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探析

更新时间:2025-02-24 11:03:1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除夜)

《教学与管理》 2010年1O月1日 

⑩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王传斌 王继顺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I 

的“八”指的是一个文才集合中量的多少,具有基数含义。 

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I 

而“二郎神”的“二”表示顺序,传说是秦时郡守李冰的次 

新时期国家对数学教育的要求。究竟哪些是有价值和必l 

子杨戬,死后封二郎神。三是象形和通假之用,如十字军 

需的数学?哪里有有价值的数学?怎样用好有数学价值的。 

和十字架中的“十”是一个象形符号;再如一副对联的寓 

教学资源是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落脚点。其实,我l 

意,在旧社会,一位长工请先生写了一副数字对联,上联 

们身边的民俗文化渗透许多数学元素,有效地挖掘出渗J 

是二四六八、下联是三五七九,横批为缺一少十,“一”通 

透的数学元素作为教学资源,合理用于课堂教学能激发l 

假“衣”,“十”通假“食”,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吃穿,用此来 

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民俗文化概念 

I 

表达对旧社会的讽刺。虽然数字数量占据汉字的比例很 

 l

小,但作用无穷。人类离不开数字,难怪毕达哥拉斯说“万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和文化的统称,也I 

物皆数”呢。 

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聚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 

2.民俗节日的数字。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农历九 

承的风俗生活和文化习惯,是普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l 

月九日这一天定为老人节,这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 

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l 

称“重九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 

化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l 

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 

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 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 

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二、民俗文化中数学元素分析 

逻辑推理、思想方法等,这些都是数学元素。 

l 

会。”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问的节日。为什么选 

l 

“九”呢?其实九是0,…,9十个数字符号所表示的自然数 

l 把最大的数字表示的月和日送给老年人是对长者的最好 

许多民俗文化涉及数学符号、几何作图、数学运算、l 中最大的一个,与“长者为大”、“久久长远”的俗话协调, 

1.民俗语言中的数字符号。数学无所不在,每个人或f 

尊敬。 

3_士祥图案中的几何符号。《神奇几何》认为:“精神力 

人们就认识到数的重要。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一 量是天国的,物质力量是尘世的,尘世的形式常被表示为 

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希腊毕I 

几何图形,并被认为是纯粹的天国形式的外表。通过适当 

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庞大、万物和完美无缺是数字的力l 

的表现和安排,物质图形产生一种与它的天国原形的和 

量所在,它是人类生活的开始和主宰者,是一切事物的参l 

谐共鸣,结果这种图形就具有护符的效力,然后这种效力 

就被用于完全实际的目的,如治病,生意兴隆,消灭敌人, 

与者。没有数字,一切都是混乱和黑暗的”。可以说数字是: 

最基本的数学符号,也是最重要的数学元素,构成数学的l 

恋爱,还有其他很多情况”。吉祥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 

基石。在民俗语言中含有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所起的作J 

大凡吉祥愿望的载体都是通过“图形表意”的,于是有人 

多或少地要用到数学,要接触数学。早在2000多年以前,1 

用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一是实意和虚意之分,如成语一 说“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上 

能找到弧、圆心角、同心圆、切点、扇形、对称及正弦曲线 

心一意、二桃杀三士、……十月革命中的数字代表实实在l 

等几何概念。如圆圆相连代表金钱串,表示一种寓意—— 

在的内容,而有些成语中的数字只能表示虚意,如九霄云l 

外,意思是在九重天以外,形容无限遥远或无影无踪。有l 

财源滚滚来。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有些民居的形状有方 

的人家还用数字串书写春节对联:“一元二气三阳泰,四: 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既科 

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个奇妙的民居世界。传统 

时五福六合春”。二是序数和基数之别,如才高八斗,据说l 

的家具、雕刻、装饰、民族服装的图案及剪纸、印染、编织、 

谢灵运把天下的文才计量为一石(一石等于十斗),曹植I 

刺绣、陶瓷、建筑、装潢、广告、布景以及衣食住行等日常 

占了八斗,他占了其中的一斗,其他人合占了一斗,这里} 

5O・ 

王传斌王继顺: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探析 

5.歌谣中的数学运算。江苏赣榆县农村“数动物”歌 

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着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请你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这首 

