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更新时间:2025-02-23 17:21:5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微波消毒)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争鸣中迅速传

播,为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介早期传播):1899—1912 梁启超在《万国公报》介绍“麦喀士”

马克思主义为何在短短几年内,为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接受,史学界争论不休。

救亡是当时中国的主题,“仿洋救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介绍社

义的思潮,马克思主义为先进分子接受。

迅速传播的原因:内、外

1、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资级民主共和国感到失望和不满,在寻求新的救国救民方

式中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断探索救亡道路的必然结果。

2、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改变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念,在中国出现了一

个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通过比较 、论争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出现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热潮

李大钊的贡献:

第一,开辟专栏,宣传、 研究马克思主义。1919、5,李在《新》主编《马克思研究

专号》。

第二,发表文章介、宣马克思主义。1919、9,李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

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

论的统一,阶级斗争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第三,在 北大、北女师开设课程:唯物史观、社义与社会运动。

第四,1920、3,在北大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

还有,留日学生:杨 匏 安:1919、11,《马克思主义》

李达:《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

3、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

第一:救国方式的启示:

国情相似 根本解决

第二:对待中国的态度:外交政策

1920年春,中国民众(《东方杂志》登出)第一次看到了苏俄政府早在半年多前(1919 、

7)发布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

主要内容:废约(日、中、协约国);中国独立自由的唯一同盟者、兄弟是苏联人民。

4、一战的影响,使国人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

第一,一战的残酷及战后的凋蔽,使国人怀疑西方文明的价值;

李大钊:“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陈 :君主专制—→资本家压制;政治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法兰西人与近世文

明》1915,9、15)

梁启超:战后 游欧 ,改向 基尔特社义

多变、善变与不变

改良(维新)→君主立宪(与革命派对立)—→议会宪政( 进步党、研究系)—→ 基

尔特社义(行会社会主义)

第二,民族经济发展的“黄金期”,200万产业工人。

第三,一战后,帝国主义的重新瓜分,爆发了五四运动

三次论争:

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改变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念,在中国出现了一个

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通过比较 、论争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

争论双方:李大钊与 胡适

唐德刚写胡适回忆,胡“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

1、背景:

[1] 胡适的政治信仰与李等人的冲突。

唐德刚写胡适回忆,胡“我和马克思主义着冲突的第一回合”。

胡适:1910---1917在美国。弃农学文,1914,在哥大 在杜威实用主义大师门下,

受美式教育的熏陶。宋子文 、蒋梦麟 、孙科

1917年回国,“逼上梁山”,倡导文学革命,与陈一起:“民主、科学、自由”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主张改良,反对阶级斗争

李大钊:根本解决 ,暴力革命 , 马克思、列宁主义

[2] 《新青年》办报宗旨的改变。

陈、胡相约“二十年不谈政治”,在文学思想界做些开创性的工作。

折衷:1918年底,创办《每周评论》,专谈政治

[3] 五四运动前夕,杜威来华讲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胡适乘机写

作。

杜威在中国住了两年两个月。《新青年》有专号介绍,陈也信奉。杜威对待社会问题上

的观点:“改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反对根本改造。”既反对“保持现制派”,又反对“根

本解决派”,“进化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一点一点的改良,平民教育。

观念、思想、主义(存疑)——实践(验证)——是否可行 存疑与包容

陈入狱,李避于昌黎五峰山,胡主持《每周评论》,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

些主义》揭开了论争的序幕。

2、主要内容:

1919、8, 李《再论问题与主义》;同月,胡《三论问题与主义》 、《四论问题与主

义》

[1]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作用

胡适的观点:

认为当前思想界流行的弊病,就是空谈、高谈主义,而不去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

李大钊的观点:婉转的批评

问题与主义二者关系不可分离;社会改造,一方面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要宣传

思想的主义。(初步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章士钊:“彼凡持一理,必先视此理是否合于当时环境,及已是否能实行以为断”

[2] 关于拯救中国的途径和方法

胡适的观点: 反对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渐进的改良。

李大钊的观点:主张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经济问题是根本问题,必须把工人组织起来,

进行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大, 1993

3、论争的性质:

[1]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阵营的

公开分化;

[2] 论争在本质上还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冲突,是五四以来两种

思想体系进行的思想交锋。

[3] 论争之后,马克思主义继续同资产阶级思想论战,从而得以迅速传播,扩大影响。

4、性质的争鸣:

[1] 传统观点:胡针对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马克思主义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争论。《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 新观点:

★《关于<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考辨》,李良玉,《南京大报学报》1993、

1。

第一, 胡适写作的主观动机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无任何瓜葛;标注时

间 1919、 5,实际出版时间 1919 、9

第二,胡适批的“过激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无政府主义”。

未点明原因:无----义正被段政府严厉镇压,胡不愿给人以充当政府帮凶的印象

第三,胡在这次争论中并未根本反对马克思主义。

“存疑与包容”的态度,反对阶级斗争,赞同唯物史观

《三论》、《四论》:承认研究主义的重要性

《多——,少——》:末尾:“种种学说和主义我都应该研究。”

