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议论文万能开头模板)
西湖介绍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
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
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
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
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
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外文名称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地理位置浙江杭州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约6.39平方千米
景点级别AAAAA
西湖最早称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
八百三十里。”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
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
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
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
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
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折叠 秦汉到唐代
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
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
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
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
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
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唐代,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
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
上山拜佛。由于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
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
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其余五井是:
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
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
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其实白
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钱塘门
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
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
怀白公。白氏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最为著名的作品
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五代到宋代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
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
朝鲜等国通商贸易。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
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
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由
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
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
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
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
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
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
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
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
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
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当时,
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
行如平地。”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另外,诗人杨万里
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
元代到清代
元代,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窟”。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
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
畜食肉千三百余斤。”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最为闻名的有意大
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元代后期,继南宋“西
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代有所扩大。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
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
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直到明代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
弘治十六年(一说: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
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
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
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
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
形成的独特景观。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
之三潭。
清代,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
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
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
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
游人注目。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
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乾隆年间兴建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昆明湖东西两堤也是
模仿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
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
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近
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
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
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
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同治
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事。
清末至1949年
西湖自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迁台前时期,沪杭、杭甬、浙赣等铁路线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宁
波等地的公路相继建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杭州旅游的发展。除传统的香客外,上海、南京
等地游客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的游客也日渐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民国
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访杭州累计为32,845人。
民国时期杭州旅游资源日益丰富,西湖景点和文物古迹不断增多。政府将孤山的清代行宫中的御
花园辟为公园,民国16年,改称中山公园,公园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
士,还在西泠桥附近建徐锡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国6年,修建了灵隐寺的大悲阁,数次翻修岳
王庙、岳坟。民国12~20年间,修建黄龙洞。民国12~13年,修整倾废的钱王祠,并构筑园林。
民国22年,修护已倾斜的保俶塔。
民国时期,杭州的公园建设始于湖滨公园。1912年浙江军政府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和旗营
城垣,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广种花木,称湖滨公园。长约一里的湖滨公园共分为
