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导卫)
世界近代史下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世界近代史下期末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民宪章》
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6月,由伦敦工人协会的
领导人威廉洛维特拟定。宪章交普莱斯及其他有关人员审阅后,于
1838年5月8日公布。主要内容为:(1)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
男子(目前因犯罪而坐牢者除外),都有选举权。(2)无记名秘密投
票。以保障选民可充分自由地运用其投票权。(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
产资格的限制。(4)议员应支付薪金,以便使当选议员的人能离开原
来的职务,用全部精力为国家利益服务。(5)平均分配选举区。按照
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人民宪章
的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它是由工人阶级
第一个提出来的,是实现社会改革的一种手段。
2、堪萨斯内战
1854年美国堪萨斯州人民反对奴隶主反动武装的斗争。1854年
美国国会讨论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建州。根据《密苏里妥协案》,两
个州均位于北纬36度30分以北,应划为自由州。但奴隶主却强迫国
会授权新州居民自己决定奴隶制的存废。《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
出台后,规定堪萨斯准州延伸至北纬40度以南,结果奴隶主立即武装
进入堪萨斯企图用武力强行建设奴隶制。不堪忍受暴行的堪萨斯工人、
农民、废奴主义者奋起反抗,与奴隶主武装进行流血斗争。堪萨斯内
战直到1859年才得以平息,马克思称之为美国内战的开端。
3、密苏里妥协案
1820年美国国会为解决密苏里州加入联邦引起的争执而达成的妥
协法案。1819年之前,美国自由州与蓄奴州数目相等,南北双方在参
议院中的势力是平衡的。1819年,密苏里申请以州的资格加入联邦,
引发南北双方争执。1820年,在亨利·克特的协助下,国会通过了妥协
案;确定密苏里为蓄奴州,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分出缅因州作为自由州;
同时法案还为尚未建州的西部广大土地规定了奴隶制与自由制的分界
线—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奴隶制区域,以北为自由制区域。《密苏
里妥协案》只是暂时缓解了南北双方争执,并未解决奴隶制问题。
4、宪法纠纷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由军事改革案引起的宪法纠纷。因以维护
宪法为
名,故称。1860年,陆军部长在议会里提出军事改革法案,议院
中多数议员利用1850年宪法赋予议会的权力,拒绝批准政府提出的军
事拨款。为摆脱军事政策无法实施的困境,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
麦为宰相。俾斯麦采用铁血政策,在不经议会同意,擅自开支军队改
革费用,同时下令限制新闻出版自由,被议会弹劾为“违宪”。1866
年普奥战争后,议会以事后同意军队改革的财政拨款方式结束了宪法
纠纷。这次纠纷差点使威廉一世主动下台,幸亏俾斯麦的救援,也提
高了俾斯麦的政治地位。
5、铁血政策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1862年9
月,俾斯麦在议会所发表的“铁血”演说中提出铁血政策,对内主要
是改革封建弊端,镇压工人运动;对外主要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包括三场战争,即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铁血政策,
德国完成统一,并且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6、废藩置县
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推出的新政措施,用以废除传统的大名制度,
设立新的地方政府。德川幕府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决定废除封建制度,
革新日本的制度;政归天皇,超过三百个大名放弃领地,废除所有以
往的藩国;政府成立地方政府,按照地理分布划出三百余县。虽然幕
藩体制没有被完全废除,但在名义上已不再存在。
7、文明开化
19世纪70、80年代日本明治政府推行学习西方,建立资本主义
精神文明的运动。主要内容为:第一、大量吸收西方近代学术与思想,
比如说生物进化论和天赋人权思想的传入;第二,大力振兴教育,取
消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于1872年颁布《学制》,确立了包括小
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度教育的近代教育学校体系,并努
力普及义务教育;第三,改造生活习俗,提出“托亚入欧”的口号,
建设鹿鸣馆、实施“改历”、“易发”等接近西方文化的生活习俗。
文明开化促进日本人思想的进步。可全盘西化的趋向,否定了日本的
传统文化,造成大量民族文化财富外流。此外,教育本身具有忠君色
彩,导致以后的军国主义。
9、拿破仑三世
即路易·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他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波拿巴凭借拿破仑一世的威望和君主派大资
产阶级的支持,被选为第二共和国的总统。权力欲望极大的波拿巴于
1851
年底发动军事政变,独揽大权。1852年12月2日,波拿巴称帝,
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史称拿破仑三世。他在位期间,在经济上鼓励
和保护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完成工业革命;在对外关系上,参加克里
米亚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协助萨丁王国进攻奥地利。1870年普法
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战役中被俘,第二帝国旋即瓦解。1871
年普法和约(即法兰克福条约)签订后,波拿巴被释放,随后流亡英
国,后病逝。尽管拿破仑三世穷兵黩武,可他致力于法国工业革命的
完成功绩值得称道。
10、加里波第