★李林 《二十一世纪》(91、8):“马克思主义既不是引发论战的唯一原因,马克思主

义者也不是胡论争中的唯一对手。”

“目的热”盛行

“手段与目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互为参照”,真谛论争

陈:“中立偏胡”(董德福)

★董国强《近代史研究》(2004、6 )

李:力行;胡:立言; 李:现实政治,胡:思想启蒙;

李:改造中国政治与社会制度(输入学理的目的),胡: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

★张宝明《“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谱系的历史演绎》

第一,论争体质上还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五四以来两种思想谱系进行的思想交锋。

第二,今天的学术争论不应总停留在孰胜孰负的判断上。作为启蒙思想史的一桩公案,

论争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双赢”的典型个体,“空谷足音”。

李:“言论纸上空谈之多,涉及实际问题之少,以后誓向实际方面去作”

胡:《多——,少——》:末尾:“种种学说和主义我都应该研究。《三论》、《四论》:

承认研究主义的重要性

★《新潮》:胡 、傅、 罗、 顾,治学“新潮社”,“学术救国”

《每周评论》:李、陈、 张、 邓、 高君宇 “国民社”,革命救国

胡适的悲叹:少了孔丘、朱熹的奴隶,多了泡特金的奴隶

无地自由 “观念人物”和“行为人物”(殷海光)

“不要迷信任何一种学理” ,“存疑 、求证、实验的态度去寻求真理” 和改造社会

良方的思想路径恒久的意义”。

(二)第二次论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

论争双方:

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区声白,办《进化》; 文章:《我们反对“布尔什维克”》

陈独秀:《谈政治》,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

1、背景:

“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并扩散到工人中。虽然无

政府主义思想对反封建来说有进步的一面,但它同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不相容的,因此有

必要通过论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

2、主要内容:

[1] 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从反对一切国家的思想出发,反对暴力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

关于无级专政的学说。

“既反对资产阶级专政的‘现在国家’,尤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未来国家’”。

陈、李等人的观点: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

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国家的性质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

重要性。

[2] 关于无级专政与资级专政的区别问题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否认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区别。

“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一样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

陈、李等人的观点:明确指出无级专政的国家同资级专政的国家的本质区别。

资:压迫工具 无:维护利益

[3] 关于建立理想社会的问题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主张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实行“完全平

等”、“绝对自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陈、李等人的观点:批驳了无者关于理想社会的空想理论。

批驳了无者在生产上的言论:分散自主经营 社义:集中的大生产

批驳了无者在分配上的言论:不顾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是空想。

批驳了无者“绝对自由”的言论:自由是相对的,也有纪律和集中。

3、意义:

[1] 通过论争与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区别开来,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

由空想到科学转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次论争。

[2] 捍卫了无级专政的思想,明确了中国应该建立无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为建党奠定

了思想、理论基础。

[3] 体现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经历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

变。

(三)第三次论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战)

双方代表:

梁启超、张东荪 陈独秀、李达

[简介]基尔特社会主义:

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拘泥于地方的、狭隘的、带有手工业气息的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基尔特是拉丁文译音,意即同业联合或行会,故又称“行会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彭蒂、奥尔雷奇、霍布逊和柯尔等。主要代表作有彭蒂的《恢复基尔特制

度》、柯尔的《劳工世界》等。

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用和平进化的办法废除私有制度,实现劳

动的解放。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工资制度”是一种罪恶和欺骗,压制劳

动者的创造本能,使资本家不劳而获,主张根本废除“工资制度”,建立工人监督工业的制

度;社会应以基尔特为社会单位,按着职业性质不同分成若干基尔特组织,由高度集权的

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十分庞

杂,带有很强的折衷主义的性质。

1、背景:

英国著名哲学家、基尔特社义者罗素来华讲学,介绍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张、

梁等人借机宣扬社会改良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因而爆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

(战)。

罗素在华 1920、10——1921、7,苏、京、湘

张东荪发表文章:《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现在与将来》;

梁启超文章:《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李达文章:《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陈独秀文章:《社会主义批评》

2、主要内容:

[1] 是否应该提倡社会主义运动。(根本问题是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即:是否应该提

倡社会主义)

张、梁等人观点: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后实行社会主义,将改良主义

当作社会主义大加宣扬。

张、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社--义的理由:资--义不发达(工厂少,劳资冲突少,

无劳动阶级,工人阶级政党不能成立,社会主义运动不能兴起);应开发实业

李达、 陈独秀等人批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言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能改变

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陈:一面增加富力,一面增加贫乏。

[2] 关于拯救中国的途径和方法

张、梁等人观点:主张社会改良,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不适合

中国国情”

李达、 陈独秀等人:批驳了阶级调和及社会改良的思想,主张工人阶级暴力革命。中

国无产阶级遭受压迫剥削的程度是最严重的,有必要组织起来进行社会革命,推翻剥削制

度,建立无级专政。

3、意义:

经过辩论,先进分子更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心,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得到

了认同。这是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决定性的思想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5:0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60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