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发(作者:灭火应急预案)
蒋介石为何不让张国焘跟随去台湾
作者:
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13期
蒋介石对张国焘这样的中共叛徒,就是既利用,又提防。他曾在戴笠的一个请示报告上批了一句话:“凡是能叛变共产党的人,也会随时叛变我们。”戴笠根据这一批示,提出了军统使用中共叛徒的八字原则:“尊而不敬,用而又防。”在军统内部,设立了督察室防奸股,专门监视中共叛徒的活动。
张国焘受到戴笠的重视
1937年9月,张国焘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1938年4月初,张国焘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甘宁边区,投靠国民党。蒋介石在接见张国焘时,指着站在身旁的戴笠,很客气地说:“我想请张先生给他帮帮忙。”就这样,张国焘正式参与了国民党特务组织“军统”的工作。蒋介石还委任张国焘为军事委员会中将委员,但这只是一个空头衔。
张国焘到军统后,受到戴笠的重视。他主持所谓“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担任研究室的少将主任。为国民党特务组织策反中共人员出谋划策。他还主办所谓“特种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为国民党训练特务,专门从事反共的特务活动。曾任军统总务处长的沈醉后来回忆说:戴笠最初对张国焘寄予极大的希望,满以为只要张国焘肯卖一点气力,便可以把共产党搞垮。张国焘说要办一个训练班,由他来培训一批专门人员,戴笠马上挑选各训练班毕业学生中最优秀分子送去给他训练。他说要在陕甘宁边区设立一些策反站,戴笠马上照他计划办理。这时,张国焘不仅是戴笠宴客时座上最受欢迎的佳宾,也是戴笠最得意的部属。
张国焘虽然为军统培养训练了一大批专门对付共产党和边区的特务,但是能够派出去的并不多。沈醉在谈到这一情况时说:“听说经过挑选,只有极少数的人派往张所领导的几个‘策反站’去工作,其余大多数派在蒋管区内的一些重要兵工厂担任‘防共’工作。”
即便是少数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特务,派出去后也收效甚微。既打不进去,也拉不出来。戴笠想在延安设立一个延安站或延安直属组,张国焘用尽了一切办法,始终没有搞成。张国焘派人手持戴笠的信件,到太行山区请第27军军长范汉杰帮助进入八路军第129师防区活动,结果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连去的人也没有回来。最后,只能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汉中设立一个特别侦察站,在榆林设立一个陕北站,在洛川设立一个延安站,并且没有多少作用。由于训练班的作用不大,使戴笠感到失望,所以只办了两期便停办了。
“失宠”之后无公可办
蒋介石和戴笠原指望利用张国焘这个“带头羊”,对中共进行大规模的策反工作,但张国焘到军统后的工作令他们大为失望。本来,蒋介石对张国焘这样的中共叛徒,就是既利用,又提防。他曾在戴笠的一个请示报告上批了一句话:“凡是能叛变共产党的人,也会随时叛变我们。”戴笠根据这一批示,提出了军统使用中共叛徒的八字原则:“尊而不敬,用而又防。”在军统内部,设立了督察室防奸股,专门监视中共叛徒的活动。特种政治研究室的秘书黄逸公,就是被派去监视张国焘的。
“失宠”后的张国焘已没有往日的威风,有时出门办事也不得不坐起了公共汽车。
在重庆期间,张国焘还通过同乡甘家馨的关系,认识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朱家骅。经朱家骅推荐,张国焘被聘为“对共斗争设计委员会”的中将设计委员兼主任秘书。张国焘无功受封,引起特务们的嫉妒和不满。张国焘在这里仍是没有太多的事可干,他曾无可奈何地感叹:“我无计可设,无公可办,每日去坐一二小时,颇感无聊。”
张国焘越来越没有多大用处了。1940年底,蒋介石安排张国焘任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共中央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多次指示在重庆的周恩来提出交涉,要求取消张国焘的参政员资格,否则,中共参政员将不出席会议;如国民党方面尚愿顾全国共合作,“可令张国焘自动撤销参政员”。12月7日,周恩来致函张冲,要他代向国民参政会秘书长王世杰声明,中共不同意张国焘和叶青出席国民参政会,并将意见转达蒋介石。由于蒋介石的坚持,1941年3月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开会时,张国焘仍被安排参加会议,当了参政员。后来,张国焘又连续担任了第三、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由于他是中共的叛徒,为一些参政员所不齿。遇有共产党的参政员,他总是躲避一边。因此,他在参政会里也没有什么作用,“无政可参”。
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国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8月,在日本投降前夕,蒋介石召见张国焘,让他草拟一个管理全国粮食和一般物价的方案。张国焘到处搜集材料,连熬几夜,写出一份洋洋万言的方案。送给蒋介石后,就没有下文了。