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领袖。1833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1859年
奥意法战争爆发后,应撒丁首相加富尔的请求回到意大利。1860年,
加里波第率军先后征服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随即将征服的土地合并
于撒丁王国,使意大利基本得到统一。1866年,他率领志愿军参加奥
意战争,通过这次战争使威尼斯并入意大利。加里波第毕生为实现意
大利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11、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印度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起义。以1857年初的
“涂油子弹事件”所引发米特鲁士兵起义为开端,到坦比亚·托比英勇
就义,经过两年多的斗争,起义被镇压下去。起义的原因是东印度公
司对印度的疯狂掠夺,以及大刀阔斧的社会改革,特别是取消养子继
承权触及了印度贵族阶层的利益。这次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
司管理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大起义过程中
涌现了章西女王和坦比亚·托比这样的民族英雄,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爱国主义觉悟。从更大范围说,它是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重
要组成部分,显示了亚洲人民不甘心受奴役的英勇反抗精神。
12、考迪罗主义
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制度。考迪罗在拉丁语
中意为“军事首领”或“领袖“,泛指拉美各国的军事独裁者。在拉
美各国独立初期,考迪罗大多是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后来多为军官
出身或某一地主集团的首领。考迪罗统治的实质是独立后各国地主阶
级借以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这种统治方式依靠的是教会和军队。
尽管有些考迪罗在其统治期间为民众谋福利,比如曼努埃尔·贝尔。可
是为数不多,考迪罗主义对拉美各国具有诸多负面影响。因为考迪罗
拥有无限权力,他们经常以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来换取欧洲国家和美
国的借款,这就为外国资本的渗入和政治干涉打开方便之门。
13、“三皇同盟”
1873年德皇为了达到孤立和打击法国的目的,与俄、奥两皇结成
的同盟。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
遇到第三国侵略危机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同年十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从而形成“三皇同盟”。三皇同盟
本质是以维护君主间的协作原则,敌视民主力量镇压革命运动为目的
的反动联盟,是神圣同盟的再版。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削弱
法国的目标。俄国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安全
的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解。可三国之间的矛盾依
然存在,互相猜疑,故于1878年柏林会议之后,三皇同盟就已经不复
存在了。
二、简答题
1、英国1832年改革与1867年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首先,两次改革都是工业资产阶级参加政权,削弱贵族势力的斗
争。其次,都以普选权为幌子欺骗下层民众,从而获得与贵族政府抗
衡的群众基础。
第三,都是英国政坛妥协风气的鲜明体现。
第四、两次改革后,妇女都为获得选举权。
(2)不同点
第一、从改革前的暴力成分看:1867年前的海德公园事件要比
1832年前的斯温运动来得温和;
第二、从改革的内容看:在降低选民财产限制,1867年的改革要
比1832年的放宽许多;
第三、从改革的影响看: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得城乡无产者和小
资产阶级被排除在选举权之外,而1867年的议会改革则有部分的工人
和农民获得了选举权;
第四、两次改革酝酿的时间不同。1867年议会改革酝酿的时间为
15年比1832年的短。
第五、两次改革的背景不一样,1832年前少数土地贵族仍然操作
国家政权,有钱无权的工业资产阶级无法涉足政治,下层群众更没有
机会。1867年前,两党政治逐渐形成,支持议会改革成为两党竞争的
热点。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内容与影响(1)原因
第一,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
法满足
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而且用农奴来劳动,阻碍了技术革命。
第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挫伤俄军40年前打败拿破仑的优越感,
反思俄国的经济生产模式。
第三,尼古拉二世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与其让农民自下
而上解放自己,还不如自上如下解放农民。”
第四,农民骚动引发统治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群众性叛乱的担忧。
第五,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官僚阶层和俄国知识分子基于道德原
因希望废除农奴制。
(2)内容
关于农奴制的废除,二一九宣言:
第一、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农民脱离地主的管制,有权以个
人的名义从事社会活动,还能够转行。
第二、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
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赎金的20%-25%由农民
支付现金,其余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需在49年内向政府还本
付息。
第3、 为了管理农民,又规定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