歌谣把动物与数数联系起来。江苏北部的“数九歌”:一九 

二九北风寒,行路要裹头和脸;三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软 

毛鸭;四九严寒天,地硬如板砖,五九萌芽欲降生,六九柳 

条快发芽;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耕 

牛进田野;九九八十一,家家送饭地里吃。九九歌(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 

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 

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 

图1 

十四,枯桠枝发嫩刺;-tz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k九 

黄金分割是最典型的美学定律。据说在古希腊,毕达 

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 

哥拉斯经过铁匠铺前,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 斗笠。这里的“九九歌”是一种民间记数法,地方不同,说 

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 

法不一,但都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 

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图I所示, 

“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 

把一条线段AB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 

6.农村民俗活动中渗透的数学知识。最典型的是人 

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如AC:AB= — 二L= 

们喜欢玩的“锤子、剪刀、布”游戏,它是起源于中国并流 

Z 

传到世界的民俗猜拳游戏。在甲、乙两人的游戏中,求(1) 

0.618。著名画家达・芬奇画线条和长方形时就遵循这个 

平局和一方获胜的概率;(2)甲、乙获胜是否公平? 

比例数值,被称为“黄金分割”,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绘 

游戏中,甲、乙出拳是随机的,游戏规则具有循环性, 

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 

而不具有传递性、对称性。平局的含义是两人出法相同, 

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简单的七巧板构造出许 

例如都出锤子。 

多美妙神奇的图案,真是巧夺天工。 

4.民俗语言中的数量关系。有些民俗语言还反应量 

三f广  

的对等关系,如常说的“半斤八两”,旧制一斤含十六两, 

※ a 口 

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把两个对等关 

刀卜

I 

系用量的形式表示出来。 

 △ 口 ※ 

五角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图形,每条线段上有2个 

 f

黄金分割点。民间有一句口诀:“九五顶五九,八五两边 

锤子 口 ※ a 

分”,用来近似画正五边形(五角星)的方法。如果设正五 

边形的边长为1,意思是说,长为0.95的线段上面是0.59 

1 . . 。 . 

f 锤子 剪刀 布 甲 

长的线段,长为0.8和0.5的线段在一条轴线的两边。如 

次出拳甲胜表示为A,甲败表示为※,平局表示为口 

图2,画垂直的线段,ECLOD,ABLDF,取OI)--059,OF=O.95, 

OE=OC=O.8,FA=FB=O.5,这句简单的话却有至深的内涵。 

图3 

可以用三角函数检查误差情况,正五边形的一个内角为 

甲赢的含义是甲出锤子且乙出剪刀,甲出剪刀且乙 

108。,在胁△COD中,OC=sin54。=0.80901, 

出布,甲出布且乙出锤子,共3种情况。 

OD:cos54。=0.587785,这种方法与实际误差分别为 

乙赢的含义是乙出锤子且甲出剪刀,乙出剪刀且甲 

l・1 13% ̄0.3768%。D 

出布,乙出布且甲出锤子,共3种情况。 

甲有3种不同的出拳方法,每一种出法都是等可能 

,、 

E 

l的,乙同样有3种不同的出拳方法,每一种出法也是等可 

I能的。一次出拳游戏共有3x3=9种不同的结果,可以认为 

l这9种结果是等可能的事件,所以出拳一次的游戏结果 

A F B 

:可以看成是古典概型,它的基本事件数为9。 

图2 

I 此游戏中有三个事件,分别记为事件A:甲方胜,乙 

王传斌王继顺: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探析 

方败;事:件B:甲方败,乙方胜;事件C:不分胜败。如图所I 9.笑话中的数学推理。如大家听说过用来教育学生 

示,甲胜用“△”表示,甲败用“※”表示,甲不分胜负用l如何学习的“一二三万”笑话。传说一个笨财主有一个笨 

“口”表示,所有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总数为9种,事件A I儿子,有一年财主为儿子请了一个私塾先生,这天先生划 

发生的结果总数为3,P(A): : ,类似地P(B): ,P;了一横告诉孩子这是“一”,划了两横告诉孩子这是“二”, 

(c): I

. 

