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话剧茶馆的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5-02-24 10:50:5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谁的本领大教案)

话剧茶馆的观后感

《茶馆》分为三幕,每一幕都是由大傻杨的数来宝开始,使得三幕的衔接十分

的流畅。下面是有话剧茶馆观后感,欢迎参阅。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一

有幸观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特记下些许拙见。

一开场,整个舞台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压抑,混乱。茶馆的整齐有条的建筑没有

了,支撑整个舞台的,是数根粗大的未经装饰的大木柱子,横七竖八是构建起来。

老北京典型的窗户歪歪斜斜,门与窗的透视严重不对,整个舞台构架像是快要倒下

来的样子。背景色是一个十分压抑不安全的灰黄色,很显现这个舞台十分明确地向

观坐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不合常理,贯穿整个戏的除了混乱,还是混

乱。在艺术的角度上看,这是20世纪前期在欧美先后兴起的表现主义的处理手

法。

第一幕茶馆的时代背景是维新变法失败后,应是《茶馆》在整场戏中最旺盛的

时期,而眼前的茶馆依然是破落残旧,凌乱不堪的摆设,着眼见不着如何兴旺,但

只闻吆喝声,欢谈畅饮声如雷鸣贯耳,演员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

副繁荣安乐的景象,这应是导演与舞台设计师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个人认知里,根据整个剧的主旋律,是不太认同这样的舞美设计的。顾

此失彼,是我对这场设计的最大感受。设计者的意图很明确,象征性舞台背景,淡

化背景并把焦点放在逐个演员的精彩细节里,若处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剧绽放异彩。

可偏偏在第一幕与第二幕里,东歪西倒的简陋舞台布景与刚阳有力的时代演员那种

依存关系中却是十分突兀,布景是舞台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馆》剧情越演越衰

落,人物性格的热情棱角也因随着时代的冲涮被渐渐磨平,人变老了,灯光变暗

了,风气变得更混乱了,而舞台布景从一开始的凌乱到最后也是凌乱,贯穿整体似

乎是没有什么变化,不能跟随剧情发展,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哑剧演员"。

这些,皆因是对剧本整体的时代规则把握力度不够准确,演员在其中表演已经

是很难和上调子,观众的感觉更是像被盲目地牵扯到不相关的信息里进而不能投入

气氛中。随着演员的时光穿越,舞台一开始就"歪倒架构"决定舞台只能作很微小的

变化,此时演员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脱离了舞台的个人表演。直至最后一幕,曲终人

定局,人物一个个黯然离散,最初混乱的社会没有改变,而是被更混乱的制度覆盖

管制着,此刻歪斜的舞台与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点豁然开朗,找到路子的感觉。一

开始就十分压抑的舞台气氛,到最后也是十分压抑甚至更加压抑,其中没有什么变

化,倘若音乐旋律上也没作一些亮点为剧中提亮的话,观众的感觉除了审美疲劳的

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台设计的构思很优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是要与灯光紧密结合的,没有了灯光的塑造,表现主义

就很难迸发出其隐潜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茶馆》剧本的创作形式决定了茶馆不必

过多的灯光运用,不似莎士比亚剧作里,大段的读白大段的个人表演和多演区表演

模式,莎剧无论在象征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的舞台处理手法上都是如鱼得水,游刃有