其他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建立地方自治机构,比如自治会议和自治局;效法西欧模式,进
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等等。
(3)影响
第一、亚历山大二世的《解放法令》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
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
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大。
第二、农奴的解放引发政治上层建筑的改革,效法西欧的司法制
度和法律制度等,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但是1861年改革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又一次大规模
掠夺。所以,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两年,俄国就发生了2000起农民
暴动。
第四、改革不够彻底,贵族地主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没有从根
本上动摇,劳动人民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呼唤下新的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3、拿破仑三世与奥地利签署《维拉弗兰卡停战协定》的原因
(1)根据拿破仑三世自己说:“在索尔费里诺战役后视察战场时,
为惨烈的伤亡景象所震撼”所以作出这个喜剧性的决策。
(2)拿破仑三世害怕普鲁士干涉。普鲁士不愿看到法国在对奥作
战中占尽上风,所以拿破仑三世决定停战,适可而止,以防战事扩大。
(3)意大利民族主义者渴望统一意大利,效忠于艾曼纽尔二世和撒丁
王国。这一刺激可能会打碎法国主宰亚平宁半岛的美梦,拿破仑三世
接受不了。
(4)法国国内的教权派、害怕教皇国会受威胁。
4、美国内战的原因
第一、美国的两种经济制度,即北部诸州已经确立的资本主义雇
佣劳动制度和南部战统治地位并阻碍全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奴隶制度,
已经不能和平共处,是美国内战的经济原因,亦即根本原因,也是美
国内战的实质。
第二、南北双方都对战争过于乐观。北方认为战争是迅速的,南
方手中握有英国需要的棉花,有资本、有靠山、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
所以南方率先出战。
第三、美国内战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是美
国独立之后两个不同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与奴隶制度斗争的结果,
是堪萨斯内战和约翰·布朗起义的继续和发展。
第四、政治原因,即南北双方在国会和联邦政府中激烈的权力斗
争,终于导致共和党执政和林肯当选总统,这就成为南部反对叛乱,
挑起战争的借口。
第五、“美国问题在英国”。伦敦新闻界公开表示反对美国北部
刊物关于废除奴隶制的观点,而同情美国南部。
5、美国南方民主重建的内容与影响
(1)内容
第一、总统重建阶段(1865-1866):通过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
释放南部叛乱分子,准许他们在宣誓效忠联邦后享受一切政治权力
第二、国会重建阶段(1867-1870):1867年国会通过了激进派
的《重建南方方案》,开始民主重建南方的时期。宣布按约翰逊《重
建宣言》建立起来的各州政府无效;对南方10个州实行军管,划分为
5个军区,由总统任命的军区司令统辖;给予包括黑人在内的全民以选
举权,而剥夺“参加叛乱或犯法律上的重罪的人”的选举权,反参加
叛乱的人,均无资格成为州立法议会代表,也无资格担任州政府的官
员。
第三:弱化重建阶段(1871-1877):1870年,格兰特政府颁布
特赦令,恢复了参加原南部同盟政府首要分子的公民权;1877年,共
和党总统海斯宣布将联邦军队撤出南部各州,南方重建结束。
(2)影响
第一、约翰逊的重建消除了南方的分离主义,为稳定南方奠定了
基础。可,奴隶主且重新得势了,他们组织起3K党专干残酷杀害黑人
的罪恶勾当,还推行《黑人法典》剥夺黑人的一切自由权利,随意惩
罚黑人仆役。此举引发了人民的强烈愤慨。
第二、1867年国会重建阶段,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参加了投
票选举,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各州“黑白混合政府”拨款建立黑人
学校,使黑人得到了受教育的权力。重建过程中,南方种植经济由奴
隶制逐步转向租佃制。可此次重建并没有按广大黑人和贫穷白人的愿
望和要求,以民主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各州没有建立保护黑人免受
3K党迫害的军队。
第三、为投票权设置新障碍、延续宗族歧视、为更广泛的种族隔
离大开方便之门。
第四、南部重建是美国内战的第二阶段,它为美国南方社会主义
的发展进一步粉碎了奴隶主的政治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
的国家政权。
三、论述题
1、巴黎公社的功绩与失败原因
(1)功绩
巴黎公社是19世纪初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峰
和总结,同时它也使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进人一个
新的历史阶段。它吸收和归纳了历次个人斗争的经验与成果,从以往
的共和要求、普选运动以及1848年提出的建立“社会共和国”的主张,
发展到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具体表现为:
第一、政治上,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立法和行政合一的
政权机关;以公社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集立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本文发布于:2024-03-09 09:5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40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世界近代史下期末考试复习提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世界近代史下期末考试复习提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