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党群工作总结)
中秋节十大民俗
中秋节十大民俗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
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
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
“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
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
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
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
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
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
用它赠送亲友。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
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
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
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
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
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
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
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
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
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
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
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
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
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
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
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
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
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
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
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
《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
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
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变化。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
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
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
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
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
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
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
田螺的习惯。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
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本文发布于:2024-03-09 18:1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41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秋节十大民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秋节十大民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