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其赏析

更新时间:2025-01-09 20:05:0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什么的牡丹花)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其赏析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其赏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

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相信很多人都

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原文及其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

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

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

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

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

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

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

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

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

(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

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

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

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

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

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

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

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

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

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

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

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

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

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赏析1:

《荷塘月色》如诗如画般的美妙令几代读者喜欢和吟颂。只要提

到朱自清,没有不知道《荷塘月色》的。文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抒情笔调和委婉细腻的叙事风采深深影响着中国散文的创作和发展。

《荷塘月色》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静夜的荷月图,蕴涵着作

家无尽的感想和无以排遣的情愫。作家由景生情,又借景抒情。

文章一开始便写到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由心绪不宁静到求静

到想荷以至于看荷,渴望寻求一个宁静而自由的世界,“静”正是作

者渴望得到的心境。作者一再强调心里的“不宁静”,在这个沉重抑

郁的氛围中去求静,正蕴含着作者痛苦的思想历程。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不久,严酷的

斗争现实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徬徨,自然“心里颇不宁静”。文中

写小路之静、独行之静、荷塘之静、月色之静,又以蝉蛙的喧闹、江

南采莲风俗及《采莲赋》中刻画的采莲的热闹等等令人想到“蝉噪林

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妙。这样,一层层不断地反衬心里的“不宁

静”,之后画龙点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而深切地

点出“不宁静”的原因,而这江南生活的追求与失败所带来的苦闷与

烦恼却是任何“静”所无法医治的,“静”只能是“偷来的片刻逍遥

了”,而这逍遥于幽香清冷的荷塘月色之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对摆脱世

俗羁绊、超然于物外的'渴望,作者虽求静,心里却难静,于是更加求

静,荷塘月色就成了他正直、恬淡、达观的心性的寄托以至表白。

自然的本质是丰富的,人的感受也是多样的,若人能体物,物能

达人,那么人与自然的契合本身便有一种情韵。《荷塘月色》中似乎

作者并未变荷,却总令人感觉到作者高洁、正直的品性在那荷塘月色

无垠的“静”中传散开来,笼罩在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当中。

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除前文所述的静与不静的对比、荷如

人格的暗喻外,写叶子、写小花、写月光时多用了比喻、反衬等文学

描写手法。更应二提的是,朱自清散文中对于叠字的运用非常有特点,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静静”、“密

密”、“脉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

赏析2:

《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二月。这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国文

系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对大革命失败

后严酷白色恐怖的血污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然而又终不能闭目塞听,

因此思想上总存有许多矛盾的苦闷。他的这篇著名散文主要是写月夜

下荷塘的幽美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矛盾苦闷心境的一些影子。

全文可划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同时创造了一种安静优美的

气氛,引出全文。

这一段以一个悬想(“忽然想起……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紧扣

文章题目,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接着从“月亮”、“孩子们的欢笑”,

“迷迷糊糊的眠歌”几个方面记述了夜深人静的时间,而且把读者逐

步引入一种静谧的境界,成为全文一个极好的引起。全段中有心情、

景色、时间、地点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极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着力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先写

来路(第二、三自然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树木包围,再笼

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静悄、幽寂的氛围,这也正是统照全文

的气势。“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笔反

衬,由此更衬托出“今晚”月色笼罩下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这一片静谧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顿觉自己

是个“自由的人”,抒发了“我”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

继写荷塘(第四自然段)。这是先写田田的荷叶,晶莹的荷花;

叶与花各有所似,越见出玲珑,晶洁。再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芳而不浊,“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