余的。而《茶馆》剧作最大意义是历史时代背景的刻画,所以《茶馆》在上述的舞

台上才显突兀,火候不足。运用表现主义舞台构思老舍大师的《茶馆》,在分幕剧

中,需用心琢磨。

全剧不长,却把维新变法失败后--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胜利横行的

社会面貌通过人物的种种对话与关系中很巧妙地表露出来,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

伟大。全剧不温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处,语言形象对人物的刻画更是淋漓尽

致。剧中出现了很多不党派不同社会立场的人,都最后都纷纷给了个结局,无论是

悲,是喜,是庆幸,是失望,都还有下一代去延续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转月异,

茶馆退场了,时代与人物矛盾的纠结依然继续着。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二

老北京的茶馆大约有三种,即清茶馆、书茶馆和茶饭馆。清茶馆只是喝茶;书

茶馆里则有艺人说书,客人要在茶资之外另付听书钱;茶饭馆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

饭,但提供的饭食都很简单,不像饭馆的品种繁多。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里的

裕泰茶馆,就是一家茶饭馆,所备食物似乎只有烂肉面一种。

茶馆的伙计都是青壮小伙子,没有用女招待的。因为用女招待,客人如不规

矩,则使主客都不快。这是一种行规。王利发在茶馆经营不下去时,说到自己打算

请女招待,要自己掌嘴,原因就在于破坏了行规。这种行规似乎不只限于茶馆,饭

馆也是如此。电影《老店》,话剧《天下第一楼》写的.都是旧北京的饭馆,伙计

也都是男人。茶馆伙计提水壶的手势有专门的讲究,要手心向上、大姆指向后。我

们一般人提水壶时的手心向下径直握住提系,在茶馆里被认为是提尿壶,如此,对

客人是极不礼貌的。茶谱写在特制的大折扇上。客人落座之后,展开折扇请其点

茶。茶客自带茶叶称为自带门包,茶馆为其泡茶只收水钱。讲究的茶客落座之后,

要拿出一块专用的布铺在桌沿上,一只胳膊的小臂支在上面侧身坐着,再拿出手帕

等放在桌子上,这是一种派头儿。茶馆里不供神像,只在柜台前放一缸水,表示以

水为利。茶馆只用方桌长条板凳,没有用椅子的。四川茶馆多是较矮的竹椅,半坐

半躺,显得更加懒散。

坐茶馆的乐趣不只在于喝茶,也在于其热闹,既可以融入其中,说一些可有可

无的闲话,也可以出乎其外,在喧闹之中兀然独坐品味生活的悠闲,使悠闲更加丰

富和突出,这才是坐茶馆的真味所在。至于在茶馆中谈生意说事情,把茶馆当成别

致的办公室的,如《茶馆》中的刘麻子,在茶客中只能算作下品,虽然没了这样的

茶客,茶馆也就不是茶馆了。

旧北京茶馆很多,这有两个条件,一是爱喝茶的人多,二是有闲的人多。北京

人喝茶的风气很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习惯。穷困如

拉黄包车者,日暮收工时也要买一包茶带回。高碎或高末就是旧时北京所特有的,

其实是茶叶店筛茶时筛出的茶叶末,在别的地方是弃之无用的东西,北京的穷人买

不起好茶,故茶叶店也将此物出售,意为高级茶叶末。北京茶叶店包茶,一两茶可

包为五包,也是因为穷人每次买茶很少。不少北京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

喝茶。烧水的专用工具叫氽,用白铁皮制成,直径约一寸半,细长筒状,径口处有

长柄,加水后可直接插入炉火中,使水能很快烧开。茶喝够了才吃早饭。所以老北

京人早晨见了面要问候:喝了没有?如问吃了没有,就有说对方喝不起茶的嫌疑,

是很不礼貌的。

北京人独重花茶,著名的茶叶店如张一元、吴裕泰,都以窨制花茶,工艺精

细、货真价实而获信赖。南方人往往看不起北京人的爱喝花茶,汪曾祺就说,他不

喝花茶,但好花茶除外,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喝

的花茶想必品质极高的。对北京人好喝花茶的原因说法不一。一说是北京地下水质

不好,花茶香气浓郁,可以盖过水的苦涩;另一说法是过去交通不便,南方新茶运

抵北京要一个月,路上风吹雨淋,茶叶往往都变质了。用花窨过之后,变质的茶味

就喝不出来了。这两种说法都未必可靠。山东的水质没什么问题,四川当地就产

茶,山东和成都的人也都爱喝花茶。估计还是和口味有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14:5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49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话剧茶馆的观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话剧茶馆的观后感.pdf

标签:茶馆   舞台   北京   人物   演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