反共十分卖力却不得信任
1946年3月,戴笠乘坐的飞机撞在南京附近的江宁县板桥镇戴山,机毁人亡,军统也准备改组裁员。不久,军统改为国防部保密局,张国焘也趁机另谋出路。他通过同乡、时任国民党中央设计局局长的熊式辉,向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蒋廷黻推荐,当上了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署长和江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
张国焘一上任,就受到了江西省主席王陵基的排挤。原来,当年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入川时,曾与田颂尧、王陵基交战川北。田、王损失惨重,大败而逃。王陵基因此被刘湘撤职,拘禁数月。如今,张国焘虽然脱离了共产党,但王陵基旧恨难消。于是,他让部下对张国焘冷嘲热讽,蓄意刁难。不久,张国焘不得不离开江西,避居上海。
1948年6月,不甘寂寞的张国焘筹集了约120两黄金的经费,在上海施高德路办起了一个创进周刊社,出版《创进》周刊。《创进》在代发刊词中,以貌似公正的面目出现,标榜自己是讲“老实话”的,但在实际上,它不过是为国民党捧场和进行反共宣传的工具。
面对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治、军事危机,《创进》周刊发表文章,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出来挽救危机。在一篇题为《门神救国论》的文章中,把蒋介石发动内战比作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鼓吹:“只要有一个像曾国藩那样气魄与做法的人,出面号召,决定可以完成救国使命的。”文章甚至说:谁能充当“现代的曾国藩”,“谁就是现代中国的救世主”。文章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之子蒋经国身上,吹捧说:“近来蒋经国在上海执行新经济政策,有声有色,人人喝彩。”“现实环境正需要这类人,才能有所作为。”蒋经国对于“戡乱建国大业,已然可以胜任愉快的”。
《创进》周刊发表的一些文章,把造成全国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大量的攻击。文章诬蔑中国共产党“为了夺取政权”,“毫无道德伦理和国家存亡的顾忌”,“20年来的悠长岁月之中,共党浸沉于残杀破坏扰乱之中”,“假定共党‘武装革命’成功,继军事征服力量而起的,必然是一种独裁政治无疑”。
但是,战局的发展却不像《创进》周刊的文章所说的那样,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国民党的统治大势已去。
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官员纷纷逃往台湾。张国焘也惊恐不安,考虑自己的退路。这时,蒋介石指示国防部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要尽可能不让中共叛徒去台湾,要劝他们留下。原因是共产党胜利了,中共叛徒决不会再死心塌地跟着国民党走,让他们去台湾,只能增加负担。蒋介石还特别指示毛人凤,让他劝说张国焘留下。
1948年冬的一天,毛人凤在上海家中请张国焘吃饭,邀沈醉作陪。
饭后,毛人凤还在重复他们谈话的主题:希望张国焘留在大陆,并说明这是蒋介石亲自决定的。张国焘听了立即表示:他已考虑过了,现在再也不想干什么,只希望到台湾山明水秀处当老百姓,写一点东西。毛人凤则再三劝说张国焘,说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共产党来了决不会杀害他,留下便能在共产党内有一位共事多年的老朋友,这比去台湾的作用大得多。张国焘低头沉思了几分钟后,慢慢地抬起头来,用低沉的声音说:“你们的考虑是对的,他们来了,决不会置我于死地,但是批和斗肯定少不了,人总是要面子的,我实在受不了。”就这样,毛人凤同张国焘的谈话不欢而散。张国焘走后,沈醉问毛人凤:“为什么要让张国焘落入共产党之手呢?”毛人凤回答说:“过去他就没有做出过什么,让他去台湾还能做出什么呢?如果他不愿意留在大陆,台湾是不会欢迎他去的。”
张国焘没有听从毛人凤的劝说。他把《创进》周刊停刊,于1948年11月携全家去了台湾。他当时或许没有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张国焘去了台北,蒋介石认为他价值已经榨干,指使宪兵将他一家赶出台湾。张国焘和家人只好寄居香港,后来又远走加拿大,1979年冬冻死在多伦多一家老人医院,时年82岁。
(摘自《张国焘传》,张树军著,红旗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4-03-08 18:5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538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蒋介石为何不让张国焘跟随去台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蒋介石为何不让张国焘跟随去台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