一至五公园。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决定有条件地同意
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称“西湖会议”。1930年春,杭州
市政府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六公园。1928~1933
年,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和第五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像”、“北伐阵
亡将士纪念塔”和“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有近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长期遭盗挖而倒塌,惊动社会
舆论。鲁迅为此还特地两度撰文评论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无实。1929年6月6日~
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总计达2千余万人次。博览会会址设在
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等沿湖地区,旨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除全国一千多个代表团外,
还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尼等国组团参观,为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1937
年3月下旬,蒋介石与周恩来在西湖边的烟霞洞举行秘密会谈,商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
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史称“西湖会谈”。
1949年至20世纪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实行封山育林,
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风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花港观鱼、柳浪闻莺
公园,改建玉泉观鱼、涌金公园,整修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三潭印月、湖心亭等风景点,修
筑环湖西路(西山路)、龙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国游客1,400余人,港澳
同胞2,300余人,国内游客500余万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青睐。这其中尤以毛泽东经常下榻的刘庄(现为西
湖国宾馆)、汪庄(现为西子国宾馆)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现为浙江宾馆)最为知名。1953
年12月末,毛泽东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一说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1972年2月末,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刘庄的八角亭内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
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后,来西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宾、港澳同胞共计5.3万人次,国
内游客约有600万人次。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
市”。198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
流的风景旅游城市”。此后,杭州政府修复灵隐寺、天竺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
碑亭等古迹,扩建虎跑等名胜,新建曲院风荷等公园,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
创办仿古游乐活动,还办起夜花园、音乐夜市等夜游活动。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很难畅行。1976
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
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间,西湖还进行
了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体的质量。
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
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
景名胜。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正式名称为
“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此后,
西湖博览会被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1世纪
西湖进入二十一世纪,数项整治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被启动。首先是“西湖南线整合工程”。2002
年2月至10月,杭州对西湖南线的四大公园(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进
行整合。共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开挖水系2.6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
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四大公园均实现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杭州西湖是中
国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从此,雷峰
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为完
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西进工程”(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
等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等共计70公顷的
水面面积,并与西里湖互相沟通,改善和复原了周边的生态湿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
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上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新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起,沿白
沙路、圣塘闸、环城西路、湖滨路至二公园的沿湖地带,工程将湖滨机动车通道移入地下隧道,
路面改造成为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区腹地,为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
通过本次整治,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家旅游的风格。2003年起,靠近湖滨路与平海路交叉口
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乐喷泉系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赏。
2004年国庆节起,杭州花圃、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公园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加上2002年开
放的南线四大公园,西湖沿线成了开放式大公园。2009年3月20日,太子湾公园免费对游客开
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开始对包括西湖景区在内的高档会所等服务场所展开关停
整改等专项行动,以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的反腐和走群众路线工作目标。
折叠 列入世界遗产
1999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为西湖申遗,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向世界遗产中心正式
推荐“杭州西湖”作为中国2011年申报项目。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目录的景观范围共计3322.88公顷(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
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
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等其他文化史迹均在这个景观范围之内),
缓冲区7270.31公顷,列入的依据标准包括(ii)(即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
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iii)(即呈现有
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vi)(即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
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继江山江郎山(中国丹霞的一部
分)后,省内的第二处世界遗产。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位置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环境
地质
西湖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代《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
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
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民国9年(1920
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
