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朗诵比赛主持词)
龙源期刊网
浅谈虚假新闻及应对措施
作者:陈雄飞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9期
摘 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客现事实信息的准确可靠与主观认识正确性的统一。本篇保
障新闻作品的客观真实,立足于剖析虚假新闻的种种来源及其危害,提醒媒体采取有效的办法
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炉,在新闻行业树立敬业求真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虚假新闻;对策
新闻为什么会失实?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危害在哪里?如何从
新闻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寻找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的办法?
一、虚假新闻的表现及其危害
关于虚假新闻在失实方面的表现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内容或细节的虚假,即新闻作品中存在虚假成分。报道中的某些具体事实没有合乎客
观实际,新闻作品中的六要素经不起事实的核对。不管是公开造假、编造新闻,不懂装懂、调
查不清还是捕风捉影、偷梁换柱都是在新闻作品的内容上有了偏差。
2、标题的虚假。标题要么惊人要么挑逗,总之追求一种"视觉冲击力"并以次来吸引受众
眼球,但文章内容与标题有很大的出入或者就是文不对题。
3、违反常识的误导性报道。这类报道一般也都有消息来源或者可依据的现成材料,但是
由于报道者自己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不强,报道出来的内容与事实不相符。这种不应该犯
的错误反映出一些编辑记者对科学常识、社会常识、理论常识储备严重不足。
同时,虚假新闻给国家、社会、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
1、误导舆论,危害社会。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虚假新闻不仅浪费了受众
的时间和精力,更使他们的感情受到欺骗和伤害,直至造成思想行为方面的误导,有碍整个社
会的常态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虚假新闻轻则对社会公众形成误导,引发公众思想的混乱,重
则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引发社会动乱。
2、损坏名声,丧失威信。虚假新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
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闻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虚假新闻不断,不仅对社会和
受众是严重的伤害,并且对于新闻界自身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虚假新闻在破坏了人们对媒
龙源期刊网
体信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因此,虚假新闻是把双刃
剑,既害人害己又害社会。
3、形成侵权伤害,造成经济损失。由于虚假新闻是不真实的,这往往会形成侵权,带来
不必要的新闻官司。而虚假新闻的直接生产者---新闻工作者,轻则要被拉上"社会法庭"听候审
判,重则可能要被追究相关刑事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总结和分析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造成新闻失实,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多种多
样,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而”左”的思想路线往往是新
闻造假的理论依据,也是产生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鼓吹
什么"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提出"事实要为政治服务",而且主张"只要是政治需要,事实没有
的可以加上去",等等。这些谬论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新聞造假的"理论依据"。在我们的队伍
中,现在仍有一些人依然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以"政治需要"为借口,不讲客观
事实,不计传播效果,任意地制造典型,编造新闻,搞虚假报道。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在群
众中却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2、社会的原因
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例如,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
话,好大喜功。他们只希望报道自己的成绩、功劳和经验,容不得批评意见。这就造成了许多
新闻媒介常常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情况,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
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党风不正造成新闻失实,产生虚假新闻的另一种表现是压制批评。一
些领导干部一听批评便暴跳如雷,对提批评意见的群众和写批评报道的通讯员、记者百般刁难
并施以打击和报复。结果,造成群众不敢说真话,记者难以写真话,报纸无法登真话的不正常
情况。社会上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有很大影响。
3、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原因
虚假新闻的产生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由外部条件造成的客观原因外,还有新闻工作者自身内
在的主观原因。应当说,多数虚假新闻是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政治责任心不强、思想修养差、
作风不踏实造成的。实践说明,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道德修养,踏实
的工作作风和娴熟的业务能力,都可能导致新闻报道失实。
龙源期刊网
三、防范虚假新闻的对策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一切新闻报道
都必须完全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和报道事物,任何人都不允许离开或违背事实去反映
和报道事物。在我党新闻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来十分重视新闻真实性原则,不断同新闻
失实的现象作斗争。
1、坚持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的人要自觉的坚
持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前提,把全部的新闻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惟有如此,才能保证
新闻的真实,准确,符合实际。实践证明,有不少虚假新闻都是新闻报道者脱离实际,脱离群
众,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造成的。比如说,近些年来,有些人满足于跑机关、泡会议,
听汇报,抄材料,敷衍报道,马虎了事,而不愿下到社会生活的第一线去,做些细致的研究,
结果找不到鲜活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努力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新闻职业
道德修养,是指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新闻工作者自觉按照属于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新闻职
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的活动。实践证明,在新闻工作
中,只有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自觉地以社会主义
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自觉地清除自己头脑中的旧职业道德
观念,种种不良的行业风气才会失去生存的土壤,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风尚才会不断发
展,社会主义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品质才会愈发高尚。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缺乏道德修养,导致自
己在新闻报道中无法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报道事物,因而造成新闻失实,导致虚
假新闻的产生。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品质,在整个新
闻从业者队伍中,形成一种人人维护新闻真实,个个鄙视虚假新闻的风气。
3、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要求新闻的真实性,不仅要本质真
实,而且每个细节、每个事实、包括每条引语、每个数字都必须完全真实,因此在新闻采写和
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要自觉遵守各种规章
制度,堵塞造成新闻失实的各种漏洞。而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哪怕稿件
新闻要素不全,也会刊登出来,客观上为造假者提供了市场。我们对此要严厉打击,只有这样
才能把真实
新闻工作者要在实践中实现新闻本质的真实,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
唯 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客观事物,采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表现客观事物,在采访
过 程中,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对于采访得来的材料站在
宏 观、全局的角度分清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主流、支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选取鲜
活、丰富、感人的事例,增加报道感染力和可读性。要做到这些需要新闻作者紧跟时代步伐,
提 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功底,培养创新精神,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之风,切实做到深入!深
入! !再深入用先进的理论武装新闻从业人员,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参考文献
[1]《新闻职业道德》田峰
[2]《大众传播学》 李璞
作者简介
陈雄飞 1975年3月1日 性别:男 籍贯:重庆市 学历:本科 职称:中级现主要从事广播
新闻编辑
(作者单位:阿克苏广播电台)
本文发布于:2024-03-16 00:46: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66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谈虚假新闻及应对措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谈虚假新闻及应对措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