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圣人不死)
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
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
《雁门太守行》是南朝梁诗人褚翔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
首充满豪气、勃发向上的边塞诗歌,前六句为一个层次,写整装从军;
次八句为一个层次,写行军、战斗,及敌人投降的整个战争过程;最
后两句是主人公的寄语。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翻译赏
析及主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
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
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
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
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
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
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
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
“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
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
悲壮之意。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
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
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
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赏析
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
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
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
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雁门太守行的主旨是:
这首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气氛,讴歌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视
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赏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
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光”、“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
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
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
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18:0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76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