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
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
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
湖恐怕早已湮废。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
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
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
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
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
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
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
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
代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
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
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
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
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
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
米左右。
水文
西湖的底质是由含有机质特别高的湖沼沉积而成,属于粉砂质粘土及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为藻
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中层为泥炭层及沼泽土层,最下层为基底粉石砂层。杭州西湖
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4k㎡,湖中岛屿面积6.3k㎡,湖
岸周长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泥泞最深处有5米,
所以在西湖水面游玩要穿着救生衣物。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了6.5k㎡,基本达到了300
年前西湖的面积。
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
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植物
西湖周边的植物资源颇为丰富多样。一年四季,各类花卉交替绽放飘香,不仅丰富了西湖的植物
景观,也大大改善了杭州的环境质量。
桃花——西湖沿岸、苏堤、白堤等处,遍植柳树和桃树,形成了“一株杨柳一株桃”的代表性景观,
另外夹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性植物。杭州桃花的花期一般为2月中下旬至4
月上中旬。
荷花——杭州的传统食品有荷花糕,萧山跨湖桥遗址中曾出土莲子化石,至少在唐代之前就有人
工种植荷花,宋代杨万里更有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湖面上共有荷花
14块区域、130亩,大部分处在北里湖与岳湖间。根据常年统计,6月初西湖荷花开始绽放,6
月底进入盛花期,一直绽放送香到8月底9月初。
桂花——作为杭州市花,桂花是杭州的代表性植物之一。诗人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说明早
在唐代,桂花就在杭州出现。桂树被大量种植在西湖沿岸各大公园,尤其以新西湖十景的“满陇
桂雨”和杭州植物园最负盛名。桂花可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种,以金桂、银桂为佳。
每年中秋前后,丹桂飘香,成为杭州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桂花除供观赏外,还具有食用价值。
金桂、银桂香气浓郁,是加工调味品的天然原料。腌制过的桂花和白糖拌在一起,即成了杭州传
统食品之一的糖桂花。西湖桂花的花期一般从9月上旬开始,到11月初结束。
梅花——宋代在孤山隐居的“梅妻鹤子”林逋,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
绝唱,也为西湖梅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积淀。灵峰、孤山和西溪是古来杭州赏梅的三大胜地。每
年1月底至2月中旬的春节期间为梅花的开花期。
除上述四种传统名花外,西湖也引进种植了大量外来品种。杭州太子湾公园自1992年起引进了
大量荷兰郁金香和日本樱花,成为一大新景观。上述两种花的开放时间为3月至4月末,郁金香
主要在西湖南面的太子湾公园,樱花则分布在苏堤、柳浪闻莺等地点。此外,花港观鱼的牡丹亭
(牡丹花)、柳浪闻莺的中日不再战碑(樱花)和杭州花圃(兰花)也都是知名的赏花去处。
折叠 动物
由于杭州市政府对于西湖的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西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逐渐改善。在西湖中可以
经常发现西湖野鸭、翠鸟、锦鲤鱼等动物出现。花港观鱼和玉泉等处可见识到多种名贵的观赏鱼
类,而柳浪闻莺的巨型网笼“百鸟天堂”中喂养着数十种飞禽,增添了西湖的生气。另外在沿岸树
木中,松鼠也成为游客们关注的对象之一。2005年10月,随着西湖综合整治工程的完成,西湖
第一次大规模人工引入水鸟群落,在北里湖水面放养了80只白天鹅。
折叠 编辑本段 景点介绍
折叠 一山(孤山)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
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
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
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
慕才亭(苏小小墓)等。
中山公园原为清代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
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
东北角,为纪念宋代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
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
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西泠印社创办于1904年,因地
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
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雷峰塔原名皇(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顶上,为吴越国王钱俶为
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
塔身。由于传说雷峰塔的塔砖可以用来驱病强身或安胎,长期有人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
1924年9月25日下午,几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负,突然全部崩塌。2002年10月25日,重
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旧雷峰塔的原址之上,旧塔座部分成为遗址的展示厅,并有许多的文献资
料供人参观。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山顶,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毁坏六次重建。现存的砖塔,为六
面七级,是1933年按明末以后的原式样重建的,并在1996年更换了朽坏的塔刹构件。是西湖宝
石流霞景观所在,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之说。
小瀛洲(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
称。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
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
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
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岛上主要景点包括
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所在位置与当今不同。据清初文献记
载,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
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湖心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
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 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
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
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 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
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
上 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
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
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阮公墩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
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
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
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
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
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
活动中颇受欢迎。叫生态岛。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
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