“歌声”比况“荷香”,实在新颖、透辟,极熨贴地传达出一种香远

益清的韵味。既有微风,必有所动,接下去顺笔写了花与叶在微风掠

过时刹那间的动态,从动态中表现出叶与花一种欣欣然生机活泼的情

状。这动态与上边的静态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最后点出

被荷叶遮住了的“流水”,虽不能“见一些颜色”,但由它那脉脉流

动声的点染,的确叶子“更见风致了”,整个画面都更富有神韵了。

再写月色(第五自然段)。先直写“如流水般”的月光“静静地

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给画面涂上一层底色:素淡、恬静、

柔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又使画面上呈现出迷茫空蒙

的景象。在这种色调下,“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

着轻纱的梦”,形象何等鲜活、迷人。前边两句都是把静态事物作动

态的描绘,句中两个动词“泄”和“浮”选用的极为精到传神,足见

出作者观察之细,体物之工和语言锤炼的精心。后边两句中的两个比

喻,又那样贴切传神,满贮诗意。接下去再写阴影。阴影是月光隔了

树木造成的,因而自然成为对月光的一种衬托。“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宛如一副清淡的水墨

画。最后又合写光与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联想引出的神奇的比喻。作

者借助于联想、比况,使这幅荷塘月色图就更加形神兼备了。

第六自然段,写月下荷塘的周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

树”,这是总写四周。“阴阴”的树色,“乍看象一团烟雾”,“但

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是写近处,然后,又写了隐

隐约约“只有些大意”的远山。而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没精打采

的”、象“渴睡人的眼”的路灯光……依然是一片静悄、幽寂的景象。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种“热闹”

喧噪,是一种反衬,使得那静悄、幽寂的氛围更浓郁了。

以上是第二大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这里有勾勒,有

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吸引着读者如身临其

境,和作者同领那美的感受。

第三段(最后几个自然段),偏重于抒情,抒发由月下的景致所

引动的乡思。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顺此,文章放了开去,追溯了历史上采莲的盛况,又援引《西洲曲》

里的诗句,表现出对采莲盛事的向往。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的景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同前文相呼

应,并且进一步将今昔相比照,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

行的”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

思乡的哀愁。

这一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放巧收,最见出疏朗又曲

折的工夫。

综上分析,《荷塘月色》出神入画地描绘了月夜荷塘的迷人景象,

表达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赏识和欣喜,其中也流露着一些淡淡的思乡

之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有:

1、结构严谨自然:

《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往观荷塘

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片刻逍遥。作者娓娓谈来,十分自然。文

中第二部分写景,在这里作者顺“我”一路行来的线索,层层表现:

由小路到荷塘,由背着手独步到伫立环顾,再到精心赏阅,无限神往,

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从而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

也流露出“难得片刻逍遥”时的淡淡喜悦的心情。最后部分是即景生

情,于浮想联翩中表达出思乡的淡淡哀愁。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

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表现出缜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

自然的结构谋篇的艺术。

2、描写精细传神:

散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无论荷叶、莲花,也无论月色、阴影都极

鲜明生动,风采奕奕。作者善于抓住形象的特点,以奇妙的联想和贴

切的比喻,极其细腻传神地描绘形象。例如以“舞女的裙”比况荷叶,

以“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这些都细致、传神地

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景象,比如荷花的

清香,月色的幽和等,都是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对于这些极难描写

的景象,作者都能借助其神奇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表达得极其真切

而富有韵味,使读者进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领略美的感受。

自然,精细传神的描写必须以精到细致的观察感受为基础,单靠

美丽词藻的堆砌不行。离开精到观察感受,只追求例如比喻、联想之

类的手法也不行。朱自清先生十分注意精到细致的观察感受,他以为

只有借此才可以“辩出许多新异的滋味”,获取到“独得的秘密”。

1、品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及“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两句

的语言美。

这两句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通感,是指“一种感觉超越了

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第一句由嗅觉转向听

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柔飘

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

好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加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了

环境的幽雅与宁静。第二句由视觉转向听觉。光与影的分布本是宁静

的,用“名曲”来形容,将光与影巧妙地转化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

符,化静为动,将景物写活了。提到梵婀玲,则会令读者联想到《小

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悠扬给人的感受相通,

两相烘托,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覆上了温馨幽雅的薄纱。

2、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

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

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愁在上文已经说过,作者在欣赏月色时注意了情与景的交融:幽

