变化多姿。第三,融趣味性与知识
性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色。周作人学识非常渊博,
令人吃惊,其散文,常常在中外古今、广征博引之中来论述问题、
阐明事理,而这种论述和征引又是那么的自然,信手拈来,毫无吃
力之感,如写荠菜,我们先看到乡间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
苗篮蹲在地上搜寻”的生动图景,又听到有趣的民谣,读到古籍上
有关荠菜的种种记载,真是信守拈来,皆成文章,看似随意说说,
却又诗情洋溢,兴味盎然。第四,简洁、古雅、含蓄、凝重的语言
风格,具有一种涩味和简单味,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周作人并不
看重用“纯粹口语体”写的散文,他的语言是一种以口语为基本,
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杂糅调和的语言,涩而有味。
周作人的小品文创作所展示的美学形态,对丰富和繁荣新文学
的品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打破了新文学初期“美文不能用
白话”的迷信。
本文发布于:2024-03-19 04:55: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78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故乡的野菜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故乡的野菜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