所以对于双方来说,每一次出拳获胜的概率为li兴地说:划了三横告诉孩子这是“堡誊认专就这/厶三”简单,。这时财主和他的笨儿子高 就把 先生打发走了。 

, 

I过几天笨财主要请一个姓万的财主来家吃饭,叫儿子写 

失败的概率为争,平局的概率为÷,显然这个游戏;请柬。过了很久,财主发现儿子正趴在桌子上划道道呢。 

是公平的。 f儿子说,这个人姓什么不好,偏要姓万。快了,已经到八千 

农村老百姓最喜欢玩的麻将是掷两个骰子,计算朝I多了。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发现财主的思维方式就是数学 

上的两面数字之和(从2到12共11个整数)来确定抓牌:中典型的“不完全归纳法”。 

顺序的,口诀为“二上头,三对门,四到底,五在手,……十j l0.民俗文化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农民用“加半 

二到底”;有的地方说成是“二下、三对、四反、五在、六下、l移三”口算出农田的亩数。方法是这样的,先计算出一块 

七对、……十二反”,“下”指你的右手,“对’’指对面的牌l地是多少平方米之后,把原数加上它的一半,小数点再向 

友,“反’’指左手。实际上是用数论中模为4的剩余进行分 左移动三位就计算出多少亩了,比如算出一块地是1200 

类的,渗透“模’’的概念、排列组合和分类思想,又如推算I平方米,1200+600=1800,小数点左移三位,得1.8,这块土 

那天是星期几用到模为7的剩余。 f地为1.8亩。实际上,1亩=666.7平方米,1800+666.7=1.8, 

7.迷信中的数学对称。“数学现在可用作解释我们这!此方法代替除法,看农民的智慧多么了不起。 

个时代主要问题的模型,这个问题就是揭示至高无上的l 战国时代的《庄子・天下篇》的一句俗话,“一尺之棰, 

宗教目的,探求人类精神活动的意义。,’古希腊哲学家认1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之棰”,今天取其一半,明天 

为:‘‘数学是神学与可感知的物质世界的中介”。江苏赣榆i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于是 

农村流传衣服纽扣“四六不成人’’的说法。显然这是迷信:“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一尺之棰 

的说法(农村往往把不好解释的问题归为迷信),难道穿I是一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个观点 

四、六个纽扣的人真的不成人,难道不成人都是穿四、六j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这是辩证的 

个纽扣的人? i思想,同时它充满了极限思想,从中可体现出我国早期对 

从数学的角度边思考边实验,其实这里有一个数学l数学无穷的认识水平。 

问题——对称,对齐两个扣眼,然后对折一次,其对称中} 当然还可以找到符号化思想、模糊数学思想等等的 

心就是第三点,再对折一次,分别找出另外两个对称中I例子,在此不赘述。 

心,从而确定出5个点的位置。 

! 事实上,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特别是我们生活中熟 

条衣襟上纽扣的位置就是利用找线段对称中心的f悉的民俗文化,注意挖掘 含有的数学元素,并巧妙地应 

方法确定出来的。过去的裁缝不识字的多,能进行算术除f用到教学中,如数数教学可以用歌谣,数学命题用来引题 

法的更少,裁缝为避免除法运算和度量误差,利用找对称l等,能激发学习兴趣,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 

中心的方法确定纽扣的位置,既简单又准确,是多么好的:学数学的热情和用数学的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个数学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l

【2]谈祥柏.乐在其中的数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民俗中的数学命题..江苏北部农村以煎饼为主食,』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做煎饼的工具是鏊子,于是流传一句民俗“板凳鏊子1 1997・ 

33,100条腿往上按,板凳鏊子各几何?’’可以用假设法分I 

析得解:每条板凳4条腿,每个鏊子3条腿,假设33全部l [3]新华词典编纂组.新华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是板凳,应该有132条腿,132—100:32,计算结果为何比f 1997・ 

实际多32条腿呢?原来是把3条腿的鏊子假设为板凳: [4】ffC]P.J.戴维斯,王前等译.数学经验.南京:江苏教 

了,每个多出一条腿,32条腿就是32个鏊子,于是计算I育出版社,1991. 

出板凳1个,鏊子32个。当然还可以利用方程组解,设板I 【5]罗浩源.生活的数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凳x个,鏊子 个,{ i 00,解得{: 2,这个问题类 

似于“鸡负同笼” I (责任编辑刘永庆’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10:4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48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探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探析.pdf

标签:数学   民俗   文化   数字   表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