僻寂静的小路,阴森森的树木,使作者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身外

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暂时忘却了哀愁,有一种淡淡的

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

思;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

静”的现实中来。

3、文中运用了许多叠音词,试揣摩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叠音词能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以“曲曲折折”来形容荷塘

的广度;以“亭亭”来描绘荷叶的高洁纯美,同时赋予它动感;用

“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示它的深度;以“缕缕”

来形容飘散的荷香,朦胧迷离,淡雅芬芳。又如“蓊蓊郁郁”不但说

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极写了荷塘四面树木之茂密。这些多样形态的叠音词极富艺术表现力,

且有很强的音韵感。同时这些叠音词又是作者心境的反映,是由作者

的情绪决定的。荷塘的景色是静谧幽雅的,作者的情绪是“淡淡的”,

没有大红大绿的浓重,身处于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中的境界

中,流露出了作者适度中和的生活情趣。这些词的运用恰是他在追求

刹那间的安宁与恬然;是为了暂时的忘却与排遣,曲折地反映了他对

现实生活的不满。

4、段落分析:课文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

见风致了。”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用

心观察,用心体验,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大胆的想象,丰富的联想,

运用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给读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象,抒写

了初到荷塘时暂得超脱的喜悦之情。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明写荷塘,

暗写月光,有点有面,由远而近,自上而下,或静或动,虚实结合地

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脉脉的流水”,给读者展现

了一幅富有立体感的月下荷塘的动人画面。文中无一字写月,却处处

有月,因为荷塘里的所有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

这月光,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那亭亭的舞女的裙”那样自

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

的”白花,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具有圆润

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而那丝丝缕缕、缥缈不定的荷香,在

那微风的荡送下,“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似乎与

月光毫无关联,其实只要仔细玩味,便不难理解到,这令人心醉的、

悠幽淡雅的美妙感受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独处”而心无尘滓的

时刻才有可能产生,倘若易情换景,必将荡然无存。至于那在微风的

轻拂下“像闪电般”转瞬即逝的荷波,则赋月光以活力,使得由荷叶、

荷花、微风和月光组合起来的荷波更具有无限的魁力,给人的心灵

“一丝的颤动”,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惊喜和愉悦。而那默无声息的、

“不能见一些颜色”却脉脉含情的流水,轻轻缓缓地波动着,将在月

光下仿佛“舞女的裙”的亭亭的叶子衬托得宛如处子,更加清丽,更

加纯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一段文字充分体现了许多散

文作家所刻意追求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5、《荷塘月色》最后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

水里的蛙声。”据蝉喜热的生活习性,蝉在清凉的夜晚是很少叫的,

此处是否是朱先生的杜撰呢?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句不能理

解为“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要数这时候最热闹”。“这时候”

在文中是特定的时候:路是“阴森森”的,月光是“静静的”,路灯

光是“没精打彩的”,而“我”是孤独苦闷的,“这时候”如果有那

么几声蝉鸣蛙叫,相对来说,这鸣叫声应该算得上是“最热闹”的吧?

作者正是用所谓“热闹”的蝉鸣蛙叫来衬托自己当时那难以排解的苦

闷。

另外,蝉在夜晚也确是有叫的。早在唐代李商隐的句子中,我们

就可看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可见蝉声是到“五更”才渐

“疏”的。当代杂文家李敖在《谈蝉》一文中也讲过:“清晨、中午、

晚上,及至深夜,我们都要聆听它的歌喉。”都说明蝉确实有在夜晚

叫的。从蝉喜热的天性来看,朱自清写此文正是盛夏,夜晚即便凉爽,

气温也不会很低,蝉在这时候鸣叫不是没有可能的。

本文发布于:2024-03-15 20:3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65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其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其赏析.pdf

标签:作者   月光   荷塘月色   荷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