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仓库库存管理)
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文是关于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
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3、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
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
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
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提示:
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诗圣”杜甫。)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看注解理解词句。
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
2、学生自由读古诗,后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释题意。敬亭山:又叫昭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抓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步解题,感悟诗情。
第一步,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
“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
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用字的
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
是——“独”坐敬亭山。
4、品。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的?你从那些字词中
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涵。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步,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汇报。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
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
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吗?
3、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够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做一个景物来看吗?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内涵。(班上的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他,看不厌,
他看你,看不厌,很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李白把敬亭山当成了知心
朋友。
4、感悟。猜一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投影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
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
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
慰。
5、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
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
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
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
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
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
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湖光秋月潭面君山玉盘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
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柔美似水的秋月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
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
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
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
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
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
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
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
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感受诗
句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提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通过那些
词语表达出来的?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
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
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
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
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教学反思:
由于时代的久远,环境、思想形态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着
不同于其他阅读者甚至于创作者的情况。《独坐敬亭山》究竟流露着诗人什么样
的心境,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是找不到知己,只好以山水为伴的孤独寂寞
感,是因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悦的轻松慰藉感,还是寄情山水的宁静安详感,抑或
是不向世俗低头,特性独立的坚定感?恐怕连诗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也许
是兼而有之吧。所以,教学时,应该允许学生作符合诗意和诗境的个性化感悟。
本设计中采用“感到孤独,寻找安慰“一说只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的,教
学中,如果有学生说出其他几种,只要是从语言中悟出的,而且合理,也应肯定。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
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
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就是诗人”“创设
情境,想象练说”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
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
教师成功的点拨和指导,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交
流和思想的碰撞,既体现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
本文发布于:2024-03-17 20:07: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72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设计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设计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