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断桥(详见“断桥残雪”)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
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
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民国三年(1914年)
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为了保护断桥和锦带桥不受来往车辆重
压和撞击,现自断桥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机动车通行。所有来往孤山的车辆必须通过西泠桥
出入。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
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
“束浦”之讹)、 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
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
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
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
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
尽。”1950年,有关部 门加高加宽堤身,并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现苏堤禁止机动车(电
动旅游车除外)通行。
杨公堤又称“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于苏堤,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杨
公堤在西湖西进工程中,恢复了相对于苏堤的“里六桥”: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和浚源。
现杨公堤路面较宽,设有双向单车道,中间加以绿化隔离带,沿路主要为宾馆及疗养院等设施。
主要景致有盖叫天墓、郭庄、刘庄、乌龟潭、茅家埠等。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
人诗词也多有提及。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
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代,康
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
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
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
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
名更广为人知。
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对偶整齐(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
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
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
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报》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
九溪烟树等。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
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
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
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三评西湖十景”和名称征集,灵隐寺等一批景点入围,成为了新新西
湖十景。景点中既有千年古刹灵隐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恢复重建的文化景观钱王祠、万松
书院等。
西湖十景名称之沿革
南宋时期
平湖秋月
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南屏晚钟
曲院风荷
康熙题字
沿用
沿用
沿用
雷峰西照
南屏晓钟
沿用
现代通用名
沿用
沿用
沿用
雷峰夕照
南屏晚钟
沿用
新西湖十景
云栖竹径
九溪烟树
虎跑梦泉
黄龙吐翠
满陇桂雨
玉皇飞云
三评西湖十景
灵隐禅踪
六和听涛
岳墓栖霞
湖滨晴雨
钱祠表忠
万松书院
花港观鱼
柳浪闻莺
三潭印月
两峰插云
环湖街道
沿用
沿用
沿用
双峰插云
沿用
沿用
沿用
双峰插云
龙井问茶
宝石流霞
吴山天风
阮墩环碧
杨堤景行
三台云水
梅坞春早
北街梦寻
西湖周边的街道马路是将西湖与杭州市区紧密连接的纽带,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和名胜古迹也极大
地丰富了西湖景区的景色内涵。环湖一周,按顺时针方向,道路分别为:北山路、湖滨路、南山
路、杨公堤(又称西山路)。
北山路:东至昭庆寺少年宫和环城西路,西至灵隐寺,因路沿西湖北山之麓得名。旧名为岳王路、
北山街、静江路、环湖北路等。北山路蜿蜒于葛岭和栖霞岭山麓,并在西湖沿岸种植大片绿地公
园,是西湖周边车辆密度最大的道路之一。北山路北侧自古建有大批私人别墅和宾馆,建筑风格
多样,是杭州名人旧居建筑较为集中的街区。自东向西,著名的建筑有:望湖楼、蒋经国旧居、
省庐(别名竹隐别墅)、静逸别墅(张静江建)、坚匏别墅、新新饭店、秋水山庄(史量才建)、
春润庐(宋春舫建)、抱青别墅、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香格里拉酒店、赵无极祖居、黄宾虹
故居、林风眠旧宅等。北山路也是著名的赏荷胜地,每逢夏季,断桥附近和放鹤亭对面的水面荷
香阵阵,吸引了大批游人的到来。
湖滨路:南起解放路西端,北至北山路。其址原为杭州西城墙,民国初城墙被拆,改为马路。湖
滨路沿湖一侧为湖滨公园,从南之北分别为一公园到六公园。湖滨路东侧为繁华的商业区,建有
大量饭店酒肆,如知味观、太子楼、杭州酒家等。每逢旅游旺季,湖滨一带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2003年,在湖滨路和西湖湖底建成湖底隧道,直接连通环城西路和南山路、解放路,极大地缓
解了湖滨地区的交通压力。而湖滨路面也进行大规模改造,沿湖一带变为步行街,附近建有高档
宾馆和品牌服装街等。
南山路:北起解放路西端,在长桥公园南折,于杨公堤处西接虎跑路,约长2500米。旧名涌金
路、膺白路、南屏路、环湖南路等。南山路路面宽阔,沿湖一侧有涌金公园、柳浪闻莺、长桥公
园、雷峰塔、净慈寺、钱王祠、花港观鱼、太子湾等景点。另外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故居、杭
州碑林、浙江美术馆、勾山樵舍(陈端生祖居)、茅以升旧居、澄庐、西湖天地等建筑为南山路
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街道两侧也集中了大量咖啡馆、酒吧、茶屋。
杨公堤:南起南山路西端,北至北山路西端。因位于西湖以西,又称西山路。今存流金、卧龙诸
桥。参见上文“杨公堤”一节。
旅游指南
美虾爆鳝面、片儿川面、知味小笼、猫耳朵、南方迷宗大包、吴山酥油饼、西湖龙井、西湖醋
食 鱼、西湖野鸭、西湖酥鱼、西湖莼菜、西湖藕粉、西湖牛肉羹
特龙井茶、丝绸、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天竺筷、杭州刺绣、真丝绡、昌化山核桃、古香缎、
产 天目云雾
公交
杭州公交一般分为普通公交、空调公交(路号前加K)和中巴,多采用1票制,其
中普通车1-1.5元;空调车:2-3元;BRT:3-4元。
杭州地铁一号线起于临平副城及下沙副城中心区,止于江南萧山湘湖,线路途经大
交
通
出租车
地铁 型客流集散点有:武林广场、湖滨构成的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和主要的商贸区。
采用分段计价,起步价为2元/人次,最高价为8元/人次。
杭州分普通出租车(蓝色)和电动出租车(黄色),起步价均为11元/3公里;行
驶里程3-10公里每公里租费2.5元,超过10公里以上的部分加收50%的回空补贴
费(即每公里3.75元);因路阻及乘客要求临时停车的,4分钟1公里租费计收(即
等候4分钟按2.5元计收)。
租车费用:现金300元(Z卡),1小时之内免费,快超出去一小时了的时候可以
就近还车,再租车就是重新开始计算了。1小时以上2小时以内1元,2小时以上3
小时以内2元,3小时以上每小时3元。凡租用时间在4小时(含)、租用车辆超过
10辆以上的,可在团队包车服务窗口预约办理团队租车服务。租用半天(4小时)按
5元/辆计价;一天按8元/辆计价,在西湖周围的景点区(除了雷峰塔之外)停车
自行车 是无需停车费的。
租车时间:夏令时:6:00-21:00,冬令时:6:30-20:30,还车时间顺延半个小
时,如果超过时间的话要到24小时服务点还车,这些点一般都在市区。
租车情况:在景区附近租车点遍布。大的服务点还有地图可以提供,但是地图上绘
制的租车点不全,很多地方地图上都没有显示。不过还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太晚,
因为很有可能你想还的地方位置已经满了。
注
意
事
项
1. 西湖游船大小、价格不一,通常坐5-10人左右,最好找人拼船。线路上有的单程有的来
回,出发前最好问清楚。
2. 西湖附近的物价比市区略高一些,觉得贵可以自带一些干粮。
3. 西湖周边几乎四季都有看点,冬天看断桥残雪,九十月满陇桂雨的桂花节,七八月曲院
风荷赏荷花,三四月太子湾公园的郁金香,以及春天的苏堤春晓,都是很值得一看的景观。
特色活动
西湖杜鹃节
4月20-5月20日
举办地在满陇桂雨公园。
西湖荷花节
7月-8月
举办地在曲院风荷,主要活动有:赏荷花,采莲蓬,剥莲子,做荷花餐,听 民间戏曲,放荷花
灯祈福,荷花交易会、西湖荷花小姐摄影模特大赛、中国荷花品种展览会等。
西湖中秋赏月晚会
农历8月14日-16日
举办地在平湖秋月,主要活动有:歌舞杂技、民乐表演、风味晚餐、夜游西 湖等。
西湖国际桂花节
9月16日-10月31日
举办地在曲院风荷,主要活动有:赏荷花,采莲蓬,剥莲子,做荷花餐,听 民间戏曲,放荷花
灯祈福,荷花交易会、西湖荷花小姐摄影模特大赛、中国荷花品种展览会等。
西湖国际烟花大会
10月中旬
主要活动有:异国烟花并放,倒印西湖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宗教艺术
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
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当时各代国王热
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
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20:2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57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西湖介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西湖介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